(布衣呼吁贴)“河北一集”到底怎么了?
“河北一集”曾经是辛集人的骄傲。自古就有“山东一村,河北一集”,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河北一集”经历了辉煌的岁月,但时至今日——
“河北一集”真的病了
“河北一集”真的病了。说病入膏肓有点危言耸听,但病得不轻却是不争的事实。
今天上午,到一集去买七月十五给过世老人上坟用的烧纸和冥币。因闲来无事,故而心情放松,有闲情逸致对这个曾经辉煌过的大众综合购物中心进行细心品察。
笔者从中门进,这是河北一集的中轴线。以此为分界线,东边是布匹区,西边是服装区,后面一条东西街是餐饮区,最西边是车马挽具区,西北角新区为小食品和纸张文具区。前面高大威武、富丽古朴的钟楼,后面熙熙攘攘、繁华无比的市场,已成为昨日黄花、久远的记忆。
今日的一集,纵横十来条街道都是那么的坑凹不平,道路中间还是那一溜高低错落的楼板路(楼板下面是排污通道),道路两边原有的水泥路面砖都被过往的车辆碾成碎块,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坑,里面积着一洼洼污水,墙角旮旯处的垃圾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众多的店铺门前都是一样的门可罗雀,卖东西的比买东西的还要多。因此,心里不禁要问——
“河北一集”的病到底咋样?
本人没对“河北一集”的营业收入情况做过调查,但从店铺开张情况看,想来应该还是不错的。笔者粗略看了看,大多数店铺都开着门,都在营业。虽然表面上有些萧条冷落,但诺大一个市场,每个店铺都在营业,那就说明有其必然的生存营运方式。
笔者认为,这个市场已由原来的综合性大众购物中心,逐步演变为今天以皮装辅料和小商品批零为主的综合物流中心。也就是说,很多商家由过去的等客上门,演变为送货上门。很多乡村小店的老板都来这里进货,一集也有很多商家是一些大型超市、饭店和娱乐场所的主要供货商。费尔巴哈老先生说过“存在即合理”,我理解为“开张即有钱赚”。
由此看来,“河北一集”并无大病,更没有什么不治之症。理由如下:
其一,“河北一集”的市场构成和功能特征明显。过去这里是大众型综合购物中心,随着市区新的市场建设和沿街门店开发,这里的很多购物功能已经转移到市区其他区域,比如:世纪商城、供销商城、金街不夜城、鹿洲商场、昊华市场等等,夺走了原属“河北一集”的大部分服装市场和一些其他小商品市场份额。但其他一些诸如小食品、纸张文具和小商品批发业户,也逐渐集中到河北一集,结果只是使其原来的综合功能变弱,优势功能更加凸显。
其二, “河北一集”的症状特征和深层病灶明显。笔者以为,目前“河北一集”的主要症状是公共管理职能缺位,公共事务处于失控状态。比如一个住宅小区,有业户就有物业管理处。住户掏钱,物业管理,使整个小区干净、卫生、文明、和谐。但“河北一集”所缺失的恰好是这些。
其三, “河北一集”的远景规划和管理走向已有雏形。“河北一集”究竟怎么走?怎么改?深受大众关注,据说市政府对“河北一集”的整体改造已有了成型方案,我们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河北一集”将再铸辉煌。但是目前有一个急迫的问题,那就是——
“河北一集”的病应该咋治?
依笔者看来,对“河北一集”的规范引导要远比拆掉重建重要的多。近几年来,我们投巨资兴建了那么多的市场,南有昊华、世纪,北有芝麻城、皮具市场,事实上这些市场的兴建,说到底还是一些房地产开发行为。旧的格局全盘打破,新的优势尚未形成,往往是市场竣工之日,就是市场萧条冷落之时。
就“河北一集”而言,有几个现实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弄清。那就是“河北一集”有没必要全部推倒重来?推倒重来对市场的负面冲击到底有多大?对原有商户的利益损失到底有多大?
上述问题无法回避,建议市政府对此进行充分论证,广泛听取原有商户和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对“河北一集”的整体改造有一点需要引起市委、市政府的警觉,那就是不能以改造市场为名搞新的房地产开发;不能因为市场拆迁改造而与旧有众商户争利;不能用一个未知输赢的蓝图,而毁掉现有的优势和利益。
笔者个人以为,对“河北一集”的整体改造,应坚持“中心旧有区域格局不变,以注重设施维修和外部装饰为主;周边区域重新布局,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建成新兴商业物流商阜;整体布局以传统优势为主,对原有的区域和格局尽量不要打破”的三条原则。一个市场的人气聚集是需要时间和人脉积累的,本来已有一个很好的市场格局,那就要顺应这个优势,保持这个优势,而没必要全部推倒重来。
当时“河北一集”最急迫的问题,是需要对中心旧有区域进行综合治理,维修街道,健全设施,完善功能,美化环境,合理规划商业运营布局等等。
同时,物业费征收、重点公用设施维修费用也需要制定统一的征收办法。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单靠政府投入不现实,全部由众商户集资显然也不合理。因此就涉及到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那就是钱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