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巴西龟的饲养方法及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回帖:下面介绍一些龟类常见疾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
白眼病
病因:由于饲养密度过大,没有及时进行换水,导致水质变坏,碱性过重而引起。发病季节多在春季和秋季,越冬后的春季为流行盛期。该病多见于巴西彩龟、乌龟、眼斑水龟、锦龟等,且以幼龟发病率较高。
症状:病龟眼部发炎充血,逐渐变成灰白色且逐渐肿大。眼角膜和鼻黏膜因眼部炎症而糜烂,严重时会双目失明,呼吸受阻。眼球的外部被白色的分泌物掩盖,眼睛不能睁开。病龟常用前肢擦眼部,行动迟缓,严重者停食,最后因体弱并发其它疾病而衰竭死亡。有些病龟在发病初期仅有一眼患病,如不采取措施,很快另一眼也出现症状。
防治: 平时应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洁,并按时投喂营养药物,以提高龟自身的抵抗力。对已经患病的龟,应单独饲养,并对原饲养容器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以上进行消毒杀菌。对于同缸饲养的龟若发现已经有的患有白眼病,其它的可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溶液浸泡。这既是预防措施,又可用作早期治疗。稚龟用20毫克/升浓度,幼龟至成龟均用30毫克/升浓度,浸洗时间长短依水温高低而定。必要时每天浸洗1次(40分钟),连续浸洗3-5天。

对于病情较轻的龟(尚可睁开眼睛并能主动进食的)可将龟浸泡在低浓度食盐水中,或养在15毫克/升的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溶液中,一周左右即可痊愈。或用浓度为30毫克/升的药液每天浸泡40分钟,连续浸泡一周左右可痊愈。
若龟的病情较重(拒绝进食并且眼睛已不能睁开),应每日用抗生素类药物溶液(每毫升含抗生素500-1000单位)浸泡一小时以上,然后用抗菌眼药膏涂抹患处,并放置于阴暗处饲养,以促进白色分泌物尽快脱落。
对病症严重(眼部糜烂)的龟,首先将眼内的白色物、白色坏死表皮清除干净,若出血,应继续清理。然后将龟浸泡于有维生素B和土霉素的药液中。药液按每500克水中放1/2片土霉素、2片维生素B的比例配制。病龟眼睛有可能失明。
若治疗绿毛龟,应用1%的呋喃唑酮溶液涂抹眼部,不能采用全身浸泡的方法。
或者用麦迪素溶于饲养水中,每口玻璃金鱼缸1片,绿毛龟患病宜用此法。也可用链霉素溶于水中,使每1毫克水中含10万-20万国际单位,适用于治疗绿毛龟和其他小型水体的龟、鳖患病。
腐皮病
病因:由单孢杆菌引起。因饲养密度较大,龟互相撕咬,病菌侵入后,引起受伤部位皮肤组织坏死。水质污染也易引起龟患此病。
症状:肉眼可见病龟的患部溃烂,表皮发白。
防治:首先清除患处的病灶,用金霉素眼药膏涂抹,每天一次。若龟自己吃食,可在饵料中添加土霉素粉;若龟已停食,可按每千克龟1克的用量用土霉素填喂,然后将病龟隔离饲养。切忌放水饲养,以免加重病情。龟恢复后再入池饲养。
水霉病
病因:龟长期生活在水中或阴暗潮湿处,对水质不适应,真菌侵染龟体表皮肤引起。
症状:感染初期不见任何异常,继而食欲减退、体质衰弱,或在冬眠中死亡。随着病的发展,出现体表、头、四肢、尾部产生灰白色斑,俗称“生毛”,进而表皮形成肿胀、溃烂、坏死或脱落,很快死亡。水霉病多发生于龟的头颈、四肢和尾部。菌丝为白色,柔软,呈棉絮状。最初时病龟食欲减退、焦躁不安,严重时龟的体质消瘦无力,不动不食,甚至死亡。中华花龟、巴西彩龟、纳氏彩龟、锦龟易患此病。
防治:在对龟的日常饲养管理中,应经常让龟晒太阳,以抑制水霉菌滋生,达到预防效果。对已经患病的龟,可配置4%的食盐水浸洗病龟10分钟,并用高锰酸钾溶液对饲养容器浸泡消毒。同时在投喂的食物中拌入适量的抗生素,提高龟的抵抗力。也可将龟在1%的奇霉素溶液中饲养一段时间,也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腐甲病
病因:由于甲壳受损或受挤压,使病菌侵入龟甲内,导致甲壳溃烂。
症状:龟的背甲或腹甲最初出现白色斑点,慢慢形成红色斑点,用力挤压有血水渗出,并有腐臭气味。严重的甲壳表面会溃烂成洞,腋窝和胯窝鼓胀。病龟停食少动,有缩头现象。四眼斑水龟、侧颈龟、蛇颈龟极易患此病。
防治:将患处盾片挑破,挤净血水,去除病灶,用食盐或高锰酸钾结晶粉直接涂抹患处,每天一次,一周左右可痊愈,但龟甲上会有永久性疤痕。

烂甲病
病因:由于甲壳受磨损后,细菌侵入而导致甲壳溃烂。也有可能是收到机械性损伤,如野外捕捉时或运输途中受到硬物碰伤,或者从高处跌落导致甲壳受损。
症状:甲壳的表面溃烂,严重者形成孔洞甚至可见到肌肉。病龟停止吃食或少食。
防治:将病龟的病灶剔除,用双氧水擦洗患处,再用高锰酸钾结晶粉直接涂抹患处。对于新鲜的创伤应敷云南白药止血,小心包扎,精心调养。
营养性骨骼症(缺钙病,软骨病)
病因:龟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由于长期投喂单一饲料、投喂熟食,食物中缺乏各种微量元素尤其是维生素D3,造成龟体内缺少维生素D,且钙磷比例倒置或缺钙,导致龟的
下一页 (1/2)
下一楼›:宠物龟类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常因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引起各种 ..

查看全部回帖(13)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