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7560阅读
  • 11回复

教育孩子得一点体会<转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wch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5-09-21
2--3岁的孩子学习能力特别强,他很容易模仿我们干什么 ,所以家长要注意自的言行,切莫让孩子学我们的不良习惯,有一天你的孩子会说脏话了,检查一下你自己是否也这样说过。孩子两岁了,每天都有一个新变化.
  香气可改善情绪

  某些香气对改善孩子的情绪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沐浴液或洗发水时可适当考虑对香气的选择。橘子味:能缓解不安和急躁,让孩子安静下来。香草味:会让孩子脑中出现妈妈微笑着从烤箱里端出香喷喷的蛋糕的情景。薰衣草:有助于宝宝睡眠,能让哭闹的幼儿平静下来。桃子味:对于因阅读困难、孤独及坐立不安的孩子来说,桃子的香气可以让他平静很多。

  吃饭时讲话,有助于孩子社会化

  美国有研究儿童心理的学者指出:幼儿吃饭时与同伴或父母谈论自己喜欢的小菜、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或讲述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时的快乐情景,有助于孩子的社会化。他们认为婴幼儿感知世界的主要器官是嘴,他们常常用嘴探索世界,进餐时,孩子们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富于联想,因此父母可以利用进餐的机会,从小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音乐可使孩子容貌美

  研究发现,常听音乐能改变儿童的容貌,使其变得漂亮。经常让孩子听些欢快的乐曲,可以刺激神经,使孩子身心健康。日本幼儿开发协会曾做过类似试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他们给几十位出生不久的孩子一天3次播放莫扎特的小夜曲,4个月后,这些孩子的表情比一般的孩子活泼,动作也更协调,眼睛更是炯炯有神。

  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爱笑

  美国心理学家指出,3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中国孩子多55.6%,而中国孩子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却比美国孩子高出92%、31.3%和138%。此外,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超过了52.2%。

  早期谈话有助于婴儿智力发育

  伦敦语言和听力专家经过7年的研究,得出结论:在婴儿9-13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在专家指导下与婴儿进行有目的的谈话,对孩子日后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

  专家建议:在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月,尽管婴儿不会回应,也要不断地和他们讲话,尽量减弱使婴儿分神的背景噪音;根据婴儿的成长阶段,讲些婴儿感兴趣的东西,每天至少谈话半小时。

  乐观女性生男孩几率高

  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乐观开朗的女性,特别是相信自己能长寿的女性生男孩的几率较高。

  专家指出,人们对未来的感知和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自己生儿育女的几率。健康、开朗且有良好社会关系的女性多有可能生育男孩,而经常处于压力下生活的女性则生育女孩的几率较高。

  怀孕期间患流感,孩子长大后麻烦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准母亲在怀孕初期患流行性感冒,有可能损害婴儿的大脑,并使孩子长大后易患精神分裂症。 研究人员对64个家庭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1/4患者的母亲在怀孕初期染上了流感病毒。这些孩子长大后有精神问题的可能性是普通孩子的7倍。而孕妇在怀孕后期患流感则对孩子将来的健康威胁不大。

  三龄童虫牙迅速增多

  进入3周岁以后的孩子,乳牙已经出齐,甜食又吃得比较多,因此虫牙的发病率也迅速增加。作为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虫牙最大的特征是发展快,一个牙生了虫牙,一两周就会出现一个大洞,很快还会一个接一个蔓延。因此妈妈们一定要经常查看孩子的牙是否“长虫”了,如果有,一定要早治疗,等到孩子喊牙疼了再治,麻烦就会比较多。

  温暖的怀抱代替了保暖箱

  菲律宾一妇产医院,于5年前采取了一种名为“袋鼠妈妈的关怀”的方法,借助母亲的体温保暖早产儿,和依靠保温箱的早产儿相比,他们的体重增长更快,出院回家的时间也要早一些。母亲不仅可以依靠自身的体温给孩子保温,而且还可以及时喂母乳,这是保温箱无法做到的。

  少儿“心悸”不少见

  当孩子诉说心慌气短时,不少家长常常不以为然,以为孩子在“撒娇”,其实,小儿“心悸”并不少见。引起小儿心悸,有生理性也有病理性方面的原因。生理性因素主要与情绪紧张、生气和劳累有关。由于情绪变化,致使心脏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不稳定,容易诱发心悸。病理性因素以心肌炎为主。

  因此,当孩子诉说心慌气短或胸闷不适等症状时,家长应重视,及时带孩子看医生。

  睡觉时开灯不利健康

  新研究发现,开灯睡觉的儿童或者生物钟自然睡眠模式受人造光线干扰的人,患癌症的可能性比平常人要大。原因是人造光线对人体的破坏性影响会降低人体降黑素的水平。而降黑素通常会在夜晚增加,其作用是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研究人员指出儿童白血病发病率的增多,还可能与夜晚暴露在灯光下有关。

  “美丽”奶瓶可致铅中毒

  图案美丽、颜色鲜艳的奶瓶往往受到年轻父母的喜爱,可是这样的奶瓶却暗藏着“杀机”,往往会导致婴幼儿铅中毒。

  据了解,奶瓶着色本该使用有机涂料,但其成本较高,着色效果也不如无机涂料。所以一些不法企业便使用具有一定毒性的无机涂料。

  冥想——减轻儿童手术后的疼痛

  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配合,在专业人员的执导下进行冥想,可以帮助儿童减轻手术后的疼痛和紧张情绪。 73名7~12岁的孩子接受了这项研究。他们分为两组,第1组按正常的医疗标准进行手术,第2组则附加了这种特殊疗法。从手术前3个星期开始,第2组的孩子们就被要求看录像,在柔和的音乐中学习深呼吸、肌肉放松和各种冥想技巧,让孩子们尽量想像置身于一个自己最向往的地方。在手术后的1~4个小时内,及出院回家后的22~24小时内再各进行一次特殊疗法。结果显示,与标准治疗相比,第2组的孩子手术后疼痛和焦虑的程度明显降低。

  儿童服用阿司匹林要遵医嘱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退热止痛药,但儿童使用不当常会发生毒副作用,如用量过大或用药间隔时间过短,会造成出汗过多、虚脱、血压下降;对胃肠黏膜也有刺激作用,造成胃肠黏膜水肿、糜烂、出血,形成消化性溃疡;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或哮喘等一系列过敏反应;长时间使用还可损伤肾脏、引起肾乳头坏死。因此,儿童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遵医嘱。

  孩子也会社交敏感

  儿童社交敏感症的发生往往与家庭和学校环境有很大关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常受到父母的惊吓责骂,在学校经常遭受同伴的各种不良精神刺激,使儿童逐渐形成自卑、敏感、逃避、退缩的性格特点,那么儿童的社会交往兴趣、社会适应能力将会大大降低。学前教育心理学专家指出,家庭应该鼓励儿童多交朋友、多参加各种竞赛,并适时地给儿童以表扬和奖励,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社交信心和兴趣,克服“社交敏感”。

  尝试梦中教育

  当家长向孩子提出“看电视时间不要太长”等要求时,孩子大多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很少放在心上。对此,俄罗斯儿童心理学家建议家长不妨尝试梦中教子。

  白天孩子的大脑与情绪均处在紧张状态,肌肉和血管总在向大脑传递紧张的信息。而在睡眠时,他们的肌肉放松,血液中氧含量增加,记忆能力因此而得到改善。所以当孩子睡觉时,他的大脑可以“记住”外来的信息。

  因此,家长要改变孩子的某些负面行为,可满怀爱心地轻轻告诉睡梦中的孩子。

  深海鱼油,儿童慎用

  海鱼制品因为有其他制品所不可替代的保健效果,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深海鱼肝油能提供充足的维生素A和D,所含的DHA能改善大脑功能,提高记忆力,所以很多妈妈都给宝宝吃鱼油制品。但美国科学家近日对儿童食用海鱼和海鱼制品提出警告—

  慎食海鱼及其制品,以防汞中毒。

  “泳疗”有助早产儿发育

  临床研究表明,“泳疗”在宝宝出生当天即可进行。

  “泳疗”技术发明人表示,经产科临床研究,正常足月分娩的剖宫产儿、顺产儿以及32周~36周的早产儿、低体重儿,从产后当天开始进行“泳疗”,对照其他新生儿,其体重、胎便、神经行为和胃肠功能等有明显的差异。

  脑瘫与新生儿体重有关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低体重新生儿患脑瘫的危险是同龄正常体重新生儿的4-6倍。而巨大儿患脑瘫的危险则会增加三倍以上。而出生体重稍高于正常水平新生儿患脑瘫的危险最低。

  安慰奶嘴使用不当易患中耳炎

  芬兰专家最近对500名出生6~18个月的婴儿进行对比调查,结果发现6个月以后继续使用安慰奶嘴的婴儿患中耳炎和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比停止使用的婴儿高出1/3。

  专家建议,根据新生婴儿好啼哭和爱吮手指的特点,最迟在10个月大时应该停止使用安慰奶嘴,代之以布娃娃等玩具。

  小儿打鼾,不容轻视

  美国医学研究发现,婴幼儿如果长期存在打鼾问题,即使日后停止打鼾,也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学习能力。由于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智力形成和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打鼾会使得睡眠和呼吸的节律发生紊乱,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易怒和多动。这些行为问题可影响儿童的学习表现,从而对智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儿童肿瘤与父母职业有关

  国内外肿瘤流行病学近年来的资料表明,儿童肿瘤的发生与父母的职业有关。

  由于准父母职业接触化学物质(包括油漆、石油产品、烃类、溶剂、农药等),尤其是母亲在妊娠期中接触化学物质和物理因子(电磁场、离子射线),通过胎盘转运,很有可能使胎儿的发育受到损伤,患上恶性肿瘤的危险也相应增加。因而准父母要注意做好职业防护。

  培养艺术鉴赏专家而不是“模仿秀”

  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并不在于背着画夹,送孩子进画室,重要的是带孩子一起去感受生活、感受文化、感受艺术之美,培养他们的艺术感觉,造就他们的慧眼灵心。如果只是让孩子照样临摹,不仅他的作品会毫无个性可言,还会使孩子失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的能力。更严重的,或许会让孩子从此厌恶画画。

  孩子读书要注重“悦读”

  专家呼吁,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时候, 别把自己的意向强加给孩子,更要注重让孩子“悦读”。

  据了解,在图书馆借阅图书,家长一般会选择与孩子学习有关的,而孩子则直奔他们感兴趣的科幻、动画、漫画等书架。调查发现,家长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孩子的读书取向。

  据某少儿图书馆外借部的工作人员介绍,孩子借书有自己的倾向,很多孩子都反映家长给他们借的书不好看,如果家长刻意要求孩子读自己根本看不懂或没有兴趣的书,无异于“囫囵吞枣”。

  儿童:远离加油站

  国外研究者发现,生活在加油站或者汽车修理厂附近的孩子,患急性白血病的风险要高出平均水平的4倍,而这些孩子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几率比住在同一地区、但不住加油站附近的孩子高7倍。

  研究者还指出,孩子们在加油站附近生活得越久,相关的风险也越大,他们出生以前通过母体的接触也会提高相关风险。

  专家怀疑,石油中的苯是引起儿童白血病患病几率上升的原因。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wch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5-10-13
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

   一、要教育孩子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懂得他只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不能对他娇惯,不能无限度地满足他的愿望,不能给他特殊权利,让他高高在上。

   二、要求孩子心中有他人,不要总是以“我”为中心,一切只顾自己。

   三、必要时让孩子有一些吃亏让步的体验,以锻炼孩子的克制能力。

   四、多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之从中得到锻炼。让孩子在发生矛盾的后果中体味到只有团结友爱、宽容谦让,才能享受共同玩耍的快乐。

   五、要教育孩子理解和尊重自己的长辈,体谅长辈的辛苦,珍惜长辈的劳动成果和对自己的爱护。

   六、家庭成员间要友爱宽容,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友爱宽容的家庭环境中,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宽容忍让的良好品质。



wch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5-10-07
孩子一方面被教导“不可说谎”,另一方面也却常因说实话而遭受责罚。这种矛盾的结果,常会导致孩子因自卫而说谎,说谎便成孩子临阵脱逃的“借口”。
当孩子诚实地告诉你,他的数学成绩只有50分时,你便气急败坏狠狠地责骂他一顿,你能想见后果吗?怎样避免孩子不说谎话?

接纳与同情心??给孩子一个没有恐惧的情境。

当孩子告诉你,他数学只考50分时,先别对他动怒,给他一个接纳与同情心的情怀,让他知道答错的原因,然后对症下处方。一个没有责难的温暖情境,孩子会知道他实在没有撒谎的必要。

倾听??责备孩子之前先给他说明理由的机会。

弟弟撕破了哥哥的作业簿,然后哭哭啼啼地跑来告诉你说哥哥打他,这种“恶人先告状”的例子,在我们生活的周遭屡见不鲜。因此,在责备孩子之前,不妨先听听他们的理由,免得冤枉了哥哥,而且也给弟弟制造了撒谎的机会。

不要让自己成了孩子说谎的模仿对象。

孩子是善于模仿的。因此,您要谨言慎行,作为孩子的表率,因为“有怎样的父母,往往会有怎样的儿女。”



wch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5-10-03
改变儿童的坏毛病——挑食


    对于学前儿童,父母抱怨最多的是孩子吃饭挑食。有些儿童常常对饭菜挑剔不已,只吃少数几种自己喜欢吃的饭菜,例如喜欢吃鸡蛋、鱼肉、虾类等,不愿吃白菜、土豆和其他肉类,或者正相反,只吃蔬菜不吃肉、蛋、奶类等,长久下去,由于摄入的营养不全面,影响了自身的发育和健康。一些研究表明儿童由于营养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多达20多种,而挑食是造成营养缺乏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挑食的坏毛病是如何形成的呢?专家认为关键在于家长。

一、家长的强制进食
有的父母在孩子不想吃东西时,就采取威逼、惩罚等手段强制孩子进食,在这种不快乐、不情愿的心理状态下,儿童就会对餐桌上某些食物产生厌恶情绪,由于讨厌它而造成挑食。
二、家长的溺爱过度
一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只要孩子喜欢吃就给,使孩子对喜欢的食物没完没了地吃,对不喜欢吃的东西一口不动,即使勉强让他吃,他就会发脾气,于是父母只好顺着他的意愿赶快换上他喜欢吃的食物,这就助长了孩子挑食的毛病。
三、家长的不良示范
父母自己就挑食,在孩子面前经常说:“鸡蛋有股怪味,不好吃”,结果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也对这种食物产生了厌恶感,跟着不吃了。有时父母自身不喜欢吃某种食物,平时就很少或不买这种食物,孩子从来不吃,又受大人情绪的影响,不自觉地表现出反感。

作为父母如何纠正孩子这一坏毛病呢?现提出如下办法,仅供参考。

1 父母要记住饮食的黄金规则??你决定给孩子吃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给他吃,由孩子决定他是否吃以及吃多少。
2 许多父母尽力哄孩子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完,甚至不惜威胁,其实,父母只要意识到吃饭是孩子对你说“不”的许多事中的一件事,你就会从与孩子的矛盾中解脱出来。
3 如果确信孩子不是生病,他不愿吃,就让他离开餐桌,只是提醒他,只有到下顿饭时,你才会为他做食物。这时你一定要令行禁止,不能心软,坚持这样做,下一次,孩子就会乖乖地坐到桌边,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因为他太饿了。
4 坚持让孩子按你所希望的方式吃,但是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自己对食物的偏好,以给孩子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5 每天,至少让孩子与家庭成员在一起吃一次饭,吃饭时让孩子讲他一天中遇到的最开心的事,创造出愉快的进餐气氛。
6 带孩子去超市购物,让他自主选择这周要吃的食物。
7 父母在烹饪上可下些功夫,变换食物的烹调方法,或者把食物切成有趣的形状,以引起孩子吃饭的食欲。
8 给那些孩子不熟悉的食物起些可笑的或奇特的名字,让孩子对不喜欢吃的东西吃起来更有味。
9 不要在家中放零食,这样孩子就不会被他们所诱惑。
10 父母可以有意地安排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共同进食,如果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吃某种食物津津有味时,即使不喜欢吃,也会受小伙伴的影响而吃一些。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5-10-02
此帖加精!
建议爸爸妈妈们都仔细读一读!
0~20成长屋------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关爱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从心做起!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5-10-02
长知识~~~
wch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5-10-01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自信心在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就中具有显著的作用。这种心理品质应该从小培养,从家庭起步。

培养幼儿具有自信心,对孩子的发展十分重要。一个幼儿如果缺乏自信心,常常表现胆怯、遇事畏缩不前、害怕困难、不敢尝试,孩子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及运动能力等发展就缓慢;相反,一个幼儿具有自信心,胆子大,什么事都敢尝试,积极参与,各方面发展就快。

自信心是面向未来培养新一代建设者的主要目标之一,孩子未来所面对的是充满挑战的社会,家长要重视自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将来成为充满自信、有坚强毅力和足够勇气的人,昂首阔步走向社会,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迎接新世纪的各种挑战。
家长怎样培养幼年子女的自信心呢?

1、 相信孩子
不少家长总认为孩子年纪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家长的这种认识会直接影响自己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关系到孩子的发展。所以,作为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这一点至关重要。首先要相信,孩子虽小却具有巨大的学习与发展的潜力,这是现代科学研究所证明了的。持这种认识的家长一般都能比较放手地培养孩子,并经常会对孩子说:“孩子,你行!”幼儿是以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认识自己的,只要家长认为他行,孩子就自然会产生自信,能主动去动手动脑,勇于探索、尝试,从而获得较快发展;另外,家长还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这一认识也很重要,它能使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持积极的心态,去支持、鼓励孩子,从而使孩子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并充满自信。许多教子有方的家长,都总结过这一条宝贵的经验。

2、 放手培养
孩子一般长到两岁以后,动作、言语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这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的愿望,什么都要自己来。人们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婴幼儿也是不知天高地厚,常常不自量力的。但这种“我自己来”的愿望却体现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寻求自我肯定的需要。我们常见婴幼儿每当要去做事遇到家长阻拦时,他们会执拗地嚷嚷:“我长大了,我长大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去压抑孩子,更不能说:“你不行!”而应利用婴幼儿的这种自我认识和愿望,善于引导,给予援助,满足他们“我自己来”的需求。
另外,孩子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的,家长要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不仅能促使孩子的身体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使之产生对环境的控制感并获得成功的欢乐,从而增强自信。如果家长总是把孩子限制在狭窄的空间,或事事越俎代庖,什么都不让孩子去做,无异便是剥夺了孩子通过活动树立自信心的机会,并容易导致能力低下、依赖、胆怯和自卑。

3、 多鼓励
一位名人曾说:“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这说明成人积极的教养态度对孩子影响很大。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讲到孩子心理特点时指出:“小孩子喜欢成功的”、“小孩子喜欢称赞的”,如三岁的孩子喜欢拿着他的“作品”给爸爸妈妈看,是希望得到夸赞,到了四五岁这种喜欢称赞的心理会更加浓厚。做父母的应利用幼儿这一心理特点,无论孩子做什么事,只要他去干就要给于肯定与鼓励。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给予适当赞赏,使他们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再有,鼓励也包括接纳孩子的失败与不足,因为孩子正是在历经错误与失败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所以,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家长就要给予肯定和支持,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过失。千万不要总盯着孩子做得不好或不足的地方,去挑毛病。家长若对孩子否定多、指责多,就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4、勿要求过高
家长普遍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与要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期望过高。父母对孩子发展所确立的标准要适应,应考虑自己孩子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不能主观地总用过高标准去要求孩子。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就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另外,有些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时总想一步到位,急于求成,也是不实际的,忽视了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或曲折的过程。例如,两三岁的婴幼儿要求他们自己吃饭,开始自己吃时经常会撒得满桌,这时母亲不仅不能指责,还应对孩子说:“宝宝真能干,会自己吃饭了!”与此同时,耐心教给他怎样吃就能吃得更好。须知,孩子做事总从不会到会,从做不好到做得好的,这是发展规律,要求过高、过急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再有,有些盼子成才的家长常常盼望自己的孩子处处强过别人,惯于横向攀比。例如,有的家长到幼儿园看孩子的活动,每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不如别人之处,便对孩子说;“瞧,某某比你唱得好!”“某某画得比你强多了!”……以别人的优势比自己孩子的不足。家长的本意可能是想刺激自己的孩子赶上别人,但这种横向攀比,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因为,孩子们的发展速度与方向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年龄越小,个体差异越大,孩子在发展上各有长短,要求自己的孩子处处强过别人,是非常不实际的,家长们千万别作这样的攀比。

5、家园合作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庭和幼儿园要经常沟通,互相配合。特别对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更需要家园相互配合,协同教育。



wch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5-09-27
小朋友来做客,即使你拿出宝宝早就丢弃的玩具,宝宝依旧不允许别人碰;到别人家看到喜欢的东西,宝宝哭闹着要把它拿回家……宝宝为什么这样呢?妈妈们该如何面对宝宝的占有欲呢?
顺手牵羊的小迪比
小迪比还差两个月就两岁了,粉妆玉琢,眉清目秀,非常逗人喜爱。周末妈妈带迪比到同事家参加聚会,可爱的迪比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赞叹,热情的小主人还把自己以前的很多玩具拿给迪比弟弟玩,迪比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那些五颜六色的玩具吸引了,整整一个下午,不哭也不闹,让妈妈非常省心和自豪。回到家,妈妈给迪比换衣服的时候发现他手里竟然还紧紧攥着同事小孩的那只绿色的小汽车!后来,妈妈发现迪比串门回来,手里总会攥一件别人家里的玩具,害得妈妈总要打电话向别人道歉,每次离开别人家都要仔细看看迪比是不是又顺手拿了别人家的东西……
妈妈伤透了脑筋,迪比为什么喜欢“顺手牵羊”呢?家里的玩具非常多,可以说都能开个“玩具租赁店”了,可宝宝为什么还要这样?
专家点评:迪比的妈妈不用太担心,也不用自责。“顺手牵羊”在两岁左右的宝宝当中非常正常。这是因为宝宝长到两岁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较模糊。所以,对一切他们有兴趣的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迪比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拿回家了,并不是因为家里没有或者是妈妈平时教育不够,而仅仅是因为他喜欢。

“自私”的阳阳
3岁多的阻阳长得越来越漂亮,还常常说出一些幼稚但非常可爱的话,简直就是大家的一个“开心果”。可就在上个周末,妈妈觉得太丢人了:阳阳的姨妈带着女儿来阳阳家玩,比阳阳大半岁的小姑娘看上了阳阳的电动火车,死活要抱回家去,否则就大哭大闹。妈妈要求阳阳把玩具送给表姐。阳阳哪里肯呢?抱着玩具死活不松手。两家的大人也都没有办法,最后还是姨妈到附近的商店给女儿买了一个同样的玩具才平息了这场“争夺大战”。姨妈回家后,妈妈狠狠地批评了阳阳。

专家点评:就算再慷慨大方,也不可能让尚不大明白事理的宝宝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送给别人。妈妈强求阳阳把心爱的玩具送给别人是不对的,下次小朋友来家里玩耍,应该把宝宝可能“割爱”的玩具拿出来一起玩,宝宝最心爱的玩具最好还是放起来。

不许别人碰自己东西的贝贝
贝贝快4岁了,从她自己吃饭的那一天开始,爸爸妈妈就给她准备了专用的餐桌、餐椅、筷子、碗。这几天,武汉的大伯、婶婶移民前带着5岁的女儿可心到北京游玩一周,本来想着两个女孩可以好好做伴,结果糟透了。可心坐上贝贝的餐椅,贝贝哭着要把可心拉开:“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可心抱一抱贝贝的玩具,贝贝也哭闹着不让可心碰,如果没有大人在场,两个人肯定就打起来了。妈妈没有办法,拿出贝贝早就不玩的玩具给可心,贝贝也死活不让。一个星期下来,妈妈都快被这两个小女孩给折腾死了。

专家点评:快4岁的贝贝已经有了明确的所有权观念,在她看来自己的东西,别人碰也不能碰,这种情况在独生子女中比较常见。由于爸爸妈妈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总会强调是给“她”专门买的,长此以往,孩子“独占”的心理就会越来越强烈,自己的东西不允许别人动分毫。

正确对待宝宝的占有欲
两岁的宝宝,正处于分不清楚“你的”、“我的”童稚阶段。因此,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拿走,感兴趣的东西就据为己有。宝宝分清你、我、他之后,这种习惯和行为就会慢慢改善;但倘若父母对此没有很好的教育和指导,宝宝或许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尽快帮孩子建立所有权观念
作为父母,在孩子处于“自我中心期”时,可以给宝宝一些必要的指导,让宝宝早日建立所有权的观念。比如,当宝宝玩同伴的玩具时,你可以强调一下:“这布娃娃是小哥哥的,你只能玩不能带走,到时候要还给哥哥,你的布娃娃在家里呢!”这些话可以让他们尽快建立所有权的观念。
不要强求宝宝“慷慨大方”
常常看到家长劝宝宝把手里的玩具或零食分给同伴,即使宝宝不乐意,眼泪汪汪,家长也百般劝慰,甚至威逼利诱。其实,对于3岁以前的宝宝,家长不必强迫他们“慷慨大方”。
让宝宝形成“分享”的好习惯
宝宝已经形成所有权的概念之后,占有欲仍然非常强烈,这种情况就需要注意了。宝宝的这种独占心理可能和教育有关。应该教导宝宝学会分享,比如吃饭时和宝宝抢看吃、买东西时家人各一份,慢慢地,宝宝就会发现分享的快乐,独占的心理就不会那么严重了。同时,强调宝宝“借”、“还”的概念也很重要,让宝宝知道,喜欢的东西可以暂时“借”来玩,但是不可以据为己有。养成借和还的习惯,对年幼的宝宝来说,是件好事。

处理孩子间纷争的小招数
1、让宝宝把玩具给小伙伴玩,不如教宝宝和伙伴一起玩。
2、年幼的宝宝一起玩可以让宝宝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3、如果宝宝非常厌烦伙伴,家长就要适当调解或把宝宝抱开。
4、可以把不能分享而且宝宝珍爱的玩具设置为禁区,不可以与其他人共享;把可以一起玩的玩具作为公共玩具。
5、去别人家做客,如果宝宝之间因为玩具争吵,可以要求宝宝拿最心爱的玩具和对方交换,否则不允许和同伴争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