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的中国画经历了传承、变异、断裂、转型、拓展的种种命运,围绕中国画所发生的全部争端,实质上是一个引进西方文化与保持民族传统相斥相合的过程,大师的相对缺席与中国画整体乏善可陈乃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画经历了将科学与民族奉为绝对神旨和对本民族的病灶娇枉过正以及将传统的民族文化根脉一刀两断的阶段,一直在科学和意识形态间进退维谷。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明显提升,这也为中国文化的全球性辐射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文明有可能在这一段里重现辉煌,影响全球。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文化出现、中国画应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和当代世界的发展相结合且符合当代文化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该重新反思中国画的创新问题,重新回头审视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审视自身文化的内涵。立足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创新的道路,就明显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中国画的特点在于自己独到的艺术特点和艺术魅力,它的创新决不能成为某种技术、材料、手段、媒介上的翻版。作为中国画家无论把作品冠名为“前卫艺术”还是“后现代”,都是一种对本土文化创新的模糊意识!别人已经出现的形式,再去追随,只能是模仿。就连西方现代主义在后期发展中也明显失落了精神指归,打着后现代主义旗帜的艺术品更是良莠杂陈,很快变成了新的雷同。
1978年威尼斯双年展提倡“前卫艺术”,体现人类多元文化创新的主张,到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宣告了结束前卫时代,并对各种流行艺术提出了质疑。在世界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时代,所有共性的艺术语言形式都应扬弃。提倡符合当代人类进步和本土文化精神需求的创新之路。国内近年来举办的“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都在传统与创新的融汇中取得了成功。特别是北京双年展没有因袭西方双年展的陈旧模式,提出了崭新的主题“创新:当代性与地域性”,符合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实际,符合当代世界美术发展的趋势,也是对中国画本土回归的一种呼唤。
我们传统的中国画之所以称美世界,主要是因为它在世界美术领域中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是以墨线为基础。墨线的回旋曲折、纵横交错、顺逆顿挫、驰骋飞舞,对形成对象形体的不同语言作用很大。如《八十七神仙卷》,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的线条交错、回旋来达到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势,并有和风拂面的姿态。再如山水画、树的高低疏密的排列,水纵横曲折的流动,山来龙去脉的配置,以及山石皴法的变化等等,也无处不表现中国画特有的线条节奏和千变万化的笔墨趣味,形成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线条美。在艺术任何一种形式上的互借都需要慎重,倘若将西方绘画的明暗技术照搬到中国画上,势必会掩盖中国画特有的线条美,就会使中国画失去灵动、明确、概括的传统特色,从而减弱其民族风格的独特性和鲜明性。
中国画之所以特色鲜明,是因为它有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和变化万千的技法。它存在的理由是有五千年左右的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底蕴,以博大沉雄、阳刚浩沛为骨架,以心性之学为契机,举诗词绘画、书法印章为一体,讲究中锋、侧锋、偏锋、藏锋、露锋、聚锋、散锋、顺锋、逆锋、拖锋等轻重缓急的笔法结合,强调行笔的韵味和节奏,注重笔意。一切技法是随意而生,“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技巧是保证艺术质量的标准。巴黎毕加索博物馆馆长克莱尔先生说:“造型艺术不是某个莫名其妙冒出来的天才突然显现,而是要学手艺、学技巧,使人能够以最快、最协调、最有力的方式表现要表现的东西。”
与中国画发展相似,西方绘画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波澜起伏的发展历程。西方在文艺复兴后,随着科学发展,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逐渐形成,并成为绘画的法则,东西两大绘画派别差异明显。西方的经济发达,它的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它的文化影响到世界各个地方,我们要看它,就必须用审视的眼光去看。中国地大物博,艺术传统深厚,受众广泛,我们应当不让古人,这是艺术家应尽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所有的流派、画家都应该确定精神所在。从根本上讲,艺术家仍然要凭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情感来作画。
因此,民族本土文化的守卫和中国画现代表现的拓展,是中国画当前发展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中国画不仅是一个画种,它又同时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所以中国画所承担是一促特殊的文化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欧美的传统绘画、现代绘画、日本绘画、印地安艺术等扑面而来,在这些作品中,同样充分揭示了本土文化的多义性和永恒性,使我们在本土艺术语言的再认识和发展方面,拓宽了研究的视野和空间。
对于弘扬民族艺术传统,国家要给予具体支持、理论界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中国画界和理论界不能缺少自觉意识。目前国家的美术教育体制已有所改革,对本体的回归和对自然的开拓,是本世纪中国画创新的首要任务。
艺术的发展有继承、有变异、有出新,只有具有不断的创造性,艺术才能发展。新鲜感不一定是经久的东西,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真、更善、更美、必须立足传统,能传则通、能通则传,借古开今,继往开来。
让中国画重新回到本土文化上来,必须建构中国画一个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既没有人人追求的客观艺术标准,也没有画家流派之间相互比较的标准。画家的创造性只能表现在自己的独特的视觉语言和独特的精神理念世界中。当画家所建构的语言形式越新颖、独特,所开掘的精神世界越在丰富、复杂,这样的中国画就越具有当代的价值。
为从传统向当代转化,使其更好地表现现代生活,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中国画必须从较为固定的、封闭的形式转向开放的结构,使其更加具有吐故纳新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大力加强对中国画基础理念的研究与学科建设,提升中国画的文化层次,使之成为当代建设精神文化的载体。让中国画创新重新回到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尊重个性、尊重专业技能、尊重艺术规律、尊重人们良知的正路上来,摒弃那种不真、不善、不美的病态美学趣味和不健康的人生态度,让中国画真正走向健康、阳光的道路上来。我们要针对性地对中国画笔墨语言加以深入研究,使之成为被中国人广泛通用的特色语言,能够受到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理解和喜爱,并得以进一步发展。
发表于《艺术界》2005年第三、四双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