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6582阅读
  • 18回复

《裸女》作者:[英]戴斯蒙德·莫里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8-10


作为知名的人类行为学者,同时也是畅销书《裸猿》的作者,莫里斯认为人类女性的身体历数百万年,方演变为今天独特而美丽的形态,这固然因为男女分工不同使然,也是由于社会对女性身体的审美要求所导致的不断修饰所致。
  莫里斯在本书当中笔触细腻,大量的科学事实与趣闻逸事被他信手拈来,形成并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分析结论,多年的细致观察为《裸女》一书提供了坚实深厚的基础,也为女性身体娓娓道出属于她们的美丽与哀愁。
《裸女》前言

新星出版社 [英]戴斯蒙德·莫里斯

 

 

  这本书带给读者的是一段发现之旅,它引导人了解女性的身体,解释其多种多样的特性。不要把它看成是医学报告,或是心理学家的实验分析,事实上它是一份由动物学家描绘出的“肖像”,是对女性在真实世界中的美好存在所做的喝彩。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女性的身体结构经历了近乎戏剧性的改变,比男性的改变多得多,她去除了其他灵长类雌性的许多娇柔的特质,现在,在每一具现代女性的外形之内,包裹着的是那样一种非凡的、独特的生命。

  每个女人都有一副美丽的躯体——说它美丽,因为它是数百万年的进化所达成的完美结晶,是这个星球上最值得关注的生命体,处处流露出精美和雅致。尽管如此,在某些时候,在某些地方,人类社会往往还是会千方百计地打扮女性的身体,其中有些方法是令人愉悦的,而有些方法却是极其痛苦,但所有这些手段都有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女性的身体看起来比它实际的形态更加漂亮。

  不同环境、不同历史文化的人们,在审美观上通常会有明显的差异,甚至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对美丽的诉求也不尽相同。有喜欢苗条纤细的,也有喜欢肥硕敦实的;有以平胸为美的,也有追求丰满乳房的;有喜欢明眸皓齿的,却也有非得把好端端一口牙挫得“犬牙交错”的;有蓄起飘逸长发的,可也有崇尚剃光头的……即使是在现代的文明社会,美丽与时尚的潮流也总是让人难以把握,时尚流行变化无常,今天的流行趋势与明天的流行趋势没准儿会自相矛盾。

  正因如此,本书在从头到脚详细绍介女人身体的同时,不仅关注女性身体天然已有的生物特征,同时也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审美情趣所促成的对女性身体的人为改变。本书的作者、杰出的动物学家戴斯蒙·莫里斯曾经周游世界,但他说自己每多走一个地方,心里的愤懑就增加几分,因为在很多国家、很多地区,女人还是处在男性的奴役之下,被看成是男性的财产和附庸,遭受身心的摧残,而所有这些摧残居然往往还打着美丽的名义。

  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男性与女性的差异是被数百万年的劳动分工一点点放大的。在原始社会的部落中,男性的职责是猎取食物,女性则位居部落生活的核心,采摘果实、养育孩子、打理部落的各项日常事务。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得男性更适合专注于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有时危险而又重大),女性则能够同时把几件事情办得妥妥帖帖,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这样的特征仍然广泛存在。从根本上讲,没有哪个性别优于另一个性别那回事,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延续,两种性别必须紧密团结,维持社会关系的平衡,性别差异确实存在,但两性应该是平等的。

  然而两性的平衡关系随着人口的膨胀、城市的兴起等等因素而遭到破坏,从宗教的变迁就能看出这种转变。那些古老久远的宗教当中,掌管最高权力的大神起初都是母性,可是后来,连她也抵挡不了社会的变迁,被迫让位于男性。

  幸好,社会在进步,人类的观念也在进步,歧视女性的势力已经日见衰微。不过,男女平等并不意味着可以抹杀两性之间的根本差异,现在就让我们展开探索之旅,好好端详一下女人,从头到脚。
第一章 进化(1)

新星出版社 [英]戴斯蒙德·莫里斯

 

 
  对动物学家来说,人类是没有尾巴的猿,脑容量还大得不行,他们最突出的特征在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功,那堪称进化论上的奇迹。当其他猿类还畏缩地躲藏在丛林中,忍受着自然母亲的拨弄时,数以亿计的人类已经蔓延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他们扩散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扩散的范围是如此之远,就像一场浩浩荡荡的蝗灾,大地的景色都为之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

  人类成功的秘诀,是他们那种能够在越来越庞大的群体、甚至是非常高的人口密度当中维持生存的能力,他们可以应付生活本身带来的重压,并有能力在其他任何猿类都无法容忍的环境条件下繁衍后代。这种超强的相互包容的能力,再加上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使得人类总是在迎接——甚至是主动地寻求新的挑战。

  友善与好奇心的奇妙组合,是在一种奇妙力量的驱使下达成的,这种力量在进化过程当中被定义为“幼态持续”,它使得人类在进入成年阶段之后仍保有青少年时期的某些特征。其他动物在青少年时期都很顽皮,但在成熟之后,活泼、爱玩的天性就全然消逝,人类则终其一生都保有着贪玩的特性,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是彼德 ·潘,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小飞侠”。当然了,人类在步入成年期之后,他们玩的很多东西都有着堂皇的名目,游戏的过程也不再是用简单的一个“玩”字来概括,他们更愿意称它为“艺术”、“研究”、“运动”、“哲学”、“音乐”、“诗歌”、“旅游”、“娱乐”……像小孩子做游戏一样,所有这些活动都在启发和塑造创造力、冒险精神、探查能力以及思辨能力,正是这些活动把我们提升成为真正的人类。

  在进化的趋势方面,男人和女人走的路径不尽相同,虽然他们在成年之后都保持着某些孩子般的特性,但这种特性却是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相比之下,男子在行为方面更像是孩子,女子则是在解剖学方面,也就是说是在身体机能方面更接近青少年。

  例如:同样是在30岁,男子出意外的概率是女子的15倍,这是因为男子更多地保持了儿童时期在游戏过程中的冒险天性,残留在他们身上的追求刺激的欲望比女性强烈得多。虽然这一特性往往让男子陷入麻烦,但它在原始社会阶段却是男子身上最可贵的财富,因为在狩猎时如果想要取得成功,男子就必须学习冒险并且善于冒险。原始社会中,女性的社会价值太高,不可以去冒险狩猎,部落当中的男子则处于可以做出牺牲的地位,日积月累的结果是,男子都被培养成了“冒险专家”——至少是朝着那个方面在努力,即便有少数男子在狩猎过程中牺牲了,那也不会影响一个部落、哪怕是很小规模的部落的生育率,部落还保留着繁衍发展的可能性,但倘若死去了几名育龄女性,那么整个部落的生育率会遭到直接的打击,部落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威胁,要知道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这颗星球上的数量还极其稀少,生育率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

  男性的发明家也比女发明家多得多,那是因为冒险不仅仅是件体力活,更多的时候还需要运用脑力。发明的过程其实就是冒险的过程,发明家尝试的是某些未知的事情,而不是那些早已经过验证的、切实可用的东西。女性必须要比男性更警觉,在原始社会中,女性居于部落生活的最核心,她们的社会角色是负担起除了狩猎之外的几乎所有事情,她们不能承受任何严重的损失。在进化的过程中,女性越来越擅长同时兼顾多件事情;她们的语言交流能力越来越强;她们的嗅觉、听觉、触觉、对颜色的判别力都明显优于男人;她们变成了出色的营养师;她们是父母当中更敏感的那一方;她们的抗病能力也更强——作为母亲,她们的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命运。

  各种因素联合发生作用的结果,造成了男子与女子在思维习惯方面的不同,成年男子比成年女子更“孩子气”,而成年女子在身体机能方面的提高要比男子小得多。男子的想象力更丰富,预见能力也高于女性,相比之下女性更敏感,更会照顾人……这些差异与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正相吻合,两性之间互为补充,这成为人类社会迈向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身体素质方面,男女两性的差别非常明显,这也是基于双方社会分工的不同。要适应狩猎工作以及其他的重体力劳动,男子必须更强壮、身手更矫健,平均每个成年男子的肌肉总量在28公斤左右,而女子只有大概15公斤;男子的健壮程度通常比女子高出30%,体重比女子高出10%,身高比女子高7%。由于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女性的身体比男性更能承受饥饿,他们身体的大约25%是脂肪,这使得女性的身体曲线玲珑,男性体内的脂肪往往只占总体重的八分之一。

  体内包含着如此大量的脂肪,这正是成年女性在身体方面与青少年非常近似的特征之一,除此之外女性还保留了其他很多青少年时期的体征,这些对她们非常有益。在进化的过程中,成年男性拥有了越来越强烈的保护自己子女的意识,由于人类的孩子生长缓慢,要保持血脉延续,孩子们必须得到父母双亲的强有力的辅助。一看到孩子们稚嫩的小身体,父亲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对之百般呵护的天性,而这一点恰好被成年女性们利用了——女性的身体越是像孩子一般娇弱,就越能从他们的伴侣那里得到更多的呵护及照顾。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海上升明月,霞光万物声;青山依旧在,跃试照乾坤.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08-10
新星出版社 [英]戴斯蒙德·莫里斯

 

 

  不仅是身体特征与青少年近似,女性的声音特征也接近青少年。成年男性的声音频率基本在130到145赫兹之间,成年女性的声音频率则是230到255赫兹之间,换句话说,女性的声音几乎就是童声。女性的面部特征也更像是孩子,她们体表毛发的分布也与孩提时期差别不大,当成年男子眉毛日益粗重、下巴日益结实,当成年男子的胡须、鬓发越来越粗壮,并长出胸毛时,众多成年女性却依旧保持着光滑的皮肤、匀称的骨骼以及吹弹得破的娃娃脸。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随着人类在进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男性和女性在“幼态持续”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使得他们之间的差异在日益显著,男子的行为方式更孩子气,但他们身体方面的进化已经变得缓慢;女性的身体越来越向孩子们靠拢,然而在思维方式上,她们比男性更加成熟。

  必须强调说明的是,人类的“幼态持续”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物种都要强烈成百上千倍,它是人类与其他物种最根本的不同点之一。虽然男女两性之间也有着很多非常现实、非常有趣的差异,但客观地说,两性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微小的,之所以我们要花费笔墨来剖析“幼态持续”在男、女之间的不同,是为了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女性的身体进化得更完善,在很多方面都比男性优越。理解了这一点,对于我们从解剖学上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女性的身体是很有帮助的,那可是地球上进化程度最高、最奇妙雅致的生命体,我们得瞧仔细喽……
第二章 头发(1)

新星出版社 [英]戴斯蒙德·莫里斯

 

 

  我们几乎看不到当今的女性有哪位会任由自己的头发自然生长而不加修饰,如果有人当真采取了这种做法,她的下场肯定是得到一条长及膝部的毛毡子,或者是一个覆盖了她整个头颅的巨大的“毛刷子”。我们现在很难想象,那些远古时代的先祖们是如何应付他们的头发的,要知道他们那时候可找不到刀子、剪子、梳子以及其他的修饰头发的工具。有趣的是,动物学家以及人类学家们从来不曾探讨这一话题,这也许是因为他们知道找不出答案。通常情况下,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对史前人类的描绘时,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插图画家的主观想象,因为在他们的笔下,史前的女性显然是先去了某个神秘的地方修剪了头发,然后才来到画家的面前摆起了架势。她们的头发总是被描绘得太短了,这让我们怀疑,莫非理发师才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职业?插图画家当然是犯了想当然的错误,而他们的错误刚好掩盖了人类女性进化史上一个最为神秘的现象——那就是为什么人类女性会长出那么荒唐的长头发?在原始的部族社会,那么一脑袋夸张的、跑起来几乎要嗖嗖响的头发绝对是个大累赘,近似于孔雀的长尾巴,那么它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究竟有什么被保留下来的价值呢?

  更让人奇怪的是,除了在头上、腋下以及外生殖器处有毛发覆盖之外,普通人类女性的身体基本上是没有毛发的。当然了,借助于放大镜,我们还是能够从女性的体表看到细小的、生长迟缓的绒毛,那覆盖着她的整个身体,但只要隔开一段距离,那些绒毛根本就是看不到的,女性的皮肤几乎是完全裸露的。这一情形让她们好几尺长的头发显得越发怪异。

  要追寻人类头发形态的起源并不困难。当黑猩猩的胎儿长到26周大的时候,它头发的分布状态就已经与成年黑猩猩非常接近。事实上就人类而言,成年人在其头发的分布方面再次体现了幼态持续的特征,我们的一生当中,毛发的分布状态都与胎儿时期保持一致,而不是像其他猿类那样,在出生之前就长出了一整件“毛外套”。在毛发方面男人没有女性那么发达,他们的身躯多毛,会长出蓬乱的胡子和长长的鬓角,但总体而言,男性和女性的绝大部分体表都是裸露的。就算是体毛最浓重的男子,他的胸毛在寒冷的夜里也起不到丝毫的保暖作用,同样也无法在炽烈的日光下让自己的身体免遭被灼伤的命运。

  如此看来,自然母亲在头发的样态方面给了我们独特的待遇,让我们与其他的物种有那样大的差别。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成年人的头发分布形态是来源于胎儿时期的,是又一种幼态持续,然而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在长久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始终保持着这一特征。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权威的解答,于是,种种推想就应运而生了。

  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是由水生生物进化而来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类失去体表毛发的原因,是为了适应水中生活,为了更便于游泳,头上的毛发之所以被保留下来,主要是为了避免我们的头顶被阳光晒伤;他们同时还认为,女性那长达数尺的头发非常有用,它便于让婴儿们抓住或者攀爬,使得他们能够与母亲一道游泳。对“水生进化理论”持否定态度的人则认为,上述的说法过于牵强,因为如果母亲们潜入水中搜寻食物,她们基本上不可能把婴儿们也带在身边。同时,如果我们的祖先是在非洲的炎热气候下进化而来,那么他们的头发就不大可能是长长的直发,而应该是蓬松的卷发,就像现代非洲人流行的“爆炸头”那样。

  至于保留头发是为了起到防护作用的观点,确实还是有几分可信的。如果早期的人类是在非洲热带大草原上进行狩猎或者采集食物,他们当然需要一个防护物,去抵挡太阳的剧烈烘烤。浓密的头发可以起到防晒作用,而体表其他部分的裸露则能够通过大量出汗起到极其有效的冷却作用。在出汗相同的情况下,裸露的体表的冷却效率比毛发密集的体表的冷却效率要高出五倍。其他的非洲动物大都保留着体表的毛发,那恐怕是因为它们主要在黎明或者黄昏进行活动,太阳的威力已经打了折扣,而早期的人类却是典型的日间活动的生物,像其他的猿类以及猴子们那样。

  这或许是为非洲人的典型发式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有那样厚厚的一层卷曲头发覆盖在脑袋上,可以有效地阻止大脑受到高温的伤害,但这并不能澄清,为什么在北方较冷的区域内,人类会有着长长的、飘动的头发。有些人类学家猜测说,很长的头发也许能够让北方的人们在寒冷的冬季暖和一些,毕竟有那么一块天然的遮盖物覆盖在肩膀和后背上,在寒冷的冬夜,大片的头发或许多少能起到点儿毯子的作用。也许正是受到头发的启发,人类才想到了好点子,用动物的皮毛给自己做了第一件衣裳,以温暖自己的身体,然而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生活在寒冷地域的人们没再重新长出厚厚的体毛去保护自己呢?像以往的其他理论派别一样,这一假说同样有着严重的瑕疵。

  看起来最近乎合理的解释是,人类独特的毛发分布起到的是类似于旗帜的作用,它用来把人类这一特别的物种与包括我们的近亲在内的所有物种区分开来。如果我们试图为一小群远古祖先们描绘一幅生活图景,其具体年月是在人类发明衣物,或其他的遮羞庇体的物件之前很久很久,很显然,他们的样子与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动物都有着巨大的不同。他们的身体是裸露的,头上、肩背上散落着大片如同刷子一般纠结的毛发,只需要看上一眼,就能辨识出这是那个刚刚学会用后腿行走的崭新物种。这或许是标明一个物种的奇怪的方式,但值得说明的是,在猿类和猴子当中,每当一个新的种属出现,它最为独特的地方往往就是毛发的分布以及形态,便于把它们与其他的种属区分开来。举凡头顶的毛发、鬃毛、鬓角、胡须、触须、身体某个部位毛发呈现出的明亮色块……毛发的很多方面都可以作为新物种彰显其特别之处的招牌。灵长类动物是主要依靠视觉的生物,正因如此,显著的视觉信号就成为了区别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最快速、最高效的方式。
海上升明月,霞光万物声;青山依旧在,跃试照乾坤.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08-10
第二章 头发(2)

新星出版社 [英]戴斯蒙德·莫里斯

 

 
  在原始状态下,我们人类的远祖以其裸露的身体和长长的头发为标志,即使隔着很远的距离也能够被轻易地辨别出来,不会与他们毛发遍体的远亲们相混淆。倘若离得稍微近上一些,就能够很容易地区分他们的性别了,男性的脸上毛发较多,女性的脸上就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了。

  当然了,人类毛发的形态和分布并不仅仅是为了便于区分种属和性别,随着人类逐步由他们的非洲故乡蔓延开去,他们被迫适应并融入不同的环境,这些新的人类开始产生越来越多的差异,把他们最初的“模型”日益抛在后面。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走上了不同的进化道路,区分出了不同的人种。由于要在酷热、干燥的沙漠,或者温暖适度的环境,或者冰封雪冻的北方努力求生存,人类的身体必须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而一旦某些适合于外界气候条件的调整终于形成,那么继续保有这一特征就变得非常重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同种族的人群之间必须尽可能地保持距离,而要尽量避免混血繁衍,不同种族之间就需要在进化的过程中努力形成外在的显著差异。最简便快速的区别方式就是人类头发形态的改变,细软如同羊毛一般的头发,略为卷曲的头发,波浪式的头发,直发,金发……各种不同色泽、不同样式的头发很快就成为了区分的标志,界定着一个人类族群与其他人类族群之间的不同。

  这个过程显然从一开始就进行得非常快,伴随着人类在地球上散布的范围越来越广,人类的族群也越分越多,人类很快就成为一个包含着很多族群的物种大家庭 ——热带人类,沙漠人类,温带人类,极地人类,以及其他更细小的划分。人类的不同头发样式只是分化过程的第一步,它标志着分化过程的开始,但在分化还没有走得更远之际,人类的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随着智力的拓展,人类的迁徙能力强大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人们发明了船只,驯服了野马并开始骑乘它们,人们发明了轮式交通工具,造出了马车,人们制造了火车和汽车,修建了铁路和高速公路,后来又发明了飞机,人类族群的藩篱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早已被打破,这使得人种之间的差异在进化的最初级阶段就已经接近停滞。事实上在分化的道路上,总共只有两方面的改变得以形成,一方面的改变纯粹是为了适应温度和湿度的差异,这包括不同人种之间皮肤色素沉着的不同,单位面积的皮肤上汗腺的分布密度,以及类似的其他一些特征;另一方面的改变就是不同人种之间最显著的外在标志—— 他们头发的分布和样态。

  现代的人类已经用不着通过身体的进化来适应环境气候了,人体的进化机能实际上已再无用武之地。我们早已学会了通过各种方式征服环境,用衣物,用篝火,用集中供暖,用制冷剂,用空调……人种之间的残存的差异早就变得不再重要,以往作为人种界定机制的头发方面的差别,曾经为更好地区分不同的人类族群做出过巨大贡献,如今却成为过时的废物,因为人类需要的不是保持人种之间的隔离,而是全世界人类的大融合。随着人类的不断融合,早晚会有那么一天,过去那些用来区分不同人类族群的标志将被彻底湮灭,尽管我们需要记取它们存在的价值,理解它们存在的意义。如果我们仍然固执地认为,头发上的差别就是为了把各个人类族群隔开,那就大错特错了,它们虽然表面看来非常显著,但实际上它们只是一些琐碎的、无足轻重的外在特征,它们的本质就是如此。

  让我们回归主题,继续探讨女性的头发。很显然,她们长长的头发和光洁的脸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如果说,像我们刚才探讨过的,人类女性的头上生长着那么长的头发,最初就是为了提供视觉方面的辨识之利,那么我们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在过去的悠远岁月中,女性的头发会引起那么多的关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女性的纤纤发丝,时而被炫耀,时而被隐藏,时而被剪短,时而被修整,烫弯、拉直、盘上去、放下来、染色、焗黑……人类修饰头发的方法恨不得有上千种,而头发对于女性也着实是意味良多,它可以是女性最荣耀的拥有,也可能触犯最严厉的宗教禁忌,女性身体的其他任何部位都不会像头发这样,因文化差异的存在而闪现出千姿百态的风貌。

  在仔细解释这些具体的差异之前,有必要先来对头发本身多一些了解。每个人类的脑瓜上大约生长着十万根头发,金发人种的头发较细,作为补偿,他们的头发数量相应地就会略高于平均数,大约为十四万根,深色皮肤的人种大约有十万八千根头发,红头发的人发质最粗糙,数量也仅在九万根左右。

  一般来说,每根头发的生长期为六年,随后它就进入了三个月的休眠阶段,之后就会脱落。在任何时候,人类总有90%左右的头发处在生长状态,另外10% 处于休眠阶段。在人类的一生当中,平均每个发根会陆续长出十二根头发。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人类没有季节性的换毛,我们头发的厚度一年四季都是相同的。

  平均下来每根头发一年能生长十三厘米,具体到健康的年轻人,其头发的生长速度可以达到每年十八厘米。因此,对年轻人来说,如果不对头发加以修剪,他们的每根头发在脱落之前都能长到一米多长,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其他灵长类动物所能达到的极限,是名副其实的只属于人类的特征之一。
海上升明月,霞光万物声;青山依旧在,跃试照乾坤.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7-08-10
第二章 头发(3)

新星出版社 [英]戴斯蒙德·莫里斯

 

 
  偶尔也会有例外的情形出现,少数人的头发在六年的生长期之后没有休眠和脱落,而是继续地长下去,它们就那样长啊长的,有些能长到一人高。更有甚者,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有的女子的头发长得更长,能够被它的主人踩在脚底下。曾经有个美国的年轻女子,拥有长度超过四米的秀发,但与来自中国的世界纪录保持者相比,这位美国妞的成绩就算不得什么了,中国的那位姑娘头发长度接近五米。看起来在人类的遗传基因中,似乎还是注入了某种让头发持续生长的动力,在个别情况下这种动力甚至会失控,从而导致一些人拥有了非常非常长的头发。

  虽然不是每个人的头发都能长到那么长,但有一件事情还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既然拥有数量那么庞大的头发,惯于搞发明创造的人类当然不会坐视,他们很快就尝试着在头发的形状和样式上玩开了花样。通过发掘出土的一些非常古老的女性雕像,我们能够确信,关于修饰头发的种种尝试至少在两万年前就已经开始。有不少来自石器时代的雕像,能够被清楚地区分出发型,而且很显然,他们的发型是有意设计的,比如说,有些人物的雕像,他们的头发是集中扎在脑后垂落下来的,而有的人物雕像还额外编了一条小辫子,俏皮地垂落在右边的肩膀上。

  如果去向那些古老的岁月中探寻,我们就会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占据主流地位的发型是怎样缓慢地发生改变的,而每一种发型又都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职业美容沙龙的大量涌现,再加上全球通讯系统在推波助澜,发型的更改速度被显著地提升了。

  如今到了二十一世纪,几乎到处都充满了强有力的流行因素,单一主题一统天下的情况已经荡然无存。张扬个性成了社会的主流,成为每个人的努力目标,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各种发型比以往多出了太多。当然还是会有人努力模仿明星的发型,但那仅能产生为时较短、范围也较小的流行趋势,因为有那么多的名人发型可以仿效,没有哪一种敢于自封为“二十一世纪初期唯一的主导发型”。女政治家们偏爱精干的短发,流行歌手们喜欢飘逸的长发,好莱坞的女影星们会蓄起看似蓬乱、实则经过了细心设计的发型,叛逆青年们更醉心于狂野的朋克头,所有这些,以及更多的其他发型,每天都可能会同时出现在我们吃早餐时阅读的报纸上。不要徒劳地企图对这些发型做大致的定义和区分,所有这类努力都将是不合时宜的无用功,因为每一种发型都有着无穷无尽的变种,各种细微的变化简直难以用语言来描摹。

  在这里我们可不想仔细罗列各种各样的发型,尽管它们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我们需要记取的是,在过去的很多个世纪中,女性的“发型策略”其实总共只有那么有限的几大类,那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所有这些发型绝不是源于时尚人物的突发奇想,而是源于女性所拥有的几种简便的、基本的拾掇头发的方式。有些 “发型策略”早已被湮没在历史当中,如果拿到现在,它们看起来肯定是极其古怪的,而另外一些“发型策略”时至今日仍然与我们同在。

  收拾头发的最简单不过的办法,是让它保持自然的状态。也就是说,女性的头发始终是随意垂落的,松散自然的,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个人的领地,无论是在特别的社交场合,还是在日常的生活当中。采取这种策略的女子当然会洗头发,梳理头发,但不会刻意去妆扮它们。这是所有女性发型策略中最基本的一种,不过现在已经不大多见了,在那些依然保持着天真质朴本色的社会文化当中,在那些以简单朴素为美的地域当中,我们或许还能够找到它的影子。这种策略也许植根于贫穷,但也不尽然,因为就算是在根本没有钱去购买护发产品或对头发做专业护理的地方,女人们依然会热衷于妆扮她们的头发,盘头发、编鞭子、使用发卷卷曲头发,这些方法花销不大或者根本不用花钱,而且还能帮助女人们打发时光。

  对于那些从事艰辛的体力劳动的女人,比如说是在田间劳作,或者在工厂做工的女人,有另外一种非常实用的发型策略适合她们。为了方便,她们的头发被绑在脑后,以免挡住眼睛,或者与生产工具纠缠在一起。等她们干完了每天的活计,她们会把头发散开来,就让头发自然地垂下。这是以往乡下女人最常用的发型,直到现在仍被很多女人沿用,虽然现如今的女人们很少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还是有很多人记得它的好处,毕竟把头发梳到脑后绑成马尾巴,是保持头发整洁的最有效方式,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岗位上。

  而对绝大多数的女人,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现代都会的女人们,天然的、实用的发型解决方案就显得不那么够用了。千百年来她们已经历经种种“考验”,习惯了赶时髦,认为头发就应该以某些方式加以处理,例如夹起来、做各种造型、染色、烫成大波浪,或是把头发拉直、分层、挑染甚至是其他的装饰,举凡这些手段,都是很常见的做法,特别是在那些到处都开设着美发沙龙的国家或者地区,但在某些国家,这些做法都是被严格禁止的,因为那里有严格的宗教禁忌,以任何手段展示女性的美丽都万万不可以。

  扮美头发的两大主要方法是把发型做大或者收小。做大发型的好处是可以强化视觉效果,让头发所接受的修饰看起来更显眼,同时它也能让人看起来显得更高一些,在人群当中也更醒目一些。要实现这种方法,一个常用的手段就是选择戴上某种款式的假发套。
海上升明月,霞光万物声;青山依旧在,跃试照乾坤.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7-08-10
第二章 头发(4)

新星出版社 [英]戴斯蒙德·莫里斯

 

 
  戴假发的风俗至少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在古代埃及,高贵的女士们总是把她们的头发彻底剃光,并在公共场合戴上华丽的假发,这已经成为了当时的风俗。罗马帝国的妇女们不会把头发全剃掉,但她们也钟情于戴假发,以此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这种自我炫耀的方式后来导致了令人恐怖的趋势,贵妇人们不仅要戴假发,所戴假发的选材还必须有特别的来源,一定要用被罗马帝国军队征服的异国人民的头发编织而成——以致于每当罗马军队征服一个地方,“收割”当地人的头发也成为士兵的必修功课之一。

  中世纪时,戴假发的习俗曾经在教会的干预下被禁止,但到了伊丽莎白时代,假发的使用又开始死灰复燃。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所使用的粗糙的化妆品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头发和皮肤,不得不找个什么东西做做遮盖。到了十八世纪,假发迎来了兴盛发达的巅峰时期,那时的社会时尚是夸张再夸张,在这股风潮的带动下,时尚女性们花在头上的心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真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些人的假发,高度超过了七十五厘米,并且做了极其精巧的装饰,为了让戴有这种假发的女士顺利通过,门口必须被加高才行,而马车上的座位也要因此降到特别低的程度。特制的床上支撑物也应运而生,以便女士在不摘下假发套的情况下也能适当地坐卧休息。在巴黎的剧院里,只有订了包厢的女士才能戴假发,因为倘若让她们待在别处,后面的人就甭想看见舞台了。除此之外,再没有哪种发型策略会对社会生活产生那么巨大的影响了,它是典型的特种消费,由于生产和维护这种假发的代价非常高昂,倘若没有一个相当有钱又非常大方,肯于花费大价钱去追赶时尚潮流的老公,恐怕没几个女人能负担得起假发给她们带来的巨额账单。也正因为如此,女人们对假发的展示完全可以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用来衡量她们的老公究竟有多么富庶。

  为这种极端“狂傲无礼”的时尚潮流画上休止符的是“吉约坦夫人”,别误会,那不是一位女士,而是“断头台”的文雅说法,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它斩下了无数剥削阶级、王公贵族的头颅。在法国大革命结束之后,戴假发的风气再也无力回到它的全盛时期,只能偶尔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短暂复兴,比如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一度流行带有娱乐性质的假发,它们是用合成材料制成的,往往被染成鲜亮的、人为制造出来的颜色。假发的好日子终究是越走越远了,近些年来虽然人们也会使用假发,但它们通常都被做得非常接近于真实的头发,让旁观者几乎无法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有些女性(特别是那些随着年龄增长而头发稀疏的女性)如果不戴上一副足以乱真的假发是绝对不会出门的,相当一部分社会名人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倒不是因为他们的头发有问题,而纯粹是为了使用方便。即便他们自己的头发保持着很好的状况,戴上一副假发仍然是让自己的发型既时髦又整洁的最快速简便的方式,比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去打理头发强得多。假发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当它们接受日常护理,以便长期保持整洁、典雅的外观时,它们的使用者无须在场。

  让我们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继续谈论把发型做大的话题。最近一次流行超大发型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流行时尚不是戴上体积超大的假发套,而是把真实的头发做成爆炸式,让发型显得尽可能的大。实现这种发型的工作流程是,把头发弄湿之后头朝下进行吹干,然后再做相应的梳理,接着使用摩斯定型,最后再用大量的发胶喷雾加以固定。这种蓄意挑战地心引力的做法遭到了不少冷嘲热讽,有批评家言辞尖刻地表示,这种发型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建筑奇迹”。美国著名乡村歌手多莉·帕顿是最早使用这种发型的名人,该发型因此常常被称为“多莉·帕顿发型”,这种柔软而蓬松的发式在美国的中小城镇以及南方各州特别流行,留这种发型的人经常会把一句格言挂在嘴边,那就是“头发越高,离上帝越近”。“多莉·帕顿发型”风靡一时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头发被做得那么蓬松巨大,就能让姑娘们的大脸盘看起来小一些,因而也就更迷人一些。同时这种发型也是个性张扬和充满自信的,留这种发型的人看起来会更加信心十足。但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这种发型是傲慢和粗俗的,完全是因为缺乏自信而刻意做出的“心理补偿”。而且这种发型还有一个重要的缺陷,虽然它是女性体现自我意识的响亮证明,但偏偏却是反性感的,因为男人无法把手伸进这种发型里面,去温柔地抚摩姑娘的头发。

  再往后来,一种更加巧妙的做大发型的方式开始受到青睐,那就是接发,其目标是把女性的头发接得更长。无论是厌倦了自己的短发,想要暂时换换心情,还是为头发始终长不到理想的长度而苦恼,姑娘们都能通过接发实现自己的目标。现代的头发美容技术已经高度进步,旁人几乎不可能发现接发的痕迹,不过还是有人会选择故意让接发的部分很明显,她们的用意正在于让人看出头发是接过的,在某种意义上,她们的接过的头发起到的是假发的作用。

  第二种拾掇头发的重要策略是把发型做得很小,方法可能是将女士的头发去掉一些,也可能只是通过某些手段,努力把头发扎紧就行了。最通俗的一种发型版本是把头发扎得特别紧,紧贴着头皮,这在隆重、严肃的特别场合经常被用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以及私人生活中,女性往往会选择将头发放开,让自己感觉轻松随意。近几十年来,很多女性都希望在生活当中保持自然轻松的心态,同时也让自己的外表看起来自然随意,但在一些重要的社交场合,比如葬礼、婚礼或盛大的庆祝仪式上,当然是不可能那么做的。为了让自己的外表更符合仪式气氛,很多女性选择了把头发梳理起来,扎成某种紧密的发式,这种做法是在向旁观者传达明确的信息,“我很重要,我很严肃,不许小看我。”
海上升明月,霞光万物声;青山依旧在,跃试照乾坤.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08-10
第二章 头发(5)

新星出版社 [英]戴斯蒙德·莫里斯

 

 
  有些女士的做法更为激烈,她们从来不会在公开场合把头发放开,她们始终把头发裹紧在脑袋上,让它看起来像个小圆面包或其他类似的形状,这种紧张的发型一直要等到她们回到私密的家居空间时才会解除。我们习惯于把这种对付头发的方式称作“女强人策略”。对那些需要表现得精明干练的女性来说,把头发尽可能地夹紧在颅骨上能够让她们显得更有控制力,更有权威性,因为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女性的柔美特征,让她们的外表更有魄力。她们的头发会梳理得非常整洁,让男人不敢动起抚摩它的念头,况且她们的头发又被扎得极其之紧,让旁人丝毫没有把玩的可能。“女强人策略”往往是非常有效的,通过应用这种策略,女性的身边如同筑起了一道坚强壁垒,能够把不相干的人拒于“千里之外”。

  有的女人选择了把头发剪得特别短,想对这么短的头发做造型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长度不够,要把它们绑扎成任何发式都是不可能的,幸好因为不怎么长,即便让它们自然地待着,也不至于在从事体力劳动的时候阻挡视线。这种超短发的缺点是不能根据不同社交场合的需求去变化出适宜的发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种发型一度被时髦女性所追捧,随后该发型又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短暂复兴。

  很显然,超短发型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传达一种信息——留这种发型的女人是活力四射和轻松自在的。她们把自己的头发高度简化,舍弃了体现女性美的其他很多选择,变化出了一副淘气男孩儿般的发型。不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两次流行期间,它暴露出了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难于护理,姑娘们在美发沙龙里精心打造出的漂亮外观,出了门口让风一吹,就满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超短发又一次走向流行,而且流行的范围比以往更大。它几乎变成了一项全民策略,这在职业女性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她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赢得男性同事们的尊重,清爽干练的外形当然也是手段之一。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短发的流行趋势逐步转弱,原因是职业女性的个人理念有了改变,在当时的职业女性当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我依然像从前一样训练有素,但我没必要为了成为全世界一流的职业高手而放弃自己的女性美。”九十年代的发型时尚不再走极端,既没有过于咄咄逼人的男性化特征,同时也不是过于刻意地强调对头发的装饰,女性们追求的目标是将漂亮时髦的因素与适度的性感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二十一世纪来临之前,对西方的头发美容行业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海上升明月,霞光万物声;青山依旧在,跃试照乾坤.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08-10
第三章 眉毛(1)

新星出版社 [英]戴斯蒙德·莫里斯

 

 
  眉毛所在的前额区域在人体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位十八世纪的面部表情研究专家曾说过,“前额在面部的所有区域当中是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有特性的”。对当今的一部分人来说,这个陈述也许会让他们感到奇怪,因为人们往往会更注意眼霜和唇膏,看来眼睛和嘴唇才是女性脸上最重要的部位,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区域。话虽如此,前额的重要性还是不能抹杀,设想一下,有谁能够在与别人做面对面的交谈时,完全不会下意识地通过眼眉的运动和前额皮肤的舒张,做出不同的表情呢?这些动作在传递情绪的变化时是非常重要的。

  在检视这些前额运动,以及女性的眉毛与男性的眉毛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前,我们需要先来搞清一个问题,人类的前额区域究竟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如果你近距离地审视黑猩猩的脸,并把它与人脸并排做比较,就会发现前额部分的差别非常显著。在猿类的脸上,基本上不存在眉毛的区域;而在人类的脸上,眉毛位于眼睛的正上方,那里有一大片裸露的皮肤,整个区域最显著的装饰就是两条相对而言占地很小的眉毛。与人类全然不同的是,黑猩猩的发际线很靠前,一直压到了眉毛上,而眉毛所在的部位倒几乎是不怎么长毛的,事实上,猿类的前额部分与人类的前额部分完全是反着来的。

  当我们仔细端详黑猩猩的脸,或是其他猿类的脸,最突出的发现就是,他们拥有巨大的、突出的眉弓,这个突出的骨骼部分能够防止眼睛受到伤害,人类的眉弓早已在进化的过程中消失不见了。不过这种“消失”仅限于外观上,如果你用自己的指尖去摸索自己眼窝正上方的骨骼部分,还是能够感觉到那一带的头骨是加厚的,能够对眼睛起到保护的作用。之所以人类的眉弓变得不那么显眼,不是因为它自己在渐渐地“消失”,而是因为眉弓以上的前额部分剧烈地膨胀了,以适应人类越来越大的脑容量,人类的眉弓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它周围区域的剧烈变化给吞没了。黑猩猩的脑容量大概只有400立方厘米,人类的脑容量则在1350立方厘米左右,是黑猩猩的三倍多。正是由于人类的大脑容量有了巨大的扩展,特别是在前面这一侧有了巨大的拓展,才让我们拥有了一张“眼睛以上的脸”。

  由于拥有了一个专属于人类的特征,在眼睛上方产生了一大片全新的皮肤区域,我们远古的祖先们因此得到了一个额外的区域,可以用来发出视觉信号。尽管前额的皮肤是紧紧包裹在头骨前部的,但它们不是完全固定在那里的,这使得视觉信号的发布成为可能。前额的皮肤能够做小范围的运动,虽然轻微,但却显而易见,而之所以前额的微小动作都能被看到,完全是因为当皮肤移位时,会在脸上产生出有皱折的区域。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前额部位除了大片光滑裸露的皮肤之外,还留着那两小块毛发。对这两小块毛发,专业的叫法是“眉毛上方的毛发残留”,普通的叫法是眉毛,它们实际上起到了标记的作用,能够让前额皮肤的运动越发地清晰可见,让别人隔着一段距离也能看到。

  一度人们曾经以为,眉毛的主要职责是为了阻止汗水和雨水滴落到眼睛里。虽然它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种作用,如同在前额的下方为汗水和雨水开辟了两条偏离眼睛的“水槽”,但它们的首要作用无疑还是信号装置,用来把它们主人每时每刻的情绪变化转化为视觉信号,传递给主人的同伴们。

  通过对各种情绪状态下女性面部表情的大量研究,我们确信女性的眉毛有六种明确的动作,每一种都与某种特别的情绪状态相关联,具体情况分别是:

  眉毛低垂

  这个皱眉动作,并不是完全向下的,在眉毛向下运动的同时,它们也会略微地向内运动,彼此更加靠近。这个动作的效果是,把眉毛之间的皮肤压缩在一起,使得皮肤之间形成短短的、纵向的皱纹。皱纹的数量因人而异,每个成年人在做这个动作时,纵向的皱纹可能有一条、两条,甚至三条、四条。而这些皱纹往往是不对称的,它们在长度、形状方面总是不尽相同的。

  当我们做眉毛低垂的动作时,前额部分原有的水平皱纹会相应地变得平滑,但并不会彻底消失。人类老化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当他们用面部表情表达情绪时,脸上随机出现的皱纹越来越多。对于那些年轻人,皮肤上的褶痕会随着面部表情的变化而出现或消失,但随着年华老去,那些褶痕渐渐地明显,以致于永久地蚀刻在皮肤上。当一个人并未做出皱眉的动作时,他或者她的印堂部位依然可能会有纵向的皱纹,那是他们以往做出皱眉动作时所留下的印记。

  眉毛低垂的动作通常会在两种情境下发生,而这两种情境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我们把它们粗略地划分为进攻性的和防卫性的。在进攻性的情境下,这一动作所代表的情绪可能有很多种,情绪的强度也各不相同,从简单地表达异议,到有些厌烦,到极度的愤怒;而在防卫性的情境下,这一动作意味着有某种危机近在眼前。

  在人类意识到危险的时候,不仅会有皱眉的动作,同时还会伴有颧骨部位的皮肤向上抬升的动作。这两个动作同时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在眼睛睁开并保持活动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对眼睛的保护。这个复合动作是人类在预见到身体冲撞时最典型的面部动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退缩和抗拒,同时它也可能出现在当人们猛然受到强光照射的时候,作为保护眼睛的一种自然反应。
海上升明月,霞光万物声;青山依旧在,跃试照乾坤.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08-10
第三章 眉毛(2)

新星出版社 [英]戴斯蒙德·莫里斯

 

 
  这种防卫性质的复合动作在人们微笑、哭泣或者感到强烈的厌恶时也会经常出现,也就是说,这几类情形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可以被纳入“眼睛过度暴露”的范畴。

  在防卫性的情境下,眉毛低垂是出于保护眼睛的唯一选择,而在进攻性的情境下,这一动作就是第二位的了,尽管它同样是起到了对眼睛的保护作用,让眼睛尽量避免遭受在进攻性情境下可能被激起的报复性攻击。我们习惯于把“横眉立目”的脸看成是凶猛的面相,因此,看到这样的面孔,没有人会认为它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求,如果谁那么认为了,那必定是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这种面相其实并不是真正勇猛到了无所畏惧的面相,因为它仍然知道要对至关重要的身体器官——眼睛做必要的防护。真正无所畏惧的、充满攻击性的脸不是横眉立目的,与之正相反,是眼睛大睁、眉毛停留在原位的,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并不高,因为总的来说,暴力行为往往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报复,卷入冲突的人很少是安全的、不受攻击的。

  眉毛抬高

  与上一个动作一样,扬眉毛的动作也不是完全发生在垂直方向的。当眉毛扬起的时候,同时会伴有向外侧的移动。这个动作起到的效果是拉伸了眉毛之间的皮肤,同时也让眉心的纵向皱纹舒展开。在这个动作的过程中,整个前额的皮肤都会向上挤压,从而形成了一系列长长的、水平方向的皱纹,它们大致上会保持互相平行,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水平方向的皱纹会有四到五条。有时水平方向的皱纹会少到仅有三条,而有些人的这类皱纹却多达十条,关于水平皱纹数量的统计往往难以做到精确,因为最上方和最下方的几条皱纹往往是断断续续的,只有中间的几条皱纹才会横穿整个前额。

  我们对这种皱纹的习惯性说法是“抬头纹”,抬头纹多的人往往会被看成是喜欢“忧心忡忡”的人。但实际上当抬头纹出现时,它们所代表的情绪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历史上已经有太多的作家对它们做出过描绘,把它们看成是以下各种情绪的外在信号:惊讶,震惊,意外,快乐,怀疑,拒绝,困惑,傲慢,早有预料,质询,不理解,焦虑,恐惧……一位音乐评论家曾对某位歌剧明星做出过一段经典的评论,将后者描写成“在眉毛上方也写上了乐谱的歌手”。除了以上的种种阐释之外,要了解扬眉毛这一动作的重要性,唯一的途径就是追本溯源,向它的历史根源要说法。

  扬眉毛的动作是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都会做的动作,这个动作的最初目的应该是增强眼力。抬高前额的皮肤并把眉毛扬起来,能对增强眼力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套用一句我们常用的成语,那就叫做“大开眼界”,是的,这个动作确实能让视觉神经接收到更多的外部信息。

  对猴群来说,扬眉毛的动作是它们在紧急状况下的应急反应,通常发生在与某些它们所惧怕的东西遭遇,急于尽快逃离的时候。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动作是在猴群想要逃离,却被其他一些状况所阻止时才会发生,这里所说的其他状况,可能会是一系列的事情,也许是又想进攻、又想逃走的矛盾心理,也许是极其强烈的想要留下来,以便对这样一个那么可怕的东西多看上几眼的旺盛的好奇心,也许是其他某种让它们想要留下来的强烈倾向,遏止了它们遇到危险时的逃跑天性。

  猴子是在应该逃跑却不想逃跑的情况下出现扬眉毛的动作的,这个情境同样适用在人类的身上。人类在很多情况下的行为方式是和猴子基本相同的,一个脸上堆满了抬头纹的忧心忡忡的人,肯定是面临某种困境,想要逃脱却因种种考虑而无法逃脱的人;边笑边扬起眉毛的人其实也是遇到了某种状况的,这个动作本身包含了故意搬弄是非的嫌疑,笑的人也许是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但遭到他们嘲笑的人却一定是非常苦恼的,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很多的幽默故事首先会制造紧张气氛,将我们带到恐惧的边缘,之所以它能让我们发笑,是因为它最终没有把我们推进恐惧的深渊;傲慢的人习惯于把眉毛高高扬起,那是因为他们渴望从周围粗俗的环境中摆脱出去,对于这类人,美国的口语当中有一个专门词语给出了最贴切的描绘——“高眉毛”,其具体含义是自炫博学的、不切实际的人。

  当我们把扬眉毛的动作与眉毛低垂的动作相比较,问题就出现了。假定我们发现在自己眼前出现了某种紧张状况,那么我们既可能皱起眉毛,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眼睛,也可能会扬起眉毛,让我们能对现场获得更好的观察。两种方式都是有用的,但我们必须选择其一。大脑必须做出判断,哪种需求更最重要的需求,并通知脸部做出相应的动作。通过对猴子的观察我们发现,当猴子面临严重的、被进攻的危险时,它们的眉毛是皱起来的;当猴子们遇到可怕的事情时,它们的眉毛是扬起来的;当战败表示归顺时,它们的眉毛就又皱起来了。人类在面临同样状况时的反应也大体相当。

  当人类处于非常好斗的情绪,可能会立刻招致对手的报复时,或是他们已经被打败,担心随时受到攻击时,他们的选择是皱起眉毛保护眼睛,而不是扬起眉毛提升眼力;当人类具备较弱的攻击性但同时又感到非常害怕时,或者是他们处在某种斗争当中,但不会马上面临遭受身体攻击的危险时,他们舍弃了对眼睛的保护,选择了扬起眉毛增强眼力,加强对周遭的观察,以便能把周围的情况看得更清楚。
海上升明月,霞光万物声;青山依旧在,跃试照乾坤.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