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031阅读
  • 5回复

探寻辛中精神(1)风雨六十年:辛中精神代代传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5-09-28
探寻辛中精神(1)风雨六十年:辛中精神代代传承



(2005-09-28 02:51:58)

本报记者 许静

10月16日,河北辛集中学将迎来甲子之寿。60年前,诞生于冀中平原的红色辛中吸引了四方热血青年;60年间,历经风雨的辛中为新中国解放、建设育才三万;60年后,校容校貌发生巨变的辛中早已是百姓心中孩子的成才圣地。光阴荏苒、时代变迁,不变的是伴随辛中成长、激励辛中人奋进的辛中精神。今天起,记者将带您走近辛中。

一个人和一所学校

辛集中学校园内,有一座纪念碑,几乎所有辛中人回到母校都会去看它;辛中人心中,有一座雕塑,无论晴雨寒暑,他都深情地守望在那里。纪念碑上刻的、雕塑所拥有的,是同一个名字———陈挹芬。

老校长陈挹芬是辛集中学创始人之一,从1946年初至1983年7月逝世,他在这所学校工作了37年。

陈挹芬1911年出生在河北省束鹿县双柳树村,193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河北冀县师范,因被家人阻拦未能继续求学的他当上了农村小学教师、校长。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陈挹芬从共产党的抗日宣言中看到了祖国的前途、看到了民族的希望,1938年3月他参加革命工作、当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陈挹芬先后担任束鹿县县长、束冀县县长,带领全县人民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搏斗,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在捍卫敌后政权的斗争中,陈挹芬表现出的大智大勇、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贞令人钦佩。

抗战胜利前夜的1945年8月7日,党决定创办河北辛集中学(当时名为“晋察冀边区第六中学”)。辛中创建之初,冀中大地抗战创伤未愈、解放战争炮火隆隆;在一座废弃的地主大宅院里,陈挹芬开始了他与辛中一生的“苦恋”。

没有教室、没课桌板凳,他带领学生动手搭建;没有办学经费,他带领师生纺线种菜自力更生;缺少师资,他四处考察发掘人才;在陈挹芬和所有师生的努力下,辛中还成立了文工队并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文艺人才。建国后,宿舍区、教学区、图书馆、仪器室……上级拨付的建校经费在陈挹芬的构思中、在辛中人勤劳双手中变成了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美丽校园。

当年,在辛集中学大家都知道陈挹芬记住的学生名字最多,有些学生毕业二三十年了他还记得清清楚楚,不了解他的人只说他记性好,和他一起工作的人才真正了解原因:他对学生爱得深。然而,这样一个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好校长却未能逃过十年浩劫带来的磨难。被打成走资派、四处游街示众受批斗,肉体上的折磨并不能击倒从枪林弹雨中走过的陈挹芬,但辛中的被迫解散却让他痛心疾首、不能自已,辛中比他的命还重要!被赶出学校的陈挹芬一直没有离开辛中左右,他相信,有拨云见日那一天,辛中会恢复招生,还会是一所为老百姓办的重点学校!

陈挹芬终于盼到那一天。辛中1978年恢复了招生,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学校,年近七旬的老校长担任名誉校长,做报告、定制度、出主意、老带新,在百废待兴的辛中,陈挹芬又工作了5个年头,直到1983年心脏停止跳动。“呕心沥血为党育英才,春风得势桃李满天下”,挽联描摹出陈挹芬鞠躬尽瘁为党办教育的一生。辛中的一草一木,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辛中的一砖一瓦,都印刻下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辛中的几万名师生心中,铭刻着的、有陈挹芬的名字。

一首歌和一所学校

战火在飞腾,

山河在动荡,

辛集中学诞生在冀中的平原上。

一所红色的学校,

迎着初升的太阳,

为祖国解放事业,

培育着革命的新生力量;

看英雄的儿女,

告别母校奔赴战场。

啊,辛中,

党的雨露阳光哺育我们茁壮成长,

把成绩献给祖国,

把荣誉归于党!

……

26个句子、铿锵的旋律。也许,一首歌所蕴含的激情和凝聚力是你想像不到的。“当新疆的校友们齐唱校歌那一刻时,心情激动难以形容”,现任辛中校长冯士明动情地对记者说,他到新疆后参加新疆校友聚会、到深圳时和当地校友相聚……甚至是旅居国外的辛中人相聚时,校友们都高唱校歌,无论职位、行业,无论年长、年少。而一切无需演练,一切自自然然、发自肺腑。上世纪五十年代援疆校友们说,每当唱响这支歌,似乎就看到母校在战火中成长,看到辛中人勇往直前。校歌的旋律能带他们回到辛中生活的点滴,高唱它时,心中每每豪情满溢。

随辛中人的足迹在祖国的北疆、南国,世界各地嘹亮的校歌是老校长陈挹芬创作的,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彼时,辛中,这所红色的学校,是为我党培养军政干部的摇篮。

为适应战争环境,服从革命战争的需要,辛中师生按军队编制,一切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队”,教育内容首先是政治教育、军事常识和学做群众工作,名为“中学”,实际上是一所短期干部训练班性质的综合性教育学校,为解放战争培养急需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军、政和技术人才。

平日,辛中的每个队都要在学校周围找一两个“关系村”,每个学生在“关系村”中的烈军属、贫下中农家找一两个“关系户”。学生们称之为“亲戚村”和“亲戚家”,“亲戚家”的老大妈则是“干娘”。学生们不断“走亲戚”,帮干娘干活,遇到紧急情况,全校师生即可化整为零融入村庄、百姓中。

战争需要时,读书、纺线的辛中人立即成了最出色的战士。从1946年到1948年,全校有500余名师生投笔从戎,为新中国成立抛洒热血。1947年的“石东战役”和“解放石家庄战役”中,辛中部分师生直接参军作战;学校还组织了运输队、救护队和战地宣传队,支援前线。

无论何时,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辛中师生和普通百姓同劳动共患难形成了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亲密关系。每个辛中人从入校起就学会了一个道理,“群众是父母,我们是儿女,为革命学本领,学本领是为人民服务。”直到现在,辛中还保存着一块大木匾,上刻“学不忘民”四个大字。木匾是1947年都大营村老百姓送给辛中的,四个字是群众对辛中人的评价,也是辛中沿用至今的校训“学不忘国、学不忘民”的真实写照。

一块砖和一所学校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摸摸辛中砖,死了也不冤”的乡谚便在冀中平原广为流传。亲手摸到辛中砖,意味着迈进辛中大门、成为辛中人,意味着成才、代表着荣耀。那时,学生想进入辛中须经百里挑一乃至千里挑一的选拔。

建国后,辛中进一步走向正规化,由队改班、分年级设初中高中、同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提出贯彻执行党的“普通中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各行各业建设人才,为高校输送优秀生源。建校初期“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辛中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逐渐内化、迁移,形成了“三勤奋”、“四认真”的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三勤奋是指领导勤奋工作、教师勤奋教学、学生勤奋学习;四认真则是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

天道酬勤。“无钱但有精神”的辛中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出新的奇迹。1955年7月,辛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升学率为87.3%。1960年,高考升学率达到100%!至1965年7月,连续十一届的高考升学率均在河北省名列前茅。

1962年10月,河北省教育厅确定河北辛集中学为河北省重点中学。1963年1月,省教育厅提出“确定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国办全日制中小学校,作为中小学教育骨干”,“使全省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形成高质量的小宝塔”,同时,在小宝塔范围内要首先办好40所基础较好的全日制中学,辛中是首先办好的“小宝塔”之一。

建国后至文革前的17年,辛中以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脱颖而出,办成了一所河北省名校。辛中成为名副其实屹立在冀中平原的一座“小宝塔”,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学子,成为每个辛中人的骄傲。

一种树和一所学校

徜徉在辛中校园,那四株枝繁叶茂的银杏树一定会吸引你的眼睛;校友们忆起母校,也常提及在银杏树下温书的时光。两株雌树、两株雄树,辛中诞生那一天起,它们也在这片热土上扎下根,和辛中人并肩走过风雨60载,见证了代代传承自强不息的辛中精神。

银杏枝干挺拔,叶形美丽奇特,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与恐龙同时代的银杏有着“活化石”之称。似乎有一种战胜一切逆境蓬勃生存的力量,中国文化中的银杏树常常是“不朽”的象征。

辛中诞生在解放战争的烽火中,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这让辛中人从一开始就学会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他们提出“以生产养学校”的口号,开展大生产运动,开荒种田,纺线织布,边劳动边学习,在一片荒地上建起校园。

文革十年,辛中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于1968年被以“资产阶级大染缸”的罪名强行解散。很多老辛中人包括老校长陈挹芬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辛中在风雨飘摇中似乎渐行渐远。但是学校散了,人心没有散,人被打倒了,精神没有被打倒,学校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依然心系辛中,等待着拨云见日那一天。银杏便感受了辛中人的执着,享受了辛中再生的喜悦。1978年1月国家教育部确定辛中为全国首批办好的20所重点中小学之一,同年10月,河北省教育厅确定其为优先装备的13所重点中学之一;1979年校名恢复为“河北辛集中学”。

亿万年来,巨大的气候变化和海陆变迁对银杏来说都是严峻考验,而银杏非但没有灭绝反而根更深叶更茂。

九十年代初期,受客观条件限制,辛中在校舍建设、教学设备、工作学习条件等方面严重滞后于同级别兄弟院校,但是辛中人没有讲条件,比待遇,提出以“人气”来增强学校凝聚力,筑起新的精神长城,办出新的活力。逐步走出了“软件硬,硬件软”的状态。1994年以来,辛中高考上线率每年都在92%以上,重点上线率在60%以上,在各学科的奥赛活动中无论获奖人数还是获奖成绩都名列全省前茅。

近几年,学校更是投入6000余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办学条件达到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水平。2003年3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河北辛集中学“河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称号。2005年辛中高考本科上线率100%,高三应届生600分以上、本一、本二上线人数均为石家庄市第一。

春华秋实,白果再次坠满枝头。

60年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毕业、老师鬓染霜花、学校变得更美了,一切在变。只有四株银杏树无论寒来暑往四季更迭守在这里,迎新生朝气蓬勃慕名而来,送老生踌躇满志而去,“竭心血育八方学子,洒琼浆树国家栋梁”,60年来从这里走出的辛中人超过三万。

一个人可以怀念,一首歌可以流传,一块砖可以骄傲,一种树可以镜鉴。一所学校,风风雨雨六十年,一种精神代代相传不改变。

河北辛集中学成长小记:

河北辛集中学创建于1945年8月7日,时名“晋察冀边区第六中学”,后几易其名为“冀中区第二中学”(1946年10月—1949年3月)、“冀中区辛集中学”(1949年3月—1949年12月)、“河北省立辛集中学校”(1949年12月—1950年11月)、“河北省辛集中学校”(1950年11月—1953年9月)、“河北省辛集中学”(1953年9月—1954年12月)、“河北辛集中学”(1954年12月至今)。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5-09-28
支持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5-09-28
支持!!!!!!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5-09-28
连辛中在哪都不知道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5-09-28
感动!但我去不了!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5-09-28
老校长的儿子叫红旗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