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于1月30日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世界现代化概览》,预测中国可能提前10年左右,即在2040年实现中国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报告说“届时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万美元,关键经济指标的排名进入世界前40名;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化率和信息化率超过80%……国际竞争力的排名进入世界前10名;……大学普及率超过80%,平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名进入世界前20名……人居环境质量基本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 hb8oq3*x
m$[:
J
“现代化”这个词,已经不见诸报章好多年了。朋友们还记得“四个现代化”么?早在六十年代,毛就提出过中国工业农业国防现代化的构想。“四化”正式提上中国国家计划的日程表,是1975年初,四届人大时,周恩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在二十世纪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周总理的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震动。到八十年代初期,“四化”仍是中国的大旗。可是,这个在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初期响彻全中国的宏伟目标,至今早已销声匿迹。怎么“四化”这块招牌突然不走红了?原因很简单,30多年了,四个现代化实现了么?完全没有。今天再讲“四化”,不是让人难堪吗? r|}Pg}O
pSQ2wjps
90年代后,实现小康替代了四个现代化。“小康”跟“四化”看上去似乎是一回事。有人说:“‘建设小康社会’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就自然富强了。因此‘全力建小康’和‘中华崛起’是一回事,并不矛盾。”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什么是“小康”?如果将国家比作人,那么实现四化的国家,就像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实现小康的国家,不过是一条又蠢又无能的猪罢了,养得再肥,还不是一样任人宰割?鸦片战争前中国的GDP在世界上排名是前多少位,算不算“小康”?甲午战争前中国的人均GDP比日本差不多,算不算“小康”?中国早就“小康”过了,为什么会落到任人欺凌的地步呢?所以真正要害的问题不是如何建“小康”,而是现代化,否则即使建成了“小康”也保不住,还会再丢掉。 >yn?@ve@
y'>9'/&
当然,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以小康为国家的根本发展目标明显混淆了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等方面与生活水平的主从关系。在当代世界群雄鼎立,国家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只有将国家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等等国家发展的根基,作为国家的根本发展目标,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继续提高的基础。国家的基础产业和生活水平是水与鱼的关系,如果该国基础产业一蹶不振,基础薄弱,人民的生活水平岂不成为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所以,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口号本身并没有错,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全面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还说得通。但把“小康社会”当成唯一的战略目标,鼓吹“全力建小康”,那就大错特错了! )2" g)9!
OcF_x/#
况且,“小康社会”是一个没有严格客观检验标准的概念,可以任人发挥。算不算“小康”可以随便弄一堆数字来糊弄人,更容易做手脚。即使绝大多数人一贫如洗,只要几个“专家”、“精英”跑出来搬出GDP之类名词术语七拐八绕一番,把几个富可敌国的巨富收入列入统计数字一平均,仍然可以随时“证明”现在就是“小康”。把“建设小康”当目标再把它跟GDP挂上钩就等于把GDP演变成了追求目标,把整个国家的努力方向全改了,而且是引入歧途。GDP是指标而非目标,而且是只供参考、不能单独说明问题的一项指标。GDP不等于生产力,单纯的生产力也不意味着国家的实力。 $9\8?gS
|g{50r'=
总设计师说得好: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在各地政府的实践中,发展往往被理解为“增长”(发展——增长,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增长的唯一指标是GDP。在此指导思想下,宏伟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现状成了什么样子呢? HHw&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