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3730阅读
  • 237回复

网络玄幻小说《黄梁三国》作者:黄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72楼 发表于: 2007-10-18
第六十章 第五本书

 

  在先说王奇的第五本书之前,就不得不先说说汉朝现在的政治制度是怎么来的。

  秦代之前,一般被称为先秦时期。这时的的君主都是只称天子,称王,而不称皇帝。不过王奇曾经发现,这些君主的身份,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黄帝的嫡系子孙。都是被黄帝分封到各地的子嗣的后代。按照司马迁考证的年表,甚至每一个人都有相应的家谱。

  而在春秋战国末期,天子式微,礼崩乐坏。统治者的“合法性”出现危机,诸侯便逐鹿中原,但还都是贵族与使君的游戏,参加者的起码资格就是公、侯、伯。最后是秦王嬴政取得了政权。

  当然,实际上秦朝的君主也是同样的血缘身份。可以这么说,在秦代之前,都是血缘和政权合而为一的政治制度,是真正的轩辕家的天下。

  但是,在秦亡之后,出身平民的刘邦一统天下了。

  大汉政权面临着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个平民也可以凭借时势将具有神圣来历的第一家族取而代之。那么君临天下的合法性到底从何而来?难道让每个人都来效仿刘邦,来继续夺取他的汉家天下吗?

  而且实际上,当时的大汉王朝也确实面临着这么一个危机,汉朝建立后,分封了很多的诸侯王。但是这些诸侯王显然不像商周时的诸侯那样听话,他们刚一获得权力,就对刘氏子弟继续当君主的合法性有了意见。当然,这最大的意见,还是来自不能当君主的其他刘氏子弟。既然祖先刘邦的政权是从别人手中夺来的,那我就仿效我的先辈,也来夺取你君主的政权吧!

  于是大汉初期叛乱不断,虽然最后君主们都平息了叛乱,但初生的汉政权已经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就在这个是时候,一个伟人横空出世般的出现了。他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提出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君权神授论,使皇权官僚体制中的统治权变得至高无上,皇帝成为九五之尊,上天的儿子。从此君为臣纲,春秋时代那种宾主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已然不在。当然,为了对抗地方,也是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方法,董仲舒还提出加强中央集权的几点措施。至于另外提出的观点,那就更多了。

  可以这么说,董仲舒提出的皇权官僚体制,历时两千年,弥久而更新。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而董仲舒本人则可以称为“封建体制之父”。不过,眼下王奇的突然出现,就不可能再让老董戴这顶帽子了。

  但王奇对董仲舒的观点也并不是完全批判,除了和王奇的君主立宪论极端违背的,其余的观点王奇都是有选择的接受了,甚至有的还倍加推崇。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批判,不然的话可能会引起所有人的反对。

  董仲舒当初通过“君权神授”论特地为一个平民政权加冕。其中的一句“王者承天意以从事”(语出《春秋繁露·尧舜汤武》),化为后世所谓“奉天承运”的口头禅。当然,老董这么说是给了下面的人不敢反对天子的理由。但王奇的目标可是推翻刘汉,当然要破除这种观点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了。

  王奇在自己的书中指出,如果君王张扬跋扈,反而犹如秦始皇,那么,“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也就是《尚书》所谓“抚我则后,虐我则仇”。(“殷革夏命”《尚书·多士》)。

  先前孔孟认为社会有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董仲舒择其要者定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政)权、父(族)权、夫权,再加上一个神权,就是毛泽东所讲的“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根极大的绳索”。再将儒家张扬的五种德性仁、义、礼、智、信合为“五常”。

  这个“三纲五常”历来是皇权专制主义的根基,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由此而来。王奇当然也是不愿意这种观点大量流行的,但又不好直接提出反对的意见,特别是里面的很多条款都是很得人心的。像里面的“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一条,要是现在王允要求王奇做什么事,而王奇偏不去做的话,估计王奇就得被那些名士大儒骂死了。

  既然不能提出反对的意见,王奇就决定尽量的正确解释它,让它为自己所用。

  王奇提出,皇帝也是“天”的儿子,首先也要“事天以孝道”。至于什么是天道,那还不简单,王奇很直接的提出,民意即天意,所以天下万民就是皇帝的天。既然这样了,那如果皇帝不能善待民意,就是不“孝”,这样不“孝”的君主,人民还有必要效忠吗?以孝来对抗忠,就是王奇为了对皇权产生制衡而提出的一个方法。

  至于剩下的那“两纲”和“五常”,对王奇并没有什么切身厉害,特别是其中的“五常”,王奇甚至还是十分欣赏的,所以也就不加反对了。

  为了能够更好的限制皇帝的权利,王奇更是对董仲舒的“君臣离合”论大家赞赏,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宣传这一观点。君王取法于“天”,人臣取法于“地”。取法于天者,就要“高其位”而“藏其形”,意思是深藏不露、光说不练。取法于地者,则要“暴其形、出其情以示人”,意思是站在前台、总理大事。君臣各守其道,谓之“离”,君臣相互配合,谓之“合”。(《春秋繁露·离合根》)。

  影射汉灵帝的离合尺度把握的太不好了,现在他虽然没有把权力自己一把抓,但是基本上就是交给他的代理人宦官的,这样的做法是太贪权了,应该分一些权力给其他人。这种观点是很得清流名士的心的,王奇就是想利用董仲舒的“离合论”来给自己的“立宪论”找到借口。

  而王奇为了削弱皇帝的权威,就尽可能提高人们对民意力量的重视,提升对人民的重视度。在这方面,王奇早已经想好了办法,那就是推崇孟子,推崇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学说。

  以上的内容可以说只是想打破原来的封建制,但要真正吸引名士大儒的目光,就还得提出自己的观点。

  王奇的思想是自由主义,他的政治主张是君主立宪制。

  王奇并没有想过要废除君主,实际上,在现在这个时期,已经经过几百年儒家文化熏陶的大汉,没有君主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至于王奇本人,他还想当皇帝呢,怎么可能会提出废除皇帝这种观点呢。他这样宣传“立宪论”就已经是极点,让他宣传“民主论”,他可不想让后人说他出尔反尔。

  作为自由主义的和君主立宪制的共同点,就是要求有代议(表)制度。而王奇就是想在将来,在保持君主存在的情况下,同时实行代表制。实际上,儒家的学说中,也有相应的代表观点。如果王其此时提出实行代表制,应该不会产生大的反对。但是王奇发现,儒家学说中所隐含的关于代表制度的主张与自由主义的代表制度的主张有着重大的差异。

  自由主义的代议制度,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基于利益的表达和政府对这种已表达的利益的满足。当年英国有《大宪章》和“没有代表不纳税”的口号,促使当初的英国国会在君主和民间的利益互相满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因此,它是一种以利益为基础的代表制。即每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看管者和照顾者,自己是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好手段,而不能指望他人。自己一旦有利益要求就应主动加以伸张,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加以实现。

  但是儒家的代表理论却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明君贤相所具备的美德和知识能够“代表”民间的利益要求。它可以称为贤能代表说,即政府通过对民间的各方利益作通盘的考虑和安排去洞察和辅导来满足民间的利益要求,而不鼓励民间拿自己的利益要求来同中央抗衡。

  这种贤能代表制通常假定个人不大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利益,因此,在利益分配和照顾上个人必须服从君王,包括君臣的安排。这种贤能代表制的制度结晶是家长制,它具有很强的威权性格。

  其特点是明君贤相治理国家。要是君不能明察,那么,社会的利益要求就得不到满足,这样最终就会造成动荡。若是百姓不必议政,则说明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子曰:“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若贤能者不参政,则国家治理得一定很糟糕(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贤能代表制的特点是公高于私,一切服从公。利益代表制的特点是私高于公,公为私服务。(PS:前面部分内容引自刘军宁《自由主义与儒教社会》)

  当然,眼下这种时代,如果王奇直接提出要建立利益代表制,那是不可能的。恐怕刚一提出就会被士大夫们笑死了。刚好王奇也并不是很想建立这样的利益代表制,实际上,在现代社会时,真正实行利益代表制的是英国和美国,但王奇看他们政府的运作方式也并不是很理想,经常有一些政府的决议不得不听某个财团的意见,王奇可不喜欢这样的事情。

  王奇现在托名孟子提出的代表制,其实是把这两种代表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从而把两者的优点集中起来。只有几代表利益的阶层,又有代表贤能的阶层,才能更好的发挥代表制的作用。

  当然,对于怎么样的人才算贤能之士,王奇还是少不得引用了一下孟子的话“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孟子·梁惠王下》)

  王奇这样说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那些清流名士们都认为自己是得到大家认可的贤人,所以就会认为王奇说的是他们,他们当然会对王奇的这一学说加以支持了。而将来如果有革命者想推翻封建制的话,就可以解释为是由贫民百姓认可的贤人。这算是一种讨好双方的举措吧。

  王奇提倡的孟子学说,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学说,如果一定要分的话,那也只能算是“民本”说,而实际上,“民本”思想一旦落实到现实制度层次上,就只能是君主制,而不可能是民主制。民本的积极意义仅在于它要求统治者“模拟”百姓的利益要求,然后根据这种模拟出来的要求治理国家。即《尚书》上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论语·泰伯》)所以,民本思想只是一种“模拟民主”思想,即以君主模拟“民主”的方式来治理。

  王奇提出这样的思想,就是看准了只要君主不是太独裁,就不会对这种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学说加以强烈反对。

  王奇的第五本书虽然很重要,但其实内容很简单,只有区区不到一万字,和那本泱泱十万字外加几百幅插图的《地理》比起来,这根本只能算是一本小读本。

  但这本书上在以后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光是王奇提出的“民本”思想,就指导了今后一千多年的朝代,虽然朝代几经更替,但所有的统治者,都以王奇的民本思想来治国的。直到一千多年后,最后的王朝“明”被议会推翻,这种“民本”思想才被“民主”思想所取代。

  至于王奇提出的那种由利益代表和贤能代表共同组成的代表制,则整整指导了今后政治制度近两千的时间。(说明一下,我国现在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际上就是这样的制度。不知道是不是从王奇那儿学来的!呵呵!开个玩笑!)

  不过王奇的思想并没有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付诸实行,实际上,直到王奇死后的一段时间,都还是实行简单的二元君主立宪制。这一种二元君主立宪制在一战前非常有名,因为有一个极强的国家,实行的就是这种制度。她就是德意志帝国。

  在此政体下,君主的权力虽然受到宪法的限制,但权力仍然很大,议会只是作为君主的咨询、协商机构而起次要作用。她的特点是,君主掌握国家的主要权力。而内阁首相由君主直接任命,内阁的组成不是取决于议会中政党所占的议席,内阁不对议会负责,而是对君主负责。君主的权力不受议会约束,君主还有权解散议会、否决议会决议、不经议会而颁布非常命令。

  以王奇喜好独裁的脾气,他当初甚至连这一种制度都不想实行,不过后来由于一件事情,不得不实行了这种制度。不过既然已经存在了,王奇就不准备废除她了,免得被后人说自己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上赞成民主,实际上喜欢专政。虽然王奇很喜欢独裁的感觉,但相对于青史留名来说,王奇还是喜欢后者多一点。

  王奇在书公布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会有极大的反应了,但他还是没预料到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书一公布,先来的是好消息。

  以陈寔老头为代表的书院清议名士,大汉党人,都纷纷赞成王奇书中的观点。认为他这本书如黑暗中的星灯,给党人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对于王奇在本书中的观点,虽然也有不同意的地方,但是现在他们基本上已经被王奇书中所描绘的代表制所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所迷惑了。那里还管得着这些和自己并没有多大冲突的东西。

  但是随后,王奇就接到了一个有点不好的消息,还在谯县的王允,给王奇送来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书信,信中虽然并没有说什么让王奇接受不了的话,但王允信中说自己这本书必然会引来其他人的攻击,最好是赶快收回这本书。这样的建议让王奇觉得有点受不了。

  不过几乎和王允的信同时到达的,是谯县包括荀爽在内的众多名士的赞扬信。甚至连和荀陈两家政见不和的石广元也写信表示对王奇这个创意的赞赏。虽然两派在拥护那一批人上有分歧,但是在对付共同的敌人上是有一致观点的。

  如果说王允的信只是给王奇一个不好的兆头的话,那不久后朝廷的降旨则算是真正的坏消息了。圣旨宣布王奇的这本书为禁书,对他好好的训斥了一顿,并不准他再担任书院祭酒。

  其实这还是宦官们知道王奇现在的名声已经传遍天下了,怕对他太过分回引起天下学子的反抗,不得已才轻轻的惩罚了一下他,准备以后再找机会害他。要是真要按他们的脾气办,只怕王奇连小命都会保不住。

  至于汉灵帝,根本就是个没什么主见的人,既然宦官这样说,他就这么做,虽然有很多朝臣反对,但灵帝却根本没有听。

  本来还是有不少人传统人士是反对这本书的,认为这本书中要求从皇帝那儿分权的观点简直是大逆不道。不过现在被宦官们主动跳出来一反对,他们到不愿继续反对了。如果在反对的话,就会被清议名士归为宦党了。

  不过王奇在写这本书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会遭到宦官的强烈反应,所以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就在圣旨到颍川的当天,王奇派出的一骑,就快马奔向了洛阳城。这次王越手中,最后一封要挟宦官的信也要没了。

  不过和宦官作对可正是提高自己名声的机会,王奇当然不会放过。

  不久之后,王奇的一首小诗就开始流传开来。诗名《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中军宴,走马去如云。

  樽垒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桔,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中原旱,冀州人食人。

  小诗一传出来,就被人广为传诵,一时之间,王奇马上成为反阉的斗士,他的名声都快可以和著名的党人陈藩,李膺相媲美了。

  宦官们当然很恼火了,但是此时他们已经接到了王越的通知,让他们不但不能陷害王奇,还要尽量的帮助他,至少要让他得以继续当书院的祭酒。

  宦官们无奈,现在已经是最后一封信了,他们可不想前功尽弃。再加上王家也很不好惹,也就只得同意了。刚好有大臣为王奇鸣怨,宦官们就做个顺水人情,让王奇得以重新执掌颍川书院。至于王奇的书,现在就已经流传很广了,根本不可能再禁了。

  得以重新当祭酒的王奇,更加的锋芒必露,又写了一系列的书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而各种各样的学说,也引来了各地的名士豪杰,他们纷纷前来颍川书院求学。
快乐是一种心情,休闲是一种境界-愿做庄子梦蝴蝶
清风邀你赏明月

只看该作者 73楼 发表于: 2007-10-18
第六十一章 转眼三年

 

  其实王奇本来已经可以不公布这一本《政论》了因为王奇前面的四本书,已经让王奇的名声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如果真要招募人才,此时的名声应该已经足够了。这是当初郭嘉和王奇都没有预料到的。

  郭嘉以前并没有看过王奇的书,当然不会知道王奇的书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不过即使看过了,其实也不一定能预测到眼下的这种情况。当初郭嘉在王奇准备发布《地理》一书时,还曾经认为那个时候不行,应该等到第二年,和《天文》一起发布,共同为后来的《政论》造势。

  等到发现《地理》和《天文》这两本书的影响后,王奇已经安心的准备留在书院当一段时间的祭酒了。所以作为自己的政治主张,王奇还是决定发布这一本《政论》。

  当然,最后的成果还是很喜人的。在三年的时间里,颍川书院陆续有大量的历史名人前来求学访问,首先少不了的是蔡邕的徒弟顾雍,此时已经被取了表字元叹;以及特地来颍川看望顾雍的广陵名士张纮张子纲;曾经和王奇一起被称为京师四小才子的司马朗司马伯达;右北平名士田畴田子泰;冀州名士逢纪逢元图;还有颍川当地的名士郭图郭公则等众人,再加上一直跟随王奇的周瑜周公瑾。真要说天下名士出颍川,也不算过分。

  当然,这些游学的名士一般都只是听了王奇的几堂课,和王奇有了点师生之谊,但并没有真正对王奇行师礼,也没有在颍川书院留下来。王奇本来还想找几个尚未成年的未来名士来培养的,但是这些未成年的名士,许劭给的《各地名士目录》中并没有提到,而王奇自己又不记得这些人现在住在那儿,只得放弃了这么一个很好的机会。

  当然,王奇在这三年中,还写了很多的书。最多的是关于政治上的书,不过他仍然是托言古人,来宣传自己的观点。对孟子的推崇,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书院中不仅供了孔子像,还供了孟子像。当然王奇可不是那种政治挂帅的人物,他也写了一些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书,来宣传经济学知识。

  只是王奇没想自己在书院中讲授经济学知识,会引起学子和名士们的极大抵抗。当王奇把写了经济学的书发给学子们时,他们还没什么反应,但是听说是要交给他们经商的知识,他们就立刻对这本书嗤之以鼻了。甚至不愿意和想听经济学的学子们一同上课。

  王奇虽然知道这个时代对商人十分看不起,但没想到会到这种程度。因为现在的各大家族,其实都有自己的生意,只不过一般都是手下的家臣或旁系子弟在运作,像王家这样的豪门,却是由王奇亲自掌管家族的商务的。王奇想不通他们为什么会不对自己起反感,不过后来就想明白了,因为王家的商品主要是像白纸、折扇这样的文人用品,所以不会被文人认为是纯粹的商人。本以为也就只是几个名士会有意见,没想到最大的反抗反而是来自普通的学子。

  而那些喜欢听经济学的学子,也基本上是来自原来金村的子弟。当初王奇答应金村的村民,将举荐他们的子弟进入书院就读,等王奇接掌了书院,也就实现了当初的诺言。但这些子弟和其他学子们总是很难相处,由于出身低贱,经常被其他学子们看不起,刚好对书院中传授的五经知识也不是很喜欢。此时王奇提出的经济学,让他们认识到,这个东西很有可能就是他们的出路所在。

  见书院的其他学子都不愿意和这些爱学经济学的学子们在一起,王奇有点无奈,只得下令在书院所在的山脚下,再建立一座书院,称为下院。专门教授经济学、工业学等杂学。不过这个书院被上院的人蔑称为“杂院”。

  王奇知道了心中好笑,这个杂院的本事,恐怕远比那些只会读五经的家伙要强,等将来他们大显神威时,天下人就会认识到了他们的力量。所以王奇并不管其他人的非议,经常去下院给学子们讲课。

  王奇后来又写了一些哲学书,以前闲着没事时喜欢看看黑格尔,尼采的书,现在也终于派上用场了。

  但后来写的这些书,他们的地位都比不上王奇前面写的这五本书。实际上,在书院中,已经有学子在私下里称这五本书为《小五经》了。认为他们的地位仅次于真正的五经。而后世在评价这五本书时,也同样喜欢把这五本书和五经联系起来,称为《王氏五经》或者《新五经》之类的。

  不过这些事情和王奇有关系,但关系不大。真正和王奇关系密切的,是蔡琰和王奇分居了。到并不是闹矛盾了,而是蔡琰为了工作的需要,搬到了书院的对面,一座新建的书院中了。

  当初王奇提出想和蔡琰分房睡的建议,竟然马上被蔡琰同意了。而且蔡琰竟然还说,即使王奇不提出来,她也要提了。因为她看到颍川当地的很多名门仕女,都有专门的教师教她们读书写字,所以心中也忍不住想开一个女子书院。当然,如果书院开成了,她就要住到女子书院去了,自然不能和王奇住一块儿了。

  对于蔡琰的提议王奇并不惊讶,当初他知道颍川的名门仕女也都会读书写字后,就曾经想过要建立一个女子书院,但是因为自己的男子身份,并不适合提出这样的建议。所以故意在蔡琰面前暗示过好机会。此时见蔡琰果然不负期望的提出了要办女子书院,当然不会感到惊讶了。只是看到蔡琰那一副显贝的样子,王奇不得不装出一副惊讶的样子。肚子里面却是连肠子都笑抽经了。

  有很多名门望族对于办女子书院不同意,但是看在王家的面子上,也就不敢对蔡琰有什么指责,只是拒绝自己家的女孩去女子书院。

  幸好汉末的风气还比较开放的,并不是所有的家族都是这样,还是有不少的家族,都把自己家的女孩送到了蔡琰开办的书院中去了。一则是因为蔡琰此时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虽然还比不上王奇,但是却还在一般的名士之上。再则这书院是蔡琰办的,而蔡琰已经是王家的媳妇了,也就等于是王家办的,所以给蔡琰面子,其实就是给王家面子。现在整个豫州都归王家管,大家能不给他们面子吗。

  蔡琰要仿效男子开办一个书院了,当然也想学男子那样取一个表字了。

  “小武哥哥!你说我取什么表字好?”蔡琰搂着王奇的手臂说。

  “啊!表字!随便吧!”王奇发现成亲后,蔡琰的脾气好了很多,更像以前在外人面前表现的那样温柔了,但是有一点让王奇十分遗憾,就是她还没完全改掉喜欢掐自己的毛病。所以每次蔡琰抱住自己的胳膊,王奇的心中都会有点紧张。

  “嗯!那我叫昭姬好不好?”蔡琰问道。

  “什么?不是叫文姬吗!怎么叫昭姬了?”王奇问道。话一出口才想起来,蔡文姬原来的表字是叫昭姬,后来晋时为了避司马昭的名讳,才改称蔡文姬的。

  “文姬!蔡文姬!恩!这个表字好!小武哥哥!以后我就叫蔡文姬了!”蔡琰高兴的道。

  于是,蔡琰就有了个表字,文姬。

  蔡琰的女子书院就建在颍川书院对面的小山上,王奇特地给他取了个名字叫颍川别院。取意是颍川书院的别院。一座山上的颍川书院,一座山下的下院,和一座山对面的别院。从此以后,颍川的书院就正式由这么三大院组成了。

  不过蔡琰虽然对王奇取的院名没有反对,但是对王奇想到女子书院中讲学的要求却嗤之以鼻,她和王奇过了几个月的夫妻生活,对王奇好色的习性已经比较了解了,才成亲这么几天,王奇就已经教给她十几种花样了,想想那些姿势,蔡琰就觉得脸红。如果让王奇进了女子书院,那不啻于将一头狼放进了兔子窝。蔡琰很明确的定下规矩,只要是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一律不准进入女子书院。

  本来这只是蔡琰用来限制王奇的规矩,想不到一公布以后,很多本来不愿意送女孩来书院的家族,纷纷改变了对蔡琰的看法,同意把自己家族的女孩送到书原来就读了。

  这么多名门仕女聚集在对面的山上,明知道对方在那儿,却看不见,听不到,让颍川书院的很多学子在开头几天都睡不好觉。虽然很想偷偷的摸上山去,却又没那个贼胆。先不说女子书院就是他们祭酒的夫人开的,就算不是,守在女子书院下的三百剑卫,就已经让他们不敢行动了。

  这三百剑卫就是当初王越给王奇训练的近卫。这三百剑卫可不同于普通人,他们上马是弓骑兵,下马是剑士,若是给他们换上现代特种兵的装备,那他们就又是特种兵了。不过由于现在的技术限制。王奇只是给他们配备了钢抓之类的简单用具。

  他们跟随王奇已经十多年了,王奇也不想让他们再有什么大的工作,让他们每人教了几个徒弟后,就把他们带回了颍川,刚好蔡琰的女子书院需要人看守,王奇就交给他们了。至于原来的那三千弓骑,现在已经再次满编了,不过他们现在成了王允的近卫部队了。王奇对此并不介意,反正老头死了以后,这一切都会是自己的。

  当然,王奇派出三百剑士还是有私心的。蔡琰已经成了自己的夫人,别人自己然不敢动。但是貂蝉却因为蔡琰的缘故,王奇一直没有得手,他可不想让自己花园中最亮丽的那朵花被别人给采了,所以宁愿不然这些老剑士给自己训练新军,也要让他们保护好自己未来的美妾。

  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现在的王奇已经不是当年的王奇,过完年已经十九岁的王奇,长的已经有近八尺高了。容貌虽然没有变得更英俊,但却变得更有男人味了。

  此时王奇正站在颍川书院的山脚下,一头乌黑的长发被一顶白玉冠高高的束起,再披拂到身后;身穿一件紫色锦缎制成的侯服;腰间系一条白玉腰带;腰带上还挂了一方碧玉佩,在夕阳的余辉下显得更加的晶莹剔透;脚蹬一双由高明工匠精工制作的黑色布履。看他的神情,似乎是准备迎接什么人。

  “踢踏!踢踏!”一阵马蹄声传来。

  旁边已经留起了短须的郭嘉笑道:

  “呵呵!州牧大人总算来了!”

  原来王奇他们是在等豫州牧王允,其实也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王奇会到书院门口来亲自迎接。

  王奇在三年前写的五本书,让他的名声传遍了大汉全境,甚至连匈奴,乌桓等地也流传着王奇的名声。特别是王奇写的第五本书,更是让他获得海内大儒的称号。一般的郡守、州牧,听到王奇的名声,倒履相迎还来不及,怎么可能让王奇出来迎接呢。也只有身为王奇父亲的王允,才有这个面子让王奇亲自相迎。

  远处出现了一支马队,三千多弓骑护着一辆马车,看旗号,应该就是王允他们。

  王奇忙带人迎上前去,果然是王允和他的几个谋臣,除了王允本人外,还有接替荀爽出任豫州别驾的蔡邕,府椽石广元,破军校尉王才。荀爽年纪太大,已经辞官回家了。

  这边刚见礼完毕,王奇就拉着自己的老爹进书院了。

  这次王允可不是来看王奇的,王奇的名声虽然很大,但还不够让自己的父亲主动来看望。王允这次来颍川,是因为大将军何进的召书,让各地的英雄豪杰进京清除宦官,王允已经同意进京了。但由于手下谋士戏志才认为应该立一个人来代替王允,行使其州牧职权,所以王允才特地绕道颍川,来见王奇,想让他代行州牧之事。

  中平六年四月,汉灵帝病逝于嘉德殿,年仅三十四。作为大将军的何进,不甘寂寞的立刻扶自己的外甥,皇子刘辨登基,改元为光熹。随后又将企图按照灵帝的遗命立皇子刘协为帝的上军校尉蹇硕处死。但何进又是优柔寡断之辈,对剩下的宦官并没有趁机清除。何进自以为手握大权,行为开始嚣张跋扈起来,甚至鸩杀董后,不尊礼制。而宦官当然不会放过何进了,得知何进的丑行后,对其大啻渲染,称何进欲图大事。

  何进此时想再杀宦官,却遭到了何皇后的反对。何进并没强行下杀手,却反而按照司隶校尉袁绍的建议,“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

  王奇在听到灵帝驾崩的消息后,就已经开始偷偷的准备,叫马钧主持生产各种攻城器械,叫各大商号收缩在洛阳的业务。并叫王越留意京中动态,随时向自己汇报。还将大量的战马,军械交给那十万弓骑,趁现在局势紧张,没人注意的当口,对他们进行武装训练。

  王奇虽然早就知道何进这个无能之辈会让各地的权臣进京助剿,但没料到他会连王允这儿也发邀请。当初平黄巾后受封的几大功臣,差不多都已经都落马了,只有王允还保持着高位,如果让王允进京的话,那他的职位肯定会变得更高,王奇没想到何进竟然还会叫王允前去。

  而王允素来仇视宦官,眼前既然有机会找宦官的麻烦,他又怎么会放过呢。如果不是刚好汝南有刘辟、龚都这两个黄巾余孽趁灵帝死了这当儿造反,不得不派徐庶张飞他们率兵平判,恐怕他会带上所有的部队进京了。

  王奇知道,王允此次进京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毕竟不管是何进,还是可能也会进京的董卓,他们和王允的关系都很不错。而且有了这三千近卫弓骑保护,只要不被大军包围,要保护王允的安全还是没问题的。而现在貂婵已经是自己的丫头了,王允也没有机会实施连环计了,所以也不必担心他会再次被围攻。

  王奇现在到反而有点担心,怕董卓斗不过自己的老爹,控制不了汉室,那自己想要打击汉室声望,挑动群雄逐鹿的计划就不可能实现了。

  为了怕太多的干扰会让自己对以后的发展无法预测,王奇在这两年里很少干涉朝中的事情。以他现在的威望,有些事情想要干涉的话,就连宦官都不得不卖他面子。

  唯一一次干涉,就是在去年年末。张辽成功的设伏活捉了匈奴的叛乱分子须卜骨都侯,帮匈奴平定了内乱,同时由于这一仗,匈奴的敌我双方都损失惨重,所以匈奴单于于夫罗不得不按照张辽的要求上书给汉灵帝,称其为“天单于”。但竟然有人认为张辽没有朝廷的允许,就对外族用兵,虽然取得胜利,但也不能赏赐他,还应该好好的惩罚他。王奇知道之后大怒,直接上书灵帝,认为张辽这是在给灵帝长脸面,给大汉朝廷长脸面,应该好好的奖赏。

  刚好王奇为了让张辽能够当上匈奴中郎将,早就给朝中的很多大臣疏通过了。所以立刻有一帮大臣出言附和。而汉灵帝本人也因为于夫罗称自己为“天单于”而高兴,马上就答应了王奇的要求,封张辽为匈奴中郎将,主管对匈奴的军务。

  张辽对王奇的保奏感激不已,不过王奇为了长远考虑,还是没有公布自己和张辽的关系。
快乐是一种心情,休闲是一种境界-愿做庄子梦蝴蝶
清风邀你赏明月

只看该作者 74楼 发表于: 2007-10-18
第六十二章 洛阳事变

 

  “父亲大人!你真的准备去京师吗?”王奇虽然已经预测到此行没有多大的危险,但还是有点不放心。

  “呵呵!宦官乃是国之硕鼠,此次有机会除掉他们,为父怎么会放过呢!”王允捋着花白的胡子笑道。

  王允现在最满意的事,就是在当初选择了王奇做家族的继承人,王奇的才能可是比自己当初预料到的还要高呀。就连本来一直反对自己废长立幼的荀爽,也改变了态度,认为王奇才是真正的天命之人。

  “唉!”王奇叹了口气,知道不能改变王允的决定,虽然有心带着那十万弓骑进京保护王允,但知道他们并没有熟悉新的军械,并不能真的上战场。只得对王允暗示道:

  “大将军何进若欲诛宦官,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现在却反外檄大臣,使其临犯京阙,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

  王允听了皱了皱眉,他当然知道王奇说的各怀一心的人并不是自己,但也知道王奇说的有道理,现在的地方豪杰确实不是那么听话了。如果真要进京,就得和这些地方豪强斗上一斗了。但王允自认真心为国,只要凭心去做,那里会计较这些东西。

  “哼!只要有我王允在一日,就决不会让那些狼子野心之辈得逞的!”王允愤愤的道。

  王奇看了暗暗的摇了摇头,早就知道王允不会听的,不过王允也是老奸巨猾之辈,如果没有相应的实力,应该不回去硬拚的。

  “父亲大人!你走之后,豫州之事如何处理?”王奇知道王允已经准备把豫州的事务临时的交给自己处理,也知道王允此来就是交待今后事情的安排的,所以就直接出言想问了。

  “呵呵!奇儿虽然已经才名远播了,但是毕竟还是太年轻了点,所以我是有点不大放心将全州之事交给你的!”说着就拿起旁边的茶杯,喝了一口王奇亲手制的茶。

  王奇心中着急,我这么甘于寂寞的待在颍川书院,还不是认为你死之后,这所有的东西都得交给我来继承嘛。如果你现在改口的话,那我可得怨死了。不过现在的王奇已经很沉得住气了,心中着急,脸上却没有任何表示。

  王允看了暗暗点头,不管王奇是不是真的那么不在乎权势,他现在的表现都是很不错的。如果真的不在乎,那就说明王奇心胸豁达,将来一定是一个英雄人物;如果是装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那说明王奇城府很深,将来必定是一个枭雄似的人物。

  “呵呵!奇儿!这就是你制作的茶吗!苦涩中带有一丝甘甜,味道果然不同一般呀!”王允并没有继续说刚才的话题,他想再试试王奇。

  “是的!这茶还有提神名目、清心平气、排毒养颜的功效!”王奇还是不动声色。

  王奇自从开始出任颍川书院的祭酒后,就一直工作繁忙,再加上晚上的夜生活又很多,所以经常睡眠不足,这时就突然想到了茶叶,准备泡茶来提神。

  茶叶在中国古代早就有了,不过作为饮品却是从刘焉入蜀几年后才开始的。此时的茶叶只是被土人拿来作祭祀用品。王奇开始泡茶喝以后,书院的学子和名士立即开始仿效,等其他人也认识到了茶叶的好处,饮茶就开始流行起来了。王奇的老家浙江,就是有名的产茶省份,王奇看到过好多制茶的方法,所以他制得的茶叶当然比一般的要好,别人也很喜欢喝王奇亲手制的茶。

  而由于最早制茶喝茶的都是王奇,王奇的身份是名士大儒、高雅士子,所以后来的学子们都把喝茶算作是一种修养,泡茶则是一种名士所应该具有的能力。此后茶道开始盛行,不再是简单的拿水一冲就行了,各种各样的泡茶技术衍生了出来。茶文化,成为中国的又一传统文化。

  “清心平气!恩!不错!奇儿你的修心功夫大有长进呀!”王允笑道。

  “谢父亲大人的夸奖!”王奇还是不动声色。

  “本来我还不放心你一个人管理豫州,后来戏志才戏治中出了一个主意!”王允又喝了一口茶。

  王奇并没有出声,他知道戏志才虽然没有对自己表示过效忠,但他对王允的忠心是有目共睹的。知道他出的主意应该不会太为难自己。

  “戏治中对你的那本《政论》非常推崇,所以就建议按照你书中所讲的那样设立一个代议会,由他们各个从事和七位郡守共同组成代议会,来帮助你管理豫州!”王允笑呵呵的道,显然对戏志才的建议十分赏识。

  王奇再也忍不住了,跳起来就骂道:

  “这是什么狗屁主意!”

  话一出口才意识到失态了,忙再次跪坐下来。对目瞪口呆的王允道歉道:

  “父亲恕罪,孩儿失礼了!”

  王允被王奇刚才的样子吓坏了,虽然听到了王奇的道歉,但还是有点没法接受的看着王奇,想不通刚才还老神在在的,怎么就一下字变得这么气愤了,竟然气的他一个世家子弟骂出了粗口。

  王奇现在心中可真是气坏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讲的应该就是像他那样吧。王奇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准备拿来吸引名士们的主张,竟然会被戏志才现炒现卖的应用到自己身上。其实真要自己实行这种制度,王奇虽然不喜欢,但也不会太反对。但那也得在自己统一了大半个大汉后,到时自己刚好想偷一下懒,就让这些才能之士来给自己分担一些责任。

  而现在自己根本就连大权都还没有掌握,为了应对洛阳可能出现的各种变故,自己必须要有全部的权力,至少很多事情自己要有秘密处理的权力。而现在戏志才这么一弄,那自己做什么事不是都得向他们这些人通报一番吗。

  王允看王奇虽然重新坐下了,但脸上还是一脸的愤愤不平之色,以为他是认为戏志才这样做是不信任王奇,所以刚才才会那么生气。王允对自己的儿子当然是绝对信任的,可不想让王奇认为自己也不相信他。忙道:

  “奇儿放心,这不是为父不相信你,其实这只是戏治中提出来的。他想利用这个机会来验证一下奇儿你的代表制,看看是不是真的行的通,并没有什么不信任你的意思!”

  王允对王奇太宠爱了,所以竟然对王奇刚才说出的粗口也不介意。

  王奇心里却是吓坏了,他刚才因为太生气自己了,所以忍不住就跳起来骂了一句粗口。骂完之后就后悔了,别说像他这样声明响亮的名士,就是一般的世家子弟突然骂粗口,也会被别人看不起,如果这件事情传出去的话,对他好不容易竖立起来的声望,肯定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幸好眼前之人是自己的老爹,听了他刚才的话,知道他肯定是不会说出去的。忙趁机下跪道:

  “孩儿多谢父亲大人的信任!定然会和戏治中他们好好的管理豫州的!”

  王奇已经有点想通了,眼下可不是和王允翻脸的时候,如果什么时候王允看自己不顺眼了,还是随时有可能废了自己的继承人身份的。权力就算再小,也是得一分是一分。何况现在州牧府中的人才,大部分都是向自己宣誓效忠过的,也不必担心他们会故意为难自己。说不定如果机会把握的好的话,自己还能让其他人宣誓对自己效忠。所以刚才就趁机表示愿意接受这种方法。

  王允见儿子接受了这个提议,高兴的扶起王奇,笑道:

  “好!好!如此,豫州就交给奇儿了!”

  王允那里知道,王奇他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呀。

  中平六年七月,豫州牧王允王子师奉大将军何进的召令进京,并将豫州事务全权交有自己的儿子王奇和手下的谋士们处理。

  王允进京的时候,远在西凉的董卓也行动了。这董卓因贿赂十常侍得以官复原职,并因为在讨伐北宫伯玉中立了功劳,后来又结托朝贵,得以封左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这次他得到何进的召书大喜,点齐二十万军马,让他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守住陕西,自己却带着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提兵往洛阳进发了。

  董卓的女婿李儒,却是一个智能极高的人,他认为董卓虽然是接了何进的召书,但就这样进京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叫董卓上了一个表章给朝廷,表示愿意进京助剿,请朝廷正式下令。

  那何进不知死活,得了董卓的书信后反而十分高兴,爽快的就同意了。侍御史郑泰和尚书卢植都劝谏说不可,但何进不听。两人无奈,只得弃官而去。

  两人来到洛阳城门口,却看见远方来了一对彪悍的马队,心中惊讶,以为是董卓不尊号令,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洛阳。正惊异间,却发现当头一骑打的字号却是一个“王”。两人立刻会过意来,知道是老友王允来了。

  王允所在的豫州离洛阳近,虽然王允是绕道颍川的,并在颍川还留了几个晚上。但仍是诸侯当中第一个赶到京师的。

  两人接住了王允,向王允说明了此事,王允忙劝解两人先别走,等他去劝劝何进。

  何进听说王允已经来了,忙亲自出府迎接,虽然两人的地位相差很大,但现在何进有求于王允,当然愿意自降身份了。

  王允劝谏何进不要召董卓进京,但何进却并不回答,反而问王允这次进京带了多少人马过来,当王允回答因为要平定刘辟龚都之乱,所以只带了三千精锐,何进听了后就没有好脸色了,虽然没有下逐客令,但对王允提出的不要召董卓进京之事却不加理会,更没有叫王允带兵去消灭宦官。王允无奈,只得郁闷的回去告诉郑泰和卢植两人,并叫两人先去豫州,而自己则会留在洛阳,继续努力。

  张让等得知外兵到了,共同商议曰:“此何进之谋也;我等不先下手,皆灭族矣。”于是先伏刀斧手五十人于长乐宫嘉德门内,再去向何太后哭诉,请太后降诏宣何进进宫。

  何进得诏就准备进宫,主簿陈琳谏道:

  “太后此诏,必是十常侍之谋,切不可去。去必有祸。”

  曹操,袁绍也出言表示不同意何进进宫。但何进不听,仍坚持要进宫。袁绍道:

  “公必欲去,我等引甲士护从,以防不测。”

  何进虽然不认为宦官敢谋害自己,但他毕竟怕死,也就同意了。于是袁绍、曹操各选精兵五百,命袁绍之弟袁术带领。袁术全身披挂,引兵布列阵青琐门外。袁绍和曹操带剑护送何进到长乐宫门前。

  小黄门传何太后懿旨:“太后特宣大将军,余人不许辄入。”将袁绍、曹操等都阻住宫门外。

  何进昂然直入,到了嘉德殿门,张让、段珪一起迎出,左右刀斧手将何进团团围住,何进大惊,转身欲逃,却立刻被刀斧手砍为两段。

  袁绍他们在外面久不见何进出来,干脆就在宫门外大叫:

  “请将军上车!”

  张让等将何进首级从墙上掷出,宣谕道:

  “何进谋反,已伏诛矣!其余胁从,尽皆赦宥。”

  袁绍厉声大叫:“阉官谋杀大臣!诛恶党者前来助战!”

  何进部将吴匡,干脆在青琐门外放起火来。袁术引兵突入宫庭,只要看见阉人,不论大小,尽皆斩杀。袁绍、曹操斩关入内。赵忠、程旷、夏恽、郭胜四个被赶到翠花楼前,剁为肉泥。宫中火焰冲天。张让、段珪、曹节、侯览将何太后及少帝刘辨、陈留王刘协劫去内省,从后道走北宫。

  吴匡杀入内庭,见何苗亦提剑出。吴匡大呼:“何苗同谋害兄,当共杀之!”

  众人俱道:“愿斩谋兄之贼!”

  何苗转身就想跑,但被吴匡军四面围定,砍为齑粉。袁绍又命令军士分头来杀十常侍家属,不分大小,尽皆诛绝,有很多无须者误被杀死。

  王允刚回洛阳,此时还没休息,见宫中事变,忙带了三千弓骑,擐甲持戈,立于阁下。遥见段珪拥逼何太后过来,王允大呼:“段珪逆贼,安敢劫太后!”

  段珪回身便跑。何太后从窗中跳出,王允急救得免。王允一面救灭宫中之火,一面请何太后权摄大事,遣兵追袭张让等,寻觅少帝。

  张让、段珪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冒烟突火,连夜奔走至北邙山。约二更时分,后面喊声大振,人马赶至;当前河南中部掾吏闵贡,大呼:“逆贼休走!”

  张让见事情危急,干脆投河自尽了。少帝和陈留王不知道虚实,不敢出声,伏在河边乱草之内。闵贡赶上段珪,拿住问道:“天子何在?”

  段珪说:“已在半路相失,不知何往。”

  闵贡遂杀段珪,悬头于马项下,分兵四散寻觅。自己却独乘一马,随路追寻,刚好碰到也来寻少帝的王允。

  王允得知找不到少帝,忙叫王才带三千近卫一块儿去找,毕竟是训练有素的精锐,王才他们很快的就找到了躲在河边乱草中的少帝和陈留王。王才知道两人身份尊贵,忙叫人通知王允,自己却带着众人跪在一旁。

  王允得知消息,忙跟着那个近卫来到河边,看到两个正在河边瑟瑟发抖的小孩,一长一少,虽然脸上被烟熏的黑不留求的,身上也仅着睡衣,但看年长那人的睡衣是明黄色的,自然就知道是少帝和陈留王了。忙上前跪下,哭道:

  “陛下受惊了!”

  那少帝刘辨和陈留王刘协,本来正因为被一群士兵找到而害怕,却发现这些士兵虽然长相彪悍,却并没有对他们有什么无礼的行为,反而是跪在一旁。正在疑惑间,却看见一个胡子花白,面容慈祥的紫袍老者突然来到自己两人面前,跪下哭着安慰自己。两人受了一夜的惊吓,此时见了这个慈祥的老者,不由一阵亲切。知道危机已经过去,也情不自禁的上前去抱住王允,“呜呜”的哭出声来。

  王允看两人仅着睡衣,在夜风中瑟瑟发抖,忙叫手下的近卫脱下外套,给少帝和陈留王披上。

  此时闵贡也闻讯赶来了,君臣又是一番痛哭。

  王允谏道:

  “国不可一日无君,请陛下还都。”

  闵贡亦点头称是,于是王允带着三千弓骑一路护送少帝和陈留王护宫,无奈少帝懦弱,一夜惊吓,现在稍微有点放松了,结果竟然腿软的都走不了路了,王允只得扶着少帝同乘一骑。一路上又遇到了太尉杨彪、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赵萌、后军校尉鲍信、中军校尉袁绍等人。

  当天回到宫里,见到何太后,又各自痛哭了一番。检点宫中,不见了传国玉玺。

  第二天早朝,决定大赦天下,改年号光熹为昭宁。

  因为昨天晚上王允先是救了何太后,后来又救了少帝和陈留王,功劳最大。所以何太后下令封王允为司徒,参录尚书事,加食邑三千户,继续领豫州牧。其余众人也各有封赏。
快乐是一种心情,休闲是一种境界-愿做庄子梦蝴蝶
清风邀你赏明月

只看该作者 75楼 发表于: 2007-10-18
第六十三章 董卓进京

 

  王允救驾有功,得以加封为司徒,位极人臣;而且参录尚书事,掌握了实权,心中自然春风得意了。

  既然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了,王允自然不会放过这机会的,先将自己的亲家,同时也是自己的别驾蔡邕,封为尚书;府椽石广元封为议郎。因为王才最先找到少帝,而且少帝对他的印象很不错,竟然被何太后封为了偏将军,品级提升了一等,算是从王允的私军转成了大汉的国军。

  王允在这边刚封赏完自己的亲信,就接到了一个很不好的消息。左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董卓,带了二十万大军,已经来到了洛阳城外,此时正要求洛阳城守开城门,他准备进城叩见少帝;而并州牧丁原,也正赶向洛阳,不日即到。

  听到董卓竟然带了二十万兵马进京,王允知道事情就不能善了了。

  洛阳城本来有十万禁军,最精锐的几万人是由西园八校尉控制的,称西园禁军。八校尉分别是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谏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这八校尉又皆统属于蹇硕。

  上次清除蹇硕时,西园禁军虽然受损不多,但由于其中有很多蹇硕的亲信,所以在何进杀死蹇硕后,除了袁绍曹操等几人控制的部队,其余的西园禁军就都被打散了。而剩下的禁军,基本上是掌握在宦官的同党,何进之弟何苗手中,这次拥护宦官的部队,就基本上是何苗的,他们在和袁绍的等人的部队作战时损失惨重。而袁绍他们的精锐禁军也所剩无几。

  如今整个洛阳城的军队,包括王允的三千近卫弓骑在内,还不到五万人。虽然洛阳城高,防守器械完备,但以这五万疲兵去对付董卓的二十万精锐西凉,王允可不认为会有多少胜算。本来防卫洛阳城的各处关隘,因为董卓有少帝的正式诏书,所以并没有对其加以阻拦。王允是老奸巨猾之辈,和袁绍他们一商量,既然不能战胜,那就直接同意让董卓进京。等并州牧丁原的军队来了再说。

  只是王允和袁绍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董卓并没有把二十万西凉兵全部都带来。董卓刚得到何进诏书,准备起兵向洛阳赶来。就听到了宦官之乱,何进被杀,现在朝中由只带了三千人的豫州牧王允掌控的消息。董卓知道以后,生怕到洛阳迟了,会分不到胜利果实,立刻抛下步兵,亲自带着六万铁骑先赶向洛阳,但对外故壮声势,宣称仍是二十万大军。

  中平六年八月,也就是昭宁元年八月,

  左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董卓进入京师洛阳。

  王允知道董卓野心勃勃,眼下又斗不过他,就决定将自己的司徒之位让出来,由董卓来担任。董卓是暴虐之人,但是却也算是个英雄人物,他在凉州时。每次打了胜仗,就把战利品分给手下的将士,自己分文不取。此时的他虽然已经有了野心,但由于手中的兵马有限,所以不敢做的太过分,遂拒绝了王允的好意。

  为了怕朝中袁绍等人察觉自己并没有带多少兵马,董卓将自己的六万骑兵分成两半,一半留守军营,一半在晚上偷偷的溜出营去,等到第二天天明,再叫他们大模大样的开进营来。让城中的众人误以为董卓的全部兵马到了。实际上,直到并州牧丁原的五万并州铁骑到了,董卓的步兵还没到呢。

  董卓眼见城中自己并不占优,心中恼火。但他很快采用了女婿李儒的计策,用财帛引诱何进何苗两兄弟留下的兵马,成功的收伏了这几万残兵。京师的力量开始绝对有利于董卓了。董卓自持手握重兵,慢慢的开始流露出嚣张跋扈的本性来了。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出入宫庭,略无忌惮。

  后军校尉鲍信,来见袁绍,说董卓必有异心,可速除之。

  袁绍却答道:“朝廷新定,未可轻动。”

  这董卓本来就是袁绍建议放进来的,袁绍本来还想利用他为自己效劳呢。虽然已经察觉到了董卓的异心,但如果现在就除掉董卓的话,那就是说当初自己的建议是错的了。袁绍爱惜面子,自然不会做这种事情。

  鲍信又去见王允,也说了这件事。王允了解城中现在的情况,知道就是动手也占不了便宜,自然不会答应了。鲍信无奈,只得带了本部军兵马投泰山去了。

  这一天,董卓突然想到了一件事,这陈留王刘协,本来是董太后养大的,有个外号叫“董侯”。平时聪明伶俐,灵帝以前就曾经想立他为帝,只因为他还年幼,才没被立为太子。自己若立他为帝,他必然会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董卓因为在第一次见少帝时,就被提及当初被黄巾战败一事,让他大丢脸面。此时既然手握重兵,就有了废立之心。

  叫来女婿李儒,和他商议了此事,李儒也认为可行。董卓大喜,第二天在温明园大排筵会,遍请公卿。公卿都畏惧董卓,谁敢不到。董卓等百官都到了,才徐徐到园门下马,带剑入席。酒行数巡,董卓教停酒止乐,厉声道:

  “吾有一言,众官静听。”

  众人全都侧耳倾听。

  “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 董卓道。

  诸官听罢,不敢出声。

  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站在筵前,大呼道:

  “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

  董卓看那人,原来是并州牧丁原,平日里两军就多有摩擦。董卓此时见他反对,怒叱道: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拔出佩剑就欲斩丁原。

  此时李儒看见丁原背后有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李儒急忙拉住董卓道:

  “今日饮宴之处,不可谈国政;来日向都堂公论未迟。”

  众百官也劝丁原上马而去。

  旁边王允见董卓还想再问,忙上前劝道:

  “废立之事,不可酒后相商,另日再议。”

  董卓虽然傲慢,但是对王允还是很尊敬的,见他这样说,也就同意了。于是百官向董卓告辞,一起散去了。

  董卓心中气愤丁原,但也知道对方手握重兵,不敢对他轻易下手。手持佩剑向园门走来,忽见一人跃马持戟,在园门外往来驰骤。就问李儒道:

  “此何人也?”

  “此丁原义儿,姓吕,名布,字奉先。主公且须避之。” 李儒答道。

  董卓看吕布长的勇猛,心中无奈,只得躲入温明园中。

  第二天,有人报告丁原引军在城外搦战。董卓大怒,亲自带兵同李儒出战。

  两军对阵,只见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并州牧丁原出到阵前。

  丁原指着董卓骂道:

  “国家不幸,阉官弄权,以致万民涂炭。尔无尺寸之功,焉敢妄言废立,欲乱朝廷!”

  董卓未及回答,吕布飞马直杀过来。董卓慌忙就跑,丁原率军掩杀。西凉兵大败,退三十余里下寨。

  董卓聚众商议道:“吾观吕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

  帐前一人突然站出来说:“主公勿忧。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

  董卓大喜,忙看向那个人,是虎贲中郎将李肃。董卓问道:

  “汝将何以说之?”

  “某闻主公有名马一匹,号曰赤兔,日行千里。须得此马,再用金珠,以利结其心。某更进说词,吕布必反丁原,来投主公矣。”李肃答道。

  董卓爱惜宝马,并不想给。

  “主公欲破天下,何惜一马!”李儒建议道。

  董卓这才答应。交给李肃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以及那宝马赤兔。李肃看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知道这次去吕布军中的成功率提升了一半。

  果然,吕布本来听了李肃的话,并不愿意背叛丁原,直到李肃出示了赤兔马,才有点心动。李肃赶忙展示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说服了吕布反叛。

  王允本来正在为董卓和丁原交战而高兴,这两个人兵多,又都不是安分守纪之辈,最好是拚个两败俱伤。听说前一日董卓大败,出阵的五万兵马折了近一半。心中高兴,知道再这么来几仗,董卓就要完了,而丁原的兵也不会剩多少。到时朝廷还不是自己说了算.唉!如果不是自己的军队正在剿匪,那里轮得到董卓猖狂.

  那知道高兴没半天,到了中午就人来报,丁原部将吕布杀了丁原,拿了丁原的首级去投董卓了。王允听了大惊。那吕布不是丁原的义子吗,怎么会背叛丁原了。忙再问那探子:

  “并州军现在有何人主事?”

  王允想趁机收伏并州军。

  “现在并州军一片混乱,丁原部将高顺欲为丁原报仇,而吕布部将成廉,魏续欲跟随吕布投董卓,两下正在交战呢!”

  王允听了无奈的摇摇头,想不到并州军中竟然还有追随吕布的人。

  稍候又有探子来报,董卓在得到丁原的首级后,又叫吕布带人去收拢并州军了。而并州军的高顺看到吕布回来,却并未和他交战,径自带着两万并州铁骑回并州去了。而吕布忙着收拢剩下的兵马,也并没有追击。

  王允叹了口气,想不到人算不如天算呀。

  忙主动到董卓府上,向他表示祝贺,并且表示司空刘弘已经老了,请董卓担任司空。董卓听了大为高兴,从此对王允愈加信任了。同时上报朝廷,封吕布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

  李儒劝董卓早定废立之计。董卓于是在省中设宴,会集公卿,令吕布带甲士千余,侍卫左右。这一天,太傅袁隗与百官都到了。酒行数巡,董卓手按剑柄,道:

  “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庙;吾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

  群臣惶怖莫敢应对。

  但这边的中军校尉袁绍忍不住了,他这样世家子弟,几时受过这样的无礼对待。何况这董卓能进京还全是自己的功劳,怎么能这么无礼。挺身而出道:

  “今上即位未几,并无失德;汝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

  “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董卓怒道。

  袁绍亦拔剑道:“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董卓看到身边都是自己人,就真的想动手杀了袁绍。李儒阻止道:

  “事未可定,不可妄杀。”

  袁绍当然也不敢真的在董卓的地盘动手,其实他在跳出来之后就已经后悔了。此时见董卓并未再动手,就手提宝剑,辞别百官,将官印挂在东门,投奔冀州去了。

  董卓对太傅袁隗道:

  “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事若何?”

  袁隗曰:“司空所见是也。”

  董卓道:“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

  群臣震恐,皆云一听尊命。

  宴罢,董卓问侍中周毖、校尉伍琼:“袁绍此去若何?”

  周毖道:“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

  伍琼也道:“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

  董卓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即日差人拜绍为渤海太守。

  中平六年九月,也就是昭宁元年九月。

  董卓在嘉德殿将少帝刘辨废为弘农王,命何太后还政,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再次改元,拜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

  但董卓总觉得留着少帝是一个祸害,刚好后来少帝做了一首埋怨的诗,被董卓找到借口,立即令李儒带人绞死少帝的皇后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和何太后。董卓认为再也没有危险了,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

  袁绍在渤海听到董卓弄权的消息,就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

  信中说:“卓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有驱使,即当奉命。”

  王允得袁绍书信,心中好笑,袁家人的为人他还不清楚吗,这分明就是想座山观虎斗吗。不过心中也想找机会除掉董卓,只是想不出办法。

  这一天,王允在侍班阁子内看到旧臣都在,就说:

  “今日老夫贱降,晚间敢屈众位到舍下小酌。”

  众官都答道:“必来祝寿。”

  当天晚上,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

  众官惊问:“司徒贵诞,何故发悲?”

  王允答道:“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

  众官听了一起大哭。

  坐中一人突然抚掌大笑道: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

  王允船头看那人,是骁骑校尉曹操。王允怒道:

  “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

  “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曹操答道。

  王允离开座席问道:

  “孟德有何高见?”

  “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久闻豫州自得匠师郑浑以来,兵甲天下无双,愿借兵甲一副与操,待我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 曹操答道。

  王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

  遂亲自酌酒一杯捧给曹操。曹操沥酒设誓,王允叫一旁侍候的王才脱下身上所配兵甲给曹操。曹操披了铠甲,拿了钢刀,饮酒毕,就起身辞别众官而去。

  第二天,曹操佩着钢刀,穿了铠甲,来至相府。只因为心害怕,却是比相约的去的迟了。面对董卓的责问,曹操只得借口马匹不好。刚好董卓新得了几匹好马,就叫吕布去牵来送给曹操。

  曹操看吕布出去了,找好机会正准备行刺,却被董卓在看衣镜中看到了。忙问他为何。曹操吓出一身冷汗。忙道:

  “豫州兵甲无双,曹操在昨日蒙王司徒看重,送于锐利兵甲一副,今见恩相赐予宝马,曹操无以为报,愿将此兵甲卸下转赠与恩相!”

  说着就把铠甲和钢刀都解了下来,趁着董卓正在专心的看兵甲,曹操借口更衣,匆忙退了出来。来到院子里刚好碰到吕布牵马过来,就说董卓让自己来试骑,吕布虽然见曹操衣衫不整,但看房中董卓正在看一副铠甲,也就不加怀疑。

  曹操骑上西凉马,径直就奔东城门而去,那里还敢再去行刺董卓。

  董卓在房内久等不见曹操回来,就问吕布为何。吕布回答是去试马了。刚好李儒来了,两人就把刚才的情形说给他听。李儒智谋过人,当即就说曹操刚才是意图谋刺,叫吕布去曹操的住所察看。

  稍候吕布回来,报告说屋中没有人,而城门官回报曹操已经骑马出京了。

  董卓大怒,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

  那曹操自从出了京师,潜行藏迹来到中牟县,眼看即将出司州了,再过去就是陈留郡,那可是自己的地盘了。所以稍微有点放松,就在路边的一个小摊中买了点熟食,准备路上吃。

  “客官!这是你要的包子!”店老板把东西递给曹操。

  曹操正准备伸手结果。突然背后一阵大力传来,一个踉跄,人已经被几个兵丁扑到在地了。

  “哈哈!曹操呀!曹操!可终于让我等到你了!”一个清朗的声音传来。
快乐是一种心情,休闲是一种境界-愿做庄子梦蝴蝶
清风邀你赏明月

只看该作者 76楼 发表于: 2007-10-18
第六十四章 执掌豫州

 

  却说那曹操被几个兵丁压翻在地,心中顿时吓坏了。

  但等他听到那个清朗的声音,曹操反而放下心来。

  果然,他只是稍微一用力,就从那几个兵丁手中挣脱了出来。

  曹操抖了抖衣服,转头笑骂道:

  “好你个王季云,竟然敢如此戏耍老哥!”

  “哈哈!曹大哥赎罪,我接到董贼的画影图形后,就亲自带人潜来中牟,来救曹大哥脱险。想不到大哥来得这么慢,我都在这等了两天多了!”

  一个面容俊秀的紫袍青年走了过来,对着曹操作揖道歉。

  曹操看那人,果然是自己的忘年好友王奇王季云。知道他年少,对他开这个玩笑也不介意。

  王奇旁边还站了一人,年约三十多岁,长的一副儒雅模样,眉目间充满了正气。此时他见王奇这样说话,虽然已经猜到王奇和曹操关系不凡,但还是怕曹操误会,遂出言道:

  “曹公切莫误会,我家主公只是心急曹公安危,在中牟空等一天,现在见到曹公,就忍不住和曹公开了个玩笑!”

  “无妨!无妨!我和季云乃是自家兄弟,不会介意的!”曹操答道。

  又转头问王奇道:

  “季云贤弟!这位先生面容不凡,又是被你从那儿找来的?还不快介绍给愚兄认识认识!”

  “哈哈!曹大哥!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陈宫,字公台,本是中牟县令,现在已经投入了王奇门下!”

  “陈宫自从听说了曹公的义举,就一直想一睹尊颜,今日一见,果然是人中龙凤!”陈宫对曹操的行动还是很敬佩的。

  曹操对陈宫也十分赏识,两人遂热情的见礼。

  旁边的王奇看了,心中可就有点不高兴了。他知道陈宫的为人,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他就会不顾名誉的去做,当初投靠吕布就是这样的。所以如果现在曹操给他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将来就随时有可能去投靠曹操。不过王奇也不是一般人,眼珠一转就有了主意。

  “呵呵!这几个兵丁怎么处理呀,他们是中牟的守军,我可不能把他们带走呀!”王奇话是跟陈宫说,但是眼睛却看向了曹操。

  “哦!他们不是季云的兵卒吗?那就杀了他们灭口,免得我们走了后他们去报官!”曹操果然不负王奇期望,直接就说出了灭口的话。

  旁边的陈宫听了立刻眉头一皱,他只听说了曹操行刺董卓的义举,没想到他这么心狠手辣。本来杀几个兵丁灭口也没什么,但是陈宫是极为刚直的人,刚才对曹操的印象太好了,现在突然见到他这样说话,对他的印象立刻就变得极差了。

  虽然再没说什么,但王奇看陈宫的神色,就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王奇其实可不真是为了救曹操而来的,当初他在颍川代行州郡之事,听到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就已经猜到不久之后可能会有曹操行刺这么一件事。不过现在七星宝刀已经不在王允手中了,也不知道曹操能不能够从董卓手下逃出来。

  等到他接到曹操的画影图形,才突然想到中牟县有一个大贤,以前竟然忘了去拜访。现在曹操既然已经从京师逃出来了,就肯定会遇到这位大贤的,刚好州内的人事安排已经差不多了,王奇带了许褚郭嘉就直奔司州的中牟县而来,想抢在曹操之前招到这位大贤。

  虽然中牟县离颍川很近,但王奇因为在颍川书院当祭酒,竟然一直没空去。好不容易有机会空闲下来了,王允却把掌管豫州的事情交给了自己,而且是不完全的交给自己的。王奇野心勃勃,自然不会要求只有这么点权力的,所以马上开始着手谋夺掌握豫州的全权。

  豫州的众位官员中,各地郡守,汝南郡太守张机张仲景,陈国相钟繇钟元常,鲁国相荀攸荀公达,梁国相程昱程仲德,沛国相荀彧荀文若,以及接任陈寔陈仲躬老先生为颍川郡太守的陈纪陈元方,接替荀爽荀慈明为谯郡太守的前洛阳令周邑。基本上可以说都不是自己人。

  到是州牧府的属官,兵曹从事徐庶徐元直,领军校尉张飞张翼德,仓曹从事陈群陈长文,主簿许靖许文休,以及一直跟随自己的护军校尉许储许仲康,校尉夏侯兰,赵风等,这几个人都是完全效忠自己的人。但是功曹从事荀谌荀友若,治中从事戏志才又并没有向自己效忠,所以王奇如果按照自己书中所写的那样进行表决的话,肯定是要吃亏的。

  不过王奇并不是太担心,他马上传令让各地郡守齐聚谯县,对一件事情进行商议。当然,实际上这些郡守都不可能轻易离境,所以派出的也会是他们的代表而已。不过王奇在传令前,先任命郭嘉为府椽,并让周瑜修书一封给周邑,请周邑在表决的时候支持自己。随后,王奇就马上快马加鞭的赶向谯县了。

  王奇虽然对政治不是很熟悉,但是对于自己提出的制度,他还是有所了解的。这次徐庶和张飞正在剿灭汝南的叛乱黄巾,按照自己在书中所写,这就是属于非常时期了,而非常时期是可以被授予全权的,所以王奇准备这次进行一次表决,使自己能得到全权。至于以后,呵呵,等徐庶张飞他们平定叛乱,这时候董卓就基本上已经开始闹洛阳了,那可更是非常时期了,这样全权状态就不用解除了。

  八月上旬,王奇在谯县聚集各地郡守的代表和州牧府的从事,商谈汝南的战事。不过由于徐庶和张飞领军在外,所以这次的会议他们只派了代表参加。会上,王奇以现在汝南正在交战为由,要求代表们授予王奇全权处理州内事物的权力。

  表决结果是,除了戏志才没有立即表态外,其余的众人都投了赞成票,就连那个对王奇一直不太服从的功曹从事荀谌也投了赞成票。王奇看了暗暗高兴,果然,现在的人对于限制主公权力的想法是能接受,但是对于真正的去限制主公的权力,就又有点不敢了。

  对于戏志才的反应,王奇也觉得很正常,虽然徐庶和张飞以战事吃紧为由,没有前来参加会议,给人一种前线局势紧张的感觉。但是熟知军物的戏志才却是十分清楚,以徐庶和张飞的才能,若真要剿灭刘辟和龚都,应该不用多长时间。他虽然不知道之所以到现在还没剿灭,完全是因为王奇给徐庶他们下了一个命令,要他们尽量的收伏刘辟龚都这两人,但也已经猜到了大致的情形。

  戏志才虽然大致猜到王奇干涉了前方的战事,但是他也知道王奇绝对不会做出不利于豫州的事,所以并不准备说出来。看其他的官员全部同意了,戏志才自认让大家熟悉这种制度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而且现在自己反对好像也起不了作用了,所以就很干脆的表示了同意。当然,他之所以同意,主要还是认为王奇的才能足以担当此任。要不然,即使反对无效,他也还是会反对的。

  王奇现在虽然取得了全权,但也知道不能对其他人太过分,所以告诉手下的郡守们,郡内事务可以由他们全权处理,只需上报州牧府就行。虽然像钟繇这样的忠贞之士对此有点不以为然,但是主上信任属下,他们也没理由不要,只是决定以后做事更加的勤勤恳恳,以便不辜负王奇对他们的信任。

  至于州牧府的属官,王奇也有安排。像戏志才这样的谋士型人物,就让他们安排编制战略战术安排,让他们就有可能发生的战事做好预案,为此王奇还特地将沙盘推演教给了他们,让他们直呼神奇。至于像许靖这样的政治型人才,王奇就叫他们编制预算决算,为来年的工作做好安排,同时对上一年的的工作进行总结。自从王奇的《算术》一书发行后,这些人的数学知识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的数据虽然很不好找,但编制大致的预算决算还是做得到的。

  给他们都做好了安排,王奇自己也开始忙碌起来,首先是用州牧府的资金秘密建立了一支情报队伍。王家原来就有一个由王奇控制的情报网,并不需要成立新的情报机构,只需要注入资金,一支专业的情报队伍就诞生了。

  那时由于资金的限制,再加上王允也不重视,所以原来那个情报网虽然成立有十来年了,但是并不是很发达,只能有限的收集一些像洛阳,邺城这样的大城市的情报。这次有了大量的资金注入,整个情报网就扩大了很多,不但遍布了整个北方,王奇甚至还未雨绸缪的向南方派出几名情报员,并叫他们在当地发展情报网。

  王奇本来还想用州牧府的名义征辟在谯县的夏侯渊两兄弟,但是考虑到他们和曹操的关系,最终还是没有出手。不过那时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到让王奇颇为为难,就是颍川名士,曾经在王奇那儿听过课的郭图郭公则前来上门拜访王奇。虽然郭图碍于面子,并未直接向王奇求官,但他的来意王奇还是很清楚的。

  只是王奇不喜欢郭图这个人,本身的才能有限,却十分热衷于内斗。当献帝逃向洛阳时,他阻止袁绍相迎;袁曹官渡决战,就是他力主的;还进谗言陷害沮授;后来曹操偷袭乌巢,就是他主张去攻曹操大营,失败而归时又把责任推到张颌他们身上,弄得他们不得不投向曹操;袁绍死后,他又让袁谭攻击袁尚;失败后,又劝袁谭投靠曹操。他唯一的功绩可以说就是游说韩馥,帮袁绍得到了冀州,但就连这也是前期田丰他们的谋划。王奇在看袁绍的众将时,最看不顺眼的就是这个郭图了。

  虽然他对内斗很在行,如果能驾驱他这样的人,王奇也会很有成就感,但是王奇不是袁绍,他的军中不需要内斗,所以王奇是绝对不会收留他的。但是王奇也知道,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所以他也不敢直接拒绝郭图,既怕担上不纳贤的恶名,又怕引来他将来的报复。和郭嘉商量的一下,王奇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几天后,郭图兴冲冲的拿着王奇的荐书去投袁绍了。既然不能留这祸水,又不能消灭这祸水,那就把它送到敌人那儿去吧。

  处理完州内的事务,王奇只等着汝南和洛阳的消息。汝南不必太担心,有徐庶这样的智谋之士,还有张飞这样的绝世猛将,王奇根本不担心前线的事情。到是洛阳的事情,由于谯县离洛阳远了点,得到那儿的消息很不方便,所以王奇有点怕等汝南平定了,而洛阳的消息还没传来。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洛阳的消息,王奇心中已经开始考虑将治所迁往许县了。

  事情不出王奇所料,八月下旬,徐庶用计擒下了刘辟,迫使龚都投降,汝南刘辟之乱平息。而刘辟和龚都全都在私下表示向王奇效忠。自此,豫州军的武将已经增加到了七人,虽然基本上是二流的武将,但在当时的诸侯中已经算是最强的了。

  正当戏志才认为可以试一试能不能消除王奇的全权时,洛阳传来消息:左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董卓带兵二十万进入了京师洛阳。戏志才是聪明之人,早就听说过董卓的为人,再加上现在重兵入京,自然就知道局势很不好了,不但不要求王奇分权,反而向王奇进言,让他带领一部分豫州军进抵颍川,观望洛阳形势,以便随时能够应付突发事件。

  王奇马上就同意了戏志才的意见,但是他并没有把大量的豫州军带走,只是笑着告诉戏志才,他早已在颍川藏兵十万了,所以只是象征性的带了二万兵马。至于自己也去颍川,王奇却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不但自己去颍川,还要把州治所迁往颍川。

  此时的许县,在王奇几年的经营下,已经从一个只有几万人的小城,变成了几十万人的大城,境内的冶铁制造和农业十分发达,是一个和谯县不相上下的大城了。所以王奇决定把治所迁往许县,并把许县改名为许昌。

  戏志才也了解许县的情况,知道如果把治所搬到了许县,对于现在的情况确实非常有利,而谯县虽然在整个豫州的中央,但是明显不适合现在的这种情况。戏志才是军师型人物,当然看出了现在这样的危局不会马上就结束,所以就同意了王奇的意见。至于其他人,别驾走了之后,就是治中从事最大,现在他同意了,其他人当然就没什么意见了。

  经过一个月的搬迁,中平六年九月,也就是刘协登基,改元为永汉的那一个月。豫州的治所从谯县搬到了许县,并把许县正式更名为许昌,同时将此事正式通报了朝廷。

  豫州原有军队六万,王允领前将军事以后,虽然不能具体的任命前将军的属官,但是可以带的兵增加了一倍,所以豫州军共有十二万,王奇这次带了二万人到许昌,剩下的十万人中,三万继续驻扎在汝南,还有四万人驻扎在鲁国,防备青州的黄巾,剩下的三万留在了谯县,由徐庶统领,以便策应周边郡县。

  王奇到了许昌以后,并没有把十万弓骑全都编入军队,虽然经过几年的经营,颍川的存粮足够十万大军几年的消耗了,但王奇还是决定留下五万人继续待在农庄。因为良种的匈奴马到现在也只有不到五万匹,最后只是将五万弓骑正式编入豫州军的序列,此时朝廷大乱,根本就没人管你是否超编了。当然,这五万弓骑的统领还是由黄忠来出任的。在王奇特地往黄忠那儿跑了几趟以后,新的骑射校尉就诞生了。

  中平六年十月,王奇在颍川整编军队,以黄忠为骑射校尉,统领五万弓骑,,赵风,夏侯兰为副。以张飞为领军校尉,统领两万步兵。以许褚为护军校尉,统领以几百刀卫为主的三千近卫营。七万大军驻扎颍川,虎视洛阳。

  不久,王奇在得到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的消息后,就有悄悄的潜入中牟县。当然,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说服中牟县令陈宫。至于曹操,王奇虽然也有点想杀他,但是又怕杀了他,会让历史有太大的改变,说不定会白白便宜了袁绍,所以王奇还是准备再观望一段时间。何况,王奇潜意识的认为,如果少了曹操这样的竞争对手,自己的三国之旅会觉得无趣得多,连他自己都没察觉,之所以放过曹操,完全是这种思想在作怪。

  中牟县令陈宫,性格刚直壮烈。对于王奇这样的海内名士,还是十分尊重的,并没有因为他年纪小而有所看轻。当他得知王奇这次是来邀请他到豫州任职时,陈宫更是感动非常。

  陈宫属于大器晚成之人,虽然很有才华,但直到三十多岁了才求得县令一职。而且性格过于刚直,虽然结交了很多名士大儒,但是关系基本上一般。

  这次听说王奇不顾安危的特地越境来到中牟,就是为了请他出仕豫州,心中自然有找到知己之感,在郭嘉等人的游说下,陈宫很爽快的答应了王奇的邀请,决定辞去中牟县令,去王奇的豫州效力。由于这样辞官的事情经常有,所以也不会引起朝廷的惩罚。

  既然来到中牟了,王奇当然也想等一等曹操,免得现在陈宫不在了,弄得他被兵丁抓住了没人救。只是没想曹操做事这么小心,让王奇多等了两天,所以一见到曹操,忍不住就开了一个玩笑。
快乐是一种心情,休闲是一种境界-愿做庄子梦蝴蝶
清风邀你赏明月

只看该作者 77楼 发表于: 2007-10-18
第六十五章 诸侯讨董

 

  王奇和曹操并没有相处多长时间,将曹操送出中牟县,王奇就带着陈宫他们回颍川了,在颍川,王奇还要和手下的谋士们商量一件大事呢。

  中平六年十一月底,代行豫州牧王奇,在颍川郡的许昌召集手下谋士开会。

  会议的内容很不简单,就是如何应对董卓执掌朝政这样的局面。

  参加会议的人到不是很多,只有州牧府直属的官员,各地的郡守,除了颍川当地的陈元方,其他人都没来。

  作为王奇的府椽,郭嘉首先将现在的形势通报了一下。

  董卓在中平六年的八月进了京师,当时只带了六万人马,但是他很快的就收伏京师中原来何进何苗两兄弟的人马。总兵力达到了十万。虽然在后来和丁原交战时,十万兵丁伤亡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在吕布将剩下的并州军并入董卓军以后,董卓的实力反而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到了十月份,董卓的全部军队已经都到齐了。

  现在董卓手中控制的兵丁,连同原来是守备洛阳各处关隘的守军,已经达到了三十万人。而洛阳的东大门虎牢关,也落入了董卓军的手中。至于从颍川到洛阳的小路,也就是过荥阳去洛阳的那条小路,现在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有才能的人士把守了,他就是徐荣。虽然人数不多,也就两三万人的样子,但是在荒僻的荥阳险道,足以应付王奇的七万颍川军了。

  现在董卓行事都是用刘协的名义,所以其他人并没有敢直接反对董卓的决定。但王奇知道,曹操回去之后,就会发矫诏,号召天下群雄攻击董卓了。王奇本来是很想抢在曹操之前发矫诏的,但是考虑到王允还在洛阳,这样做肯定会给他带来麻烦的,所以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诱人的想法。

  不过,眼下还不是考虑是不是应该发矫诏的时候,现在面临着一个问题,由于王允现在还在董卓手下当官,王奇不知道是否应该接受董卓的命令。当然,这也只是表面上做出的样子,王奇内心肯定是不会把董卓当一回事的。不久前他还特地到中牟去救曹操呢。

  王奇的内心虽然不在意,但他现在可不是一个人过活,现在他还得管一群属下。这些还不全都是自己人,像功曹从事荀谌荀友若,就对自己现在对董卓阳奉阴违的做法有点不赞同(?)。其实也不能说是对自己阳奉阴违不赞同,只不过是对自己不像王允那样服从董卓而看不顺眼罢了。

  荀谌并非是一个无能的人,他当然也看出了董卓的为人,甚至也有点察觉王允的真实用心。但是他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和他的叔父荀爽是同一个类型的人。他看王允既然那么诚挚的在为董卓办事,那王奇这样为人子女的,也就应该像自己的父亲那样。他的观点很简单,也就是一句“父为子纲”!

  王奇本来对自己这样做并不在意,但是发觉荀谌荀对此事有意见后,就决定召集手下谋臣们商讨一下了,手下有这种想法,可不利于自己将来收伏这些人。

  “少主!如今董相承天受命,管理天下,虽然有些不得人心,但是我们是不能直接反对的!”荀谌的才能虽然不如戏志才他们,但对于王奇这次聚会的目的,还是很容易的就看穿了。

  “董卓扰乱朝纲,不体天心,怎能说是承天受命!”旁边的府椽陈宫摇头说道。

  他为人耿直,对荀谌这样评价董卓很不以为然,但是他才刚加入王奇府中,所以虽然内心极不以为然,但是嘴上并没有说太过分的话。

  荀谌有点尴尬,他当然知道董卓的为人,但是现在自己众人的主公就在他手下当差,当然不能说对方的坏话了,要不然不等于是在说自己主公的坏话吗。

  不过荀谌对陈宫的话还是比较在意的。他原来只觉得王奇年纪幼小,才能并不比自己高。但后来王奇连续写了几本书之后,荀谌就彻底的心服了。他虽然比较狂妄,但是并不无知,知道王奇的才能是真的远在自己之上。听说眼前的这个陈宫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但却是王奇特地从他的任上将他请来的。能被王奇这样重视的人才,自然不是一般人物了。

  “呵呵!不然,董卓之举,伊尹、霍光也曾行之!虽有暴虐之事,但是乱世当用重典,亦不为过!”荀谌的口才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明知道不是这么回事,但说的就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

  “好了!董卓之为人如何,诸君心中清楚,何必再争论!还是好好想想是否真要听董卓的命令吧!”一旁的戏志才看不下去了,荀谌这分明就是在强词夺理吗。

  “呵呵!治中大人既然这么说。肯定就是有什么好主意了,还不快说来听听!”主簿许靖也笑着打岔道。

  众人听了也忙把目光看向戏志才,大家心理都清楚,真正能影响王奇决定的,就是这位王允走之前安排的第一辅佐大臣。

  “呵呵!你们这么看我干吗!”戏志才难得的开了一个玩笑,“其实这件事情已经不仅仅是关系到我们豫州那么简单了,董卓此举,必然让诸侯身心与国家相离。少主今后不仅要考虑到豫州本身,还得考虑整个大汉!”

  众人都没再出声,知道他后面还有话。

  “若是董卓以国家之事令豫州,则少主应尽量服从;若是其以个人之事令豫州,则少主尽可不去理他!”戏志才最后还是咬咬牙说出了这句话。

  王奇和众人听了都点的点头,这样确实是最好的方法,不必和董卓撕破脸面,又不会让大家昧着良心做事。只有陈宫脸上的神色却是带着一丝遗憾,显然对还要和董卓虚于委蛇感到有遗憾,但他也知道现在的形势,这是最佳的选择了。

  只是王奇既然好不容易把大家都召集起来了,当然不会这样就结束这次会议的。他早就准备好和董卓翻脸了,之所以还要召集大家来商谈,只是怕戏志才说自己太独裁。眼下虽然也对戏志才的想法很欣赏,但他知道,这个想法因该没有机会实现了。对郭嘉使了一个眼色,郭嘉立即道:

  “呵呵!此事这样处理确实不错!不用马上和董贼撕破脸面。不过恐怕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不得不和董老贼撕破脸面了!”

  “哦!奉孝为何这样说?”戏志才神色一振,他知道这位学生在谋略方面的才能,应该不再自己之下,现在他这样说,就肯定有一定的理由。

  “呵呵!前几日去拜访公台先生时,曾经遇到从洛阳逃出来的曹孟德,听他的口气,似乎不准备就这么算了呢!”王奇喝了一口茶,说出了今天开会以来的第一句话。

  “不准备就这么算了,难道他还准备起兵造反不成!呵呵!”荀谌听了不禁笑出了声来,但笑了一半就笑不出来了。因为他显然是想到了确实有这种可能性。

  眼下的诸侯中,徐州的陶谦并不愿意太多的参与朝政,更多的是想当好他这个土皇帝,荆州的刘表,现在还没进入荆州呢,就算进了荆州,内部还没平定,他也不想竖董卓这么大一个强敌,益州的刘焉,那就更不用说了,他现在只想缩在蜀中不出来。

  但是其他的各路诸侯就有点不安分了,特别是上次袁绍被迫挂印而逃,让很多曾经在袁家当过家臣的人大为气愤,这次如果能有一个好的理由,应该会趁机参与的。而以王奇和袁曹二人的关系,恐怕不得不表态支持(这是荀谌想的)。要真是如此,也就等于是和董卓直接撕破脸面了。

  “这!这!曹操不会做那么无礼的事吧!”荀谌喏喏的道,他虽然有点才能,但是一面对真正的大事,就显得有点才能不足了。

  “哼!我看曹操此人非池中之物,确有可能行此大逆之事!”说话的却是刚才还神色不善的陈宫。

  王奇和郭嘉周瑜已经商议过此事了,所以对于此事当然不会惊讶了。但是陈宫虽然已经投效王奇了,王奇对他却还不放心。历史上的陈宫虽然为人耿直,却也是反复无常之辈,所以此事王奇并没有跟他提及。

  “以下犯上,却还能博一个为国出力的美名,以曹操的为人,确实是有可能这么做的!”戏志才一脸的严肃。显然认识到了此事的严重性。

  众人一时间都有点沉默。

  如果曹操和袁绍真的起兵的话,虽然算是为国出力,但是这以下犯上的事一开始,今后朝廷的脸面就不保了。不管能不能清君侧,除奸佞,今后汉家天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必将会大打折扣。

  而汉天子既然不能在诸侯面前树立权威,就难保不会出现春秋战国时的群雄逐鹿场面。虽然对在座的这些人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展示自己才能得好机会,但是想想自己心目中神圣的朝廷将会被颠覆,众人心中还是觉得有点黯然。

  “听奉孝刚才的口气,我们难道也要参加起事!”许靖疑惑的道。

  许靖这个人就是一个老好人,自从十几年前投靠王奇后,就一直负责处理一些琐碎事务。在京师时,当的是王府的管家,等到了刺史府,就又变成主簿了。虽然他的职位不高,但是一直很得王奇尊重。而州牧府其他人对许靖的印象也很好。

  此时郭嘉见他相问,就把目光看向了王奇,想知道他的意思。

  王奇看到了郭嘉的目光,,但是他却没有什么表示。曹操他们所行算是正义之举,但是以下犯上这一条还是逃不了的。所以王奇也不能直接表态支持这种做法。虽然他内心是非常期望看到这样的情形的。

  郭嘉看了王奇的样子,自然就知道了他心中的意思。当下心中就想,自己这样做臣子的,就应该在关键时候给自己的主公分忧,在主公不方便出面时候承担一些责任。

  “不错!我们也参加这样的起事!反正以主公的身份,是不可能不表示支持曹操的,而这样肯定会得罪董卓,既然已经得罪了,那就还不如得罪的彻底点,说不定还能给自己赢得一定的好处!”郭嘉淡淡的道。

  “不行!怎么可以这样!”荀谌忍不住都跳了起来,大声道:“少主!此事万万不可!以下犯上,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果少主也参加的话,那您将至主公于何地?以子伐父,那可是会……”

  后面的半句那可是会天打雷劈的终于没有说出口。

  王奇本来就知道荀谌肯定会反对的,从他和他的叔父荀爽一起反对王允废长立幼,王奇就知道他们叔侄俩是很传统的人,对儒家的礼制极为重视。现在曹操他们将会出兵讨伐代表中央的董卓,荀谌肯定是会反对的。

  “唉!王公是贤达之人,应该会理解少主此举的!”许靖是王奇的臣子,他看到了王奇刚才的样子,自然了解了王奇的意思。现在当然帮着自己主公说话了。

  “王公当日就不该选择和董卓在一块儿,应该像袁绍那样直接挂官出走,那现在就没有这样麻烦了!”陈宫没见过王允,虽然王允是自己主公的父亲,但他可不会卖王允的面子,所以说出的话很直接。

  其他人听了都觉得听着不顺耳,荀谌听了更是气的受不了,手指着陈宫“你!你!……”的半天说不出话来。因为陈宫虽然说的无礼,但是这话本身却很有道理,让荀谌一下子想不出反驳的话来。

  过了半天才挤出一句话道:“亲亲相得匿!”

  王奇听了面上没有什么表示,心中却早已经笑翻了。不过他可不敢笑出来,此时这句儒家经典的法律条文可是正式的上了大汉律的。如果笑出来的话,不但荀谌会受不了,就是郭嘉他们恐怕也会对自己有看法了。

  不过王奇早已经和郭嘉周瑜他们商量好了对策,对于荀谌这样说并不在意。

  “呵呵!友若别太生气了!”郭嘉笑着安慰荀谌。

  如果不是顾忌自己的仪态,荀谌刚才恐怕会扑上去和陈宫干一架。

  “友若放心!我知道你是担心王公的安危。不过此事不但不会对王公产生危害,反而能保证王公的安全!”

  “这!董卓难道不怕主公和少主来个里应外合吗!”荀谌知道郭嘉的才能,但平时因为郭嘉的寒族身份,所以交往的时间并不多。

  “洛阳有虎牢天险,想里应外合不是那么容易的!”郭嘉笑道。“如果主公只是支持曹操的行动,但不参加的话。董卓必然会用王公的生命安全来威胁主公,让主公不参与支持曹操。相反,若是主公直接参加了讨董之事,并显示出了强大的实力。董卓知道了主公的能力,那他就不得不好好的安抚王公了,免得把主公逼急了!”

  “妙呀!只有这样才能让董贼投鼠忌器,确实是眼下最好的方法!”许靖出声附和道。

  戏志才听了也是点了点头。

  陈元方,赵风,夏侯兰他们,这种出谋划策的事情他们不擅长,也就不发表什么意见了。

  至于陈宫,他从来就没反对过王奇出兵。虽然陈宫为人耿直,更是很不喜欢这种以下犯上的做法,但是陈宫是聪明人,既然这种事情不管怎么样都会发生,那还不如自己也参与进去,这样说不定还能得到一些好处。

  “恩!以现在豫州的实力,董卓应该不敢轻视!”荀谌无奈的点点头,他看身旁其他人在听了郭嘉的话后就表示赞同,他也不得不点头同意,没必要为此特地得罪未来的主公。

  王奇事情大致已定,就正式下令全郡备战,以便应付即将来到的讨董大计。

  中平六年的年末,曹操终于发出了矫诏,号召天下群雄共同讨伐董卓!

  只是稍微有点好笑的是,想到这一点的不是只有曹操一人。东郡太守乔瑁也看到了号召群雄讨董会带来的好处,几乎在差不多时间,也发出了一份矫诏。什么是矫诏,很简单呀,就是不是真正的圣旨,但是发行人却宣称是圣旨。

  本来像这样以下犯上的事情是很惹人厌的,虽然是讨伐董卓,但也绝不可能得到太多的民意支持,但是有了这份矫诏就不同了,借着圣旨的名义,就是杀皇帝也是合法的了。不过本来也不会有太多的人会相信这份漏洞挺多的矫诏的,但是由于曹操和乔瑁都发表了,而且内容也差不多,所以本来不信的人,看到两位大人物都说了,也就相信了。(注:不是历史!)

  讨董的大业,由于受到这两份矫诏的影响,而受到了极高的民意支持。

  “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王奇看着手上的械文,心中觉得好笑。由于曹操和乔瑁都宣称手中有圣旨,刚好两人的距离还挺近的,所以就聚在一起共同发了一份械文,传械各地诸侯,号召共同讨伐董卓。至于两人的圣旨谁真谁假,两人都很有默契的没有提起。

  王奇笑着把械文递给许靖。道:

  “把械文帖到府门外,让兵卒们勤加训练,明年开春,我们去酸枣和盟军接盟!”
快乐是一种心情,休闲是一种境界-愿做庄子梦蝴蝶
清风邀你赏明月

只看该作者 78楼 发表于: 2007-10-18
第六十六章 战前温存

 

  中平六年年末,汉帝刘协下旨,除去光熹、昭宁、永汉三个年号,重新称为中平六年。

  而在第二年,则正式改元为初平元年。

  就在刘协刚改元为初平,祈求天下太平之时,各地不安分的诸侯们做出了一件让董卓大为生气的事情:

  去年年末,曹操和乔瑁共同发布讨董械文后,各地诸侯群起响应,一共有十八路诸侯群起响应。

  他们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权行豫州牧王奇,以及作为发起人的东郡太守乔瑁和曹操。

  本来王奇以为这次还会像历史上一样是十八路诸侯了,但是没想到在最后关头,又多了一路人马响应了曹操他们的号召,就是实际掌握晋阳的匈奴中郎将张辽。

  张辽本来对讨伐董卓并不热心,虽然前来投靠他的高顺几次要求张辽出兵,但是都被他拒绝了。张辽是一个很有分寸的人,他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王奇所给予的,所以对手中的实力十分爱护,生怕它受了一点损伤,那就太对不起王奇了。所以没有王奇的命令,他是不会参加的。

  但是由于董卓控制了京师后,就一直派兵封锁着晋阳,他和王奇已经好久没有直接联系上了。就连这次王奇响应曹操,宣布讨董,张辽还是从上党太守张杨那儿得到的消息。没有和王奇直接联系的张辽,自然认为主公参加,那自己也应该参加了,这才决定正式参加讨董的。就这样,讨董联盟有了十九路人马。不过后来的史学家因为张辽是王奇的属下,所以一般只称十八路诸侯讨董。

  等到王奇和张辽正式联系上了,张辽已经宣布参加讨董了。王奇知道后,觉得这样也行,就干脆同意了。只是叫人通知张辽,在和诸侯会盟时,要装作和自己不是很熟的样子。

  王奇知道,张辽带兵的才能确实很不错,但是轮到勾心斗角,那就不行了。以前在和匈奴人斗的时候,因为对手基本上就是一帮不会用脑子的家伙,所以王奇可以放心的交给张辽一个人做。但是现在的诸侯,几乎每个人手下都有几个谋臣,这些人虽然才能并不一定突出,但是如果是用来对付张辽,那恐怕也不是张辽能应付得了的。

  正月来了,诸侯也已经差不多都到酸枣了。

  由于王奇的安排是从颍川进攻新郑,一路攻到荥阳,再和诸侯回合,所以王奇并不准备带兵去参加会盟。不过王奇本人还是要去参加的,因为王奇参加讨董的事情,诸侯中似乎有人不相信。认为他只是表面响应,实际上却是董卓的帮手。所王奇不得不去说明一下。因为不用带兵去,所以王奇现在还很悠闲。反正酸枣离颍川也不远,几天内就能到,直到诸侯差不多都到了,王奇再出发也来得及。

  王奇既然已经决定去讨董了,有些事情就不得不安排一下。

  自从蔡琰去开了个女子书院后,王奇和蔡琰见面的时候就少了很多。就连有时候王奇忍不住寂寞了,都是叫手下侍女去通知蔡琰,等两个人处了几个晚上,蔡琰就又回书院了。至于侍女,如果那个侍女是貂婵的话,那王奇还需要找蔡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吗?

  蔡琰建了女子书院,貂婵第一个就宣布要参加。而自从蔡琰搬到了女子书院去住,貂婵也就被她一块儿拉走了。

  王奇对貂婵是垂涎已久了,一直想找机会投吃了她。但貂婵被蔡琰带走后,除了节假日,平时基本上的都是待在书院。而在节假日,貂婵也总是陪在蔡琰的身边,王奇根本找不到机会偷吃。

  本来王奇还担心貂婵在书院待久了,会变成和蔡琰一样的才女,而不是变成本来的妖娆美女。不过还好,虽然貂婵读书也很用心,蔡琰这个老师教的也很用心,但是貂婵在这方面确实不像她在歌艺上那么有天赋。

  虽然不是整个书院读书最差的,但也算是倒数上的人物。

  反倒是蔡琰并不重视的唱歌和跳舞,貂婵表现的很杰出。王允本来就是想把貂婵买回来当歌姬的,所以府中并不缺乏教歌舞曲艺的老师,而在王奇去洛阳的那段时间,貂婵就曾经系统的学过了。现在她这方面的才能,绝对是远远超出老师的期望的。

  让蔡琰和王奇都没想到的是,貂婵因为在这方面的才能,极受书院其他女子的尊重。那些名门女子甚至还纷纷向她请教如何唱歌跳舞。毕竟,在现在这个时代,虽然妇女的地位没有像后世那么低,但是作为男子附属物的身份却是相同的。这些名门女子,平时是在读书写字,但是下意识的还是想更多的学一些取悦男子的技艺。到了最后,蔡琰甚至被其他女子逼着让貂婵当了她们的老师,专门负责教她们曲艺。

  “琰儿!你可终于回来了!”

  王奇对着从女子书院回来的蔡琰敞开了怀抱。

  蔡琰对王奇却根本不加理睬。

  她现在正在闹别扭呢。

  因为王奇当时为了保密的需要,再加上也是不想让蔡琰这样的人过多的参与自己的政事,所以并没有告诉蔡琰自己将要参加讨伐董卓的事情。等到几天前,王奇正式宣布参加讨董了,蔡琰才知道这件事情。

  蔡琰虽然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但是并不是一个不讲理的人。她知道王奇之所以瞒着她,是因为不想让自己一个女子参与政事,她虽然要强,但也不会光为此事就生气。因为这件事情还关心到她父亲的安危,而王奇却对她这个枕边人根本就没有提及,所以蔡琰还是有点生气的。甚至于王奇准备整军出战了,她还是继续待在女子书院,不肯回来。直到今天,由于过两天王奇就得到酸枣去参加会盟了,蔡琰也原谅王奇了,才来和他道别。

  王奇对此并不介意,让他重新做选择,他还是会选择对蔡琰隐瞒的。毕竟和蔡琰相处了这么多年,对蔡琰的脾气还是有点了解的。在外人看来是一个温柔贤淑的才女,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极为要强的女子,如果让她参与政事,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爬到自己头上来。

  “呵呵!”王奇笑了笑,对蔡琰给他冷脸色,一点都不介意,反而笑着主动上前去抱住蔡琰。看到一边的貂婵,还笑着向她眨了眨眼睛。

  貂婵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她现在经常能从王奇眼里看到色眯眯的眼神。虽然她早已认定是王奇的人了,但是如果没有正式的名分,她还是不想和王奇发生那方面的关系。

  蔡琰被王奇抱住,不好意思的挣脱了出来。

  她到不是因为有貂婵在而不好意思,实在是她自己也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太怪王奇,如果让她这个女子参与政事的话,外人肯定会看轻王奇的。当初蔡琰开女子书院,就曾经有不少人说过闲话,但是王奇在这方面的名声更响亮,所以最后大家也就不在意了。如果蔡琰连政事也参与,那其他人就真的会看轻王奇了。

  蔡琰很爱王奇,她是决不会让王奇被别人看轻的。所以在书院待了几天后,就已经气消了,只不过心中别扭,不想向王奇主动道歉而已。现在她看到王奇反而向自己示好,心中早已经感动得不得了了。心中暗暗决定,今后一定要对王奇更好一点了。恩!有了,他不是一直想收了貂婵吗,今天就给他个机会吧。

  “小武哥哥!你真的要去酸枣吗?”

  “呵呵!是呀!诸侯会盟,我当然是也要去参加的!”王奇看蔡琰的神色,就知道她已经原谅了自己。

  “唉!小武哥哥!琰儿这几天不理你,你不会生琰儿的气吧?”蔡琰虽然和王奇成亲有几年了,但是一直还是和小时候一样的称呼对方。

  “呵呵!琰儿是我的小妻子,我当然不会生你的气的!”王奇轻轻的叩了一下蔡琰的鼻子。由于蔡琰一直没有生小孩,所以言语间还是很像一个孩子。

  “是这样吗!小武哥哥是因为琰儿是你的妻子才不生琰儿的气的吗!”蔡琰道。

  “呃!当然不是啦!那是因为我的妻子就是琰儿你,我才不生气的,不是因为你是我的妻子我才……啊呀!你看你,都弄得我知道说什么了!”王奇笑道。

  他看到蔡琰在自己说话后就笑了,当然知道她是故意耍自己的了。由于王奇也十分的爱蔡琰,所以对她的话很是在意。

  “呵呵!小武哥哥!你别急呀!慢慢再说呀!”蔡琰笑道。

  “好呀!你还敢笑!看我不好好的惩罚你!”王奇看到蔡琰的样子,忍不住就扑上去压倒了蔡琰,笑着要给她挠痒痒。

  这可是王奇在屡次受到蔡琰的掐掐攻势后,想出来对负蔡琰的一大妙招。现在的蔡琰,再也不敢对王奇动手了。本来蔡琰在正式嫁给王奇后,就已经变得很温柔贤淑了,现在王奇有了痒痒攻势,就完全不是对手了。

  “呵呵呵!停!呵呵!停下来!”不一会儿,蔡琰就忍不住向王奇讨绕了。

  “哼!想要我停下来也行,那你那什么来安慰我受伤的心呢?”王奇故意淡淡的说。

  “呵呵!小武哥哥!你要怎么样才肯停下来呀!”蔡琰发觉王奇的手已经不安分的移向了前胸。她可不想当着貂婵的面和王奇发生关系。

  “当然是给我一个美人喽!”王奇色眯眯的笑道。

  他在蔡琰身上一折腾,摸着她娇嫩的肌肤,手也忍不住移向蔡琰的胸部。如果不是貂婵还在旁边,他早把蔡琰的衣服给剥光了。

  “真的!小武哥哥只要一个美人呀!”蔡琰故意装作一副情动的样子,还娇媚的看了王奇一眼。

  就在王奇为蔡琰的样子一愣神间,蔡琰迅速的从王奇的身下挣脱了出来。

  也不整理零乱的衣服,蔡琰一把就把旁边的貂婵推到了王奇的怀里。笑着说道:

  “那我就把婵儿妹妹赔给你吧!”

  说完就笑着跑开了。临出门时还特地把门给带上了。

  刚才貂婵因为眼见王奇和蔡琰亲热,忍不住就有点情动了。对蔡琰突然会突然从王奇那儿挣脱出来根本就没有防备。不过就算有防备也还是会中招。等到回过神来,却发现已经是在王奇的怀里了。

  本来这也没什么,貂婵也不是第一次被王奇抱了,当然不会太在意。但是貂婵却突然感觉到臀间正顶着一个粗粗热热的东西,联系以前蔡琰偶尔说的一些房中之事,当然就猜到那是什么东西了。本来就十分情动了,现在更是羞的扑进王奇的怀里。

  王奇刚才和蔡琰肢体摩擦,下面忍不住就有了反应。但蔡琰的一个媚眼,让自己有点失神,想不到一时的疏忽,竟然被蔡琰挣脱了出去。心中刚刚觉得有点后悔。就发现蔡琰又把貂婵推到了自己的怀里,而且貂婵整个人都是坐在自己刚才已经起了反应的家伙上,让王奇有点尴尬。

  以前王奇想偷偷吃了貂婵,都是被蔡琰破坏了好事。后来虽然蔡琰不太管自己了,但是貂婵在书院都了几年书以后,别的没学会,女子的贞节观念却学了很多,自己虽然也能找到一些机会,但是貂婵却反而不热情了。

  这次本来以为貂婵会迅速的跳开,没想到貂婵今天却是已经有点动情了,不但没有跳开。反而主动的投进了王奇的怀里。

  王奇接到这样明显的暗示,那里还会拒绝。

  以前不是有蔡琰在阻拦自己,就是貂婵自己不同意。现在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两个人都同意自己有所行动,这样的机会还会放弃,那他就不是王奇了。

  “嘤咛”一声,貂婵忍不住轻轻的呻吟了出来。

  胸部受到了袭击。

  王奇最爱的就是貂婵得胸部。虽然蔡琰的已经不小了,但是比上貂婵,还是差了一点。如果把貂婵的腰形容成一根竹竿的话,那她胸前的两团玉球就像是挂在竹竿上的两个葫芦。王奇一直想好好的摸一摸,以前因为各种原因,每次都不能尽兴。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王奇第一个行动就是将手伸向那两座小山。

  貂婵没想到自己只是羞得躲进了王奇的怀里,就被认为是可以采取行动的暗示了。抬头就想说几句阻止的话,只是刚一抬头,王奇的嘴巴就凑了过来。

  看她眼神迷离的抬头望自己,王奇还以为貂婵是在向自己索吻呢。他当然是热情的迎上前去含住那诱人的双唇了,舌头也伸了进去,仔细的添弄着貂婵的牙齿。

  以前虽然也和王奇轻吻过,但是从来没有像这一次似的热吻,貂婵惊讶的张嘴想叫。没想到嘴刚有点张开,王奇的舌头就顺着貂婵张开的牙齿探了过来。

  忙用自己的小香舌去顶,想把王奇的舌头顶出去。只是小香舌头刚和王奇的舌头接触,就被他牢牢地缠住了。

  一阵吮吸之后,貂婵已经完全迷失在其中了。

  等她再次回过神来,是被身上的一阵清冷所惊醒的。

  全身的衣服已经被王奇都脱光了,而对面的王奇也是光着身子。现在他的手中正拿着自己的胸衣,双眼通红,紧紧的盯着自己胸前的两座肉球。貂婵一阵娇羞,知道今天是免不了要失身了。

  不敢看他通红的双眼,貂婵忙低下头去。

  却又正好看了王奇雄伟之物,想不到王奇人长的斯斯文文的,那东西却是这么恐怖,想想等一下那东西就要进入自己的身体,貂婵一阵害怕。

  再次抬眼看向王奇。低声道:

  “还请少爷怜惜!”

  王奇此时早已被眼前迷人的景象所迷惑,这实在是造物主的杰作呀。洁白的肌肤,高耸的双峰,纤细的腰肢,下面是迷人的三角地带。感觉自己的小兄弟又粗了一圈。

  此时见到貂婵娇媚的叫自己怜惜,王奇哪里还会忍受得住。低吼一声就扑了上去。

  一时之间,纱帐乱动,红烛流泪,自然别有一番风情。这里略过,不再细表。
快乐是一种心情,休闲是一种境界-愿做庄子梦蝴蝶
清风邀你赏明月

只看该作者 79楼 发表于: 2007-10-18
第六十七章 结盟之前

 

  看着身旁还在熟睡的佳人,王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个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终于让自己给吃了。

  右手再次熟练的抚上了那一只手不能掌握的柔软之物。

  “嘤咛”

  丝被下的佳人忍不住发出了一声呻吟。也许是刚才太劳累了,貂婵的手虽然已经抓住了王奇的大手,但是却并没有把王奇的手推开。

  “少爷!您别在闹了!”貂婵再也忍不住了,挣开眼祈求的看着王奇。

  王奇知道佳人现在已经很劳累了,但是他实在不能忍受自己的欲望。剩下的一只手也攀向了另一座高峰。

  貂婵无奈的看了王奇一眼,只得侧过身去,想借此来低档王奇的骚扰。

  王奇看了却是大乐。貂婵实在是天生尤物,不知道她的身体是怎么长的,同样是女人,以前在蔡琰身上不能实行的姿势,到了貂婵这儿,她就能自然的施展出来。如果不是王奇见到了貂婵的落红,恐怕都要怀疑她是不是第一次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生媚骨吧。

  现在貂婵的这个姿势,王奇当然知道她是想借此来抵挡自己,但貂婵不知道的是,这样的姿势,正好可以给自己试一试另外一个姿势。

  “啊!”貂婵轻呼了一声。

  貂婵忙扭动身体,想摆脱开王奇,但是没想到这样的动作反而更加刺激了王奇。王奇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对貂婵更加的狂暴了。很快,貂婵就迷失在了王奇狂暴的进攻中。

  ……………………

  初平元年一月,王奇在和貂婵蔡琰两人温存了几天后,终于告辞两女,出发去酸枣参加诸侯的会盟了。

  由于这次会盟,王奇并不需要带兵参加,反到是必须和诸侯中不喜欢王奇的人作斗争。所以王奇也没带几个武将,只有一直护卫着王奇的许褚随行,其他的黄忠,张飞,夏侯兰等人,全都被王奇留在颍川整军备战了。到是文官,虽然现在大家正忙于战前的筹划和准备,但是王奇还是带走了两个重量级的人物。一个是郭嘉,一个是陈群。

  本来只要带了郭嘉就差不多了,但是这次主要是说服不太相信的王奇的济北相鲍信等少数几人,以郭嘉一个寒门士子的身份,应该是不能说服他们的。而能起最大作用的卢植和郑泰,却并不认可王奇他们这种以下伐上的做法,此时只愿意待在颍川,不愿意参与此事。刚好王奇出任了代理州牧后,就一直没时间照看颍川书院,听到卢植想待在书院,就干脆把他任命为助酒,代理王奇管理书院。由于没有再好的人选了,王奇只得让陈群把粮草事务暂时交给陈宫打里,自己则是随王奇一起参加诸侯会盟。

  没几日,王奇就带着众人来到了酸枣。

  酸枣本是一个小县,现在由于聚集了天下各路诸侯的几十万人马,放眼望去,遍地都是军队扎下的营帐。而原来的城池面貌,却根本找不到痕迹了。虽然各路人马的服装,旗号,都不相同,但是看上去关系都还不错。至少王奇就看到很多不同服色的兵丁聚在一块儿喝酒聊天,对于王奇一行人,除了刚开始时有一队打着曹字旗号的人马前来盘问外,根本就没有其他人马来阻拦。

  王奇心中明白,这些兵丁和他们的主子,都觉得现在聚集了天下的群雄,根本没人会是他们的对手,所以现在没有一点防备的意识。王奇心想,要是现在董卓派一只精锐部队,打着盟军的旗号,恐怕他们能直抵主营,将盟军的首脑一股成擒吧。

  正在思虑间,突然一阵“呜!呜!”的号角声传来,惊醒了王奇。

  这是中军在聚集全军将官的号角声。

  王奇知道,应该是中军大帐知道了自己到来的消息。

  再回头看看自己行来的路程,竟然已经深入盟军阵营好几里路了。到大帐应该只剩不足一里路程了。看这情形,应该还是刚才那队遇上的曹字队伍向中军大帐报告的,不过反应也真算慢的了。

  没走多远,王奇远远的就看到一队人迎了过来。

  当先那人,正是会盟的发起人之一,也算是半个地主的曹操。稍微落后曹操半步的是三个人,正中间那人就是王奇在洛阳时的老朋友,现任渤海太守袁绍袁本初;他身旁的两人,一个文质彬彬,看上去长的就是个文官,应该就是酸枣的地主,陈留太守张邈了;另一个人,虽然长的颇为瘦小,人却显得颇为精干,看上去到有几分像一个武将,应该就是会盟的另一个发起人东郡太守乔瑁了。在这三人身后,还跟着十来个人,其中就有王奇的老熟人孙坚等几人。

  “哈哈!我就说季云肯定会来参加会盟的吗!”曹操老远就开始打招呼了。

  “呵呵!小弟拜见曹大哥!本初兄!以及各位大人!”王奇知道,现在的这些人应该就是拥护自己的,所以非常热情的和他们见礼。

  “季云贤弟!洛阳一别,你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名士大儒了,真是想刹愚兄了!”却是本来还落后曹操半步的袁绍。他不知怎么就抢先一步上前来跟王奇见礼了。

  曹操看了也不介意,只是等袁绍和王奇叙礼完毕,才迎上前来和王奇重新见礼。

  王奇和曹操行礼完毕,又一一的和剩下的众人见礼。果然,那两个人一个张邈,另一个是乔瑁。王奇对这两人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所以对他们也比较客气。其余几人,南阳太守袁术和山阳太守袁遗都是老熟人,自然和王奇很客气了。到是这个孙坚,这次和王奇见面却并不像上次分别时那么热情了。

  因为此前发生了一件事情,差点让孙坚来不了酸枣。

  要说这是完全就是孙坚的错,孙坚当的是长沙太守,他的直属上司就是荆州刺史王叡。这王叡是来自徐州的豪族,对孙坚这个行伍出身的太守一向就看不起,这次孙坚北上讨董,不知怎么回事,就把这个王叡给杀了。这王叡是灵帝是任命的刺史,孙坚根本没有理由这样做。因为对方对自己不友好就要杀对方,这和董卓没什么两样。但孙坚做了和董卓一样的事情后,却还是傲然的想进入汝南,过豫州去和诸侯会盟。

  当时的汝南太守张机,对孙坚这种草芥人命的做法很不满,刚好汝南还有四万兵马留守,而孙坚却只有两万兵马,所以张机就干脆拒绝了孙坚进入汝南。

  由于多次和汝南的黄巾作战,汝南的四万兵马已经全都是百战之兵了。孙坚本来想强攻的,但看看汝南留守的武将刘辟武艺也不错,而城中的士兵更是比自己带的士兵还要勇猛,最终还是放弃了强攻的打算。

  但孙坚又不想放过这个北上讨董的机会,所以就转道南阳,向当时的南阳太守袁术借道。

  这袁术这么快出任南阳太守是很出乎王奇意外的,本来历史上此时的南阳太守不是袁术,中平三年,江夏赵慈杀了南阳太守秦颉,接替他的应该张咨,但不知怎么的,等王奇得到消息,袁术已经接替秦颉成为了南阳太守。

  孙坚求助于袁术后,经过一窜秘密商议,终于获得了过境的许可。

  等他过了南阳,王奇已经接到张机的消息了。当初王奇并不知道张机的行动,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刚好王奇此时也已经宣布参加讨董,当然没有理由拦截同为盟友的孙坚了。但是孙坚却对当初在汝南的遭遇有点介意,经过颍川时,竟然过门而不如,根本没有去拜访老熟人王奇。

  不过王奇也不介意,虽然看到孙坚对自己有点冷淡,但他还是热情的和孙坚打招呼。伸手不打笑脸人,再加上也知道当初是自己的错,所以孙坚也就只得逼着自己露出一幅笑容和王奇见礼了。

  等王奇其他的几人见礼完毕,袁绍笑道:

  “呵呵!季云来的正是时候,我们正在推举盟主,既然季云来了,以季云的大才,我肯定是推举季云为盟主的!”

  “哦!”王奇会心的一笑,终于明白刚才为什么袁绍会变得那么热情了。

  此时的诸侯虽然有十九人,但是真正有可能当盟主的只有两人,那就是袁绍和曹操。

  袁绍四世三公,这些诸侯中像冀州牧韩馥之流,以前是袁府的家臣,而袁术袁遗则是他的堂兄弟,所以他是受到诸侯拥护最多的人;而另一人曹操,他是这次会盟的主要发起人,本来就应该是由他来当盟主的,再加上陈留一直是他曹家的地盘,太守张邈和刺史刘岱应该都是支持他的,再加上和他站一条线的乔瑁,他支持的人也不比袁绍少。

  刚才袁绍看到曹操热情的和王奇打招呼,怕王奇也被他拉拢,所以才忙着抢在曹操之前跟王奇见礼。目的无非就是想让王奇支持自己。至于说要推举王奇为盟主,当然只是一句奉承话了。王奇现在毕竟年青,就算是有他推举,也绝不可能当盟主的。

  王奇当然明白这种情况,而袁绍刚才说了那句话,就逼得自己不得不马上做出反应了。稍微一想王奇就作出了选择。

  “本初兄四世三公,乃是大汉重臣之后,当为盟主!”

  王奇想了一下,袁绍将来的地盘是在黄河之北,而曹操则是和自己同在黄河之南,本着远较近攻的原则,王奇决定先支持袁绍。

  “呵呵!是呀!袁本初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曹操也笑道。

  曹操是明白人,两人的支持程度都差不多,但是如果自己当了盟主的话,肯定就会得罪袁绍的,虽然曹操不怕袁绍,但却也知道对方身后有个庞大的袁家,自己一个人可不是袁家的对手。所以最后还是决定支持袁绍当盟主。

  余下众人也忙着出声附和。

  袁绍笑着谦虚一番,认为刚才自己抢先拉着王奇打招呼是做对了。而现在诸侯支持自己,应该是刚才自己的行动起了作用。当下心中不禁对王奇有点感激起来。笑着说道:

  “好了!诸位,我们还是先进大帐吧,可不能让季云等在门外呀!”

  众人也笑着称是。

  王奇和袁绍一起进入中军大帐。

  此时里面还座着三个人,一个是王奇的暗子张辽,另两个人是济北相鲍信和北平太守公孙瓒。袁绍笑着对王奇做了介绍。

  张辽秉承王奇的意思,只是当作和王奇不熟的样子,和王奇见礼时只是正常的热情而已。到是鲍信和公孙瓒两人,对王奇表现的却是不冷不热。这鲍信还好说,王奇和他又不熟,但这个公孙瓒,王奇知道他也是卢植的学生,应该和自己是师兄弟的关系,怎么对自己这么冷淡呢。但王奇本来就不怎么看重公孙瓒,所以对他的冷淡也不在意。

  王奇不知道是,如果没有王奇的存在,卢植最优秀的弟子应该就是公孙瓒,但因为王奇的出现,使得人们在提起公孙瓒时,总是拿他和王奇相比,这两相一比较,就把公孙瓒比下去了。不管他做什么,只要他比不上王奇,人们就认为他做得不够好。所以公孙瓒不但对王奇的印象不好,甚至还有点嫉恨他。

  众人重新落座下来,就又提起了刚才的话题。

  三人听说众人已经在外面推选袁绍为盟主了,知道反对也没用,也就做个顺水人情,都一致同意推选袁绍当盟主。袁绍按照规矩,推托了三次,才接受众人的推荐。

  既然推举袁绍为盟主了,众人就商定在第二天正式结盟。

  本来这一天就这么完了,但是有人却不想就这么结束了。

  “呵呵!既然盟主已经选定。那盟主就得定下规矩,免得有不忠之人混进来!”

  说话的是济北相鲍信。他因为上次建议王允除掉董卓,结果却没有被采纳。就认为王允是和董卓是一路的。

  袁绍听了一愣,但看了鲍信的眼神,随即明白他是在说王奇。忙笑道:

  “呵呵!在座诸位既然决定参加讨董了,就都是忠贞之士,决不会有不忠之人!”

  袁绍和王奇本来就交好,但和鲍信的关系就一般了,所以当然是给王奇说话了。

  “哈哈!怕就怕有人嘴上说会攻击荥阳,但实际上却没有行动呀!”鲍信现在干脆把目光直接看向了王奇。

  “呵呵!王奇定会打下新郑,再攻击荥阳的!若诸位不信,王奇愿立下军令状!”王奇知道现在是自己表态的时候了。

  “若真是如此,季云可立下军令状!”鲍信本来就是一个忠贞之人,并不是一个不讲理的人。听了王奇这么说,也就相信了。

  手下已经有兵卒准备好了笔墨,王奇当着众人的面立下了军令状。

  诸侯见王奇这么做,竟然也没有一个人前来阻拦,看来诸侯心中对王奇还是有所怀疑的。王奇心中大怒,他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这么没面子。因为颍川粮草颇丰,王奇本来还准备给诸侯提供一点粮草,现在见到他们这么不给面子,心中已经决定一粒粮食也不给了。

  王奇将军令状写完,伸手递给袁绍。

  袁绍也不客气,反而笑着说:

  “呵呵!希望季云能像军令状中保证的一样,顺利的打到荥阳呀!不然哥哥可不会卖你面子哦!”

  王奇心中有气,面上却笑着说道:

  “请本初兄放心!王奇的忠心唯天可表!”

  “哼!自己的父亲在董卓手下做官,还说忠心唯天可表,不知道是不是以董贼为天呢!”一个声音阴阴的说。

  这句话说得不重,但是帐中诸人确实都听到了。说话的是北平太守公孙瓒。

  王奇听了大怒,刚想说话,陈群不甘自己主公受辱,已经抢先答道:

  “呵呵!公孙太守是不满袁公当盟主吧!要不然怎么出声讽刺盟主呢!”

  众人听了一愣,随后一想却觉得很有道理。

  袁绍的叔父袁隗,此时也在董卓手下当官,而且当的是太傅。众人本来还在奇怪,公孙瓒和王奇是师兄弟,怎么还会说话讽刺王奇,现在听了陈群一解释,才明白公孙瓒原来是在讽刺袁绍。除了曹操等少数几人在听了陈群的话后眼睛一亮,其余的人现在都是一幅恍然大悟的样子。

  袁绍当然也认为公孙瓒是这个意思了。眉峰一挑,就准备发作。

  “不!不!诸位切莫误会,某绝对没有这个意思!”公孙瓒忙澄清道。

  “呵呵!诸位都忙了一天了,大家都散了吧!明天我们还要正式结盟呢!”袁绍竟然只是就这么微笑着说道。
快乐是一种心情,休闲是一种境界-愿做庄子梦蝴蝶
清风邀你赏明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