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2247阅读
  • 170回复

《天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44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四部分
玄武门之变(1) 
作者 : 张惠成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杀兄夺位

  

  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共有二十二个儿子,其中正妻窦氏所生嫡子四人,即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四子李元吉。李元霸早夭,其余三人在李渊建唐过程中都立有功劳。当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李建成是左军统帅,李世民是右军统帅,李元吉是中军统帅,留守太原。

  李渊称帝的当年便册立李建成为太子,又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这里面本来就有早定名分,以免兄弟相争的意思。但是,李渊称帝的时候,天下还远远谈不上稳定。不仅群雄逐鹿,连年厮杀,而且皇帝就有好几个,李渊只是其中之一。尽管他占据长安,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但实力也不见得最强。李唐得以逐一消灭群雄,统一天下,李世民当推首功。

  李世民在开国后的几年里,不仅建立了功勋,树立了威望,更重要的是,他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势力。他网罗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等著名将领,又广泛结交名士,比如房玄铃 、杜如晦等著名的十八学士,都成了他的谋士。所以,他的势力无人能比。李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后,也打过一些胜仗,虽然没有李世民那样雄厚的实力,但是,他有太子这个合法的身分,使得一大批皇亲国戚聚集在他的周围;他长期留守关中, 在京城长安一带有坚固的基础,甚至宫廷的守军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还把齐王李元吉拉拢过去。总的说来,李建成和李世民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武德七年(624年),双方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和公开化的程度。李建成预感到危机日益严重,兄弟仇杀不可避免,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积极扩充东宫实力,以防不测。他私自招募四方骁勇之士二千人,充为东宫卫士,号称长林兵;又派心腹可达志赴幽州(今北京市附近)招募突厥骑兵三百余人,纳入东宫诸坊。李渊得知后,为控制事态,将可达志贬往外地,痛斥李建成一顿了事。李建成仍不死心,又暗令心腹杨文干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募兵,秘送东宫。

  这年六月,天气渐热。李渊率领文武官员前往仁智宫(今陕西宜君县境内)避暑,令太子李建成留守长安,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随同前往。李建成认为有机可乘,遂与李元吉定计,谋害李世民。他派东宫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送信给杨文干,令其于庆州发动兵变,搞里应外合。

  尔朱焕、桥公山深感此事非同小可,弄不好会自毁三族,于是中途反悔,直奔仁智宫告密。.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45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四部分
玄武门之变(2) 
作者 : 张惠成 



  李渊闻讯大怒,下令将李建成扣留起来,又令司农卿宇文颖去庆州召杨文干来见。不料宇文颖与杨文干素有深交,到庆州后即以实情相告。杨文干顿知死罪已成,遂起兵造反。李渊只得派李世民率钱九龙、杨师道等将前往庆州平叛。盛怒之下,李渊第一次向李世民说出有关废立的气话:杨文干造反的事与建成有关,恐怕响应他的人不会少,所以才派你出征。回来后,便立你为太子。我不会像隋文帝那样,令骨肉相残。我想封建成为蜀王,让他入川。蜀兵脆弱,他日后倘若能够听从你的话,你就要保全他。如若不然,你收取他也比较容易。听完这番话,李世民心中不胜欢喜,多少年来的政治宿愿。终于从父亲嘴里说出来了。他急切地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怀着激动的心情,率兵前去平叛。大军一到庆州,叛军顷刻瓦解。杨文干为部下所杀,传首京师。

  李世民走后,李建成的心腹们感到如果李建成垮台,势必牵扯到自己。于是,李元吉通过同情李建成的嫔妃向李渊求情,又重贿中书令封德彝劝说李渊。在嫔妃和重臣的周旋下,李渊改变了主意,又派遣李建成返回长安居守,废立之事遂告作罢。

  仁智宫事件以后,李渊不能不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加以审慎地处理。他看得出,如果在他有生之年,不能稳操政柄,妥善解决兄弟之间的权力之争,朝廷必将大乱,手足之间也会生成株杀之祸。他决定必须支持一方,稳住另一方,使双方都有所收敛,缓和斗争的尖锐程度。他权衡再三,觉得还是站在李建成一边,更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这是由于:第一,李建成是长子,且已立为太子,天下臣民家喻户晓,站在李建成一边,既符合传统,也有利于现实;第二,站在李建成一边,可以使其由弱变强,增加其与李世民抗衡的政治力量,遏制李世民居功自傲的气焰;第三,站在李建成一边,不用改立皇储,拥嫡派的文武大臣不会受到政治上的冲击,可以保持大局的稳定。

  李渊的决心下定以后,对几个儿子的态度更加明朗化了。他一方面对诸子宣传孝悌之道,以史为鉴,希望兄弟间化干戈为玉帛;另一方面,仍然重用李世民,重大的政令和军事行动都听取他的意见;他对太子李建成也十分关注,注意其政治动向。同时,他还想利用齐王李元吉这张牌,来平衡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希望李元吉和李世民缓和关系。但是,李元吉认定李世民不会甘居人下,他与李建成的仇恨由来已久,不可能重归于好;况且,李元吉也有夺宗之心。因此,李元吉采取消极的不合作的态度,这使李渊更加为难。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46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四部分
玄武门之变(3) 
作者 : 张惠成 



  七月里的一天,李渊为了缓和三兄弟之间的矛盾,带着他们到长安城南打猎,并让他们驰射角胜。李建成故意让李世民骑他的一匹难以驯服的烈马。李世民刚骑上马,马就狂蹦乱跳起来。李世民急忙跳下,再骑上去。谁知刚一上去,马又蹦跳起来。这样反复了三次,李世民才制服了这匹烈马。他骑在马上,对旁边的人说:“有人想用这匹马害死我,岂不知死生有命,怎么害得了呢?”李建成听了,便抓住李世民所说的“死生有命”大做文章,通过嫔妃们向李渊告状:“秦王太狂妄了,他说天命在他身上,一定要坐天下的人,不会轻易死掉!”李渊大怒,立即召见李世民,责备他说:“天子自有天命,不是你耍点手段就能当得上的!我还没死,你为什么这样心急呢!”李世民再三解释,李渊就是不听,拍着桌子大发脾气。正在闹着,外面送来情报,说突厥又入寇北边。李渊要靠李世民打仗,只得草草了结此事。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一天夜里,李建成请李世民赴东宫饮宴,暗中放了慢性毒药。李世民宴罢回到秦王府,呕吐腹泻不止,最后竟吐出血来。多亏他平日能礼贤下士,门内聚有名医,经多方抢救,终于脱险。这一次大难不死,李世民提高了警惕,与李建成对着干了。

  李世民为了在争权斗争中万无一失,派心腹温大雅去镇守洛阳,并用大量金帛作为贿赂费用,令心腹张亮去交结山东豪杰,以俟长安事变一旦失手好有后路可退。李元吉得知此事,便告发张亮图谋不轨。于是,李渊下令将张亮下狱,但张亮死不认帐,李渊只好又将其无罪释放。

  在兄弟之间矛盾日深的情况下,李渊为了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对李世民说:“首建大谋,削平海内,都是你的功劳。因此,我打算立你为嗣,但你执意推辞。况且建成年龄居长,又为嗣已久,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我实在不忍废弃他。据我观察。你们兄弟之间已很难相容,如果都在京城,必然争斗不已。我想让你出镇洛阳,主持东部政务,并准许你建天子旌旗,像汉朝梁孝王那样。”

  李世民深知此举是父皇对自己的宽容,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企图的侦测。而且,他也知道,一旦离开长安这个政治中心,自己就很难达到夺取太子地位的目的。于是,他就以不愿离开父亲、愿在膝下尽孝为由推辞。但是,李渊还是执意要他离开长安去洛阳。他安慰李世民说:“天下一家,东、西两都相距不远。我想念你的时候,就去洛阳看望你。你用不着为此悲伤。”

  李建成和李元吉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认为如果让李世民去洛阳,拥有土地和甲兵,就很难控制他了。而把他留在长安,只不过是一介匹夫,取之甚易。于是,就在李世民将去洛阳赴任的前夕,他们指使数人秘密上书言事,诬告说:“秦王左右听说要去洛阳,个个手舞足蹈,高兴异常,看样子秦王再也不会回到长安了。”又令心腹密劝李渊,详其利害。在这种情况下,李渊又改变了主意,不再让李世民出镇洛阳。

  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走内宫路线,多方讨李渊妃嫔们的欢心。妃嫔们知道他是将来的当然接班人,便与他交好,在李渊的面前说他的好话。同时,也帮助他时不时地散布一些对李世民的非议之辞。而李世民也利用妻子长孙氏在父皇身边服侍的机会,加紧收买宫门守将,作先发制人的准备工作。在东宫和齐王府,他也安插了自己的耳目。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47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四部分
玄武门之变(4) 
作者 : 张惠成 



  事态发展得日益严重了。在李建成、李元吉和妃嫔们的劝说下,李渊曾想废黜李世民,以确保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大臣陈叔达谏道:“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能废黜。况且他性格刚烈,假若无故加以抑制,恐怕要发生难以预料之事。到那时陛下后悔就来不及了!”

  李渊只得作罢。

  李元吉早有夺宗之心。对庸懦的太子李建成,他倒不十分担心,唯一顾忌的便是秦王李世民。此时,他见有机可乘,便大胆地秘密劝说李渊,请求除掉李世民。李渊回答说:“秦王有平定天下之功,如今罪状并不显著,有什么理由除掉他?”李元吉说:“平定洛阳时,秦王就已萌动夺宗之心。当时他散发钱帛,交结豪杰,私树己恩,收买人心,又违抗君命,顾望迟留,这不是造反是什么?怎能说没有理由杀掉他!秦王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留着他早晚是个祸害。望陛下三思!”一席话说得李渊怦然心动,但他无法轻易勾销父子之情,仍然不忍下手,不过也没有责罚李元吉的诛兄之心。

  父皇的举动,李世民知道得一清二楚。当他得知上述情况以后,便决定先下手为强,杀掉李建成,逼父皇退位。

  秦王府骁将谋士甚多,李建成、李元吉颇为顾忌。他们曾用重金收买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人,以便寻找刺杀李世民的机会,但都碰了钉子。尉迟敬德是李世民手下第一员猛将,他们更是放心不下,收买不成,便派刺客前去刺杀,但也没有得手。李元吉又向李渊进谗言,欲将尉迟敬德下狱治罪,多亏李世民多方相救,尉迟敬德才得以脱险。收买无效后,李建成又鼓动李渊将李世民的心腹谋士房玄铃、杜如晦逐出秦王府。

  李世民深感如此下去秦王府将要被击垮,再不动手只能束手就擒。为了试探元勋宿将的态度,他冒着危险问计于灵州大都督李靖和行军总管徐世勣,二人均不置可否。既然不出主意,也不去告发,李世民心里便有了底数。于是,他决定抢先动手。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一个决斗的机会终于来了。边防传来消息,突厥又向唐朝发动进攻。李建成推荐李元吉为帅,得到李渊同意。李元吉又请求将秦王府的战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和秦叔宝等人归他指挥,并调李世民部下精锐士兵充实自己的部队,李渊也都一一同意了。李渊作出这一决策,是为了改变双方的政治失衡,巩固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却想借这个机会架空李世民,然后寻机将其除掉。他们并且商量了具体办法:当李元吉出征时,李建成和李世民同去送行,乘其不备之时,将李世民杀死。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48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四部分
玄武门之变(5) 
作者 : 张惠成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世民安插在东宫的密探、率更丞王眰派人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闻讯大惊,急忙召集心腹们商议。为了探得心腹们的真实态度,以防他们临阵脱逃或反悔,李世民装出一副可怜无奈的样子,故行激将之法。当其妻兄长孙无忌劝他立即动手时,他假惺惺地叹息道:“骨肉相残,古今大恶。我固然知道祸在旦夕,但还是想等待他们现行发难,然后以正义之师讨伐他们,这样不更好吗?”

  性格爽直的尉迟敬德一听这话便火了,冲着李世民嚷道:“人情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现在众人都誓死追随大王,这真是天授良机。祸患垂发之际,而大王却仍然晏然处之,不以为忧,实在令人难以理解。您这样不爱惜生命,甘受屠戮,对宗庙社稷又有什么益处?大王若不听我的话,我宁愿亡命江湖,也不能这样坐以待毙!”

  长孙无忌也说:“如今不听敬德之言,大王必败无疑。到那时不仅敬德不能再侍奉大王,无忌亦当相随而去,不能跟着大王白白送死!”

  李世民见状,又装出一副可怜相:“我刚才说的话,也不是全无道理,你们再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

  尉迟敬德斥责说:“大王如今处事迟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况且,大王平常所畜养的八百名勇士,在外面的现在都已经入宫听命。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骑虎之势已成,怎能安然了结?”

  其他人也纷纷表态,一致同意立即起事。但李世民仍然假惺惺地让人占卜,以测吉凶。这一举动,激怒了幕僚张公瑾。他气冲冲地上前一把抢过占卜用的龟甲,扔在地上,大叫道:“占卜是为了决疑,如今事情明明白白,无疑可言,还用占什么卜?再说,箭已上弦,卜之不吉怎么办?难道还能就此罢休吗?!”

  李世民终于明白了秦王府上下全都拥护自己,于是再不迟疑,命令长孙无忌密召房玄铃、杜如晦入府议定兵变部署。

  政治风云,变化莫测。头脑机敏、极富政治经验的房玄铃,在这生死存亡关头也施计探究实底。他对奉命前来的长孙无忌说:“皇上已经下令,不让我再去侍奉秦王。如今倘若我私自进见秦王,必会因此丧命。请阁下转告秦王,玄铃不敢奉召。”

  李世民听了长孙无忌的汇报,不禁大怒。他对尉迟敬德说:“房玄铃和杜如晦难道要背叛我吗?你赶快去一趟,把咱们的打算和他们讲清楚,如果他们仍无来意,就提着他们的首级来见我!”

  又等了好一会儿,既不见房杜二人,又不见尉迟敬德,众人正在焦虑不安之时,忽见长孙无忌和两位头戴平顶冠、身穿青布袍的道士联翩而至。李世民定睛一看,正是房玄铃和杜如晦。原来,二人见到尉迟敬德后,知道李世民大计已定,于是便不再犹豫。为防止暴露目标,二人乔装成道士,和长孙无忌先行入府,尉迟敬德则从别道自行入府。

  经过一番精心谋划,杀兄夺位的阴谋终于决定下来了,诸人分头准备不提。

  为了能把李建成和李元吉按计划引入自己的阴谋圈内,李世民恶人先告状,以难以一时说清的罪过告发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以激化父皇与二人的矛盾。

  李渊果然中计,大惊道:“竟然有这样的事?”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49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四部分
玄武门之变(6) 
作者 : 张惠成 



  李世民又道:“儿臣于兄弟毫无亏负,但自从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以来,太子多次加害于臣,此皆父皇所亲见。儿臣实在不解,太子对臣为何如此深仇大恨,莫非要为王、窦二贼报仇不成?二人若死而有知,一定会称心快意于地下!如果太子阴谋得逞,儿臣枉死以后,实在无颜面对王、窦二贼。”

  说罢,伏地痛哭不已。

  李渊道:“你所奏之事,关系重大,明日我要亲自审问!”

  当天夜里,李世民调兵遣将,准备妥当。第二天一早,便亲自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附近。

  与李建成有勾结的张婕妤听到了风声,马上派人报告李建成。李建成急忙找李元吉商量对策。

  李元吉道:“今日之事,来势不善。你我且称病不朝,将两府兵众集聚一起,静观事变。”

  李建成想了想道:“不好,你我不去,父皇必然以为我等畏罪躲避,倒让老二得逞了。此时你我一定得在父皇身边,可以察看动静,相机行事。况且,内有张、尹二妃照应,外有自家军队守卫玄武门,能把我们怎么样?”

  李元吉一听有理,也就不再坚持。于是二人翻身上马,一前一后,穿过通训门,直朝玄武门方向而去。

  这一天,正是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日。

  唐代宫城,建在渭水南岸龙首原高坡之上,位居长安城正北,北高南低。共分为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大部分,面积极为辽阔。太极宫为其主要部分,是皇帝听政住宿之处,仅此一处,便比今日北京故宫大了将近三倍,其气派的宏大,不难想象。玄武门在太极宫正北端,居高临下,直耸云端,俯视着整个宫城,气势极为宏伟。守卫玄武门的守将名叫常何,原是李建成的心腹,但早已被李世民收买过去了。李建成对此却懵然无知。

  兄弟二人并辔而行,不久就来到了距玄武门不远的临湖殿。李元吉突然发现今日这一带的情况大异往日,没有玩耍嬉戏的宫女,没有巡视游弋的宦官,这里是那么静,静得有点瘆人。蓦地,从前边不远处茂密的树林中,传出一两声悠长的马嘶,再仔细一看,隐隐约约似有一些人影在走动,不时还闪烁出一星半点刺眼的光斑,打过仗的人都知道,那是刀剑等利器被太阳照射后所折出的光芒。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50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四部分
玄武门之变(7) 
作者 : 张惠成 



  李元吉大喊一声:“不好,林中有伏兵!”说完调转马头就跑,这才发现身后的禁门早已关闭,一个面如重枣、手执双鐗的将军威风凛凛地立在那里,正是秦王府骁将秦叔宝。李元吉见势不妙,便要拨马另寻逃路。这时,一个银盔银甲、身骑一匹雪白战马的青年将军从林中如闪电一般狂奔而来。李元吉定睛一看,正是对头李世民。他一阵心慌,取弓搭箭便射,哪知那箭还没到李世民面前,便无力坠地。连发三箭,箭箭如此。原来李元吉一见李世民,便张皇失措,连弓都拉不开了。

  李世民并不理他,只向李建成追去,李建成拍马就逃。但常年养尊处优的李建成的骑术哪能比得上久经战阵的弟弟。片刻功夫,李世民已追至身后。此时,对权力的渴望,早已将骨肉亲情荡尽。李世民弯弓便射,李建成应弦而倒。殷红的鲜血顺着他的颈项汩汩流出,染红了朝服,也染红了他身下那片黄土地。李建成很快便断了气,但他那双惊恐的眼睛并没有合上,直瞪瞪地仰视着湛蓝的天空,仰视着巍峨的玄武门。他太向往那香烟缭绕、金鳞闪耀的盘龙宝座了,他太向往那一呼百诺、发号施令的帝王生活了。他死不瞑目!

  再说李元吉见前后俱无路可逃,便策马向武德殿方向驰去。忽然一阵乱箭射来,李元吉趁势滚下马鞍,钻入附近的树林,正巧遇见李世民。他一惊,掉头就逃。李世民紧追不舍。大凡在林中追逐,骑`马的人总不如步行的人灵活便捷。李元吉左转右绕,忽东忽西,李世民硬是追他不上。忽然,一枝横斜而出的粗壮树枝挂住了李世民的战袍。那白马不知,依旧向前疾驰,将他重重地甩倒在地。李元吉见状大喜,立即转过身来,直奔李世民。李世民抽出弓来正要射,被他劈手夺去,扔出老远。李元吉纵身骑到李世民身上,目露凶光,双手紧紧扼住李世民的咽喉。他体大身沉,孔武有力,扼得李世民面目青紫,眼看活不成了。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然身后晴天霹雳似地一声大吼:“住手!”李元吉回头一看,只见尉迟敬德正拍马赶来。他素来忌惮这员猛将,只好放开李世民,骑马就跑。尉迟敬德一箭射去,只听嗖地一声,李元吉重重地从马上摔了下来,顿时气绝而死。

  此时,玄武门外早已人喊马嘶,原来是东宫的大将冯翊、冯立,齐府的将军薛万彻、谢叔方率精兵两千多人正在攻打大门。李世民的心腹力士张公瑾见援军冲来,急中生智,奋力将玄武门关闭。援军无法冲入门内。守卫玄武门的敬君弘、吕世衡两位将军挺身出战,先后战死。薛万彻等见一时无法攻入,便号令所部向秦王府进军。正当万分紧急的时候,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赶来,大喊道:“奉圣旨讨伐二贼,你们看,这就是他们的首级,你们还为谁卖命?”众人见主人已死,立时一哄而散。

  三兄弟火并的时候,李渊正带着大臣、妃子在海池中乘船游玩,忽见一个全副披挂的将军匆匆赶来。李渊大惊,忙问:“来者何人?”

  只见那位将军跪在地上说道:“臣尉迟敬德前来见驾。”

  李渊又问:“你来此何事?”

  尉迟敬德道:“太子、齐王作乱,秦王已将其诛灭,恐怕惊动陛下,特命臣前来护驾!”在场的人一听这个消息全都惊呆了,好半天都没反应过来。

  过了好一会儿,李渊才喃喃问道:“建成、元吉都死了吗?”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51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四部分
玄武门之变(8) 
作者 : 张惠成 



  尉迟敬德答道:“是。”

  两行热泪顺着李渊的眼角流了下来,他凄然说道:“不料手足相残之事终见于本朝。”

  侍从在侧的大臣萧瑀、陈叔达对视一眼,相继劝道:“建成、元吉本不是晋阳举兵的首谋,又无功于天下,却嫉恨秦王的功劳,共同策动奸谋叛乱,罪当如此。秦王不只功盖宇宙,威扬四海,且向以仁孝著闻,既可辅佐陛下之大业,也可承欢于膝前,陛下您可以放心了。”

  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人死不能复生,再说还有一个赳赳武夫虎视眈眈地守在面前,李渊也便不再说什么,只宣李世民上殿。李世民上殿后扑在父亲怀里痛哭,弄得李渊反而倒过来安慰他一番。

  斩草务须除根,李世民自然也不会手软。他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杀死,并取消了他们的宗籍。

  三天以后,李渊被迫宣布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这年八月,李渊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他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以后,东宫和齐府的文武官员纷纷逃离京城。太子东宫僚属魏征曾劝说李建成早日除掉李世民,此时又没有逃跑,被士兵们抓住,押到李世民面前。李世民见魏征毫无惧色,厉声喝道:“魏征,你知罪吗?”魏征坦然答道:“身为臣子,为主担忧,何罪之有?遗憾的是,太子没有听从我的话。否则,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了。”秦王府骁将程知节跳上一步,吼道:“死到临头,尚说屁话,你……”魏征微微一笑,打断程知节的话,说道:“今日来此,只求一死。”

  李世民被魏征的凛然之气感动了。他走下座位,拍着魏征的肩膀说:“过去的事就算了。我拜你为朝廷的谏议大夫,以后就跟在我的身边吧。我有很多缺点需要你这样的人指正呢!”

  士为知己者死。魏征也被李世民的大度和至诚感动了。他热泪盈眶,激动地说:“殿下!只宽宥臣一人是不行的,太子和齐王的部下多着呢。”李世民当即答道:“你说得很对。现在我就任你为特使,去宣布朝廷的旨意,对他们既往不咎,全部赦免。”

  此时,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大都逃亡山东,准备起事。魏征手捧赦旨来到,没动一刀一枪,便平定了可能发生的叛乱。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