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2265阅读
  • 170回复

《天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56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二部分
假仁义包藏祸心(3) 
作者 : 张惠成 



  次年六月,二十六岁的汉哀帝忽然死去。这时,傅太后、丁太后已相继死去。王太后听说汉哀帝驾崩,当天便赶到未央宫接管了皇帝的玉玺,并立即传召王莽入官。接着她发出诏命,任命王莽统领禁军并主持政事,罢免了汉哀帝宠臣大司马董贤。董贤随即自杀。

  董贤一死,大司马一职空缺,王太后下诏令公卿大臣公举。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等主要大臣都认为王莽本来就是大司马,又是王太后近亲,而且声誉卓著,所以都推荐他。于是,王莽又一次当上了大司马。

  汉哀帝死后无子,由王太后作主,把汉哀帝的堂兄弟中山王刘衎立为皇帝,是为汉平帝。汉平帝当时年仅九岁,由王太后临朝称制主持政事。但此时王太后年已七十,实际上朝政大权归于王莽掌握。从这时起,王莽就开始一步步地篡夺汉朝的天下了。

  

  谋篡位邀买人心

  

  王莽重掌大权,怕汉成帝、汉哀帝的外戚再来争权夺利,就找个借口,迫使汉成帝的赵皇后、汉哀帝的傅皇后先后自杀,又将傅、丁两家在朝官吏统统罢官,撵出长安。王莽自己的叔伯多已去世,只剩下一个最小的叔叔红阳侯王立。王立虽然没在朝中担任具体的官职,但他毕竟是王太后的弟弟,容易在王太后面前进言。王莽嫌他碍眼,便令自己的亲信孔光发其旧恶,迫使王太后叫王立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不许他来干预朝政。

  在排除异己的同时,王莽又在朝中安插自己的亲信。王舜、王邑、甄丰、甄邯、刘歆等皆其心腹和谋士,王莽都让他们当了大官。王莽又以三朝元老、名儒孔光为丞相、太师,名义上让其成为群臣之首,实际上孔光完全听从王莽的摆布。

  为了进一步专断朝政,王莽又令人假造祥瑞。他暗地派心腹到益州(今四川),嘱令地方官吏买通外夷人,让他们冒充越裳氏(一个少数民族小国),向朝廷贡献白雉(一种野鸡)。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57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二部分
假仁义包藏祸心(4) 
作者 : 张惠成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正月,“越裳氏”派使者到长安贡献白雉。白雉是当地独有的特产,格外珍贵。据说,一千多年前周公辅佐周成王的时候,越裳氏也曾经向周朝贡献过一只白雉。这会儿越裳氏又送来白雉,岂不是说王莽就是汉朝的周公吗?于是,群臣一下子轰动起来,纷纷称颂王莽,说王莽有定国安邦之大功,其功德可比周公,应赐号为“安汉公”,赠封他的食邑。王莽却上书说,孔光、王舜、甄丰、甄邯都有很大的功劳,应当封赏他们,不应当封赏我。甄邯又向王太后上书请封王莽,王莽又再三推辞,并且因此装病不上朝。王太后封赏了孔光等四人后,王莽还继续推辞。群臣又继续联名上书,请求王太后一定要加封王莽。王太后又一次下了封赏的诏书,王莽才勉强接受了安汉公的封号,但却坚决不肯接受给他增加的封邑,说等到老百姓家给人足的时候再接受。他又建议增加官吏俸禄,大封刘姓宗室和前代功臣之后,对普通老百姓也施以小恩小惠。史载:“上尊宗庙,增加礼乐;下惠士民鳏寡,恩泽之政无所不施。”

  在取悦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同时,王莽又力图进一步专断朝政。他知道王太后年老,厌倦政事,便鼓动亲信去劝王太后放权。后来,王太后果然下诏,规定除封爵以外,其他政事均由王莽等处置。这样,王莽就取得了和皇帝差不多的威权。

  元始二年四月,华北灾荒严重。先是大旱,继之蝗灾,老百姓纷纷流亡,死了不少人。王莽向王太后建议:宫中要节约布帛,减少开支,以示节俭。接着,他又向王太后上书,一下子献出自己的三十顷土地和一百万钱,让朝廷救济灾民。在王莽的带动下,有二百三十多个官员和贵族,也纷纷拿出自己的钱财救灾。王莽还派了很多使者,到各处去督促老百姓捕捉蝗虫。老百姓把捕得的蝗虫交给官府,官府就按数量发放赏钱。他还让汉平帝下诏书,免除贫民和灾民的租税。凡是死了人的灾民都发给安葬费,死了六人以上的,每家发给五千钱;死亡四人以上的,每家发给四千钱;死亡两人以上的,每家发给二千钱。王莽还坚持不吃肉,以示与民同苦。这样一来,王莽在普通百姓中的声望更高了。

  王莽威权日 盛,声望日高,但他仍嫌不足,又欲以其女为皇后,以巩固自己的权势。于是,他建议给汉平帝选立皇后。主管部门呈上预选名单,王氏女多在其中。王莽怕她们和自己的女儿竞争,又宣称自己的女儿不宜参与候选。王太后信以为真,也下诏说,王氏女是我娘家的人,不必采选。人们见王莽这么谦虚,反而更认准了他的女儿。儒生吏民守候在宫门上书的每天有一千余人,公卿大夫也纷纷在朝堂上表态,一致要求立王莽的女儿为皇后。王莽派官员分头劝解,上书的人却越来越多。王太后不得已,只好将王莽的女儿选为皇后。有人建议加封皇帝岳父王莽的土地,王莽坚辞不受;皇后的聘礼应当是黄金二万斤,王莽只接受四千斤,并以其中的三千三百斤分给同时选中的十一家嫔妃。群臣都说皇后的聘礼应与妃嫔有所区别,于是王太后又下诏增加黄金二千三百斤,合为三千斤。王莽又把其中的一千斤分给亲族中的贫困者。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58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二部分
假仁义包藏祸心(5) 
作者 : 张惠成 



  王莽吸取汉哀帝时丁、傅两家的教训,不许汉平帝的母亲卫后及舅父卫宝等到长安。他的长子王宇担心汉平帝长大以后怨恨,便私下与老师吴章和妻兄吕宽商议对策。吴章认为王莽不听劝谏却迷信鬼神,可以装神弄鬼警戒他,然后再乘机劝他归政卫氏。王宇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委托吕宽乘夜弄了些狗血去往王莽门前泼洒。不料事不凑巧,偏被门吏发觉。王莽闻讯大怒,将吴章、吕宽处斩,对自己的儿子也不宽容,竟下令将王宇毒死。王莽又借机诛灭卫氏,并牵连捕杀很多反对自己的官员。王莽此举,不仅清除了朝廷内外反对自己的人,还捞了个“大义灭亲”的美名。元始四年夏,太保王舜(王莽的叔伯兄弟)等邀集吏民八千人上书,说安汉公谦恭下士,大义灭亲,辅佐幼帝,其功德只有古代的伊尹和周公才可相比,应兼采伊尹、周公称号,加封安汉公为“宰衡”(伊尹官阿衡,周公官冢宰)。王太后依议。又封王莽母为功显君,封其子王安为褒新侯、王临为赏都侯,还把召陵、新息、新野等县的田地赐给王莽。王莽上书固辞,百官一再坚持。王莽不得已,乃接受封号,但坚持不接受增封的土地。

  群臣见王莽拒不接受封赏的土地,纷纷上书。截至元始五年四月,吏民上书者竟达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王侯宗室多人口头申请,都说应该赶快重赏王莽,太保王舜还上书说:“天下人民听说安汉公不受大国的封地,辞退万金巨款,散财施予成千上万,莫不感化。蜀郡有个叫路建的男子自觉惭愧,主动撤消了争夺财产的诉讼。这完全可以媲美古代周文王平息虞、芮两国争讼的佳话,应该通告天下。”王莽却说:“诸臣民所上奏章,都应压下不议,使我能有时间制礼作乐,完成大事。事成以后,我愿退休回家,以避贤路。”群臣上奏说:“过去周公摄政七年,制度乃定;今安汉公辅政四年,功名远扬。宜升宰衡位在诸侯王之上,赏以‘九锡’之礼。”王太后依议。五月,王莽被赐以“九锡”(即特制的衣帽、车马、旌旗、弓矢、用具等),以象征其超越百官的地位。

  元始五年秋,王莽派出的八名观览风俗的使者陆续还京。他们伪造了郡国歌谣三万余首,歌颂王莽功德。王莽非常高兴。他向王太后奏请刘歆、陈崇等治明堂、宣教化之功,刘欣、陈崇等随之被封为列侯。

  王莽除了渲染自己“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也无饥民,道无拾遗”的“致太平”之治,还大力宣扬自己“北伐匈奴,东致海外,南怀黄支”的安抚蛮夷之功。当时,“唯西方未有加”,王莽便派中郎将平宪等以大量金币诱使西羌“献地,愿内属”。平宪秉承王莽之意,极力奏言王莽对四夷的感召之力,又给自己添上了收抚西海郡之功。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59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二部分
假仁义包藏祸心(6) 
作者 : 张惠成 



  随着地位和荣誉的不断提高,王莽已不满足自己已经实际控制的全部国家权力以及宰衡的称号,他决心要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主宰——皇帝。他要加快步伐向那个最高也是最后的目标冲刺了。正当王莽苦心思虑如何加快篡汉步伐的时候,一个被王莽所收买的皇室宗亲泉陵侯刘庆上书说:“周成王年少,称‘孺子’,周公居摄;现在皇帝也很年轻,应当让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同周公那样。”群臣都表示赞同。但是这一幕还未及演出,汉平帝却死了。

  原来,这时汉平帝已经十四岁,多少懂得一些事情了。别人越是称颂王莽,他越是觉得王莽可恨。自己的几个舅舅都被杀害,只剩下母亲一人,却又不许相见。王莽如此刻毒,汉平帝实在难以容忍,所以背地常有怨言。不料有人报告了王莽,王莽怕汉平帝将来对自己不利,便伺机谋害。十二月里的一天,君臣在宫中宴饮。王莽向汉平帝献上一杯椒酒。汉平帝不知酒中有毒,接过便饮。第二天,宫中传出话来,说皇上患了重病。王莽心中暗喜,表面上却显得很悲伤。他还仿效周公在周成王生病时的行为,向上天祷告表示愿以自身代替皇帝,也将祷文藏于金匮。他还假惺惺地叮嘱大臣们千万不要声张。王莽清楚,这套把戏不但不会损伤自己的一根毫毛,而且还能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好处。它既能表达自己对皇帝的“忠心”,迷惑视听,又可以巧妙地以周公自况,对群臣起到提示作用。汉平帝的病情当然不会因王莽的“祈祷”而减轻,几天后,汉平帝死于未央宫。

  汉平帝死后无子,王太后召集群臣会议立储。此时汉元帝后代已绝,只有汉宣帝曾孙五人为王,封侯者四十八人。群臣拟就从五王和列侯当中,推立一人。王莽嫌这些人年纪大,不易控制,借口兄弟之间不能相互继承皇位,否定了群臣的意见。他从汉宣帝玄孙中选择了只有两岁的刘婴作为汉平帝的后嗣,历史上称为孺子婴。

  皇位继承人刚一确定,就出现了王莽作皇帝的舆论。西汉谶纬迷信盛行,早在汉成帝时,方士甘忠就造了一部《天官历包元太平经》,鼓吹“易姓受命”。汉哀帝迷信这种邪说,曾为此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演出了两个多月的再受命的闹剧。随着王莽权势的急剧膨胀,一些贪图富贵之徒又开始大造王莽当皇帝的符命了。先是泉陵侯刘庆所提王莽摄政之议尚未及施行。此时又有武功(今陕西扶风南)县长孟通报告说在挖井时得到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上有红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闻讯大喜,命群臣向王太后报告。王太后认为这是妖言,不可信,但她已无力阻止了。于是她勉强下诏宣布王莽摄行皇帝之事,称为摄皇帝,改明年为居摄元年。王莽平时像皇帝一样接见臣民处理政事,只在王太后和皇帝面前才恢复称臣。

  

   建新朝一枕黄粱

  

  王莽居心叵测,篡夺汉家天下的野心日益暴露,一些忠于皇室的人纷纷起兵反抗。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60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二部分
假仁义包藏祸心(7) 
作者 : 张惠成 



  居摄元年(公元6年)四月,安众侯刘崇(皇族)首先起兵。他对心腹张绍说:“王莽篡权,必危刘氏,天下共知其奸,但没有人敢于首先起兵反对,这是我们刘家的耻辱!我当 号召天下,共诛此贼。”于是,他们召集了一百余人,进攻宛城(今河南南阳),但因准备不足,力量太小,很快失败了。

  这件事发生后,王莽又指使群臣上书王太后:“刘崇等谋逆,是因为王莽权力太轻,应许他以重权,方可镇抚天下。”五月,王太后又颁发诏书,以王莽为“假皇帝”(假:代理)。十二月,群臣又奏请以安汉公府为摄殿,居室为摄宫,内置卫士三百人。王太后都一一同意。

  次年九月,东郡(治今河南濮阳南)太守翟义起兵,拥立严乡侯刘信(汉宣帝玄孙)为皇帝,自称“大司马、柱天大将军”,向全国发出号召说:“王莽毒死平帝,欲夺汉家天下。如今天子已立,希望大家起兵,共同讨伐王莽!”他们很快便发动了十几万人,浩浩荡荡向京城长安进军。长安附近槐里(今陕西兴平)地方的平民赵明、霍鸿也起兵响应,聚众十万,进攻长安,一时天下大震。

  王莽闻讯,惶恐不安,食不下咽。他抱着孺子婴四处祷告,并模仿《尚书。大诰》发表宣言,声称自己只是暂时摄位,将来一定将政权交还给孺子婴,并派官员到各地宣讲。同时调动大军,分头迎击翟义和赵明、霍鸿,京城宫殿也派兵昼夜巡行。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61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二部分
假仁义包藏祸心(8) 
作者 : 张惠成 



  始初元年(公元8年)春,翟义等全都失败。王莽大喜过望,在白虎殿设宴犒师,大封功臣。这时,王莽大权在握,权倾天下,宣告他应该作真皇帝的符命也接踵而来。广饶侯刘京报告说,齐郡临淄县昌兴亭长辛当一夜之间连做了好几个梦,梦见天使告诉他:“摄皇帝应当作真皇帝”;车骑将军扈云报告说,巴郡地方出现一只石牛,上面也刻有王莽应当作皇帝的字样。这年冬天,有个叫哀章的儒生,身穿黄衣,来到汉高祖刘邦的神庙,将一个铜匣交给管理神庙的官员。铜匣中装有两卷图书,一卷标题为:“天帝行玺金匮图”,一卷标题为“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其中称刘邦为赤帝,王莽为黄帝之后;又说刘邦传位王莽为真天子,这是天命,王太后应当照天命行事。书中写明辅佐王莽的大臣有十一位,并一一列其姓名。其中八人是王莽的亲信大臣,还有王兴、王盛两个杜撰的名字,另一个当然就是哀章本人了。管理神庙的官员不敢怠慢,急忙报告上来。一向“谦让”的王莽,这次却不客气,兴高采烈地率群臣到神庙去拜领这称为“金匮”的铜匣。然后,他前去拜谒王太后,说明自己当服从天意,受禅为帝。王太后一听,瞠目结舌,正想驳诘,王莽已趋之而去。他改穿上天子的冠服,来到未央宫前殿,神圣庄严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宣布接受赤帝刘邦的禅让,即真天子位。一班趋炎附势的官僚,立即拜伏在地,向王莽朝贺。王莽立命左右写好诏纸,颁布天下,改国号为“新”,以次年为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

  王莽登基,封孺子婴为“定安公”。封曾为汉平帝皇后的女儿为“定安太后”。封赏完毕,他亲自拉着孺子婴的手,留着眼泪说:“古时周公摄位,最后把王权又还给周成王。我本打算也这样做,无奈天命难违,不能按自己的心愿再把皇位交给你了。”说罢,叹息很久。孺子婴年方五岁,能懂得什么呢?只是愣愣地瞅着他。文武百官看着这个场面,也纷纷落泪。是为王莽的行动所感动?还是哀叹汉家天下的衰亡?个中原委,谁能说得清?!

  小皇帝被废以后,就被软禁起来,连乳母都不许和他交谈,以至长大以后,连六畜都不能辨认。刘氏宗室也全被从郡守等职位上撤下来,调入京中作有职无权的谏议大夫。不过,“汉家子弟幽囚在,王莽犹非极恶人”。(清郑燮:《咏史》)和后世那些亡国之君相比,这还是幸运的。

  王莽又按金匮所列名单,封了十一个辅佐大臣。王舜、刘欣等亲信大臣自不必说,那素行无赖的落魄文人哀章,只因献了一个铜匣子,便被封为“国将”,名列“四辅”之一。更可笑的是,哀章随意杜撰的王兴、王盛两个人,后来都在长安城中找到了,也被封为将军。名列“四将”。王兴原是把守长安城门的下级官吏,王盛原是卖饼的小贩,只因上应“天命”,便一步登天,拜将封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王莽当了皇帝,派王舜向王太后索要传国玉玺。王太后得知王莽篡位,早已气得七窍生烟,此时一见王舜,便破口大骂:“你们父子兄弟,蒙汉家厚恩,享了几世富贵,不但不图报答,反而乘受人托孤之机,篡权夺位。如此行事,连猪狗都不如!况且王莽托言得金匮符命,自作新皇帝,尽可自制玉玺,还要这亡国玉玺何用?我是汉家老寡妇,死在旦夕,欲与此玺同葬,你们休得妄想!”说着,涕泣不止。两旁的侍女也都跟着流泪。王舜也陪着掉了几滴眼泪,过了半晌,才仰头说道:“事已至此,臣等无可挽回。王莽如硬要玉玺,太后能始终不给么?”王太后无奈,取出玉玺,狠命地摔在地上,大骂道:“我是将死之人,也知道你们兄弟必遭灭族之祸!”

  王舜拿着玉玺回去复命。王莽见玉玺上已碎一角,问明王舜,知是被王太后摔碎,不得已派人用金修补,但终于留下缺痕。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62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二部分
外戚宦官交替专政(1) 
作者 : 张惠成 

  外戚宦官交替专政

   ————东汉的几次宫廷政变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了巩固皇权,对中央行政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加强尚书台的权力,使之直接听命于皇帝。这样,丞相之职形同虚设,皇帝的专制权力更加集中了。但是,这种制度的实行,必须以皇帝亲政、直接掌握尚书台为前提。一旦皇帝早死,便会带来政治上的危机。太子年幼即位,年轻的太后临朝称制,往往重用其娘家父兄,这就为外戚擅权造成了条件。如果幼年皇帝夭折,擅权的外戚又故意迎立幼小皇帝以图继续垄断大权,而朝中大臣均仰承其鼻息行事。这样,就形成了权倾内外的庞大的外戚集团。小皇帝成年后,不甘忍受外戚挟持。为了夺回大权,又常常结纳身边的心腹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掌权的局面。东汉的皇帝大多荒淫腐朽,奢靡的生活使他们往往早死,而宦官身份卑贱,不堪辅政,于是又有新的外戚上台。这种外戚、宦官的起伏交替,便成为东汉后期政权中的一个突出特点。由此,便演义出一个个血雨腥风的政变故事,东汉王朝也在统治集团频繁的争夺中走向崩溃。

  

  诛窦宪宦官得势

  

  

  章和二年(公元88年)春,三十一岁的汉章帝病死,年仅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汉和帝年幼,无法掌握政权,由他的母亲窦太后临朝听政。

  这窦太后是东汉开国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其母是光武帝的外孙女。她六岁时就擅长书法,因此很早就以才色兼备著称。汉章帝对他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因此得以专宠后宫。她既任性,嫉妒心又强。当年,马太后曾为儿子汉章帝娶宋、梁二氏为妃。二妃都生有子嗣,其中马太后最宠爱的是宋妃之子刘庆;而身为皇后的窦氏无子,便收梁氏之子刘肇为养子。待马太后去世后,窦氏便伺机谋害宋妃。正好当时宋妃因病想吃兔肉,窦氏便假借此举为诅咒为名,怂恿汉章帝废掉刘庆,改立自己的养子刘肇为太子。宋妃被迫自杀。

  窦氏对其养子的亲生母亲也不放过。当她得知刘肇与其母亲梁氏娘家的人过从甚密时,就指使窦家的人写匿名信诬陷梁家谋反。结果,梁氏的父亲梁竦死在狱中,梁氏姐妹也因忧愤过度而死亡。

  窦太后临朝听政,以其兄窦宪为侍中,“内干机密,出宣诰命”,执掌大权。窦氏兄弟也都分布在要害之地,遂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63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二部分
外戚宦官交替专政(2) 
作者 : 张惠成 



  窦宪性情僄急,睚眦之怨,莫不报复。他掌权之初,便官报私仇,杀了仇家韩纡之子。都乡侯刘畅到洛阳哀悼汉章帝之死,受到窦太后几次召见,甚得欢心。窦宪怕他分占权势,便派刺客在城门的屯卫将他杀害,还诬陷他的弟弟为凶手。有关部门排除干扰,终于查出此事的主谋者为窦宪,但窦太后却将窦宪带进宫中保护起来。窦宪唯恐被处罪,便主动要求征讨匈奴以赎罪。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降汉,北匈奴退居漠北,但仍不断侵扰汉边。这一年七月,南匈奴单于上书,请求乘北匈奴内部分争之机出兵远征,在朝廷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窦太后为了让兄弟戴罪立功,便力排众议,派窦宪远征匈奴。

  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六月,窦宪与征西将军耿秉等率军出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今蒙古西北部),北匈奴单于遁逃,降者二十余万。汉军出塞三千余里,窦宪登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令中护军班固(《汉书》的作者),刻石勒功而还。

  九月,窦宪以功被拜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自此,“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权倾天下。一些有气节的大臣原想合力抵制,但由于窦太后为其撑腰,窦氏兄弟依然故我,所有抵制都无济于事。永元三年,反对窦氏兄弟专权甚为坚决的尚书仆射乐恢,在辞职返乡途中被与窦宪勾结的地方官毒杀,从此朝中大臣无人敢再与窦宪唱反调。

  窦宪大权在握,野心急剧膨胀,甚至图谋帝位。此时,汉和帝已经十四岁,多少听到一些风声。他不甘束手就擒,便积极行动起来。因为窦宪党羽布满内外,汉和帝根本无法和其他臣子接触,所以只好在身边的宦官身上打主意。经过观察,他觉得中常侍、钩盾令(管理皇家池苑的宦官)郑众忠实可靠,而且很有计谋,便和他密谋除掉窦宪。他们认为窦宪带兵在外,怕他据兵作乱,便隐忍不发。永元四年六月,窦宪班师回朝。汉和帝决定发动政变。为研拟政策,他令清河王刘庆(被废太子)从宫外带来《汉书·外戚传》,与郑众秘密阅读。拟好计划后,庚申这一天,汉和帝亲临北宫,秘密调兵遣将控制京城,将窦宪党羽一举收捕。然后,派人收缴窦宪大将军印绶,迫令其自杀,一举夺回了政权。郑众也因此得以封侯,并升任九卿品级的高官。宦官从此开始得势。

  

   拥顺帝孙程封侯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