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758阅读
  • 3回复

孔子的伟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7-14


[/td][/tr][/table]
      清代学者张潮在他的著作《幽梦影》中提到:“著得一部新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古书,允为万世宏功。”依在下之见,著成《论语》这样的书,不仅仅是千秋大业,也是万世宏功了。

       自众弟子记录下他们老师孔子的言行至今,已然两千五百年。那位“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老先生褪去了封建王朝腐朽的羽衣,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时隔多年,再次登上九州舞台,传播他伤痕累累却依然熠熠生辉的儒家思想

       其实《论语》从文字上来看,不过是一本极为浅显易懂的语录,没有诗词歌赋的华美,也没有骈散文的铿锵有力,自始至终,都仅仅是一个老头子在用很平凡的话语絮絮叨叨,不厌其烦。

        然而就是这些话语,被几千年来的莘莘学子捧作了至理名言。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自始至终都无非是在教育我们要摒四恶(虐、暴、贼、有司)、尊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最终达到“仁智礼义信”五常。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大到从政治国,小到为人处事,孔子均以亲身行为言语为后人们做出榜样。他是那个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使百姓路不拾遗的代理宰相孔子,也是那个“杖者出,乃出”和“好古,敏以求之”的贤人孔子。

       素王孔子,平民孔子,圣人孔子,凡人孔子,长者孔子,痴人孔子,勇者孔子,仁者孔子……《论语》给了我们一位千面圣人,让我们琢磨了千年,膜拜了千年,讴歌了千年,效仿了千年。

      不得不承认,孔子以他独到的个人魅力征服了华夏学子,教导了一代又一代人。且不说孟子、曾子、荀子等先秦弟子,也不提朱熹、陆象山、王守仁等宋明理学倡导者,孔子及《论语》的影子何尝在历代消失过:王安石、张居正变法时的执著坚定、不屈不挠;包拯、海瑞执法的公正严明、为民请命;岳飞、史可法就义时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都是孔子最真实的复活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在世虽未曾实现这个目标,却使他这份热情延续了下去,并一次比一次来得更为激烈、振奋人心。

       不禁联想起宋代禅师成名写给师父的一首七绝《别师》:“劫火烧成烈焰城,煎熬无计拯众生。请师少念清凉境,此是西天第一程。”这不正好也是儒者的写照吗?谁又能说,自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学与儒学这两股庞大的国学力量,不早已凝聚在一起了呢?

      学佛的目的是“转迷成悟”和“离苦得乐”,不光是解决自己的痛苦,寻求快乐,更重要的是普为一切众生解除苦难,得到快乐。即我们要更进一步地拿出积极的精神,来为社会服务,来教导社会,来化度社会,来为社会广大的人群谋福利,使广大的人群都走上离苦得乐的境地。佛祖有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大士有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类似的观点,《论语》中也有论述。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又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其说儒者是这片土地上的苦行僧,不如说佛子是儒家旅居海外的姻亲——二者都穷尽其力量来达到他们心中的“大同世界”或者“西方极乐世界”。

        子曰:“先之,劳之,无倦。”
        因而孔门弟子一向都是实干家,把自己的一腔热血都倾注在自己所热爱的土地上,为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而时刻奋斗着。儒者是入世者,他们没有老庄的清净无为,也或许尚还达不到佛子的大彻大悟,但他们知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并随时准备舍生取义。他们从来关心社会变化,体恤人民疾苦,且借东林书院的对联一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得不感慨,这么些让人扼腕称颂的品格气节,竟是由一部仅仅一万一千余字的语录发扬而来。

        儒学是现实的,它用不容置辩的口吻告诉我们浮生若短,富与贵,名与利,稍纵即逝,对于蜉蝣一般的我们来说,天地万物是无涯的,我们在有涯的生命中应当拼命去争取,留下一点自己生命的印迹。

        让精神流传下去!这是《论语》告诉我们的,鼓励我们奋斗拼搏,让这个民族去散发它本应有的光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让所有人都看到这是一只再次腾起的巨龙,而不是日见式微的火星。

      “儒者崇实,墨者尚质,故《论语》、《墨子》,其文辞皆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鲁迅先生如是说。

        确实,《论语》一书再直白不过。但又有谁能否认它的魅力?

      “有些人津津乐道于某种陈词滥调,而其意态却盛气凌人。这种人一旦被识破,就难免会成为笑柄。真正精于谈话艺术者,是善于引导话题的人。”培根在随笔中谈道,恰好肯定了《论语》中的言论艺术。

      《论语》不过是圣人们将道理记载于其上,以防被后世屏弃。如王阳明所述:“盖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意亡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穷困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见《尊经阁记》)

     《论语》中的道理人人都懂得,并不是深奥的天书,我们要知道“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万事万理其实自在人心,经典,不过是与人内心观点的一次对撞罢了。

[ 此帖被博华在2012-07-14 22:10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博华高中辅导班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7-18
孔子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8-24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2-09-03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