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鲜血的教训前,能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 _.J{U0N
z|}Anc[\
24日晨,哈尔滨市一座通车不到一年的大型跨江桥的引桥坍塌,造成3人死亡,5人重伤(本报8月25日报道)。但桥梁坍塌事故发生已经三天,公众居然至今仍对“桥是谁修的”不得而知。巨大的尴尬背后是公众越来越强烈的质疑:有关方面对桥梁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讳莫如深、秘而不宣,究竟有何“难言之隐”? B^U5=L[:p
,f$A5RN
事故发生后,追责自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但当地相关部门的说法却引起一片质疑。先是有媒体报道称,当地建委工作人员表示,“工程指挥部已经解散,无法查询情况。” HYLU]9aH8
.,l?z
但在25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哈尔滨市政府又否认了这一说法,称“经了解核实,此事并不存在。市建委已经按照事故处理的有关程序,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相关资料提交事故调查组。待事故调查结果确定后,将以上单位名单一并向社会公布。” ?F*gFW_k
=Z2U
此消息在网络上一经发布,即刻引起网民集体“拍砖”。 ^o !K0t*
en!cu_]t
网友“VCde秒针”评论说:“既然能查到,那就马上对外公布啊!既然都是正规施工单位,为什么不敢公布?” s
ZkQJ->
NeCTEe|V
■ “货车超载论”遭“炮轰” LGK0V!W
M^r1b1tR
距离事故发生5个多小时,哈尔滨市就及时向社会通报有关情况,但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通报就倾向性明显地表示是重型货车超载行驶造成桥梁侧滑,并在随后采访中表示“可能涉及严重超载”,引起网上一片哗然。网民提出,车辆可能严重超载,但只能是事故诱因,一座竣工通车时高调宣布的百年大桥,一座可满足高峰期每小时9800辆机动车通行的特大桥梁,其引桥却在四辆超载大货车的车轮下倒下,不能不让人质疑其脆弱性。 [[JwHM8H&
HCb7`(@
更有意思的是,重型货车超载造成桥梁侧滑的信息发布之前,公众已经“猜到”这个结果。因为此前其他地方多个桥梁和道路事故的原因都首先指向车辆超载,但都没有从技术上说服百姓,而是落下政府部门推脱责任、转移舆论焦点的嫌疑。 ^qiTO`lg
gsc/IUk
■ 断裂桥梁体内有编织袋 LB? evewu
9XF+?
x
除了政府在回应公众疑问的不力上,还有媒体质疑工程用料。记者通过把现场拍摄照片放大,看到在已经垮塌的箱梁体上,建造的材料比较丰富,其混凝土里含有鹅卵石、木头等混合物,一条编织袋还若隐若现地被凝固在箱梁体里。
T'\lntN
P~;NwHZ?k
记者放大垮塌的箱梁体的两端照片,发现箱梁体的内部钢筋没有绑扎,无论是横向放置的钢筋,还是纵向放置的钢筋,都没有被绑扎。在现场围观的建筑工人看了记者拍摄的照片后抱怨说,该箱梁上的钢筋直径属于12毫米的规格,一般桥梁上应当使用直径18毫米规格的麻花筋。不过,受制于现场的警察和武警进行了戒严,记者无法前往验证钢筋的粗细。 ZNFn^iuQ
gO<>L0,j
声音 \`{ YqO T
*ky5SM(NR
第一时间公布名单是政府应尽之责 >~TLgq*
qOZe\<.V<
重要的市政交通工程项目,“公开、公示”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鲜血和生命的教训前,不存在“不能说的秘密”。细致深入的事故原因调查有待时间,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随时公布事态进展,尤其在第一时间公开桥梁涉及单位名单,却是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尽之责,这是对伤亡者家属和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基本尊重,也关系到有关方面对待这次事故的基本态度和查处决心。 S#!PDg
h_?D%b~5
针对这起牵动无数目光的事故,国家安监总局有关负责人已明确表示:刚投入运行一年就发生断裂,肯定有问题。 j !&g:{ e
h\C
人们在期待事故真相,期待有关部门主动、及时、公开的信息发布,期待严肃的责任追究,这不仅是面对民意的坦诚态度,更是敢于让公众知晓真相的积极自信。 +;`Cm.
Iu
9g"a`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