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人物 5fjd{Y[k
+=@ ^i'
辛集好心人丁二子 z5cYyx
r>
V-W'RunnW
采访动机 {aq9i
L^Wz vv]
61岁的丁二子是个工厂老板,他乐善好施,只要有贫困学生求助,他都会献出一份爱心。前两天,这个好心人被一名银行工作人员偶然发现了。 :>
-1'HC
&V=7D# L
nL`9l1
6DF
“大爷,您这是要给谁汇钱啊?”“我也不知道对方叫什么。”“那您可要小心,千万别是遇到骗子了呀!”“没事,我知道对方是个大学生,我这是资助她呢!”这段简短的对话,发生在3月11日17时许,中国农业银行辛集支行新区分理处的营业大厅。 I`B'1"{
Rs;15@t@
到银行汇款的,是61岁的丁二子,这次他汇了3000元。提醒丁二子小心受骗的银行大堂经理崔坤深受感动。 iDb;_?
-e -e9uP
丁二子出生在辛集市位伯乡东柳科村,在兄妹七人中,他排行老二,从小就显现出做生意的天赋。改革开放以后,看到村里砖厂不景气,丁二子盘了下来,很快砖厂的生意就红火起来。有了钱的丁二子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为没钱的村民盖房,为村里修路,丁二子是出钱出力。每次看到衣衫褴褛、拄着木棍在街上缓步行走的老人,只要兜里有钱,丁二子都会立刻掏出来塞进对方手中。就这样,丁二子成为了众多孤寡老人的“儿子”。 xp \S2@<
W.}]
.7}h
砖厂的生意做了二十多年,丁二子对老人们的孝心也持续了二十多年。不止在东柳科村,辛集市多个乡村因为有了丁二子,孤寡老人们也就有了个贴心的“儿子”。 u</8w&!
9t:]
“娃娃,你这小手被冻成这样,这可怎么写字呀!”2010年冬天,丁二子到保定阜平县一个朋友家里做客,无意间看到朋友的孩子双手竟然是紫红色。仔细一问,才知道孩子所在的柳树底小学没有暖气。丁二子当即决定拿出一万元捐给学校,很快柳树底小学就装上了暖气。此后两年多的时间,丁二子先后七次到学校,给学校安装电扇、购买学习生活用品。 %|Qw9sbd
BR_TykP
自此,丁二子走上了漫长的捐资助学之路。 Y>6.t"?Q^
D#rrW?-z
“丁叔叔,我是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文秘一班的学生杨华,好希望能有好心人帮我一把……”今年初,一封盖有学院公章的求助信送到了丁二子的手中。丁二子向学校核实相关信息后,立刻就给杨华汇去2000元,“好好学习,叔叔一定会支持你完成学业!” $n=lsDnhQ
C*~aSl7
从2010年到现在,无论是从媒体上看到的信息,还是从朋友口中了解到的情况,只要有贫困学生需要帮助,丁二子都会在核实之后立即把助学款送到对方手中,少则几百,多则数千。 {")\0|2\x
h BMH)aU
在丁二子的家中,除了满墙与贫困学生的合影,更多的是那些受到过他捐助的学生的感谢信。当丁二子打开他那价值100来块钱的手机时,短信收件箱里全部是受助学生家长发来的感谢信息。对于很多被捐助过的孩子,丁二子本人从来没有见过,“我不求他们感谢我,只要孩子们能好好学习,我就感到很欣慰了!” |^n3{m
eQN.sl5
说到丁二子的捐资助学,他的老伴刘从忍呵呵一笑,表示全力支持。“没有党的好政策,咱想挣点钱门儿也没有,更别想其它的事了,现在对孩子们有点帮助,这有什么不好呢?”同样,丁二子的三个子女也很支持他。 !>.vh]8g
Gm8E<iTP
作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模范人物”之一,丁二子的事业到现在依然是蒸蒸日上,已经两鬓斑白的他,终日穿梭在自己的几个工厂之间。其它时间,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银行,从他手中汇走的一笔笔爱心助学款,让众多贫困学生继续学业。(本报记者李兵/文 李志华/图) nS.G~c|
pK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