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3372阅读
  • 13回复

再说《三爷认干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2-15
— 本帖被 美丽天使 执行加亮操作(2008-02-15) —

春节七天乐,天天串亲戚会朋友,期间,看到老杜对《三爷认干儿》的后续跟帖,非常高兴。一般来说,作者对评论的反应,会加深我们对原作品的认识。个人觉得,这篇文章及其跟帖中反应出来的问题,很有讨论的意义。所以拎出来,单独开一个以文会友的帖子,并求教于硕彦方家。

原作中描述了这样一件事:白忙活雪夜访三爷,三爷定计认干儿,次日要求仨干孙子,把白忙活拉到三爷住处,搬家中三爷当街敲锣,公示有儿不养老的现象,最后不孝子拉回老爹,文章结束。

作品文字洗练,生动传神,对其中的是非好恶,则未置一词。老杜有意让作品说话,让人物说话。这种写作思路比较成功,只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对“三爷”的厚爱,若有若无地在有意识地塑造一个“正面”形象。老杜的后续跟帖,验证了这一点,(老杜爱三爷,胜过爱自己)。

文学作品不是真实的生活,即使再贴近生活,再如实反映生活,我们也不能把作品中的人物,当作真人一样进行评判。但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是真实的,对“创作过程”和“创作成果”中反应出来的各种问题,则可以进行讨论,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果。换句话说,三爷不是真实的,但老杜如何构思三爷是真实的,我们这些读者如何看待三爷是真实的。

社会生活中影响我们的上层建筑有很多,最主要的可能有文化、道德、宗教、科学、法律、政治等,在这些范畴中,前三者稳定,后三者易变。以道德为例,即使在沧桑巨变的二十世纪,即使在中华民族迷失方向的历史关头,这种渐进演变的道德标准,依然在一路顽强地固守其领地。所谓“道德沦丧”,正说明大家还在坚守原有的道德。

回到文章中,对三爷卷入别人家事的起因,作者只交代了雪夜来访的一个理由。雪夜来访之前,白忙活住在哪里,有没有不被养老、受虐待的事情发生呢?料想是有的。那么,之前三爷为什么不管,之后三爷为什么要管?差别只有一点:白忙活向他倾诉求助与否。至于三个儿子,显然没有请他出面,而且在被三爷敲锣示众之前,一直没有被三爷告知真相。

我们不禁要问,三爷凭什么管别人的家事?如果白忙活只是向他讨个主意,三爷自然可以发挥个人智慧,指点迷津,只要不教唆白忙活干傻事坏事,都是他的本分。可是在本文中,白忙活并非仅仅想倾诉一番,获得一些慰藉,讨教一点办法,白忙活是想让他“管事儿”。我们知道,在农村无论有没有法律,管事儿都是要公允的。别人的家庭赡养问题,不征求任何一个儿子的同意,就把这事管了。这是三爷的本事,也是三爷的霸道。

出现赡养问题,一般都不是空穴来风,往往跟当初的分家协议、兄弟之间的关系、妯娌之间的关系、老人跟儿子孙子的关系、过继、家庭债务等诸多问题有关系,正因为这样,才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说法。另外,不知道有丰富农村经验的老杜是否认可,不被赡养的老人,往往也有自身的问题。

可三爷是怎么管的?不问曲直,不问详情,快刀斩乱麻,把别人的家丑敲锣示众了。很厉害,这一招很厉害呀。反正不伺候老爹不对,管你们彼此之间有什么过节,有什么委屈,先臊得你下不了台,有什么事儿,把老爹拉回家闹去。

三爷这么管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大了。是否有儿子想把老爹接过去,可老爹明示不跟他住;是否有儿子结婚时说好了不养老,媳妇才过门的;是否分家时把老庄基地的房子给了老大,分单上写明了老大养老;是否有儿子因为穷,一直光棍连饭都不会做。敲锣容易断事难,不知三爷是否想过:如果有媳妇想不开,回家喝农药了怎么办?如果儿子们把老爹拉回家,佯孝实虐怎么办?如果白忙活的孙子说媳妇,因为这一闹黄了怎么办?三爷这么做,是在帮这个家族,还是在祸害这个家族?

还回到前边说的,管事儿一定要公开、公平,这是人类几千年来一直信守的法则,不是现代法律才有的要求,也不是“文革期间缺少法律”就可以一床锦被遮盖的。三爷管事儿,管的别人的生活,三爷不是政府,不是大队,甚至不是族长,没有所有当事人的同意,不但不能管,也绝对管不好。三爷认干儿,与其说表面上维护了乡土道德,毋宁说深暗中破坏了乡土道德。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02-15
楼主和杜老师一样是高人。
欢迎常来文学原创板块。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8-02-15
这么多人关注老杜的三爷系列,是一件好事,大家可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讨论、权商。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8-02-15
楼主和杜老师一样是高人。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8-02-15
        旧城道老师功力深厚,与杜老师一样有着看问题的独到之处。真让人佩服。
      读了杜老师这一系列中的不少小故事,已经深深为之吸引,作为晚辈也充满了对杜老师描写功力的佩服,对三爷这一人物的喜爱。个人以为三爷这个人物是杜老师着力赞扬用心刻画的一个耿直的农村老农民形象,个性鲜明,爱憎分明,聪明能干……三爷的管事认干儿很大程度上缘于人物的个性——耿直,“ 不要啼哭,有啥事给三爷说,三爷会替你做主的”,一语可见三爷的古道热肠,之后便是认干儿的主意出炉。三爷的直肠子就如同雪地上的那两道辙,深深可见。
      值得称道的是,三爷系列揭示了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不少问题,有许多情节来得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让我们或哑然失笑,或深思无语。可以肯定,三爷的好管事不是一种裁判,一种最终结果,而是过程,让我们看到农村中特有的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方法,也让我们把思维放宽,想象出更多种结果,这未尝不是好事。
不辞清瘦似梅花。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2-15
      与旧城道商榷
  看了文友旧城道的发言,感觉有话要说,很有商榷必要:1.关于上层建筑影响人们生活的6个方面,稳定与易变的划分,我不以为然,文化.道德.宗教.科学.法律.政治,这六个方面,稳定的是科学.宗教.和政治.不论历史如何变迁,其基本的东西都是一致的.2.在农村管事要得到"公允",我不知道旧城道所说的公允是指的什么,就我个人观察而言,在农村长辈管晚辈的事情,是天经地义的,只要符合农村人的伦理道德即可,况且在老杜的作品中,三爷的几个孩子均无提出异议,我们就更没有必要做旁观道的提出什么异议了.3.在赡养老人这个问题上,依我对法律的了解,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不象旧城道所说的,什么有协议,事先有说法,任何协议和行为都不能与法律像违背,否则,这样的协议和情况的出现,都是不被法律所认可的,也是无效的.在赡养老人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的前置因素,也就是说,赡养老人是无条件的,即使象旧城道所言,老人有自身过错,那也不是不赡养的理由,而可以做另案处理.简言之,它们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4.旧城道所要求的公开公平,我感觉是用错了地方,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暗箱操作的事情,使社会失去了社会正义,这是人们所痛彻心肺的事情,但是,赎我直言,家不是一个可以讲理的地方,在这里无须要什么公平公正,只要不违反法律,大家都能接受,这样的事情就是通过了.5.老杜在小说中描写的认干儿的事情,纯属体现了三爷的智慧,与什么乡土道德根本不沾边.没有什么可比性,如果非要联系,那与牵强附会何异?上述5点仅此作为一家之言,偏颇之处,尚望各位文友批评指正.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2-15
三爷这么管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大了。是否有儿子想把老爹接过去,可老爹明示不跟他住;是否有儿子结婚时说好了不养老,媳妇才过门的;是否分家时把老庄基地的房子给了老大,分单上写明了老大养老;是否有儿子因为穷,一直光棍连饭都不会做。敲锣容易断事难,不知三爷是否想过:如果有媳妇想不开,回家喝农药了怎么办?如果儿子们把老爹拉回家,佯孝实虐怎么办?如果白忙活的孙子说媳妇,因为这一闹黄了怎么办?三爷这么做,是在帮这个家族,还是在祸害这个家族?

  以上是旧城道所阐述的观点,我以为不孝之子就要用道德讨之,这就是老杜的高明之处,不去讲那些与文无关的事,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喝农药、上吊、卧轨、都有死法。还要三爷偿命吗?这个家族难道不孝就好吗?祸害这个家族就是不孝,三爷给以教训,有啥错,错在何处??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2-15
虽然小说故事性很强,但文章的确有“点”问题,如果是上个世纪的事情,文章里丝毫没有提到,说明小说对时间这个基本要素没有说清。
如果文章里的情节已经暗示了时间的话,以旧事喻今,那小说太缺乏时代气息,没有现实的根基。

另外诚如楼主所言,小说只是对故事简单粗糙的描写,缺乏细腻之感,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写法,让人读过有不过瘾的遗憾。如同吃了个甜枣,没来得及品味,便囫囵吞枣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