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4947阅读
  • 26回复

鹤鸣九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2-18
我想大多朋友没有时间和兴趣去研读古文,是否请楼主再用白话文叙写一遍为好?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2-19
谢谢各位楼主的赏识、关爱和夸奖,有些过誉实不敢当。说实在的,拙作并非全篇古文,其中掺杂了许多现代语汇,可说是半文半白吧。只要稍稍查一下词典,一般的都会读懂。如果实在无暇稳下心来读,则另当别论。但是要改写成现代文,那就会失掉了古文特有的简练雅洁,铿锵声韵,面目全非。所以还是希望楼主克服语言障碍,琢磨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的发展以及主题思想,也许对您有所裨益。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02-20
引用第9楼我的文集于2008-02-19 23:07发表的  :
谢谢各位楼主的赏识、关爱和夸奖,有些过誉实不敢当。说实在的,拙作并非全篇古文,其中掺杂了许多现代语汇,可说是半文半白吧。只要稍稍查一下词典,一般的都会读懂。如果实在无暇稳下心来读,则另当别论。但是要改写成现代文,那就会失掉了古文特有的简练雅洁,铿锵声韵,面目全非。所以还是希望楼主克服语言障碍,琢磨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的发展以及主题思想,也许对您有所裨益。

如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文风大变了。远不如原文那样简洁了
123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02-20
这种不文不白的东东有些不伦不类。
开心就好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02-21
123先生,您好!谢谢您对拙作的关心和重视,你所提问题很有代表性,我应该做些解释。当然我并非逆潮流而动,在这里提倡恢复古文,不过,我认为年轻人学点古文,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它是现代文的基础,一点儿古文都不懂,现代文也学不好。严格的说来,自从《聊斋》以后,中国文坛就很少纯文言的文章了,都是半文半白,其中,以梁启超的“梁任公文体”(半文不白的文体)最为时髦。梁启超曾自称“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五四”运动以后,胡适、刘半农等,大力提倡白话文, 白话文体才盛行起来,不过,半文半白的“梁任公文体”并未彻底从所谓的白话文体中消失,不妨看看当今刊登在报刊杂志上的各种题材的文章,仍大量的运用着文言文词汇。例如我从08年1月31日《人民日报》上,信手拈来一个标题:“市领导亮相电视台述职”其中亮“相”,相者,(名)相貌。例句:“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泛指物体的外貌,例如:月相;金相等。“述”职,述者,(动)陈述。例句:“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狱中杂记》)“述职”:指诸侯向天子陈述职守。后指外官向朝廷陈述施政情况。“亮相”与“述职”我们读来似乎很顺嘴,并未觉得文诹诹的,那是因为习惯了。要知道白话文是从古文娘胎里演化而来。
123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02-21
近来文学沙龙流行辩论。
随意进来,看到“我的文集”先生的《鹤鸣九皋》,不免心中有感而发,言此文不伦不类,乃至引起了文集先生的大段解释。但是我认为文集先生并没有弄明白我的意思,所以也有必要再解释一下,本人并不是反对文言文,更没有把白话文跟文言文放到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反,本人也很喜欢古文,尤其对于韩愈柳宗元及欧阳修的文风大为喜欢。至于文集先生“要知道白话文是从古文娘胎里演化而来”的说教则有画蛇添足之感。
本人也不反对半白半文,因为文字是用来为人服务的,需要什么样的文体就采用什么样的文体,宜古则古,宜白则白,古与白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当代人们更习惯写白话文罢了。所以文集先生也没必要阐述学好古文与现代文的关系。
其实我表达的意思是,本篇《鹤鸣九皋》虽然半文半白,但是根本没有体现文言文中语言精练、意境深邃的妙处,相反却极具拖泥带水、啰嗦繁复的现代话弊病,怎能跟梁任公文风相比?当然我这是挑的你这篇文章的毛病,并不是挑半白半文整体的毛病,请文集先生务必搞清这个概念。
另外,文章这个东东跟别的不一样,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标准,所以难免见仁见智,有叫好的也有挑刺的,所以希望文集先生摆平心态,不要因有人发表不同意见而着急。再者,本人文化程度也不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就如此,但绝对是有一说一,看着不咋地的绝不说好。
开心就好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8-02-21
转贴一篇现代人创作的古文
赵公忠祥列传

作者:饕餮

赵公忠祥,北京人氏,皇家御用宣谕使者也,听命于司礼监,俯首于黄门郎,于宣谕之台牛马走。非权贵而权贵垂青,非贵胄而贵胄私喜,盖因赵公别有绝技耳。

夫赵公,声若洪钟,音若金吕,高低抑扬,亢仄自如,每有宣谕,无不顿挫悠扬,声声入耳者。或有圣谕昭告天下之时,司礼监必奉旨钦点,则赵公必运动七窍,腹走真气,胸溢豪情,启丹朱之唇,转多情之珠,掀忠厚之鼻,甚或垂涕泣之泪,娓娓而诵圣谕,款款而宣洪恩,闻者如痴如醉,听者欲仙欲死,如是则上悦下喜,赵公名矣。

然赵公之计不止此耳:腊尽除夕,宫中宴舞,与民同乐之际,则赵公必粉妆登台,执文武山呼之牛耳,领内侍谢恩之班头,颂河海清晏之辞赋,宣五洲捷报之瑞祥,化干戈为玉帛,扫狼烟为凯歌,当是时也,万民涕泣天恩,朝野歌舞达旦,此皆赵公于宣谕台鼓舌簧之功也,由是而赵公受赏无算,老而愈名之者也。

又,赵公精于兽语,举凡两足四脚,无翼有翅,食肉反刍,甚或蚊纳虫瘿,赵公多有识之者,每有所述,无不绘声绘色,状其逼肖,妇孺辈往往痴迷,竟不知人兽之别也。

甲申卯月,忽有民女某伏阙上书,自爆与赵公苟且事。赵公大愤,直斥其非,意者某女欲行讹诈也。有司案验,未得其祥,然朝野耸动,城乡争说之势已成燎原也。论者曰:赵公名满天下,成也天下,败也天下,是天下可容赵公,亦可轻弃赵公也。余则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者也。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8-02-22
评论写的都有功夫。

多出文章,出读者喜欢的文章,就是硬道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