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4085阅读
  • 14回复

辛集村名由来——有意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8-09
一、与滹沱河有关 54 >-  
旧城: Y"-^%@|p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k} ]T;|h]  
新城: s"Pf+aTW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dlhdsj:  
新垒头: K'K2X-E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MR%E:<  
王口: F(na{<g};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31w9  
一间房: 1x,[6H  
相传早年此地即为一村,明时滹沱河水患,房倒屋塌,仅留下一间小庙,后恢复村庄,遂称一间房,沿用至今。 6s0_#wZC  
河庄: JQ4{` =,b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u7?$b!hG^C  
散思台: CR6R?R3b  
相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该村原名雷家井,位于今村街心高地,时与毕家庄相邻。后滹沱河水患冲散两村居民,人们苦于水灾,都思念着村中那块高地,水退后两村居民重来定居,建为一村,遂名散思台。 ^v.,y3  
满家湾: lA>D S#_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满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时因村址临滹沱河,故名满家湾。 Us+pc^A  
东小王、西小王: 4 C}bJzZ  
相传汉萧王刘秀走国时,曾屯兵于此,故名萧王村。后改“萧”为“小”,即称小王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因滹沱河水患将此冲为东西两部,各按其方位称为东小王、西小王。 Sz H"  
漫河头: | 9~GM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漫河头。相传因故村址东有河经过,河水常常漫出河道,故名漫河头。 6N)!aT9eo  
郭西: @+atBmt  
相传明时该村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于旧镇城郭之西建村,遂称郭西。 kcb.Wz~=  
文朗口: %W@v2  
相传宋金之时,建村于滹沱河口,名温浪口(意指平息大浪)。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称温朗口。光绪后本村名人谢迈度改“温”为“文”(意在多出文人才)。故称文朗口。 nLV9<M Zm  
雷家庄: gJ2>(k03y  
相传明末滹沱河由此经过,宁晋县香亭村雷姓经常来此打渔,后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雷家庄。 ^ bEc6`eE  
二、与山西洪洞县移民有关 ?nP*\8  
小辛庄: S"Zp D.XX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pp7$J2s+j  
田家庄: ^pJ!isuqu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kOh{l: 2-+  
马吕: 5|jw^s7  
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马、吕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遂以姓氏命名为马吕。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两村,称东、西马吕。光绪后合并,仍称为马吕。 :n /@z4#  
王家庄: 4)1s M=u  
据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周家营: $95h2oXt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周家营。 P-ri=E}>  
贾辛庄: {uGP&cS~(  
相传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贾辛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贾辛庄。 L#vI=GpL,r  
仨树: Duc#$YfGm  
相传明成祖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址有三棵树,故名三树。光绪后演变为仨树。 1Bpv"67  
东石庄、西石庄: e["2QIOe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洞洪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两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各为东石庄、西石庄。 D@!=d@V.  
其它相类似的如:尚家庄、周家庄、郭永庄(原名郭家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马家庄、杨庄(杨家庄)。 e9Nk3Sj]  
三、与当地名人有关 F<!)4>2@  
位伯: IpP~Uz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 qhT@;W/X  
南智丘: k?2k'2dy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 1KjU ] r2  
范家庄: R'S0 zp6  
据束鹿县志载,元代耿恭死后葬于此地,有姓范者为之守坟,后定居建村,遂称范家庄。 |j 6OM{@  
石碑: sg+uBCGB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石碑。因该村北临元左丞耿焕姓氏墓碑,故此得名。(现墓碑尚存) -!c"k}N=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cQRY!p  
军齐: >3c@x  
相传金宋交兵时,宋军曾在此集凑齐。后有人从山西、河南等地迁此建村,遂取名军齐。清康熙时,更名为军西,光绪时又改为军齐,沿用至今。 T0&f8  
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J/}:x;Y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因宋兵曾在此扎过营帐,该村又位于营帐之北,故更名为北帐。后改“帐”为“章”。1937年按村内马、李、孟、刘四条街,各分建为村,按村姓氏多少,分别命名为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z )HD`Ho  
等报: ;]_o4e6\p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宋兵在军齐集结凑齐后,曾在此等探马回报,故名等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董保,光绪后(公元1908)又改为等报。 K~22\G`  
东大陈、西大陈: ^5=B`aich  
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两村,金宋交兵时,曾在此设一大阵,因两村分别位于该阵东西,故更名为东大阵、西大阵,后改“阵”为“陈”。遂称东大陈、西大陈。 ar:+;.n  
北大过、南大过: `[C!L *#,  
相传宋时此地即为一村。金宋交兵时,常大批兵马经过,遂改为大过。后在水灾部分户南迁,建南大过。此村按方位改称北大过。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南北大过合称大过。后又分开。 ve\X3"p#  
马兰: 1UKg=A-q  
据传,金宋交兵时,有一马姓在此圈地养马,人称马郎。立村后称为马郎村。后演变为马兰。 gks{\H]  
东良马、西良马: _6wFba@>/n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分别称为东良马、西良马。 :>+s0~  
六郎营: JGuN:c$  
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I_A@BnM{I  
留双营: 1x[)/@.'f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2@B&  
大营: ^a#X9  
相传唐时此村名桂林乡。金宋交兵时,宋兵屯军于此,扎大营,遂改名大营。 ?wO-cnl  
四七营: 6 ~ >FYX  
相传金宋交兵时,该地驻宋兵二十八营,后该地建村,称二十八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改为四七营。(四七即二十八)。 Y+Fljr*  
五、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C~/7N,lW]  
和睦井: }fKSqB]T-  
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 +zy=50,   
东柳科、西柳科: /{|fyKo\?  
相传刘秀走国被追曾藏在此处柳棵里(柳丛中),后在柳棵东西各建一村,故称东柳棵、西柳棵。后演变为东柳科、西柳科。 F$[ U|%*  
抬头村: R+Y4|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勒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4._( |  
红旗营:  |jM4E$  
相传汉时即有此村,刘秀走国在此屯兵,因在半夜起营,故更名为黑起营,后按谐音改为黑旗营。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黑旗营改为红旗营。 !ET~KL!  
石槽李家庄: r3>i+i42  
相传早年此地有一石槽,水满鱼现,水干鱼去,人皆奇之。汉刘秀走国至此,曾用此石槽饮马,后建村落。因李姓居多,遂称石槽李家庄。 4Z/f@ZD  
撒马营: ",!1m7[wF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因被追赶,撒马逃跑,遂更名为撒马营。 F+@5C:<?  
孤马营: s>^dxF!+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经此地,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9]e V?yoA8  
都大营: bR V+>;L0@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堵挡了一阵追兵,故名堵挡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演变为都当营,光绪(公元1908年)后又改为都大营。 u;`U *@  
试炮营: *6} N =Z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王庄营安装抛石TU PAO,到此村试炮,遂更名为试炮营。 Ox@ sI:CT  
王庄营: {#{DH?=^)u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安装抛石TU  PAO,遂称王庄营,后改“装”为“庄”,称王庄营。 B9wPU1  
草帽庄: \|K;-pL  
相传西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将草帽丢于此处,后为其走国留名,该村遂名草帽庄。 _r2J7&  
伴当营: A\#iXOd  
相传西汉时此地为一村。刘秀走国时,骑马至此,马被绊倒,遂称绊马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半当营。光绪后(公元1908年)改“半”为“伴”,称伴当营。 ]8T!qS(UJd  
倾井: tzs</2 G,  
康熙《束鹿县志》记载:“相传后汉光武帝次河北,过此,三军渴甚,无汲具。光武命军士以手搬之。井忽倾欹,泉水溢出,至今砖瓦倾斜,如隧道然。”故名倾井。 {c (!;U  
东谢村、西谢村: / 4lvP  
相传汉时此地有东西两村,刘秀走国至此,两村百姓招待甚善,刘秀连声道谢,各村按其方位称为东谢村、西谢村。 d'Zqaaf k%  
六、其它有趣的地名来历 DZ_lW  
仁慈: nB!&Zq  
据《束鹿县志》记载,此村原名为“不打寨”。相传明时一新任县官,到此查看陈案,发现这村从未有杀人放火之事,遂改村名为仁慈。表示村民慈善、仁义。 FXs*vg`  
东朗月、西朗月: %?m$`9yU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名狼穴,因“有数狼在东西两处籍草为穴,故名狼穴,两村按方位称东狼穴和西狼穴,清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雅化为东朗月、西朗月。 ]niJG t  
辛集市各村镇的名头来源起始大都来源于宋金交战、安禄山时期居多。也有包含了刘秀走麦城时候的一些文人故事。 +=:#wzK@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8-09
晕,俺东西王封感觉名气不小啊,据说典故还特别多,怎么没有记载啊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08-0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3-08-09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3-08-09
   试炮营: Q*XE h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王庄营安装抛石TU PAO,到此村试炮,遂更名为试炮营。 x[Wwq=~  
UC头条、大鱼号“辛集越战老兵”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08-09
我心飞扬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08-09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08-09
赵古营  相传三国时期,赵云赵子龙曾在那安营扎寨,后遂有了赵古营之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