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证监会将按照市场实际需求情况,适时、有步骤地安排和推进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
毫无疑问,市场上普遍将融资融券业务视作对股市的“利好”:可以引入新的资金流量(融资);因为可以逐步改变市场单边运行格局(融券在下跌通道也可获利),打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金融通渠道(银行的资金通过股票抵押的方式合法进入股市),提高证券市场交投活跃性。
我们认为融资融券对于股市的长期发展是异常重要的。根本原因在于融资融券“撮合”了更多的交易机会,促进了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并且很容易造成了交易量的放大。例如,有A和B两个投资者,他们对市场的看法相反,A看好股市,于是把股票作为保证金抵押给券商,融到资金,买入股票;而B看空市场,于是用保证金抵押给券商,从券商那里融到股票(这可能是A的股票,有趣的是,A看好股市但却用自己的股票给看空势力做了筹码)而卖出。
但是,目前中国的股市处于一个“券多资少”的市场环境,股权改革带来的大量限售股解禁问题一直是悬挂在股市上的“利剑”。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有1181.27亿股、6637.42亿股和1213.21亿股非流通股解禁。在无法更改“股改对价”的契约下,监管层采取的做法是控制大小非减持的幅度和节奏(例如让大小非一个月内预计减持超总股本1%或者卖出数量超150万股的要上大宗交易平台)。不过,这一做法至多造成大小非减持的交易成本上升(例如折价转让或者多平台的蚂蚁搬家式减持),却不能控制二级市场资金面对“券多”的总体风险。而融资融券的出台加上大宗交易平台则可以丰富大小非减持的方式。比如大小非在二级市场直接减持,平均减持价一般低于现价(所谓“抛压式出货”,出货的过程也是股价下跌的过程)。但大小非如果利用大宗交易平台找到水平高的接盘者(以较低的折扣向其卖出)或者操盘者(将券融给他),而该高水平的操盘者能够以更高的价格(比“抛压式出货”价格高)悄悄卖出,赚取中间的差价、或者帮助那些无疑在目前减持的大小非做“卖空”操作,以融来的券打压市场,然后回补,赚取差价(当然大小非自己也可以成为这样的操盘者,做这种变相融券的游戏)。实际上,“大宗交易平台”以及“融券交易”在目前的市场结构下只不过增大了将“抛压式出货”变成“技术型出货”概率,这是一种方式上的更改。
在一个“券多资少”的环境中,融资融券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因为交易主体大多喜欢融券交易,而不是融资交易。银行(代理人是券商)的融资行为在““券多资少”很容易增大实施“平仓行为”的概率,反而会扩大“空头的胜利果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认为融资融券之间的轻重缓急完全不同,融资的优先度要高于融券。监管层应该先试行融资,而后开放融券;或者在融资和融券之间,对后者的监管和控制更为苛刻一些。我们希望政府的措施能够考量市场的特质,使之具备平衡性。
台湾地区、韩国等新兴市场股市的历史证明,融资融券(以及T+0)等政策推出之后,股市散户大量减少,被消灭得很快,原因非常简单,融资融券有很大的门槛(尤其是融券对散户的歧视性更高),散户处于“劣势”之中。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模糊了对主力资金成本和动向的考察,使散户和机构之间博弈地位变得越发不平等,我们提醒,当融资融券等政策推出之后,散户应该快速改变身份,不能再以孤立的姿态面对二级市场的诡异走势,因为这对于你们来说,有可能成为严重的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