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原名:3年前猛打高铁的活跃者应羞愧(本文转载自环球时报社评) &@xm< A\S
w3i74C&
0
由于李克强总理多次向外国领导人推荐中国的高铁技术,带动高铁出口,高铁不仅在外交领域,也在舆论场上重新增加了曝光率。7月3日李克强总理在长沙视察高铁施工现场,再次赞扬这一中国突出的技术成就。 i~E0p
,
N5W!(h)
离甬温线“7·23”动车事故很快就3周年了,当时中国媒体和互联网铺天盖地抨击高铁的情形历历在目。那场事故和随后出现的舆论运动沉重打击了高铁的发展,全国的高铁计划出现曲折,各条高铁线路的车速降了下来。舆论对高铁的口诛笔伐还直接影响了国际市场对中国高铁的信心,造成部分订单的流失。 q-^{2.ftcx
ADF<5#I
甬温线事故本身是个沉痛教训,那一段时间中国舆论对高铁的冷酷态度同样是沉痛教训。前一个教训属于高铁研发和运营部门,后一个则属于全社会。 MMO/vJC
这个社会里似乎对于否定本国最先进的东西有某种激情,蕴藏了自我否定的巨大能量,“7·23”事故足以把这一切轰然点着,而且几乎没有人敢在那样的舆论局面下为高铁说句“但是”。 5OPvy,e6
当然这不全是舆论的错,社会上很多力量都客观上纵容、甚至推动了那一轰轰烈烈舆论场面的形成。今天很难具体要求某几个当时的活跃人士,或者某个部门、机构为那一局面的出现负责,但反思应当是普遍的,一些人的确应当为当时自己扮演的恶劣角色悄悄忏悔。 4,@jSr|I3i
中国在艰难追赶世界最高端的制造业,高铁是其中最辉煌的成就。它固然有不完美之处,在打造安全性上尤其永无止境。对甬温线事故的认真查处过程,是对这一态度以及不断改进和完善能力的验证。 V.8Vy1 $
然而甬温线是动车,还不是普通中国人所认为的高铁。甬温线事故引起高铁警觉是应当的,但因为它而发生打压高铁的舆论运动,却是严重的扩大化。 "KF
]s.
中国逐渐走到人类技术探索的前沿,这里的各种风险同尾随在发达国家身后是不一样的。我们都知道,美国的航天飞机爆炸、失事了两架,美国最终放弃了航天飞机,改为发展其他运载工具。还有苏联,当年也出过悲剧性宇航事故。但是无论美国还是苏联,航天探索本身都没有受到民众的抨击。 dB~A4pZa
大国需要有宏大的规划,需要有国家级骨干性技术创新项目,它们往往不是一家企业能够胜任的。推动这一大格局的成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鼓励,包括宽容。而想一想,当时一哄而起的各种呼声,包括高铁因为票贵而“不如绿皮车”,以及“祖国请放慢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的煽情说法,是多么肤浅可笑,多么民粹主义得彻头彻尾。 !p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