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5488阅读
  • 2回复

向热爱辛集的人们致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9-09
— 本帖被 管理员 从 辛集人 移动到本区(2020-01-03) —
      辛集是个美丽的地方,近几年的变化很大,特别是升格省直管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相信辛集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iVZ X  
      辛集是我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无论走到哪里,故乡泥土的芬芳会总在记忆深处散放出来,热爱家乡是永远不变的胸怀。 z`2Ais@ao  
      由于辛集的超强发展,外乡人热爱辛集的群体也在不断壮大,让我们向所有热爱辛集的人们致敬! rGgP9 (  
      祝愿辛集更辉煌。 )n{9*{Ch  
      今天刚注册上来,感慨几言,见笑了,亲们。 |h%0)_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09-18
(2013年数字) Lj Y@b  
辛集镇 9ohO-t$XkY  
  辛集镇有47976户,人口为135141人,拥有耕地72300亩,辖顺城街、市政街、商场街、定安街、牌坊街、裕民街、育才街、复康街、菜市街、文明街、安古城、旧垒头、徐家庄、锚营、抬头、西良马、东良马、西范庄、六朗营、支家方碑、温家方碑、赵庄、杨家方碑、冯家方碑、西石庄、东石庄、裴辛庄、陈马庄、林子里、胡合营、留双营、月耳营、佃士营、撒马营、孤马营、都大营村委会;气缸盖厂、辛集化工厂、辛集中学、铁路宿舍、皮毛制革厂、粮食局、采油五厂、建设局、建设集团、铁路三局、龙泉街、体育场、市府西大街、新开西街、新开东街、方北东大街、方北西大街、西华南路、西华北路、朝阳南路、康乐小区、康泰小区、康建小区、金城小区、西苑小区、铁路宿舍、建设东大街、车站街、棉麻街、路南街、束鹿东大街社区居委会 &2//\Qz  
  小辛庄乡 %h4|$  
  小辛庄乡有7273户,人口为24507人,拥有耕地46166亩,辖小辛庄、小章、北宋村、南宋村、丁家庄、王山口、巨家庄、东庄里、程王庄、北李庄、大辛庄、西枣营、东枣营、杨家庄 -o B` v'  
  张古庄镇 @M=\u-jJ.  
  张古庄镇有8510户,人口为30639人,拥有耕地51316亩,辖张古庄、杜合庄、北口营、耿家营、张名府、郭家庄、中王庄、北四冢、北陈位、南陈位、南吕村、北吕村、西陈位、东陈位、赵念、小位、尖村营,其中北陈位以王氏家族为主。 Mp_SL^g|  
  中里厢乡 ^wW{7Uq>  
  中里厢乡有6352户,人口为22965人,拥有耕地50553亩,辖中里厢、吕厢口、北孟庄、苏家庄、北里厢、清官店、韩陈庄、袁村、马町、北郭、谢村、南郭、泊庄 kPezR: 31  
  天宫营乡 7i0;S s*  
  天宫营乡有7675户,人口为30651人,拥有耕地67626亩,辖东天宫营、西天宫营、郭王宋、北庞、北吕彩、南吕彩、天宫、南庞营、王下、南庞、徐古庄、河庄、张王宋、宿王宋、吴王、张家营、明了、西朗月、东朗月 r [4dGt  
  位伯镇 wY{!gQ  
  位伯镇有10833户,人口为39561人,拥有耕地57237亩,辖位伯、智家庄、东柳科、西吕村、大白店、西柳科、镇头、西五村、东四村、温家村、南四冢、北位井、南位伯、南位井、仁慈、百福、大冯、小冯、小舟、善城、礼璨、小白店 w|( ix;pK  
  旧城镇  XM<  
  旧城镇有10958户,人口为42161人,拥有耕地52401亩,辖旧城、路家庄、大李家庄、北耿庄、西小李家庄、三丘、赵李家庄、梨园、北张村、石家庄、菜园、南张村、田村、王庄、潘家庄、东关、宫家庄、孟丘、李家庄、田庄、寨子村、雷河、宋家庄、杏元、顿房、军齐、马章、孟章、刘章、南章、果园、等报 PD`EtkUnv  
  新垒头镇 VdE$ig@  
  新垒头镇有11673户,人口为42433人,拥有耕地61326亩,辖新垒头、东位伯、张庄、马吕、吴家庄、马兰、王家庄、封家庄、摇头、扒营、张马村、西巴营、东巴营、范家庄、史庄、袁庄、北小陈、东大陈、西大陈、北大过、孤庄、南大过、南小陈 ~=/.ZUQNX  
  前营乡 TLT6z[  
  前营乡有9738户,人口为35779人,拥有耕地51589亩,辖前营、后营、赵家庄、西王封、东王封、西刘庄、东刘庄、李同智庄、苗家营、西古营、桃园、西泽北、于家庄、后魏家庄、杜林、前魏家庄、朱家庄、石碑、崔家庄、东泽北、东范庄、周家庄、吕家庄、骆家营、八里丘、小染庄、沙河 \(`,z}Ht _  
  和睦井乡 k!ac_}&NNv  
  和睦井乡有9141户,人口为33907人,拥有耕地79283亩,辖和睦井、北周家庄、双丘、张家庄、南周家庄、贾辛庄、马乡、散思台、东理顺井、西理顺井、大士庄、双柳树、小士庄、红旗营、石槽李家庄、豆家庄、通士营、高家庄  G4{TJ,~  
  田家庄乡 sHm :G_  
  田家庄乡有14002户,人口为49950人,拥有耕地98135亩,辖田家庄、试炮营、王庄营、张董牛、尚家庄、周家庄、北付庄、八里庄、南付庄、郭永庄、木丘、东张口、狮子庄、西王庄、倾井、彭六佐、西刘家庄、东刘家庄、子曰庄、北贤丘、南贤丘、草帽庄、网子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豆腐庄、史家庄、旧寨、伴当营 s&D>'J  
  新城镇 >gZ"^iW  
  新城镇有7641户,人口为23707人,拥有耕地63647亩,辖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新城南街、新城北街、兴隆寺、圈头、白龙丘、路过、大李庄、贾李庄、后杜科、沈家庄、郝家庄、前杜科、曹家园、满家湾、张家村、董家屯、常家屯、李家屯、徐家屯 o!sHK9hvJ)  
  马庄乡 nna boD  
  马庄乡有8085户,人口为27900人,拥有耕地88325亩,辖马庄、回生、甜水井、东谢村、西谢村、北营、南李家庄、东营、辛村、南朱庄、木店、一间房、台家庄、马家庄、三间房、朱家庄、枣营、枣营庄、芦家庄、中东石干、西石干 6(-c$d`C.0  
  南智邱镇 f,:2\b?.  
  南智邱镇有10219户,人口为38709人,拥有耕地80225亩,辖南智邱、南瓦、南棚、南耿庄、大车城、小车城、耿虔寺、北智邱、赵马、北张光、南张光、西小王、盂观、西城、东小王、西曹家庄、西陈家庄、东陈家庄、北瓦、褚家庄、朗口、漫河头、泗上、新兴路 3 &5AbIZ  
  王口镇 `XK#sCC  
  王口镇有11050户,人口为40774人,拥有耕地122085亩,辖王口、南汉口、北汉口、翰林庄、雷家庄、孟家庄、聂家庄、大理寺、东曹家庄、郭西、贾百户、恒丘、大营、杨庄、中曹家庄、倪家庄、西花里庄、东花里庄、文朗口、仨树、刑家庄、四七营 y2:Bv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9-18
辛集市各乡镇村名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四个出处。   *ez7Q   
]6;oS-4gu?  
一、与滹沱河有关。   E#/vgm=W;  
(&xIB F_6  
旧城:   "fWm{;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7-2,|(Xg  
O+PRP"$g"  
新城:   'aJm4W&j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MUR Hv3  
XE?,)8  
新垒头:   2hFOwI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j -jbA  
YfJQ]tt 1  
王口:   v\Edf;(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MMB|{6  
!Tu4V\^~A  
一间房:   EBx!q8z z  
相传早年此地即为一村,明时滹沱河水患,房倒屋塌,仅留下一间小庙,后恢复村庄,遂称一间房,沿用至今。   ^/"2s}+  
e\WG-zi/  
河庄:   Qvm[2mb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vj7V_  
R*>EbOuI  
散思台:    H;Cv] -  
相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该村原名雷家井,位于今村街心高地,时与毕家庄相邻。后滹沱河水患冲散两村居民,人们苦于水灾,都思念着村中那块高地,水退后两村居民重来定居,建为一村,遂名散思台。   m}GEx)Y D  
gtJCvVj>g  
满家湾:   u!9bhL`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满氏由山西珙洞县迁此立庄,时因村址临滹沱河,故名满家湾。   8Lh[>|~=  
&d&nsQ  
东小王、西小王:   N7}y U~j^  
相传汉萧王刘秀走国时,曾屯兵于此,故名萧王村。后改“萧”为“小”,即称小王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因滹沱河水患将此冲为东西两部,各按其方位称为东小王、西小王。   W=zp:6Z~  
E9#.!re|^  
漫河头:   "-A@d&5.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漫河头。相传因故村址东有河经过,河水常常漫出河道,故名漫河头。   oPC qv  
28=L9q   
郭西:   @2R+?2 j  
相传明时该村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于旧镇城郭之西建村,遂称郭西。   ge!Asm K  
3?-2~s3gp  
文朗口:   ~[`*)(4E  
相传宋金之时,建村于滹沱河口,名温浪口(意指平息大浪)。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称温朗口。光绪后本村名人谢迈度改“温”为“文”(意在多出文人才)。故称文朗口。   C.R e*;EI,  
am# (ms  
雷家庄:   D}L4uz?  
相传明末滹沱河由此经过,宁晋县香亭村雷姓经常来此打渔,后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雷家庄。   二、与山西珙洞县移民有关。   5gbD|^ij  
S<nbNSu6+  
小辛庄:   (m& ''yaH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9 {r2d&c  
~ _W>ND  
田家庄:   @j+X>TD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W\ H%VR  
y>|AX/n  
马吕:   THHA~;00YN  
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马、吕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遂以姓氏命名为马吕。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两村,称东、西马吕。光绪后合并,仍称为马吕。   T(iL#2^  
>&l{_b\k  
王家庄:    G L8 N!,  
据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   8I%N^G  
m_,j)A%  
周家营:   +8|r_z\A5a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周家营。   .8/W_iC92  
H'wh0K(  
贾辛庄:   LAPC L&Z  
相传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贾辛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贾辛庄。   g].v  
<G#z;]N  
仨树:   F>co#  
相传明成祖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址有三棵树,故名三树。光绪后演变为仨树。   6uubkt  
QliP9-im3  
东石庄、西石庄:   )kK" 1\m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两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各为东石庄、西石庄。   vp..>B MJ  
">rt *?^  
其它相类似的如:尚家庄、周家庄、郭永庄(原名郭家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马家庄、杨庄(杨家庄)。   tqT-9sEXX.  
V SUz+W  
kq=tL@W`0}  
三、与当地名人有关。   UCS`09KNJ  
0/0rWqg /  
位伯:   f f_| 3G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   p="K4E8~H  
-[-Ry6G  
南智丘:   2Wq/_: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   ~.f[K{h8  
dxF/]>t  
77o&$l,A|  
范家庄:   8!VF b+  
据束鹿县志载,元代耿恭死后葬于此地,有姓范者为之守坟,后定居建村,遂称范家庄。   v9+1[Y";  
Z'|A>4 \  
石碑:   S[L2vM)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石碑。因该村北临元左丞耿焕姓氏墓碑,故此得名。(现墓碑尚存)   OCYC Dn  
B)L;ja  
~AG."<}  
W.VyH|?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3-$w5O3}  
:R9 DJh\  
军齐:    =[G)  
相传金宋交兵时,宋军曾在此集凑齐。后有人从山西、河南等地迁此建村,遂取名军齐。清康熙时,更名为军西,光绪时又改为军齐,沿用至今。   } P/ x@N  
DU.[Sp  
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N6*v!M+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因宋兵曾在此扎过营帐,该村又位于营帐之北,故更名为北帐。后改“帐”为“章”。1937年按村内马、李、孟、刘四条街,各分建为村,按村姓氏多少,分别命名为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doJ= lc  
?ne!LDlE|  
等报:   M}W};~V2ng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宋兵在军齐集结凑齐后,曾在些等探马回报,故名等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董保,光绪后(公元1908)又改为等报。   VKXZA2<?'  
dI|`"jl#  
东大陈、西大陈:   B#9T6|2  
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两村,金宋交兵时,曾在此设一大阵,因两村分别位于该阵东西,故更名为东大阵、西大阵,后改“阵”为“陈”。遂称东大陈、西大陈。   m=p<.%a  
]z_C7Y"4BR  
北大过、南大过。   1[r;  
相传宋时此地即为一村。金宋交兵时,常大批兵马经过,遂改为大过。后在水灾部分户南迁,建南大过。此村按方位改称北大过。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南北大过合称大过。后又分开。   }c-tvK1g  
]6 vqgu  
马兰:   1q(o3%   
据传,金宋交兵时,有一马姓在此圈地养马,人称马郎。立村后称为马郎村。后演变为马兰。   w-(^w9_e  
9\[A%jp#K@  
东良马、西良马:   d( +E0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分别称为东良马、西良马。   {glRX R  
SK_i 3?  
六郎营:   ?5#=Mh#  
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D H[Mt  
^7&0P m  
留双营:   M/^kita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k7ODQ(*v  
   {ei, >5K  
大营:   C>*]a(5k  
相传唐时此村名桂林乡。金宋交兵时,宋兵屯军于此,扎大营,遂改名大营。   Je~d/,^WU  
四七营:   C/je5  
相传金宋交兵时,该地驻宋兵二十八营,后该地建村,称二十八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改为四七营。(四七即二十八)。   b(McH*_8e  
B)`^/^7  
五: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qh -fW; #  
和睦井: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   ewb/ Z[4  
东柳科、西柳科:   {|Pz9a- :  
相传刘秀走国被追曾藏在此处柳棵里(柳丛中),后在柳棵东西各建一村,故称东柳棵、西柳棵。后演变为东柳科、西柳科。   x#s=eeP1  
抬头村:   Q8 r 7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勒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xQq+e}l<  
红旗营:   ,-[dr|.  
相传汉时即有此村,刘秀走国在此屯兵,因在半夜起营,故更名为黑起营,后按谐音改为黑旗营。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黑旗营改为红旗营。   8{Id+Q>Vo,  
石槽李家庄:   >J[Wd<~t  
相传早年此地有一石槽,水满鱼现,水干鱼去,人皆奇之。汉刘秀走国至此,曾用此石槽饮马,后建村落。因李姓居多,遂称石槽李家庄。   9p5{,9.3*  
撒马营:   4$<-3IP,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因被追赶,撒马逃跑,遂更名为撒马营。    zOnQ656  
孤马营:   $k&}{c8P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经此地,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wc5OK0|  
都大营:   VT&R1)c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堵挡了一阵追兵,故名堵挡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演变为都当营,光绪(公元1908年)后又改为都大营。   >f*[U/{ K  
试炮营:   LYY|8)Nj2"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王庄营安装抛石tupao,到此村试炮,遂更名为试炮营。   |.zotEh  
王庄营:   bs_"Nn?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安装抛石tupao,遂称王庄营,后改“装”为“庄”,称王庄营。   h7H#sL[^  
草帽庄:   (iZE}qf7 g  
相传西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将草帽丢于此处,后为其走国留名,该村遂名草帽庄。   ] x_WO_  
伴当营:   (W l5F  
相传西汉时此地为一村。刘秀走国时,骑马至此,马被绊倒,遂称绊马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半当营。光绪后(公元1908年)改“半”为“伴”,称伴当营。   4SqZ V  
倾井:   ii :h E=  
康熙《束鹿县志》记载:“相传后汉光武帝次河北,过此,三军渴甚,无汲具。光武命军士以手搬之。井忽倾欹,泉水溢出,至今砖瓦倾斜,如隧道然。”故名倾井。   <NO?B+ ~]  
东谢村、西谢村:   zu Jl #3YP  
相传汉时此地有东西两村,刘秀走国至此,两村百姓招待甚善,刘秀连声道谢,各村按其方位称为东谢村、西谢村。   t"@: a Y"  
 *R6n+d  
六、其它有趣的地名来历。   hA81(JWG  
仁慈:   ToHCS/J59  
据《束鹿县志》记载,此村原名为“不打寨”。相传明时一新任县官,到此查看陈案,发现这村从未有杀人放火之事,遂改村名为仁慈。表示村民慈善、仁义。   @BZ6{@*  
东朗月、西朗月:   >r"~t70C~]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名狼穴,因“有数狼在东西两处籍草为穴,故名狼穴,两村按方位称东狼穴和西狼穴,清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雅化为东朗月、西朗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