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进料,6月20日出菇,一直到9月份共出三个月。每平方米可出40斤,按照每斤均价7元来算,每个棚的毛收入就在14万元左右。”在马庄乡马庄村村南的塑料大棚旁,向我们侃侃而谈的,是一位叫陈少凯的39岁青年。 9NIy#
陈少凯,倾井村的农民企业家。他在三乡五里卖过轴流泵,做皮衣远赴俄罗斯闯过市场,2014年1月起又扎根马庄村生产生物制剂。他从事过的几个行当,却都好像和现在种植双孢菇没有多大关系。 ++92:decM
“做皮衣虽然赚了些钱儿,但我们看到国家现在对农业项目非常重视,对环保生态项目非常支持。于是我就从皮革业走出来寻找新项目投资。”陈少凯向我们说起种植双孢菇的起因。 #q4*]qGHm
陈少凯注册成立河北微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为养殖业服务的生物制剂后,更加青睐农业养殖种植项目。为寻找项目,他上东北,下福建,奔上海,跑上东,终于发现了适合在华北平原上依靠大棚种植双孢菇的项目。 n@B{vyy
有了好项目,土地是关键。去年春天,当陈少凯和马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国念叨起这个项目时,正在谋划大力进行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杨建国兴奋地说:“土地的事包在我身上,你就放心大胆地干吧!”原来,马庄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发展过大棚种植,农民们知道大棚能赚钱。杨建国和陈少凯的想法不谋而合,都认准了种植双孢菇发展循环经济这条新路子。 QjukK6#W
杨建国说到办到,他马上召开“两委”班子会、党员村民代表会,统一大家的思想。村主任郭士俭挨家挨户去征求意见、做工作。2014年6月,陈少凯和40户农民签订了220亩土地15年的流转合同。 IUhp;iH
目前,陈少凯在流转土地上已经建成20个双孢菇自然温室大棚,每个棚每年可达到4、5万元的收入。正在建设中的2个高标准恒温大棚,采用水源热泵智能恒温控制,冬夏两季均可控制在17°--18°之间,由于采用立体栽培和错季生产,每个棚的年收入在14万元左右。这样的智能恒温大棚,陈少凯计划今年建设30个。由于双孢菇大棚原材料取材方便,农家的玉米、小麦秸秆、牛粪等均可,大棚易于管理,成本低,效益高,如今,马庄村原来种植姬菇的十几户农民都纷纷想加入到种植双孢菇中来。 o+)A'S
陈少凯信心满满:以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共同合作建立的研发基地为基础,进一步组建双孢菇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打造双孢菇品牌,着力搞好产品加工与包装,办成集种菇、科研、采摘和技术培训服务为一体的经营模式,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增加本地闲散劳动力就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