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4718阅读
  • 7回复

大话辛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5-25
MWBXs7 5I  
Uh|TDuM  
]{YN{  
C@%iQ]=  
I+0c8T(:  
[转] 辛集各地村名由来!! 2015-5-21 08:13阅读(0)转载自伊凡 mT96 ]V \  
eh$G.-2N  
B ,V( LTE  
x.I][(}  
辛集市原称束鹿县,历史悠久。据史籍和县志记载,夏、商属冀州地,周时属并州地,春秋属晋地,战国属赵地,秦时钜鹿郡地,但未设行政建制。 5pO]vBT  
西汉开始建县,时分为贳、(鼎阝)、安定、乐信、西梁五县,前四县均隶钜鹿郡,西梁县隶信都国。 k_]\(myq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郡国大旱,蝗虫成灾,民多流亡。为安抚民心,改安定为安民县。此后,曾叫(枭阝)、安国县、鹿城县,隶属疆域时有其变。 "?$L'!bM@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曾作乱于此。天宝十五年初(公元755年),破安禄山。三月己亥,改饶阳之城鹿城为束鹿,以厌之。自唐更名以来,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 6 |QTS|!  
y k?SD1hj  
1944年县治(日伪)迁往辛集。 :I2H&,JT  
uu}'i\Q  
e\`wlaP,  
辛集:古镇辛集历史悠久。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辛集镇过去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际就享有盛名,有“直隶一集”之称。 [ L  
辛集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西部略高于东部,早年滹沱河曾流经该镇北部,灌溉千顷良田,给人以舟楫之便。 X$/E>I  
Y|mW.  
辛集市各乡镇村名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四个出处。 MzcB3pi  
F y b[{"  
一、与滹沱河有关。 $h,d? .u6w  
x@h tx?   
旧城: (FuEd11R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W+KF2(lB  
Zw+=ng.q?  
新城: bn$)f6%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6lOIgn  
>wA+[81[  
新垒头: (I[s3EnhS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sr\cVv")  
8`}l\ Y  
王口: Q*gnAi&.#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yKYl@&H/%  
N8VVGPa  
一间房: hje! w `  
相传早年此地即为一村,明时滹沱河水患,房倒屋塌,仅留下一间小庙,后恢复村庄,遂称一间房,沿用至今。 *\D}eBd|  
{o( * f  
河庄: |7y 6 pz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t&*>ma6)  
JRq3>P  
散思台: DacN {r"3  
相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该村原名雷家井,位于今村街心高地,时与毕家庄相邻。后滹沱河水患冲散两村居民,人们苦于水灾,都思念着村中那块高地,水退后两村居民重来定居,建为一村,遂名散思台。 yx2z%E  
2SYKe$e  
满家湾: Hj2<ZL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满氏由山西珙洞县迁此立庄,时因村址临滹沱河,故名满家湾。 sa G8g  
vTdUuj3N  
东小王、西小王: hqL+_| DW  
相传汉萧王刘秀走国时,曾屯兵于此,故名萧王村。后改“萧”为“小”,即称小王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因滹沱河水患将此冲为东西两部,各按其方位称为东小王、西小王。 z?)He)d  
&Y+e=1a+  
漫河头: 6F(hY !}5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漫河头。相传因故村址东有河经过,河水常常漫出河道,故名漫河头。 `g--QR  
cM3jnim  
郭西: !:3^ hb  
相传明时该村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于旧镇城郭之西建村,遂称郭西。 P/G>/MD/l  
^}J<)}Q  
文朗口: Y3k[~A7X  
相传宋金之时,建村于滹沱河口,名温浪口(意指平息大浪)。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称温朗口。光绪后本村名人谢迈度改“温”为“文”(意在多出文人才)。故称文朗口。 L"^OdpOs  
5Dd:r{{ Q  
雷家庄: 6AAswz'$P  
相传明末滹沱河由此经过,宁晋县香亭村雷姓经常来此打渔,后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雷家庄。 > VP5vkv=  
FNC[59   
二、与山西珙洞县移民有关。 !.*iw k`  
9p4y>3  
小辛庄: r_^) 1w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6/= y1QC)  
KU]ok '  
田家庄: K3L"^a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Ug tvo  
g8RPHjvZ  
马吕: eeW`JG-E  
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马、吕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遂以姓氏命名为马吕。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两村,称东、西马吕。光绪后合并,仍称为马吕。 gX^ PSsp  
o5SQ1;`   
王家庄: <[ZI.+_Wt  
据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 KzNm^^#/$A  
J'e]x[Y  
周家营: NO2(vE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周家营。 l[oe*aYN7  
JGis "e  
贾辛庄: s9i|mVtm8  
相传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贾辛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贾辛庄。 oR#Ob#&  
0elxA8Z~e  
仨树: vQgq]mA?  
相传明成祖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址有三棵树,故名三树。光绪后演变为仨树。 P#MK  
|4fF T `  
东石庄、西石庄: O[FZq47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两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各为东石庄、西石庄。 q_sEw~~@!  
V&%C \ns4  
其它相类似的如:尚家庄、周家庄、郭永庄(原名郭家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马家庄、杨庄(杨家庄)。 s7l23*Czl  
RkA8  
WI&lj<*  
三、与当地名人有关。 {~'H  
R&*@@F-dx  
位伯: '#q4Bc1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 n1,S_Hs  
-uj3'g (;w  
南智丘: 2)9r'ai?a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 o/^1Wm=  
8Q=ZH=SQK  
ezUQ> e  
范家庄: 6e.[,-eU  
据束鹿县志载,元代耿恭死后葬于此地,有姓范者为之守坟,后定居建村,遂称范家庄。 UFw](%=&M  
E{% SR  
石碑: yQ%"U^.m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石碑。因该村北临元左丞耿焕姓氏墓碑,故此得名。(现墓碑尚存)  R%"K  
id?E)Jy  
ugLlI2 nJ  
|55dbL$w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E7`qmn  
I]9 C_  
军齐: T<yb#ak  
相传金宋交兵时,宋军曾在此集凑齐。后有人从山西、河南等地迁此建村,遂取名军齐。清康熙时,更名为军西,光绪时又改为军齐,沿用至今。 uokc :D  
4x=(Zw_X  
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 {{[cT I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因宋兵曾在此扎过营帐,该村又位于营帐之北,故更名为北帐。后改“帐”为“章”。1937年按村内马、李、孟、刘四条街,各分建为村,按村姓氏多少,分别命名为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ihiG_f  
Skxd<gv  
等报: `N'V#)Pi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宋兵在军齐集结凑齐后,曾在些等探马回报,故名等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董保,光绪后(公元1908)又改为等报。 (`c G  
t7*#[x)a  
东大陈、西大陈: cU8xUpq  
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两村,金宋交兵时,曾在此设一大阵,因两村分别位于该阵东西,故更名为东大阵、西大阵,后改“阵”为“陈”。遂称东大陈、西大陈。 ]C!?HQ{bsf  
Ee)xnY%(  
北大过、南大过。 :o8MUXH$  
相传宋时此地即为一村。金宋交兵时,常大批兵马经过,遂改为大过。后在水灾部分户南迁,建南大过。此村按方位改称北大过。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南北大过合称大过。后又分开。 hqD qt"dKz  
p!DP`Ouc3\  
马兰: 4TZ cc|B5  
据传,金宋交兵时,有一马姓在此圈地养马,人称马郎。立村后称为马郎村。后演变为马兰。 cG_Vc[  
x+7*ADKb  
东良马、西良马: tJ'iX>9I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分别称为东良马、西良马。 t,<UohL|z  
5JSrrpGr  
六郎营: ?\y%]1  
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0(  
5jZiJw(  
留双营: !OAvD#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h/m6)m.D  
t)a;/scT  
大营: `q_<Im%I  
辛集部分乡镇村名的来历(补充)   ] .mqxf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fzPZ|  
………………   ;dZMa]X0  
大营:    uMd. j$$  
相传唐时此村名桂林乡。金宋交兵时,宋兵屯军于此,扎大营,遂改名大营。   r4Q|5kT*i  
四七营:   S|AjL Ng#  
相传金宋交兵时,该地驻宋兵二十八营,后该地建村,称二十八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改为四七营。(四七即二十八)。   O|'1B>X  
L l}yJ#3,  
五: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NJD  
和睦井: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   ,H[SI0];  
东柳科、西柳科:   ej^3Y Nh&  
相传刘秀走国被追曾藏在此处柳棵里(柳丛中),后在柳棵东西各建一村,故称东柳棵、西柳棵。后演变为东柳科、西柳科。   ,Eu?JH&}u  
抬头村:   Z a(|(M H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勒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Gu;OV LR|  
红旗营:   +@:L|uFU  
相传汉时即有此村,刘秀走国在此屯兵,因在半夜起营,故更名为黑起营,后按谐音改为黑旗营。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黑旗营改为红旗营。   , ;jGJr  
石槽李家庄:    v~=\H  
相传早年此地有一石槽,水满鱼现,水干鱼去,人皆奇之。汉刘秀走国至此,曾用此石槽饮马,后建村落。因李姓居多,遂称石槽李家庄。   #ekM"p  
撒马营:   /X#z*GX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因被追赶,撒马逃跑,遂更名为撒马营。   fk{0d  
孤马营:   ,:GN;sIXg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经此地,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QJBr6   
都大营:   ;Gd~YGW^#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堵挡了一阵追兵,故名堵挡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演变为都当营,光绪(公元1908年)后又改为都大营。   orfp>B) 0  
试炮营:   6q/ ?-Qcy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王庄营安装抛石土、炮,到此村试炮,遂更名为试炮营。   AK@L32-S  
王庄营:   [Qj;/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安装抛石土、炮,遂称王庄营,后改“装”为“庄”,称王庄营。   ;rR/5d1!  
草帽庄:   E=w3=\JP  
相传西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将草帽丢于此处,后为其走国留名,该村遂名草帽庄。   E^CiOTN  
伴当营:   Z :nbZHByh  
相传西汉时此地为一村。刘秀走国时,骑马至此,马被绊倒,遂称绊马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半当营。光绪后(公元1908年)改“半”为“伴”,称伴当营。   |.U)ll(c  
倾井:   Adx`8}N8  
康熙《束鹿县志》记载:“相传后汉光武帝次河北,过此,三军渴甚,无汲具。光武命军士以手搬之。井忽倾欹,泉水溢出,至今砖瓦倾斜,如隧道然。”故名倾井。   X.V[0$.;  
东谢村、西谢村:   w/m:{cHk  
相传汉时此地有东西两村,刘秀走国至此,两村百姓招待甚善,刘秀连声道谢,各村按其方位称为东谢村、西谢村。   7wVH8^|  
a9Y5  
六、其它有趣的地名来历。   5v _P Oq  
仁慈:   ,hRN\Kt)p  
据《束鹿县志》记载,此村原名为“不打寨”。相传明时一新任县官,到此查看陈案,发现这村从未有杀人放火之事,遂改村名为仁慈。表示村民慈善、仁义。   +!yX T C  
东朗月、西朗月:   !#N\ b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名狼穴,因“有数狼在东西两处籍草为穴,故名狼穴,两村按方位称东狼穴和西狼穴,清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雅化为东朗月、西朗月。
c0rk<V%5+  
!mnUdR|>(  
vhgLcrn  
0XU}B\'<  
r>t1 _b+nu  
f.xA_Y>  
VaLs`q&3>  
[hh/1[   
.*5Z"Q['G  

  • MesRa (  
    o\=n4;S  
K5 KyG  
\ |!\V  
Zv!{{XO2;  
yVJ%+d:6  
#R&H &1  
h~} .G{"  
p]T"|!d  
wCKj7y[  
N4!<Xj  
由于IE浏览器升级禁用了alt+x快捷键,请用alt+q快捷键来快速进入写说说入口 Da1aI]{I  
u8L$]vOg  
MMQ;mw=^]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5-25
网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5-25
事出有因。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5-25
涨姿势了。
云在青天,水在瓶中。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5-05-26
*v%rMU7,  
9~IQw#<  
  尼泊尔小孩说,“辛集---不错!”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5-27
涨姿势了
pys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5-27
好久不见,朋友!
pys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5-27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