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4717阅读
  • 7回复

大话辛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5-25
?zW4|0  
!L4Vz7 C  
| T<t19  
'{+5+ J  
$8gj}0}eH  
[转] 辛集各地村名由来!! 2015-5-21 08:13阅读(0)转载自伊凡 <&:OSd:%  
#?8dInu>  
};"-6e/9  
9fr LYJz"  
辛集市原称束鹿县,历史悠久。据史籍和县志记载,夏、商属冀州地,周时属并州地,春秋属晋地,战国属赵地,秦时钜鹿郡地,但未设行政建制。 >ENZ['F  
西汉开始建县,时分为贳、(鼎阝)、安定、乐信、西梁五县,前四县均隶钜鹿郡,西梁县隶信都国。 ssGp:{]v/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郡国大旱,蝗虫成灾,民多流亡。为安抚民心,改安定为安民县。此后,曾叫(枭阝)、安国县、鹿城县,隶属疆域时有其变。 hw / :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曾作乱于此。天宝十五年初(公元755年),破安禄山。三月己亥,改饶阳之城鹿城为束鹿,以厌之。自唐更名以来,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 oUrNz#U  
a"gZw9m@  
1944年县治(日伪)迁往辛集。 WPT0=Hqp7  
{\3ZmF  
z97RNT|Y7U  
辛集:古镇辛集历史悠久。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辛集镇过去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际就享有盛名,有“直隶一集”之称。 Os--@5e  
辛集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西部略高于东部,早年滹沱河曾流经该镇北部,灌溉千顷良田,给人以舟楫之便。 $'# hCs  
K TJm[44  
辛集市各乡镇村名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四个出处。 ? S^ U-.`  
9<BC6M_/  
一、与滹沱河有关。 I;xrw?=\L  
g,Z8I;A^  
旧城: (Tt\6-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c:(Xk zj  
%O] ]La  
新城: Fd!Np7xw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jAX&7G`  
&Z!O   
新垒头:  [@YeQ{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q[s8  
yf7p,_E/  
王口: W]b>k lp;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C;]}Ht:~I  
pRyePxCDj)  
一间房: <4r3ZV;'  
相传早年此地即为一村,明时滹沱河水患,房倒屋塌,仅留下一间小庙,后恢复村庄,遂称一间房,沿用至今。 ?`ETlFtD4  
ASA ]7qyO  
河庄: .!|\Y!]^r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jroR 2*  
KQGdV{VFs  
散思台: j4pxu/2  
相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该村原名雷家井,位于今村街心高地,时与毕家庄相邻。后滹沱河水患冲散两村居民,人们苦于水灾,都思念着村中那块高地,水退后两村居民重来定居,建为一村,遂名散思台。 bzYj`t?  
%0 cFs'  
满家湾: oD1rt>k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满氏由山西珙洞县迁此立庄,时因村址临滹沱河,故名满家湾。 ZBYFQTEE  
1.29%O8V_  
东小王、西小王: aX CVC<l  
相传汉萧王刘秀走国时,曾屯兵于此,故名萧王村。后改“萧”为“小”,即称小王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因滹沱河水患将此冲为东西两部,各按其方位称为东小王、西小王。 <r 2$k"*:  
9Z, K  
漫河头: 66ULR&D8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漫河头。相传因故村址东有河经过,河水常常漫出河道,故名漫河头。 M&au A  
d)hA'k  
郭西: +S/OMkC  
相传明时该村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于旧镇城郭之西建村,遂称郭西。 >1luLp/,$  
klpYtQ  
文朗口: j{QzD^t  
相传宋金之时,建村于滹沱河口,名温浪口(意指平息大浪)。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称温朗口。光绪后本村名人谢迈度改“温”为“文”(意在多出文人才)。故称文朗口。 o@T-kAEf-.  
xZbiEDU  
雷家庄: m5i?<Ko@  
相传明末滹沱河由此经过,宁晋县香亭村雷姓经常来此打渔,后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雷家庄。 'x/pV5[hQ  
'Lm\ r+$F  
二、与山西珙洞县移民有关。 8zhr;Srt  
cg`bbZ  
小辛庄: C8dC_9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n{'LF #4l  
f8ucJ.{"  
田家庄: +% E)]*Ym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W}YXLFj?  
4Wsp PHj  
马吕: \PU7,*2  
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马、吕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遂以姓氏命名为马吕。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两村,称东、西马吕。光绪后合并,仍称为马吕。 3i\<#{  
Owd{;  
王家庄: D1G9^7:^E  
据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 l-/fFy)T  
Qdt4h$~V"  
周家营: s}w?Dvo\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周家营。 p;nRxi7'  
nulLK28q  
贾辛庄: &Ul8h,qw  
相传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贾辛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贾辛庄。 Rda~Drz  
pAdx 6  
仨树: C[X2]zr  
相传明成祖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址有三棵树,故名三树。光绪后演变为仨树。 \tCxz(vKz  
Lp1\vfU<+  
东石庄、西石庄: 2 Q bCH}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两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各为东石庄、西石庄。 N$&)gI:  
W"3YA+qpI  
其它相类似的如:尚家庄、周家庄、郭永庄(原名郭家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马家庄、杨庄(杨家庄)。 :X+!W_xR  
PCqE9B)l  
J_-K"T|f  
三、与当地名人有关。 Pi/V3D) B  
>~+qU&'2  
位伯: T~D2rt\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 UO~Xzx!e  
rl/]Ym4j  
南智丘: rf\/Y"D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 Kg8n3pLAX  
bf4QW JZD  
|[+/ ]Y  
范家庄: >^!)G^B  
据束鹿县志载,元代耿恭死后葬于此地,有姓范者为之守坟,后定居建村,遂称范家庄。 1@}s:  
vyS8yJUY  
石碑: b+/z,c6w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石碑。因该村北临元左丞耿焕姓氏墓碑,故此得名。(现墓碑尚存) AQ)DiH  
j'IZetT  
@1c[<3xJ T  
m7 $t$/g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ja2BK\"1:  
",, W1]"%  
军齐: wf `e3S  
相传金宋交兵时,宋军曾在此集凑齐。后有人从山西、河南等地迁此建村,遂取名军齐。清康熙时,更名为军西,光绪时又改为军齐,沿用至今。 (JX 9c  
H{1'OC  
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 ULjK*)R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因宋兵曾在此扎过营帐,该村又位于营帐之北,故更名为北帐。后改“帐”为“章”。1937年按村内马、李、孟、刘四条街,各分建为村,按村姓氏多少,分别命名为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qT153dNA&  
?GT,Y5  
等报: woyn6Z1JQ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宋兵在军齐集结凑齐后,曾在些等探马回报,故名等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董保,光绪后(公元1908)又改为等报。 r)]8zK4;=  
bI?uV;m>  
东大陈、西大陈: HI\V29 a  
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两村,金宋交兵时,曾在此设一大阵,因两村分别位于该阵东西,故更名为东大阵、西大阵,后改“阵”为“陈”。遂称东大陈、西大陈。 Fo.p}j+>  
G4<M@ET  
北大过、南大过。 a[ Y\5Ojm  
相传宋时此地即为一村。金宋交兵时,常大批兵马经过,遂改为大过。后在水灾部分户南迁,建南大过。此村按方位改称北大过。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南北大过合称大过。后又分开。 ` zoC++hx  
+{b3A@f|F  
马兰: T8t_+| ( G  
据传,金宋交兵时,有一马姓在此圈地养马,人称马郎。立村后称为马郎村。后演变为马兰。 07 E9[U[  
^l8&y;-T  
东良马、西良马: /:GeXDJw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分别称为东良马、西良马。 !,Uzt1K:  
goje4;  
六郎营: `z1E]{A  
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KQvIH!  
YQ$Wif:@(n  
留双营: nBg  tK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JIOeDuw+  
9er0Ww.d  
大营: &P:2`\'  
辛集部分乡镇村名的来历(补充)   Dkyw3*LCn%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TfN*0  
………………   :k/Z|  
大营:   opIbs7k-  
相传唐时此村名桂林乡。金宋交兵时,宋兵屯军于此,扎大营,遂改名大营。   .~AQxsGH  
四七营:   Fi8#r)G.  
相传金宋交兵时,该地驻宋兵二十八营,后该地建村,称二十八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改为四七营。(四七即二十八)。   aGs\zCAP  
H"b }l f  
五: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s`dwE*~  
和睦井: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   E``\Jre@  
东柳科、西柳科:   0J z|BE3Y  
相传刘秀走国被追曾藏在此处柳棵里(柳丛中),后在柳棵东西各建一村,故称东柳棵、西柳棵。后演变为东柳科、西柳科。   W*WSjuFr2  
抬头村:   Qz4n%|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勒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EC8Fapy  
红旗营:   \Y$@$)   
相传汉时即有此村,刘秀走国在此屯兵,因在半夜起营,故更名为黑起营,后按谐音改为黑旗营。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黑旗营改为红旗营。   "lnI@t{o  
石槽李家庄:   :pw6#yi8`  
相传早年此地有一石槽,水满鱼现,水干鱼去,人皆奇之。汉刘秀走国至此,曾用此石槽饮马,后建村落。因李姓居多,遂称石槽李家庄。   \R|qXB $  
撒马营:   N= G!r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因被追赶,撒马逃跑,遂更名为撒马营。   ., =\/ C<  
孤马营:   d>gN3}tT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经此地,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IEei{  
都大营:   c[zGWF#1>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堵挡了一阵追兵,故名堵挡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演变为都当营,光绪(公元1908年)后又改为都大营。   f+V^q4  
试炮营:   _xu_W;nh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王庄营安装抛石土、炮,到此村试炮,遂更名为试炮营。   2]'cj  
王庄营:   u5I#5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安装抛石土、炮,遂称王庄营,后改“装”为“庄”,称王庄营。   Q&`if O  
草帽庄:   L)QAI5 o:3  
相传西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将草帽丢于此处,后为其走国留名,该村遂名草帽庄。   IfzW%UL  
伴当营:   Y+Cqc.JBQ  
相传西汉时此地为一村。刘秀走国时,骑马至此,马被绊倒,遂称绊马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半当营。光绪后(公元1908年)改“半”为“伴”,称伴当营。   %pUA$oUt  
倾井:   J`'wprSBb  
康熙《束鹿县志》记载:“相传后汉光武帝次河北,过此,三军渴甚,无汲具。光武命军士以手搬之。井忽倾欹,泉水溢出,至今砖瓦倾斜,如隧道然。”故名倾井。   s$ZKd  
东谢村、西谢村:   n eBcS[  
相传汉时此地有东西两村,刘秀走国至此,两村百姓招待甚善,刘秀连声道谢,各村按其方位称为东谢村、西谢村。   /I~(*X  
S]g`Ds<  
六、其它有趣的地名来历。   b{(= C 3  
仁慈:   j<PpCL_8%  
据《束鹿县志》记载,此村原名为“不打寨”。相传明时一新任县官,到此查看陈案,发现这村从未有杀人放火之事,遂改村名为仁慈。表示村民慈善、仁义。   YgR}y+q^6  
东朗月、西朗月:   <!a%GI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名狼穴,因“有数狼在东西两处籍草为穴,故名狼穴,两村按方位称东狼穴和西狼穴,清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雅化为东朗月、西朗月。
_%@ri]u{ov  
&:[hUn8jU  
fl+dL#]  
(X/dP ~  
'9tV-whw  
W{X5~w (  
8dlhL8#  
Sej(jJX1  
^X| Bzz)  

  • bZCNW$C3l  
    *T-v^ndJh  
vT;~\,M  
(Y~gItej  
|0$7{nQ  
V2o1~R~  
3FsX3K,_X  
5-! Zm]  
Q=?YY-*$  
/|W Bk}  
a" !r]=r  
由于IE浏览器升级禁用了alt+x快捷键,请用alt+q快捷键来快速进入写说说入口 ftRzgW);  
7R#$Hm  
$^5c8wT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5-25
网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5-25
事出有因。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5-25
涨姿势了。
云在青天,水在瓶中。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5-05-26
!3 j@gi2  
E,g5[s@  
  尼泊尔小孩说,“辛集---不错!”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5-27
涨姿势了
pys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5-27
好久不见,朋友!
pys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5-27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