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61252阅读
  • 249回复

【实名帖·祭父安息】安古城首例民告官,但凡有路可走,何必出此下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5-07-21
没想到刚发完这个帖子,就有安古城乡亲来家里问情况,心里非常感动。其实用这种形式,实在是心里的苦楚必须给亲人们倒一倒。感谢楼上乡亲们的关注,这个说来话长的事,我一定会原原本本的交代清楚。这件事情当中,无论是亲人还是乡亲,都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和安慰,我会在以后的帖子中一一感谢。下午工作忙,晚上接着说。 :#"gQ^YNp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5-07-21
回复听雨观雪:我等级不够,不能带链接回复,只能在这里回复了—— wt[MzpRP  
@3c5"  
承包地都能让出纳变成遗产,职务行为这点小事更好解释,亲,我们都懂,谢谢亲仗义执言,鞠躬~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5-07-21
看下文 Hu|NS{Ke-  
期待中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5-07-21
争取 自己的合法权益 {mrTp w  
+w[vYKSZm  
UC头条、大鱼号“辛集越战老兵”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5-07-21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5-07-21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5-07-21
说来话长,不过我有必要交代一下我家是怎么和刘杏钗联系到一起的,要不大家会看的一头雾水。 V408u y-M  
在安古城中学上过学的、30岁以上的人也许会记得,学校东边十字路口那里住着一个老太太,叫王小满。人们都说这个老太太无儿无女,其实,不是这样,老太太当年守寡十几年后,嫁给了一个深县人,叫赵振洲。赵振洲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所以也可以说老太太有一儿三女,自己一辈子没有生育。 ]]0Yh  
三个女儿在深县没有跟来,只有一个儿子在他们婚后过来一起生活,当时六岁,这个人就是赵彦斌。赵彦斌成年后与本村范家街闺女刘杏钗结婚,婚后婆媳不合,赵彦斌夫妇搬去娘家居住。刘杏钗搬走前信誓旦旦:“我不登你张家街这里门边儿。”(当时挺轰动的,闹的动静不小) 6hM KAk  
分家协商好的每月10块钱供养,一直由张街一长辈进行转交,连供养钱都要二手转交,可见当时情况之恶劣 fat;5XL@  
很“佩服”刘杏钗说到做到,从1982年搬走后,再也没有来过张街,直到1995年赵振洲去世,乡亲们以“刘杏钗不来不发丧”为条件,她才来参加出殡。老爷子去世后,留下老太太更是无人照管,我母亲因为亲戚关系,一直照顾老姑老姑父 2E8G 5?qe)  
老年间大侄子小姑姑现象很普遍。王小满就是我姥爷的亲姑姑,也就是我母亲的老姑。(我称呼两位老人姑姥,姑姥爷)我父亲那时在石家庄工作还没有调回辛集,刘杏钗夫妇搬走后,老两口的生活也无人照管,母亲下地回家晚,我就经常去姑姥家玩,那时候真有点相互扶持的意思,所以我母亲就经常去照顾老两口。 wn^#`s!]U  
1983实行联产承包后,由于二位老人已无劳动能力,因为老姑父是非农户,在九街木具厂上班,所以没有地。那个年代种地纯粹是苦力活,没人愿意“多要地”,包队干部进行协调后,将王小满承包地划拨到我家名下。从1983年起,安古城20队的地亩册子就没有王小满的名字了。 ;j.-6#n  
直到1991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写到这里,不想多说了,因为父亲是在重病中写的这个材料,就是想给大队解释“王大迎家三口人为什么会有四个人的地”,而这一点也就是刘杏钗所说的绞磨。不多说,上图。可怜老爹写的辛苦,却没有一个“管事的”人看……老爹,今天把你写的这个发上来,也算一点欣慰了。 4O{G^;  
ph}%Ay$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5-07-21
私信问我问题的哪位朋友,我回复你了,你再有打官司流程什么的问题在问,我也算亲身经历过一回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