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言
爱 国
*jIqAhs0{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 Z0r>.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9}a_:hAy/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_j
?e~w&0b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Z_1U
9+,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41q=r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f]{>OS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uVyGk~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A+J*e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owEw*5jl/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_BdE<
!r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K"j_>63)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kHw_ S- 明 志
VA*y|Q6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 :=Tm]S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D^%^xq)E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K~AhlJUQ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R`tLN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_vbT!
_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z4M9M7)"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B33$pUk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Ya1;Z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ABE@n%|`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K*UgX(xu4P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
G\<y 持 节
#jA[9gWI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I$N8tn+E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
8N.l^0,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t58e(dgi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FIxFnh3~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9l^O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I3!fEAWR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s*
U1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C%eBna4Iq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un?0S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EI!6MC)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Qr%+OD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Um#Wu]i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9$`lIy@B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N_:qRpp6i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2MZCw^s>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_=CZR7:O 自 强
Vq;dJ%sY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aO` AC=5u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vBL6!z:Z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WBuMCe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
Bj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Z87_ #5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JZS^Wa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22oY>w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yE[#ze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m3Il3ZY.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ok|qyN+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kE."#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V,rq0xW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7i&:DePM'q 诚 信
3gd&i 52.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T^J >ZDA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oy<WsbnS 5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0d8%T<=J 55.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8JmFi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GFr|E8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rV08ad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u#
}[ZoI 59.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M
%jPH 6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x#Sqn
# 6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Y"A/^] 知 耻
UfS%71l.$ 62.记己有耻。——《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g1t0l%_7^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p+)Y Tzzc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U(1NK8o 65.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3U_2! zF3_ 66.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i[wb0yL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a7N!B' y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yR(x+Gs{] 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3Zi@A4Wu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T)r9-wOq 改 过
k'0Pi6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Yn8= 7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6 G=j6gK%P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C z\Pp q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M1KqY: 9E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t%F0:SH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D6exTxh"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E@7J:|.)R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vWGwVH/K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pXpAz/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r@ZJ{4\Q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0RoU}r@z4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u\eEh*<7q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Q+g({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e=O,B8)_ 厚 仁
/0Ax*919j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BpakD< 8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c("_bOAT 87.仁者寿。——《论语"雍也》
yj^+G 88.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S)DnPjN{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56,$K`H 90.宽则得众。 ——《论语"阳货》
pb~pN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xyI
}y(CN1 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dAy?EO0\7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7gOSwY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Q-1vw6d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q$=#A7H>3)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r Tz$^a}/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 yqH?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OpHsob~ 贵 和
w*R$o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C*P7-oE2rh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8By|@LO 10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B(M6@1m_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eq
UME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rOsg{ 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h:9Zt0, 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b 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6?w0 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g) -bW+]q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Iq/l%vX 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_3ZYtmn.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JQ"U4GVp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庄子"山木》
>$4d7.^hb/ 敦 亲
iX)%Q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Oh36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CHz+814 114.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0h_K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_4g.j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G37U6PuZi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eUg~)m5G 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3uVkp 6tF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e=.]F
*:J 120.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8@tV9+u 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ght$9>'n 122.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kh`"WN Nt 重 义
T?X_c"{8M 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eH{[C* 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R=jI?p 12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8YbE`32 126.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x&0vKo; 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AvW:<}a,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S\;V4@<Kn 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c\e'≻ 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M3q|l7|9 131.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RsYU59_Y 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x)@G;nZ 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t<#h$}=:Vt 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Hro-
d1J7 尚 勇
b9!FC$^J 135.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Dd\jHF>u 136.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WYr/oRO 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R
rda# h^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BqT y~{)+ 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rW=Z>1 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c2YRbU(
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AJ=qn a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WsD)=$ 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g! 144.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nL.w 好 学
@ta7"6p-i@ 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FRm2m83 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B\UN 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T:; 2 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jx7@LgS= 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N)/w1?I 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P?k0zwOlBl 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H=:)*;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Z5gSs0 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x@[rms
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
SQKD 154.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_fKou2$yz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9E6_]8rl 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MjU6/pO}L 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E>1>' 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_ jsK}- \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Ig
f&l`\ 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hifsB~ 161.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RNe^;
B 162.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aeD ;5VV 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76`8=!]R 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sfNE68I2 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9FSO9*&} 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4X
f~P 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elq'2 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I"ok&^t^} 审 势
Fx2bwut.K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f.9SB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yPal<c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p9x(D/YP0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
3qf
Ym}d 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5rU[Tir 174.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r [*V
qcz 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后句)
OOo3G~2r 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_-hRbS 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k=jk`c{<[ 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
Yy>zUH^X 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S Em Q@1 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X"fb; sGT 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AozR ~ 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5;YMqUkw 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N(Tz%o4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Ck)*& 185.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0%/2- 1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s6@DGSJ 187.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hbY5l}\5 18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cN<x)%| 18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N'GeHByIT 190.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VcXq?f>\ 19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EJD3& 求 新
()6wvu} 19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BW$"`T@c6~ 193.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7QvK3S4% 19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Y~/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Lf,?"S 19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 ——《宋史"王安石列传》
i uF*.hc,% 197.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XzEc2)0'v 198.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t&AFU
t\c 19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0"pAN[=K@ 200.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V T\F]Oa#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d-RGNe 201.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adbCY\ 20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sG92XJ 20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V7B;tB 勤 俭
6;ixa
hZV 204.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yv<y+yP~ 20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TOB]IrW 206.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d!
UJ&<? 20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73/P
&hT 208.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bAx-"Lu 20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Qg _F6y 2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SMpH._VFeE 2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zo4qG+>o 21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f}9zgWU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Y!nJg1 214.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A\HxDIU 21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3`t%g[D1 奉 公
`ojoOB^L 216.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PoxK{Y 217.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Gz,i~XX 218.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B6Ep6QS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X8&S
f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f,018]| 22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Hl{S]]z 22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X\bOz[\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iT2B'QI=< 224.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
=4FXBPoQK 225.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8@MV%MVy$ ——《淮南子"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0.8 2kl 226.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vH :LQ!2 22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wUr>= 22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OCBg
R4I 22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c9t'V`IWQ 230.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JzQ )jdvp 231.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赏罚》
CEX"D` 23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ee8|\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t.xxSU5~% 234.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Z)xa 235.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AP'*Nh@Ik( 23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X:vghOt? 237.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I|^;B8[ 务 实
XovRg, 23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Z{]0jhUyNh 2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YS/Yd[ e 240.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7$CBx/X50) 24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hoK>~:; 242.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z9ck" 243.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y!<t} 244.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修身》
NQJq6S4@ 245.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9_Be0xgJ3^ 246.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冲国传》
[OC5l> 24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2AT5 248.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论衡"薄葬》
w9< R#y[A 249.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b4[bL2J$h1 25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L'Dqew,* 25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 此帖被一骥千里在2008-11-01 15:5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