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言
爱 国
RN=` -*E1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U%0Ty|$Y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D?sL!W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d (b ;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W0I#\b18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HF|oBX$_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Bc3:}+l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w+1Gs
;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oyo(1>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zB yqD$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qsEUc+Z.'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i-? .: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o\vBOp?hj 明 志
Z{'i
F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EseGgd21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tTd\|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ETs>`#`6o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bgo;J/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sqcr1G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bLt.O(T}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s/089jlc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boG_f@dv(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O:0]=#))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1+?N#Fh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26CS6(sn 持 节
[w ;kkMJAy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6(PM'@i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h8 <cTQ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G6U$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zbJT&@z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hy|b6wF&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s$z/Jv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est|C '+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r'gOVi4t1*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Z?[rj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v3P9s(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dz Zb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yDNOt
C|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eUee3b.~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
}~(Yj@f%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QeF3qXI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4Qn$9D+? 自 强
FVhU^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K98i[,rP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2w
F8 P)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2b +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vv26I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FLEo*9u>b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Ks,kSEzu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yzt!n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1S
l"?xU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s&'QN=A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k rswh3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W1/p`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Q%j%J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9:9Ql_h 诚 信
3_A
*$ 52.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a&vY!vx3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pHq66d%Z 5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4tY ss 55.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M9I0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W`^@)|9^)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H#ClIh?'b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G@j0rnn>B 59.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L5MzLE&~ 6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hlt[\LP=$ 6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sVex
(X 知 耻
n_'{^6*O 62.记己有耻。——《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b86}% FM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S6fb f>[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k{t`|BnPKB 65.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Uix6GT; 66.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I}R0q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Z0l+1iMx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P;4w*((} ~ 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K_&4D'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w&ak"GgV 改 过
QY= = GfHt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 p
e|8: 7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Y3Q9=u*5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o6 $4/I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4j)tfhwd8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sH\5/'?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47J5oPT2'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s.8{5jVG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9~)Rq6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6%Z]tt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8V~vX
nkM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v0L\0&+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D * OO{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c1A*Pl/:G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Dd`Mv$*d8 厚 仁
dO%W+K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r:7g%{n
8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7 [0L9\xm 87.仁者寿。——《论语"雍也》
/Z7iLq~t"G 88.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sJNFFOz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CirZ+o 90.宽则得众。 ——《论语"阳货》
$
MC)}l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6Cp]NbNrq 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5atYOep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O$cHZs$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8_N]e'WUh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K@'+5Pc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 1$Q!4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 RtgC/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yr,=.?C- 贵 和
*?MGMhE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s;U~!3aY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fDLG>rXPT 10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ElUEteZ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FD;~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6uR^%W8] 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B5$kHM%p 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NB}"%2 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itMg|%B% 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B$Kn1 k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lv)tHs< 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yW:\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K$d$m <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庄子"山木》
S{3
nM< 敦 亲
hJPlq0C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JfPD}w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tsk)zP,< 114.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G}p\8Q}'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F?XLekTi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F3)9&M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C-}
Q 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u(G*\<z-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_iOw8 120.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V*~Zs'L'E 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4!KoFoZt* 122.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iQ"XLrpl
重 义
j)q\9#sI/( 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iTaWu p 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4_qF^9J 12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J[&b`A@.o 126.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i&n'N8D@ 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M9f35
: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t(C>$ }p 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Dwzg/F( 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iV{:)L 131.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ZQ@fmvL/p 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dUsxvho 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X]'7Ov 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C`q@X(_ 尚 勇
,~._}E&9I 135.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Q&yEGm( 136.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 D.vKoh 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_Zr.ba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xMBaVlEN 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b".L_Ma1* 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
|gmQ
G 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
1
r
m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7VP32Eh[ 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Ps<d('= 144.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_G$_ 好 学
B/n[m@O 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4ni3kmvX 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V dn&c 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M+x,opl 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IH"6? 9nd 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
!EcbR 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Nv"EV;$ 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C"{k7yT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RcL/n 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H$6`{lx, 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U
154.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r
hfb ftw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N;[>,0&z 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LCQE_}Mh 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cZUM}@ 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fj&i63?e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pM V?a[ 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jq!tT%o*B 161.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a`0=AQ 162.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4
uQT5 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KI+VXH}Y5{ 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YX#-nyK 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2@
Z(P.Gh 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Hd 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G\9b) 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7hcNf, 审 势
bwl|0"f+`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e#k<d-sf6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gmm.{%1_I;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1w4'M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
?^N3&ukkyo 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iJ~Vl"|m 174.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n] d34E 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后句)
GQ-Rtn4v 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FJd]D[h 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y
8DhOlewQ 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qcT'nZ:
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ZIF49`Y4TF 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
%KuNy{ 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12+>5BA 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a ]GTBgA 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B@t2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ob_oc 185.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 OJ.W& 1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LlSZ
r)X 187.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Y5j]Z^^v 18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iya"ky~H 18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x
L" |)A = 190.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oHEwkN 19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C|dyyr 求 新
!Xph_SQ!B= 19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Dz+X9;g+ 193.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W`w` o 19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7Fh{q4IE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fYW6b[lI 19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 ——《宋史"王安石列传》
5+wAzVA 197.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Exk\8,EGqS 198.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ely|U. Tf 19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r3i2N-I 200.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vEn4L0D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F_4n^@M 201.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uDZT_c'Y 20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k\e8F/ 20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y
TDNNK 勤 俭
LupkrxV 204.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Kde
9
$ 20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Q@&5!]>d 206.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3@]SKfoo1 20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k>.Q0n%m 208.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i6yl5s 20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5v6Eii: 2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9WR6!.y#f 2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ZQJ>#~j^ 21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p*P)KP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_!F01s 214.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Q0 21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L/z),# 奉 公
u#@Q:tnN_ 216.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U3m#Y )k 217.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q?ix$nKOv 218.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e3+s*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NhYLtw^u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S1?-I_t+] 22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Q6r7.pk"SU 22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Kx%Sku<F'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pn^ d]rou? 224.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
2j&AiD
225.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rX1QMR7? ——《淮南子"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cSm%s 226.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R`~z0d. 22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B9J&=6`) 22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cj9SB4 22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m ,:5% 230.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LA)[ip4 231.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赏罚》
Xp}Yw"7 23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Ev|:i`@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etG 234.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T89_L 235.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LS%WI 23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mN19W
Q(r 237.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lMbAs.! 务 实
$O5UyKI 23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Ijj=wW 2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Hd T 240.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f1(+
bE% 24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j$bL 242.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