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言
爱 国
0x# 6L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 _ uQf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R ;5w*e}?5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Djf2ir'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hv*n";V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dhZs?/UI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DJ}xD&G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9 K$F.{cx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oBqP^uT>a|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y(.WK8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Fh v)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nVX .m9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0?;dpO 明 志
IvIBf2D;Q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d;
lp^K
M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NL&g/4A[a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tP!sO
vQ: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l[
G,sq"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XP2=x_"y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e /;Ui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0[%+AD hM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C==tJog[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cL%pP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3Un/-4uL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w])~m1yW 持 节
F]yclXf('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ec1g7w-n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r\],5x'xSu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4EB$e?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R)w
9uq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eV9:AN }K=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I55EQ]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K1:F{*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CC~Eo-%-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2SG|]=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w?M*n<)
O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0{S!fs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Q6Onqr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m_r
R e\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E;6Xx_+r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e.vh:Sz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od^ha 自 强
~ezCE4^&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QH\*l~;B\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z'f){gb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fK8~g;rB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Rz=]KeZu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w]1QHA'f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w~zh6~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eUMSg~P.7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rLL;NTN+/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vo71T<K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v_xEH}T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W\~ZmA.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MW*}+ PCY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r"]NyM 诚 信
iXl1S[.l 52.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T>f-b3dk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DA@
{ d-A 5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STt3. 55.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3"kb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_%zU^aE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NlcWnSv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W]Ph:O^5c 59.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7%(Jj$
^ 6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PYz| d
6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o^m"I\y 知 耻
$Uewv
+ 62.记己有耻。——《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G#@<bg3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HwST^\Ao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w4L\@y3 65.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g1zqh, 66.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Bz~Z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n+uq|sYVa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3;:xEPb._6 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1x333.[c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4zf#zJw 改 过
0l 3RwWj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H8\{GGg 7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4QIvxH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fI$,?>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KMbBow3o*~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SW`d<+L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_%1.D0<~-E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eHnC^W}|s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bjT0Fi0-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82/iVm1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_?7k0EZ@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K=(&iq!VO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BMX x(W]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 |SVt`n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OzJ^G\o 厚 仁
STOE=TC>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M$&>"%Oi 8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Q ^ 39Wk@ 87.仁者寿。——《论语"雍也》
:cynZab 88.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IwH
,g^0\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lK 90.宽则得众。 ——《论语"阳货》
Jb
tbW&EH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p$9N}}/c 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f4tia.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o #
NOfYi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W8;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 x5(bi0S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m9e$ZZG$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P{>
T?-Hj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5_5 贵 和
?q,x?`|(8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pu>LC6m3a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WLh_b)V| 10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Q%QA._R?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LoCxoAg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R*&3i$S 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R
9kF- 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QEGr|( 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NDtB) 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5>g 0o2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UT{Nly8u 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T@vVff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pwZ &2&|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庄子"山木》
uo%O\}#u9 敦 亲
`HJw wKd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pPq]k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A1'IK. 114.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T2(+HI2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M'LJ.,"/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iNSa{G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wy-!1wd
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y4?>5{`W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El+]}D" 120.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R,^FJ 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54^hBejQ 122.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lK4?v 重 义
,~4(td+R7 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xk]y&jv 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dO8Z {wfs 12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M]_vb,=1 126.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6w]]KA 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Fj4Gy?MW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R30oA#m 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FCNW0NV 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O-'T*M> 131.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Bf*
F^ 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A|a\pL` @ 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SfR!q4b= 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3=K-+dhk|t 尚 勇
pEaH^(I* 135.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Ys3C'Gc 136.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oU&J81 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G:&Q)_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S7SPc 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l{pF^?K 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92tb`' 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Z$hxo)|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R:O'AP}@} 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U)l>#gf8 144.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ix/uV)]k` 好 学
|ITg-t 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ftH
0aI 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UNAuF8>K 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CNN?8/u!@ 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t%5 / 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kU^@R<Fo 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