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537阅读
  • 0回复

借一点哲学来慰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 本帖被 海阔天空 从 文学沙龙 移动到本区(2007-07-28) —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掩卷时禁不住为阿兰·德波顿最后为我介绍的卒于二十世纪之初的哲学家尼采谋求幸福而艰苦奋斗的一生唏嘘不已。这个最后死于疯狂的天才,终生都在实践着他的哲学思想:从不弃绝,在不断超越困难中实现自我,既使穷其一生不能成功,也没有背叛他曾经的向往。




尼采最初受到悲观叔本华的影响。这位老人所言“审慎的人只争取摆脱痛苦而不争取欢乐“,使年轻的尼采过早陷入放弃和听天由命的哲学。这种影响终于一次意大利之旅中彻底被摆脱。那是尼采全盘接受叔本华后的十年后,在旅行地,地中海适宜的气候,美丽的风景,可口的菜蔬无不唤醒着尼采的感官享受,他在享用着物质世界呈现给他的盛宴时,读着蒙田、司汤达,逐步改变了关于苦与乐的哲学,改变了对困难的看法。就是在这个秋天,一种新的、非叔本华的对生存的信念在心中油然升起:一个人不能从出生就老去。这个从极度悲观主义哲学中解脱的灵魂,竟望着不勒斯海湾的日落,喜极而泣。




尼采因为彻底否认了叔本华“关于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快乐”的人生劝导,他才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他以为叔本华那种劝导是“像胆小的麋鹿一样躲在森林里”,是怯懦而不真实的生活。尼采认为,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从而迄及自我完成必备的各种要素,而困难恰恰就是这二者之间必经的自然的步骤。这就好比爬山,山脚喻为人生的平庸,登山的过程比着经历的痛苦和必然的途径,山顶便是尼采推崇的自我的完成。所谓的“无限风光在险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如尼采在《不合适宜的考察》言:“像哲学家一样尽量攀登纯净的冰峰,登上高山之颠,扫尽一切云雾和混沌,只听到万物真元之声,粗犷而严峻,但字字清晰可懂!”




那么尼采眼中人生的自我完成是什么或者说自我完成必需具备哪些要素?



尼采推崇四个人,称他们是真正经历了自我完成具备了那些值得称为“生命”的要素。他们是18世纪意大利外交家、经济学家和作家加利亚尼,《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蒙田,歌德。这四个人有着“富有好奇心、有艺术天才、对**精力旺盛”等诸多共同点,他们发掘了自己的才能,具有尼采称为“生命”的东西:勇气、野心、尊严、人格的力量、幽默感和独立性。在尼采看来这四人最为可贵的还在于他们的入世,他们无一例外地融入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而没有选择遗世独立,“悄然退居一室”。




尼采高度赞颂这些他称之为生命的要素,并推崇让人们达到这些要素的必经愁苦,他说:“试看那些最优秀,最完美的个人和民族的历史,请问有哪一棵大树长到这样骄人的高度没有经过风霜雨雪,请问,厄运和外界的阻力,某种仇恨、妒忌、怀疑、顽强抵制、强硬反对、吝啬、暴力,难道不都是有利的条件,无些副作用,即使是美德,也难以成长起来。”



尼采的理论让我们不惮于困难,有助于帮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一切困难的来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尼采的观点与我国古代先贤的观点不谋而合。




置身于纷繁芜杂的现实,想身心不受累也难,我们的困窘正如阿兰·德波顿所言:不是困难本身而是我们不能让困难结出美丽的果实。“哲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为“爱智慧”,读完这本书,我也并没有找到让困难结出美丽果实的捷径,但是诚如这本书的书名所言《哲学的慰藉》,我们从中却能寻找可以安慰心灵和人生种种疾苦的的智慧。




苏格拉底教我们面对世俗的压力要用理性的思辩掌握真理求得心灵的慰藉;塞内加让我们时刻为命运的最坏设想作好准备,使我们不致于在挫折面前惊慌失措,而是因为有准备而具有相当的承受能力,避免最少的心灵伤害;伊壁鸠鲁让我们学会找寻人生的快乐,他告诉我们快乐的条件并不需要腰缠万贯,朋友、自由、思想、衣食住行的基本保障是快乐的必要条件,让我们免受物欲带来的压力之苦;哲人蒙田却谆谆教诲我们视我们生命的各种欲望为正常,还原真实的自我。



因此,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却从未远离愚蠢,但却不轻言放弃,快乐真实的生活,可能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人活着得知道为了啥

人死了才知道干了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