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做明天的准备;生时做死时的准备;父母做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做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豁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 6(=:j"w0
——胡适
这段对于保险的精妙议论是我在接受某保险公司入职培训时读到的。我突然发现保险公司还挺有文化,不像传说的那样不堪。我自诩多少读过一些胡适的著作,这段话却闻所未闻。 ~x+w@4)a>
于是我转变了轻慢与不屑的态度,决定认真地对待保险公司的培训,不落课,不迟到,不早退。就像很多保险业务员推销保险时常说的“强制储蓄”那样,我开始强迫自己了解保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已经成人后的十几年中,这于我几乎是从没有过的事情。自觉散漫惯了,回头仔细想想前半生稀里糊涂地自由过来,其实是毫无自由可言。 wVTo7o%U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我借用一下:未经规划的人生不值得过。这是我在保险公司学到的第一课。但现实问题是,有几人会认真规划并有能力规划自己的人生呢?事实上,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财务都规划不了,谈起人生规划实在太奢侈了。 Lb/_ULo6-V
以前或多或少接触过励志课程——就是所谓的成功学训练。从早先的拿破仑·希尔、卡耐基到现在的安东尼·罗宾等等,成功学和行销总是密不可分。有为青年也许是看不起这种学问的,加入保险行业以来,隐隐约约觉得,这些训练有实用之处。不妨换句大多数人都认同并爱对保险业务员说的话:被“洗脑”了。 gS ]'^Sr
我真的被“洗脑”了吗?我只是学会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看看图书市场上,关于成功学训练的书籍数不胜数,良莠不齐而又层出不穷。为什么?人们真的需要励志吗? nq;)!Wry
当我结束培训正式成为一名保险业务推销员的时候,我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是绝对的:需要。细细想来,从小到大,我们自我激励或者受到的激励实在是不胜其烦。 <rI~+J]s
但为什么这些激励竟然没有丝毫用处?可能是我们太懒惰或过于自以为是了吧。 1GxYuTZ{
保险业务推销员经受了这个世界上最多的白眼和误解,我作为一个新人,还没有尝到过这样的滋味。我看过一位好心的女士写的文章,她说她经常能看到一些年轻的面孔,穿西装打领带挎公文包,一脸的谦逊微笑,不用问,准是推销保险的。遇到他们,她总是尽量保持笑容但三言两语婉言拒绝。 czzV2P/t}
她说她很不愿意与之遭遇,一是耽误时间,再一个是不想伤人,谁没点儿自尊呢?每天这样堆着笑卑微地面对众多的陌生人,遭受的多是白眼和不耐烦,心里的滋味一定不好受。做爹妈的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游街走巷,风吹日晒,在寒风中瑟瑟,失望多于希望地工作,该多么心痛。 49D*U5o
我之所以大段地引用这些话,就是因为对于保险业务员或者一个底层的中国推销员而言,这样的客户已经算是难得,能体会到生存不易工作不易的人该是多么的富有同情心。但另一方面,这样的人显然太自负。 /uVB[Tk^
我相信没有人敢站出来说保险不好。保险是人类科学理性和道德良知的结晶,但很多人会说保险不是不好,只是中国的保险不好。说这些话的人几乎和别人一问起保险就说保险公司都是骗子的人一样,既没有买过保险,也没有仔细了解过保险。他们信口开河,以一副无所不知的先知姿态和一种意见领袖的风采嘲笑买了保险和即将购买保险的人:一群傻子。可悲的是,买了保险的人,往往不自觉地被“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似乎自己真的很傻。 umeb&\:8S-
窃以为,这是缺乏理性的典型表现。有人这样评论,国人缺乏的不是理性思维,而是用理性思维来指导行为的能力,正如我们从来不缺文化,但缺乏基本的文明素质。不遇事千好万好,一遇事理性全无,恨不得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别人。我不是吹嘘自己有多么理性,只是体会到在这个行业理性多么重要。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