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由于工作忙,可能会送孩子上寄宿学校,也有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送孩子上寄宿学校。寄宿制到底好不好?教育学硕士,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专家尹建莉说: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家是最出色的学校,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智慧的途径…… 3jPB#%F
(pYY
kR"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家庭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3"rkko?A
T1NH eH>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8wIK:
<qY5SV,
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PXEKV0y
DQgH_!
尹建莉(著作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说:关于孩子寄宿,缺少家庭的温暖,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培养及智力发展。 V5MO}
h<3p8eB
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或者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的话,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6Rz[?-mkLO
P s#>y&
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层面——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他们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T*P+Fh"
kO ![X ^V
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在这方面,罗马尼亚曾犯过一个致命错误。 wO!u!I
R&So4},B
二战后,罗马尼亚人口锐减,政府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并可以送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集体抚养。此后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批量抚养。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孤儿院现象”。这种“孤儿院现象”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BGqa-d
JTUNb'#RZ
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宛如一粒种子必须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样。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是父母的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 G5c7:iGm/c
lrys3
送孩子寄宿,本质上是反自然、反天性的,是成人无视儿童作为一个人的自然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到孩子头上。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减少他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这样的拔苗助长,让孩子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今后他的社会属性也难正常成长、无法正常表达。 ~_ P YNY`"
Tbh '_F6
为事业打拼,不是对孩子大撒手的理由。 QIA R
nj2gs,k
有些家长说,我知道寄宿对孩子不好,但工作实在忙,没办法。其实,观察我们身边的孩子,很容易明白一个事实: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 D ,M@8h,
./w{L"E
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寄宿的孩子,时间久了,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M|%c(K#E,3
R6@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