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270阅读
  • 1回复

[[原 创]]东朗月村/头发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1-12
fM]zD/ g  
erdWGUfQOe  
B;SYO>.W  
    今天,我陪孙儿路宜谋到倾心发艺去理发,看着理发师孟春渌动作娴熟的为人们梳理着头发,不由得使我联想起了那些关于头发的古老故事,心中顿生无限感慨。回家后梳理了一下思路,敲击出本篇短文,以记述心中感悟。 vh"zYl`  
     _W@q %L>  
    1头发之始 JrQd7  
    初始之时的人类祖先,头发是不加修饰、恣意而生的。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渐开启,头发的形态逐渐被人们看重,并赋予了形形色色的含义,头发的功能和作用就渐渐明晰起来了。头发的故事也就开始不断的演绎着、发生着、丰富着,并生动而庄重地载入了国家和民族的史册。 smoz5~  
    自从有人推出了一套学说,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 并被人们奉为经典为始,就为人们头顶上那一丝丝细微柔软的头发,奠定了崇高神圣、不容亵渎的地位,并深深地融入了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 zF>| 9JU  
d?$ FAy'o5  
9mEC|(m*WK  
    2、束发之礼 l-Xxur5M'  
    追溯到孔夫子及至更早一些的年代,一缕缕柔弱发丝地梳理样式,就开始庄严的成为了人们的年龄标示和身份象征。 %t([  
    男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时的发型为垂髫或总角,到二十岁时,一个男童长成了成年人,要举行一个成人礼。而成人礼最重要的礼仪,就是改变原有的发型样式,要非常庄重地把头发整理一遍,束结起来,曰结发、束发。这种发式就是标识其为成年人的发型,并从此开始戴冠了。 `jSxq66L p  
    女孩子在幼时的发型要梳成丫鬟和丫髻。到十五岁为及笄之年,也要举行一个礼仪,为该女子盘发插笄(束发用的簪子),这是表示女子成年的发式。后来还通行婚后的女子要把发髻梳结在后脑勺上(我们这里把这种发式叫)。 R.Ao%VT  
    王公贵族、官僚士大夫、平民百姓、奴仆婢女、社会各个阶层男男女女的发型样式及其冠巾模式,簪钗装饰都有着严格的区分,以表示其身份的尊卑贵贱。 h:Q*T*py  
2~<?E`+  
)|x ) KY  
    3、结发夫妻 JY(_}AAu  
    新婚之夕,洞房之中,花烛之下。新郎新娘男左女右就床而坐,各自剪下自己一绺头发,相互绾绕,合为一结,以誓生死相依,永不分离。一绺细细柔柔的头发,就熔铸成了一对新人淳朴感情的承诺,就熔铸成了夫妇双方对社会、对家庭沉甸甸的责任,也就使“结发夫妻”具有了深刻而厚重的内涵。 1,p7Sl^h  
$*Njvr7  
|>gya&  
    4、结发明誓 yxf|Njo0  
    偷偷相爱的男女,在情感炽热、爱意绵绵之际,各剪下一绺头发,缠结在一起,作为恩爱的信誓,表示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守。曾有一首古诗,惟妙惟肖的描述了一个让人为之感动的故事:“侬既剪云鬓,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唐·晁采(女)《子夜歌》】一绺柔弱的头发,挑战着世俗观念的铁壁合围;一绺柔弱的头发,宣示着对真挚爱情地执著追求。 xm6=l".%z  
1ZJP.T`  
|dsd5Vdr  
    5悬梁苦读 ReE6h\j  
    东汉时有一个孙敬,据说是信都(今冀州市)人。年少时勤奋好学,读起书来常常通宵达旦。为防止自己打瞌睡,他找来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另一头绑住自己的长发。当再打瞌睡时,只要头往下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使其惊醒并赶走睡意。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夜以继日,发奋苦读,终于使自己成为了一名饱读诗书、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Jz L  
    于是,这位悬梁苦读的孙敬和那个打瞌睡时用锥子扎自己屁股的苏秦一起,编织成为了一个“悬梁刺股”的神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皓首穷经,昼夜苦读。 +`r;3kH ..  
    也就使这一缕柔弱的发丝,闪烁着刻苦勤奋的光环,千年流传至今。 f[6;)ZA  
/(bPc12  
5 UpN/\He  
    6散发弄舟 pUZbZ U  
    一缕缕柔弱的发丝,被文人墨客们赋予了无限的情思于感怀,李白诗:“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玩世不恭的诗人,以长发飘散、顺流漂舟的浪漫形态,抒发着对人生沉浮的万分感慨。 .8<bz4  
    还是这位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以异常形象、刻意夸张的笔法,生动传神的为悠悠白发注入了深奥的寓意,渲染出无限的惆怅情怀。 : tu6'X\k  
    几许头发,不时的被那些诗人词客们用来抒发胸襟抱负、寄寓冷暖情怀、感叹际遇无常。一首首咏叹头发的诗词,就这样承载着精英们深邃的思考、闪烁着文豪们智慧的火花,在人们年年岁岁的吟诵中,沉淀成文化经典,实现了千古流传。 5)wz`OS  
'gxSHqeI2  
I: P/ ?-  
    7割发代首 s_N?Y)lS+(  
    一次行军途中,曹操的坐骑因受惊而蹄踏麦田,为严明军纪,欲自刎谢罪。在众人的劝解下,其挥剑割下自己一绺头发,权以代首,并号令三军引以为戒,若有损毁百姓禾稼者一律斩首。 WtN o@e'  
    一缕头发,让曹操成为了严于律己的典范;一缕头发,成为了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的标识。 6 wYd)MDLL  
    这一则曹孟德割发代首的故事,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范例,从而使头发拥有了治军安民的神话而彪炳史册,也使头发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R{oW Nw  
.RxH-]xk  
k#_B^J&d  
    8、髡刑罚罪 V2W)%c'  
    古代有一种刑法,对触犯相关律令之人,将其头发全部或部分强行剃除,是为髡刑,是当时最重要的刑罚之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被处髡刑的罪犯,其外貌特征就处于一种明显的非正常状态,受到社会公众贬视,因而让其身心感受到严重的痛苦。一丝丝柔弱的头发,在当年竟具有践行刑律、惩戒犯罪的功能。 uCB7(<  
    文.革时,有的地方把被关押批斗之人的头发剃一半、留一半,并把此叫作“阴阳头”,也曾流行一时。 I8d#AVF2  
s(w6Ldi  
^%@(> :)0  
    9留发、留头 2ro4{^(_  
    遥想当年,多尔衮率满清铁骑踏入中原,很快完成了对华夏大地的军事占领、政治统治和经济管辖。随即以“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霹雳手段,强力推行剃发令。天南地北,大河上下,在一片血光刀影之中,所有男子全部剃头,只在后脑勺留一条小辫子。对当年的满清统治者而言,好像只有实现了对人们发式的更新改造,才算完成了清王朝对中华大地的彻底征服,才算实现了对亿万民众的真正统治。 ZxlQyr`~a(  
    辛亥革命的炮火,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在全国上下,又狂风暴雨般来了一次强行剪辫子的狂潮,也只有对全体国人的发型再进行一次重新梳理,革命才能算是真正成功。 ex @e-<  
    鲁迅先生《头发的故事》,讲述了当年人们为留辫子与剪辫子而遭遇的那些曲折与痛苦,精辟深刻的阐述了头发给人们带来的忧烦。当读完此文后,在我脑海中留下的最深刻记忆是文中那两句话“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当时人们称太平军‘长毛’)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QmT L-  
    一次次政权更迭、一次次政治风潮,芸芸众生的头发及发式,竟然是忠贞或判逆的标志,也就不容置疑的成为了荣辱生杀的理由。 C_rlbl ;T  
:rnn`/L  
T$U,rOB"  
    10头发解放 ryy".'v  
    历史文明发展到现在,头发再也不用承载政治统治的沉重,再也不需接受道德理念的约束,头发,终于得到了彻底解放。 Du k v[/60  
    如今,虽然有许多人凭一时兴趣,把自己的头发渲染成五颜六色,把发型梳理为五花八门;虽然有许多人还在利用发型彰显自己的身份、昭示自己的心态,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头发,只是人类一项正常的生理特征,只是生长在人们头顶部的一根根普普通通的发丝,仅此而已—— :EJ+#  
ArDkJ`DE  
    几千年里,这一缕缕柔弱的发丝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沉重!让头发回归自由吧!……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1-12
问人也 .uG|Vq1v  

内容来自Android手机客户端

沧海一笑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