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抵抗”——86年过去了,这三个字,仍然是中国人心头一根无法拔除的刺,仍然是史书中一页洇满了屈辱的纸。 ^2d!*W|
AT2v!mNyCw
在86年前的那个晚上,那么多年轻力壮的中国士兵,就那么直挺挺地躺在军营的床上,枪*支弹*药就在不远处,但他们就那么躺着,任由日军士兵冲进来,用刺刀一个个捅死他们……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f:*vr['d
`.x$7!zLC
这哪是为国牺牲?他们用毫无价值、充满耻辱的死亡,在中外战争史上堆砌成了一个罕见的“弱”字。 VUTacA Y>L
#Lsnr.80
这个“弱”,不仅仅是当时相比日本而言,中国综合国力上的弱,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孱弱,这是中国人历史上空前的精神孱弱,中国人的血性,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在这一个晚上,以及接下来的日子,沉沦到了历史最低谷。 ?7:KphFX)
O1%pxX'`S
谁都无法否认:当年“九一八”之夜,东北军并非不能一战,如果奋起反抗,历史走向,完全不同。当时中国在东北地区有17个步兵旅,3个骑兵旅,1个步兵师,共20多万人。另外,在平津地区还有东北军11万精锐部队,随时可以调用。事变发生的当天夜里,驻扎在北大营的独立第7旅,是东北军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劲旅。 ^
&E}r{?
f-6vLX\Vu
当时日军有多少?在东北,日本人只有两个旅团和6个守备大队,大约一万人左右。即便算上在东北的日本警察、退伍军人和驻扎在朝鲜的两个日本师团,也不过两万余人,中国军队占绝对优势。武器装备,中国军人也绝对不差,当时东北军是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的。不战而溃后,日军仅在沈阳的兵工厂和军火仓库中,就缴获了东北军飞机262架,大炮250门,炮弹10万发,迫击炮600门,迫击炮弹40万发,步枪15万枝,子弹300万发…… kp?w2+rz
waX>0e
就是因为“不抵抗”,北大营逾万人的精锐部队,居然被500多人的日军击溃。到了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主力撤向锦州。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除个别怒而反抗外,仍然“不抵抗”,还有的变节投敌。旋即,锦州沦陷,哈尔滨沦陷……日军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接着,东北军又丢了热河,这也是一场屈辱到让人不堪回首的失败:听说日军进攻,防守热河的汤玉麟立刻动员全军二百多辆军车,搬运鸦片私产,力求完脱。结果汤部溃不成军,日军仅以128名骑兵为先锋,轻取热河省会承德。 xX3'bsN
AL/?,%F
什么叫“兵败如山倒”?看看“九一八”后的东北军,就明白了。 ?1L.:CS
M7f;Pa
东北军毫无斗志,当时国民政府的高层,又在做什么?愤怒,却畏敌如虎,只能寄希望于国际仲裁。蒋介石在9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呜呼,外侮既急,国内政客官僚非卖国即畏敌,如此民族不亡何待,此次国际联盟既出面干涉,如我国内不能一致对外,则中国从此无人格矣,忧焚无已。晚与万福麟详谈外交形势与东三省地位,与其单独交涉而签丧土辱国之约,急求速了,不如委之国际仲裁,尚有根本胜利之望。” ELrsx{p:
4p%A8%/q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中,有一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第290次的速记记录,时为1931年9月23日上午8时,国民党大员济济一堂,讨论如何应对,吵吵闹闹,哀叹不能跟日军打,但不打,又不甘心,只能寄希望于国际调解。“欣赏”一下时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长的孔祥熙妙语:“(对国际联盟)要声明我们并未抵抗,我们是讲道义的。否则我们决不缴械的。”“日本这次袭击沈阳,是和强盗一样的,在黑夜里杀了起来。普通欧洲人决斗,也要有一定的秩序,不要说是两国相争,要宣而后战。日本军队已不是这样,自然是不可以理喻的。” rn DCqv!'P
bn
6WjJ~Z+
军人贪生怕死,文官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