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以战略投资者的名义参与国企改制,然后再利用国家政策,通过套取改制补偿金,低价和解企业债务等方式,轻易获取数倍的高额利润,最后再选择时机撤离资金拂袖而去。
目前,许多“热心”东北的投资者将国企视作手中的股票,开始采取低买高卖的操作手段,套取高额利润,而丝毫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这种完全以商业炒作手段获取短期利益的怪现象,越来越引起经济学界专家的关注及广大改制国企职工的担心:面对自身日益窘迫的生活和入主者一夜暴富的神话,许多职工们坚信,这些所谓的“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制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变相圈钱。
政府补偿金成“唐僧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当前东北一些改制国企享有国家给予的一系列特殊政策,使许多国企改制的参与者将此视为一笔巨额财富。为了从改制过程中攫取最大的利润,国企新的入主者往往将国家政策给予职工的优惠据为己有,用于安置职工的政府补偿金也常常成为一些入主者眼中的“唐僧肉”。
东北某国有大型纺织企业是该地区较早实现上市的国有企业,该企业因连续3年亏损于今年曾被停止交易。
据刚刚离任的这家上市公司的前任总经理介绍,该上市公司于2004年开始被迫走上改制之路。这时,一家民营企业则由于在企业无钱进口原料的困难时刻为其提供了上亿元的信用证担保,而于当年6月以委托经营的方式入主了这家亏损的国有上市公司。按照民营企业与政府的协议约定,政府有义务将上亿元的补偿资金打入民营企业帐户,作为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改制成本。
“最终他们只花了政府补偿金的一半用于安置职工,其余约数千万元应逐年发放的内退企业职工养老和冬季取暖费被他们从企业帐户上划走,干什么用了我作为总经理并不知情”,这名前任总经理告诉记者,他已于今年6月愤然辞职。
另据记者了解,这家改制国企的“新东家”自入主以来除了提供过1亿元的信用证担保外,基本未向企业注入过资金,相反却不断地变卖这家国企的生产设备和资产,并将所得资金转走他用。
企业另一名高层管理人员还透露,作为战略投资者入主的这家企业,利用国外进口原料分批到货,批次间进口成本不一的特点,将进口成本高的原料发到企业,而成本低的原料运往别处,来偷偷转移企业的资产。“通过这种方式,这家民营企业自去年底以来至少私自变卖了2万吨的进口原料,使企业库存原料量从原来1万吨降到了现在的600多吨的最低水平”,一位公司财务人员说。
职工成了改制牺牲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新的入主方压缩了生产,改制后的这家国有纺织企业职工大批下岗,生活窘困,部分下岗职工去外地打工度日,而被入主方占用的数千万元补偿金则更加重了职工们对未来生活的担心。
原企业职工唐某说:“我们也知道国企改制是大势所趋,但5000多人的大厂改来改去却只有1000多人在岗,对下岗职工的补偿和生活费又少得可怜,这样的改制职工认为有问题。就拿我个人来说,改制前我每个月的工资是1440元,改制后每个月的生活费却只有250元,生活水平与改制前整整相差了5倍多。”
入主方占用政府补偿金增加了职工们的普遍担忧。原企业职工孙某告诉记者,他在国企工作20年了,1万多元的补偿金便被打发回家了。他还算了一笔帐:如果不吃不喝将这1万多元全部用于交纳劳动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包烧费,最多也只能够3年。“政府的补偿金是咱职工的‘命根子’,如果这笔最后的救命钱被动用了,这家民营企业再甩手走了,我们职工们将彻底失去生活的依托。”
个人诚信能否保证改制企业职工利益
对于这家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隐患,记者采访了东北某省国资委。据国资委一位负责人介绍,这家国企的改制目前已完成了辅业分离及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等工作,为此省里付出了1亿多元的改革成本。日前,为恢复企业上市,省政府还给予了企业补助资金数千万元,记入补贴收入。目前,政府、大股东、战略投资者以及公司正在积极与债权人协商债务和解问题,预计将以平均30%的价格缩水打包收购公司质押在资产管理公司的5000多万国有股。
这位负责人承认,在目前东北国企改制过程中有少数投机者利用国家政策,以战略投资者的名义进入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由于这些人图的是短期利益,进入国企后往往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多将心思用于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包装复牌上市上,一旦他们觉得时机成熟,便像抛股票一样将手中的企业转手出让,获取高额利润。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职工无疑是最大的牺牲品。
至于如何监管国企改制入主者的行为,这位负责人也表示无奈。他说,目前国家对上市公司改制的监控,还缺乏有效手段,主要还是靠战略投资者的个人诚信做保证,在这种体制下,如果投资者是一个不讲诚信的人,也只有通过法律法规来约束他的行为。但这位负责人同时也承认,任何严厉的处罚措施也只是事后监督,如果那时已造成了损失将可能是无法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