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打开微信,惊讶的看到两个视频,场景是在学校有成年人(应该是老师吧)在给学生们宣教抵制洋节日。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义和团再现,逢洋必反了,仿佛又要“挑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了。 LQr
+)wI
外来文化不是洪水猛兽。我国的历史也是一个不断和外来文化融合的过程。比如衣着的演变,从宽袍大袖到短衣窄袖,更有利于生产,都是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学来的,再到现在的衣着几乎全盘西化了,即使偶见唐装、旗袍,也是从满清服装演变过来的。高桌子大板凳,涮羊肉,烙饼等等都曾经是外来文化,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处处可见外来文化。 +{7/+Zz
汉唐时期日本除了宦官和科举没学,几乎是全面照搬我们的制度,从而能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近代黑船事件又一次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明治维新全盘西化甚至脱亚入欧,从而迅速崛起成为曾经的亚洲第一,设想一下如果他们当时他们抵制外来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日本的崛起才有了20世纪初那段时间数以万计的赴日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周恩来、郭沫若、张闻天、陈独秀、郁达夫、李叔同、沈钧儒、陈寅格,还有大名鼎鼎的中山先生等),使他们从文化相近的邻国日本带来了外来的不同文化,融入到了我们的文化里,很多现代词汇(如经济、卫生、文化、文明、文学、劳动、服务、统计、生产、体育等等)都是那个时候从日本引入的。以至于现在,日本的词汇仍然在不断地融入,比如量贩、映画、放送、达人、新锐等这些词也就是这些年才有的吧。大量的日本曲子也是我们拿来填词就用,比如:张国荣《风继续吹》、张学友《李香兰》《一路有你》、邓丽君《漫步人生路》、郭富城《对你爱不完》、刘若英《后来》李克勤《红日》、陈慧娴《千千阙歌》、周华健《让我欢喜让我忧》、筷子兄弟《老男孩》、莫文蔚《盛夏的果实》等等等多了去了,这些歌不也挺好吗。文化有交融,挺好的。 =KCAHNr4?
一个强大的国家或者文化,要有自信,要有强大的包容和宽容,古今中外无不如此。我说佛教很伟大,一方面体现于其的宽容,相声小调影视作品里经常会有和尚的不轨情节出现,有的很低俗很龌龊,也没见过有信徒跳出来抗议说是这是侮辱行为。盛唐时期的长安城,大街上不同的肤色,不同色彩的眼睛都会出现,李白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安禄山是突厥人,高仙芝是高句丽人。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担任镇南节度使,才有了“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的佳句。当时的佛释道并驾齐驱,伊。斯。兰教也是在唐朝传入我国的。这些无不体现着盛唐的包容。 DV6B_A{kI
今年《开学第一课》中小鲜肉的出现被指没有男子汉的阳刚气。这个问题上,人家打扮是人家自己的事,就像库克出柜一样,但是如果通过媒体提倡这就有问题了,就不对了。号召抵制洋节日亦是如此,人人都有喜欢和不喜欢的自由,但学校号召抵制就明显不合适了,可能也是极个别现象吧。 Vs:x3)m5j
两千多年前冒顿单于成为草原霸主让中原无宁日,于是有了张骞通西域想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虽然未达初衷,但对历史的贡献远大于此,有了汉夷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石榴蚕豆等农作物开始在中原栽培,胡琴也传入了中原对之后戏曲产生了重大影响,汗血宝马也传入了中原。西域也学到了铸铁技术,丝绸也逐渐传到了欧洲。据传凯撒大帝身着绚丽夺目的丝绸一出场,惊艳的所有人目瞪口呆。更有甚者安息人的一面丝绸做的旗帜把古罗马人震撼到了,惊为天物以为神助安息,安息人兵不血刃不战而胜。从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来看,我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是互惠互利的,是进步的,是不应该被排斥的。 0|L%)'F
k~|5TO
我觉得爱国就应该多弘扬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也不排斥外来文化。更多的时候还是应该是宣传我们有多可爱友善,而不是给别人留下望而生畏的排外印象,膀大腰圆的持刀大汉不如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招人待见。当今世界交通通信之发达,全球一体化势不可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已经无法改变。 $bho]~
Y/Dah*
与其叫嚷着抵制外来文化,不如先把自己的文化多学习多了解一些(比如“冒顿单于”这四个字别读错三个),外来文化也多学习多了解,取长补短,清末不就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嘛。外来文化没什么可怕的,盲目抵制看上去很无知。 }Q<cE$c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环球时报》曰:义和团式的激情行动与爱国无关。 v"~0 3-SX
]K^#'[
Y6R+i0guz
转自微信账号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