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553阅读
  • 0回复

[[原 创]]粮      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10-01
  
b5jD /X4  
       民以食为天!
    想起了粮票的往事和那个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期。
    说是在1955年9月,国家粮食部发布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办法》,各种粮票很快进入全国城乡。
    当年的粮票,是城乡居民外出购买粮食或粮食制品的凭证,分为全国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全国通用粮票由国家粮食部印制和发行,在全国通用。地方粮票由各省、市、自治区粮食厅印制和发行,只能在本地区使用,不能跨区域流通。
    粮票的面额以成品粮为计量单位,面值有一两、二两、半斤、一斤、三斤、五斤。
    村里人出门探亲或办事,先要备下途中吃用的粮票。这需向大队报告,经批准后由大队开具证明信,然后从自个分到的口粮指标中倒腾出十斤八斤,持证明信去国家设定的粮站进行粮票兑换。粮站会将交来的原粮按比例计算为成品粮,再折换成与之数量相等的粮票。当年兑换粮票是有严格管控的,是有限额的,即便有特殊理由和需求,一人一次最多只能兑换一、二十斤。大队和基层粮站就是国家粮票管控的第一个关口。
    那时候,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政治集会,走访外调,或是其它外出;不管是机关食堂,营业饭店还是旅馆大车店,只要吃饭,必须交付粮票。即便是到村里的供销点买块糕点饼干,但凡粮食制品,都要交付相应数量的粮票。粮票,严密掌控着一粮一米、一餐一饭!
    机关干部调动、企业职工调动,城乡居民迁移,在办理户籍关系、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的同时,还要及时到粮食主管部门办理粮食供应关系交接。一日一顿接续准确,一斤一两不可误差!
    机关人员下乡,各种工作队入村,社队间各种团体及人员交流互访,要由大队统一安排,轮流到各户吃派饭,这些入户就餐人员除向户主支付相应的现金外,还必须按规定的口粮标准交付相应数量的粮票,斤是斤两是两,清楚分明。粮票,见证着当年的社风清廉,也记录着粮食的短缺窘迫。
    村干部到上边开会需食宿者,在报到时,首先要按会议拟定的就餐日期,依口粮定额标准交上粮票,兑换成会务定制的餐卷。会议期间,每餐的主食配备均按定额定量提供。县级及以上机关召集有农村人员参加的会议,对农村参会人员有时会有会务补贴,但只可有菜金补贴和误工补贴,却不能补贴粮票。因为粮食比什么都金贵!
    每逢在村里抽调民工去筑路、挖河、修水库,公社依据规定的口粮指标,按工期计算出每个人的自带粮数量,然后从当年各人在生产队应分口粮中调出,兑换成粮票或调换成粮折(本),在施工地方的粮站凭票取粮开伙。十年根治海河,每年春秋两季都在村里征调大量民工,工地上劳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多,仅靠指标粮不够吃,为让民工能够吃饱,国家就给与一定的粮食补助,村里人们称其为“带着指标吃饱”,这让当年的民工及其家人甚感欣慰。棒子面窝头能敞开肚皮吃也是大家的福气!
    乘火车旅行,在石家庄——德州线,有辛集和衡水两个特殊的车站,每日的几次长途列车入站时,站台上会临时推来几个简易食品车,该次列车上的旅客,凭本车次的乘车票,可从这些专供食品车上限量买一份烧饼、面包之类的简易食品,不用付粮票。只因能买到一份不要粮票的食物,所以这两个车站特受旅客期待与青睐。火车靠站时,许多乘客已拥堵在车门处等候,火车一停,乘客紧忙下车,排着长队,等待售货员验看车票后购买两个不收粮票的烧饼。有排队靠后者,还没挪到跟前,食品已售完,心中特觉失望。这不收粮票的食品没地儿找哇!
    当年粮食太紧缺了。粮票,平衡着国家的粮食供求,维持着人们的食物底线。这或许是“民以食为天”的铁律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一个治国理念与治国方略的特殊考验吧。
    1993年,全国粮油终于实现了敞开供应,粮票宣告停止使用。
    在共和国历史上持续了近四十年的粮票,成为了许多人心中难以抹掉的记忆。
    粮票已然远去,可它却在人们灵魂深处宣示了一种敬畏:那就是对于粮食的敬畏,或可以说是对天道的敬畏,只因“民以食为天”。
    粮票已然远去,可它却在人们心底深处标示出一个警示:不重视粮食、不珍惜粮食会遭饿瘪肚皮,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切记“民以食为天”。
    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粮食生产和珍惜粮食的谆谆教诲,钩钓起了心底深处那些粮票时期的陈年记忆,并写下此文。
U Rq9:{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