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42182
-
- 注册时间2009-10-21
- 最后登录2024-01-21
- 在线时间1359小时
-
- 发帖974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 辛币141
- 威望2054
- 贡献值0
- 交易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诸位乡亲、朋友:我年届七十有四,是在60年代进入和睦井初中读书的。我的同学尚有同村的张连进、吴增高,李云湘,还有已经过世的李玉和(梦想),八里邱吴海江,吴海斌等。2017年,我回忆过去的读书生活,写下了《我读初中那几年》,发表在《燕赵都市报》,现转发如下,敬请一阅。谢谢,谢谢。张吉响 e~=fo#*2?@ G+
PBV%gE[ T j9;". 张吉响 <splLZW3k 燕赵都市报2017年12月11日19版 n|IdEgD$ aM5zYj`pW 张吉响/文 mZ3i#a4 初中,是我们成长的关键期,是塑造个性及培养兴趣的重要时期。三年初中生活奠定了人生的基础,是每个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我初中时学习是那样的紧张,生活是那样的艰辛和苦涩。但是,多少年后,痛苦就像冰一样融化、蒸发,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留给我的只有甜蜜的回忆,多想再回到那黄金般的中学时代啊! H7?C>+ay 我的初中是在20世纪60年代度过的,那是一个饥饿的年代。刚刚从一穷二白的旧中国解放出来的人们,忙生产,忙建设,却又遭遇了自然灾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3岁的我跨进了和睦井初级中学的大门。 -}@3
,G 那一届,全校共招了4个班,200多个学生,我被分到了11班。学校离我家15里路,弯弯曲曲,全是土路。当时交通极其落后,唯一所能依靠的是11路车——一双腿,难得见上一辆自行车,当然更谈不上小汽车、大客车。每次回家,我都要走上两三个小时。我年龄小,但是我精神强大,意志坚定,不畏风霜雨雪、烈日炎炎,不叫苦,不喊累。我们学校没有学生食堂,仅有为学生们热热干粮的条件。学生们把装有干粮的网兜放在学校的笼屉上,待干粮热透后自己取回,就着老咸菜、豆豉,喝着热过干粮的开水,充饥度日,上学读书。学校每周放两次假,每周三和周六的下午让学生回家取干粮,带足几天的干粮再回来。那时候的干粮,就是一些玉米面饼子、高粱米窝窝,从来没有白面卷子。一个个学生脚下穿着布底鞋,身上穿着粗布衣,没有油,没有新鲜蔬菜,更没有肉,生活艰苦极了,当然都不会吃得太饱。曾记得在一次回家的路上,直饿得我有气无力,歇了好几歇才勉强赶回了家。学校实行住宿制,但没有学生宿舍可住,需要每个人自己想办法。父亲通过熟人给我借到了那个村第九生产队的牲口棚。牲口棚里有饲养员休息的大土炕,每天总有一个饲养员睡在那里。晚上我上完自习后,就匆匆赶回大炕。尽管那里很脏、很乱,牲口夜里还常常吼叫,但我还是觉得很幸福——一个穷孩子,能够上学读书了,比什么都痛快。尽管学习条件是那样艰苦,但我十分用功,各科成绩都很好。我的作文,还被选入县里的优秀作文集。 g<{/mxv/ 学校附近有一家小书店,店里的书只有寥寥数本。尽管没有多少,但还是给了我莫大的精神安慰。只要一有闲暇时间,我就到那里走一走,看一看,寻找一些精神食粮。我选购了不少图书,如《红旗谱》《把一切献给党》《英雄的花为勇士而开》《智取威虎山》等等。我还订阅了期刊《火花》《人民文学》,主动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读的书多了,我学会了思考,不再满足于课堂上学到的那些知识。 vC[)/w 当时,我家的生活很贫寒。我兄弟四人,我是老大,两个弟弟也在上学。母亲有病,妹妹尚小需要照看,只有父亲一人劳动。但是,当时年纪小小的我,对这些考虑甚少,脑子里只有学习。一次,父亲悄悄和我说:“你去做学徒打工吧!”我向他喊道:“我要读书,我要读书!”最后,父亲只好让我继续读书了。现在想想,感觉自己当时真不懂事,怎么不懂得为家里分担一些呢? AZz
} 在我还有半年就要初中毕业的时候,学校突然召开了一个大会,会后宣布学校解散,学生们全部回家。可能是由于我的学习成绩突出吧,最后学校决定把十几个学生,随着调动的老师,转到了旧城初中。就这样,我在旧城初中毕了业,后来被保送上了河北正定师范学校,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成了“公家人”。 +Sv`23G@ 今年我已73岁,初中生活离我已经整整一个甲子了。我的200多名同学大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老家生活了一辈子,能够走出来看看世界的是少数。我的初中生活尽管是非常艰苦的,但我却收获了一生的宝贵财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幸福都得靠自己创造得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