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AA,"2[_
%vG;'_gMB
建国之初,多年的天灾战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百业待兴,物资匮乏。人民生活艰辛,简朴成为无奈的选择,日用品的修修补补成为常事。即便在限制个体工商业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仍有一些手艺人,走乡串户,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种维修服务。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繁荣,人们再也不为衣食而忧,“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的日子一去不返,根植于此的许多修理行业也在辛集消亡。 w17{2']
7Y4D9pw
锔碗 BT -Y9j
Csgby(D*O
瓷器、陶器等日用品易磕碰,人们不忍丢弃稍有破损的盆盆罐罐,就拿到锔碗师傅那里进行修补。锔碗匠骑一辆满载工具的自行车,四处招揽生意。破损的器物送来,匠人先按原样对茬,用手钻在瓷器、陶器上打孔,再用铜质或铁质的锔钉把破碎的瓷片连接在一起,最后用专用的石灰膏弥缝,器皿就又能重新使用了。所锔器皿大至水缸,小到茶盅。因瓷器硬度大,普通钻头难在其上打孔,锔碗匠会拿出珍藏的一小粒钻石,镶嵌在专门的钻头上,于是有了“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进入20世纪90年代,已没有人惜乎一、二只碗被打碎,锔碗行业没有了用户群,逐渐在辛集城乡消失。 tB}W
)Eb
&=Y%4vq
补锅 }LWrtmc
5Tidb$L;Du
补锅匠俗称“小炉匠”,农闲时肩挑风箱、炉具,为人们提供修补铁锅的服务。匠人先将铸铁在炉中熔化,盛放在洒满谷糠的布垫上,按在铁锅的破损处。另一手拿一个油浸布卷,在铁锅内部挤压铁水,破损严重要多次修补才能弥合漏洞。20世纪80年代,铝制炊具被广泛使用,补铁锅的匠人逐步被修补铝锅的匠人替代。2005年,修补铝锅的营生只存在于少数农村集市,生意也变得日益萧条。 :.-KM7tDI1
修钢笔 1986年,城区商场街设有专修钢笔的店铺,另有修笔师傅串学校提供修笔服务。修钢笔多是更换笔尖等配件,利润很低。1990年前后,价格低廉的钢笔用坏后已无修理的必要,修笔这个行业寿终正寝。 =zp{ ^mC
L&5zr_
修风箱 "x:-#2+h
:de4Fje/4y
风箱在20世纪80年代仍是全市农村的生活必须设备,漏风或风力不足时会请匠人加系鸡毛,进行维修。进入21世纪,随着液化气、沼气、电力炊具的广泛使用,街头巷尾已不见了修理风箱匠人的身影。
8_rd1:t5
n34d"l3
绑笤帚 jW| ,5,43
;'!h(H
绑笤帚在辛集方言中被称为“爮(pao)笤帚”。匠人秋后冬初,手提一串多块铁片联结成的“响器”,招揽生意。所用原料是去除粮食的黍子穗或高粱穗,统称“笤帚苗子”。工匠足蹬系在腰间的钢索,有条理的将原料绑成各种式样的笤帚。2000年前后,工业化生产的笤帚占据了辛集市场,即使在偏僻的农村,也难听到匠人们铁片响器的撞击声了。 ?^8.S
a{
I[06R
铣锭子 ST0|2)Lh"
2of+KI:
1986年,仍有农村家庭纺织土布,纺线用的锭子由专门的手艺人制成。每逢集日,铣锭子的师傅带着木质铣床摆摊服务,现场加工纺线锭子。锭子用材多为枣木,也有使用其他材料以次充好的,故有“棉花柴铣锭子,不是那块材料”的歇后语。1990年前后,农村已无人纺织土布,铣锭子的行当彻底消亡。 iP^[xB~v
Dn>C
:YS`
当我们再也听不到儿时熟悉的吆喝声,再也不见街头忙碌的修理匠人的身影时,我们都会深深的感叹社会的进步,可是从这些消失的行当里你会否觉得有一丝遗憾或者是怀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