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5060阅读
  • 24回复

《私募英雄》..李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 本帖被 神聊 执行加亮操作(2009-10-18) —

李驰: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1991年入市,历尽股海沧桑。率领私募军团连续八年跑赢市场,以60倍增长的财富神话,为所坚守的“价值投资”理念注脚。被《私募英雄》一书评为“中国最顶尖的七位投资高手”之一,被《证券市场周刊》誉为在中国“复制巴菲特”最成功的三位投资人之一。他曾说:投资宜简不宜繁,有小学水平足矣!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0-18

李驰···3年拿到10倍的收益率是可能的

    入市15年,从A股市场转战到B股市场,从美国市场炒到香港市场,再回归到A股市场,同威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李驰坦言自己的15年投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也有很多投机的色彩,但现在他已经领悟到了真正的投资之道。

    李驰表示自己不敢谈论收益率,“主要是不敢谈,”他说,但他同时表示,“3年拿到10倍的收益率是可能的。”

    达到如此高的收益率,依靠的不是频繁的趋势操作,恰恰相反,李驰说自己在投资上是十分懒惰的,追求的是那些“能够闭着眼睛持有十年二十年的股票”。

    李振宁···保持连续9年年均增长100%的投资佳绩

    他丰富的证券市场经历,见证了过去10多年来中国证券市场走过的机遇、挫折、改革、重塑和新生。

    李振宁,资深经济学家,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参与了我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期间主持并翻译了《短缺经济学》及研究论著,这些书籍对中国改革曾产生重要影响。

    1987年,李振宁在香港工作,恰逢香港市场著名的“黑色星期一”,港股从3900点跌到1800点,他首次进行了股票投资的尝试,投入5000美元并大获成功。

    20世纪90年代初,在“老八股”时期,李振宁拿出很多精力投身到国内证券市场,成为专业证券投资人,并保持连续9年年均增长100%的投资佳绩。

    2001年,李振宁身份开始转变,这时候,他主要以专家身份出现,深度参与证券市场改革,提出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中国资本市场,是国内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2001年到2005年期间,李振宁发表了大量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相关的论文,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现在,他的诸多建议已被管理层采纳。

    2005年中,当上证综指在1000点盘桓之际,国内外投资者对A股市场一片悲歌,此时,李振宁站出来,坚定地指出,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变革必然带来市场转折。

    2006年初,他更是大胆放言,2006年是中国十年牛市的开始,行情的主线是价值重估,如今他的论点已经和正在为市场所证实。

    所以,对李振宁的关注,就是对我国证券市场最新脉动的追踪。

    刘明达···刘明达的魅力在于他超前的判断

    刘明达是明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的创始人。

    明达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2006年前11个月取得超过90%的利润,2007年,明达投资顾问公司也为他的投资人收获了超额回报。

    刘明达的魅力在于他超前的判断。2005年6月,沪指跌破千点大关,证券市场处在极度恐慌之中,此时明达投资公司力排众议,推出《千点畅想系列专题》,以当时沪深股市交易价格前20名的股票为标的,选出10只股票创建傻瓜投资组合,以1个亿的规模平均买入10只股票,3年不做任何操作,运行一年后,收益率超过140%。

    2007年9月,明达资产管理公司与渣打、瑞银签定协议,由瑞银的亚洲投资基金直接投资明达资产管理公司在香港发行的海外基金产品——金牛L.H.基金。明达资产管理公司是国内唯一获得瑞银投资配置的私募基金。

    连续公开的优秀业绩、不断壮大的资金管理规模与业务运营团队是瑞银青睐明达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原因。而瑞银的选择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在国内私募基金良莠不齐、欲说还休的势态下,明达资产管理公司无疑是最阳光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0-18

《私募英雄》 李驰快乐去投资 导言享受投资思想的盛宴

    2007年8月28日,李驰和他的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全体员工一起前往新疆,开始了为期三周的假期。此前,同威资产清空了所持可流通A股股票。

    是时,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正被市场放在PK舞台上,之前,部分私募基金经理过早判断A股股票偏离了价值面,他们经过审慎的判断之后提前轻仓或空仓,在5000点附近,很多媒体开始鼓噪私募基金败了阵。

    但让我们看看另一面:5·30之后,正如李驰说的,公募基金不断地发行,不断地快速建仓,等于基金抱团把股价给推上去了,造成蓝筹股供不应求,蓝筹股股价一涨,老基金的市值就增加很快,暂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与公募抱团取暖相比,国内私募基金在运作模式上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信托成立的私募基证券投资基,这一部分私募基金虽然业绩公开、明了,但存在操作上的诸多不便;另一类是并不通过信托募集资金,亦没有义务定期公布其持仓情况与业绩,目前多数私募基金属于此类。

    李驰的同威资产管理公司就属于第二类,那么在2007年清仓其所持有的A股股票,他的业绩如何呢?

    在清仓之前,李驰和他的同威资产公司共持有三只股票。分别为:万科、招商银行、中信证券。

    同威投资万科自2005年开始,是时万科股价3元多,此后在万科股价7元以下时,只要有新资金进入,同威就会不断加仓,万科在31元高位完成了100亿增发后,李驰决定出掉了万科,累计计算,同威投资万科的收益率不下10倍。

    类似的,同威也是在2005年开始投资招商银行,当时股价6元,到全部出货时,同威在招商银行上面的收益亦近6倍。

    同威投资中信证券相对较晚,2007年4月份建仓,成本40元左右,在中信证券80元以上时,李驰果断对其清仓。

    李驰的清仓行为是否意味着他看空A股后市?

    不!李驰回答十分明确:清仓,并不表明他看淡后市,但是A股市盈率偏高,市场已积累了相当的风险。当然不排除以后一段时间市场疯狂,万科或许会涨到60元,招商银行或许会涨到80元,中信证券或许会涨到120元甚至更高,但是,任何人不可能赚尽每一分钱,没必要做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事。

    清仓之后,李驰与他的团队度过了一个轻松、惬意的悠长假期。

    证券业之外,人们对李驰了解不多,但在业内,李驰有很多粉丝,他甚至被誉为“投资哲学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李驰已在中国内地、香港市场经历了多个牛熊转换,他是这十几年资本场中为数不多的“剩”者。

    能够“剩”下来,并获得投资成功,就不得不提及李驰的投资预判能力。在2006年初李驰就看到,做大A股市场的盘子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选择;2007年,这一战略被演变为加大IPO的力度和大盘H股、红筹股的回归速度;现在,当一些投资者意识到二级市场投资风险时,李驰早在2006年初就开始投资拟上市公司股权。

    那么,这次李驰的A股清仓行动是否同样有先见之明?或许,这些都不重要,我们看到的是:由QDII放开而引发了国内投资者蜂捅进入香港市场之际,李驰早已在香港市场持有多只绩优龙头股,其中包括金蝶、腾讯等。

    作为同威资产核心投资人士,李驰为自己公司订制的目标是:做中国回报率最高的基金管理公司。“我们自以为一直都做到了,看看我们现在管理多少资产就知道我们不是理论家。”李驰说。

    李驰还被很多圈内人称为“巴菲特中国版”,对于巴菲特投资理念,国内哪怕是初入行的普通投资者都耳熟能详,但是,当投机气氛充斥市场时,因为时空、市场的迥异,绝大多数投资者无法真正理解、实践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但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李驰的投资理念,中国投资者将会有一个参照,那就是——巴菲特理念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去投资。当然,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李驰和同威的故事可能无法复制,但了解现世的“剩者”李驰的一些行为和理念,或许能使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指引。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介绍李驰在他十几年投资生涯中不断积累、点滴呈现的投资哲学,试图让更多的投资者以思想的交流方式来切近李驰,并以此修正我们普通投资者许多似是而非、若即若离的投资观念。

    我们保证,即便出自“哲学家”李驰,其投资理念,对于每一位普通投资者而言,也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正如李驰博客的名称:越不繁、越不凡@白话投资。

    李驰的博客,此处要重描一笔。即便在圈内有“哲学家”之称,李驰并非故作清高隐于市。在私募基金经理中,李驰是为数不多的开设博客的基金经理之一,从2006年7月开设博客以来,一年多的时间,李驰坚持每周都会将所得所思呈现给每一个普通读者,目前其博客的点击量已超过100万。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0-18

所以,跟随李驰吧,让我们一起享受投资思想的盛宴!

    跟随李驰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投资意味着紧张和疲惫。每天紧盯大盘,随着指数起伏满心焦虑,时刻担忧股价的涨跌成为多数人的投资状态。

    但李驰的投资却是如此快乐!正如前面所述,李驰可以在一次清仓操作后,到新疆享受20多天的悠长假期。事实上,他每年有1/4左右的时间在全球各地周游,在结束新疆之旅后,李驰又马上邀上朋友前往埃及红海潜水。多年以来,李驰的足迹曾散布于尼泊尔山区中、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珠穆朗玛峰的路上,以及北美大陆之间……

    如果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赶快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近距离地与李驰交流。或许,我们之后的投资也将不凡,也会随之简单起来,快乐起来。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9-10-18

《私募英雄》 李驰快乐去投资 第一篇 之一:英雄莫问出处

    李驰和价值投资之路

    英雄不问出处,这是李驰常说的一句话。在私募基金圈内,“剩者为王”的定律给了李驰以恰当的定位。

    毕业于浙江大学的李驰早在1989年初就来到深圳,先后任职于蛇口工业区、宝安集团、深业集团、香港怡东国际财务投资有限公司,见证过多起海内外证券市场的风风雨雨是李驰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李驰在证券投资行业浸沉17年,经历过三次国内市场牛熊转换、两次香港市场牛熊转换、1997年金融风暴、2001年全球科技股股灾,丰富的投资经验使得李驰善于从价值投值的基点出发,领先市场抓住机遇。

    在李驰的投资哲学中,尽管“理性”是最核心的地位,但李驰本人更多属于性情中人。

    李驰甚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但如果你有机会与他聊天,你会发现他的叙述如此富有激情。他语句诙谐,且字字珠玑。即使你无法见到李驰,光阅读他的博客,你也会发现他的个性如此丰富、立体,他身上饱含着太多的特征:

    他很理性,强调投资的第一要诀是理性。

    他很自负,自己目标是:“做中国回报率最高的基金管理公司,我们自以为一直都做到了。”

    他很张扬,说“我们一直有信心在任何市场、任何时期做出保本承诺,牛去熊往我们一直兑现着我们的承诺,第一不输,第二记住第一,我们和我们的客户共同做到了。”

    他很骄傲,因为他说“巴菲特,叹天下何人识君!”

    他很懒惰,他买进股票后,基本不动。

    他很灵活,说“积聚财富亘古不变法则:低买高卖”,哪怕是持有万科这样公认的上市公司常青树,他也不会持有几十年或者一辈子。

    他很诚实,说“我们的投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的可流通A股,流通A股组合仅仅是我们投资冰山中显露出的一角。我们也一直投资于国内可流通B股、A股或B股的法人股、香港和国外上市公司股票、未来可能于国内外上市的公司股权;我们是私募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PE)的混血儿,而目前的私募信托投资产品无法满足我们此类多元化投资领域的要求”。

    他很坦白,告诉别人,“好公司+便宜价格=买进。”

    他很有责任感,自己开了博客只是为了宣扬价值投资,说“开博初期,怀着一颗宣传价值投资的善心,坚持到今天”。

    他很有创意,能说出诸如“越不繁,越不凡”、“慢即快,少即多”、“洗脑和催眠”、“中心思想、女人与花”等投资妙语。

    他有些冷,那些“皇帝的新衣,领导说你行才行”、“人造美女也是美女”、“三反运动”、“该大的部位大”等分析市场的话语让人记忆深刻。

    他很敏感,否则不会说“如果有朋友觉得我的预测可能影响大家的正确判断,在此正式收回前几天的一段话。”

    他很随性,经常不打理自己管理的资产就出去旅游。长时间的外出度假,对于同威资产公司的同事,尤其是李驰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他有这么多优点和不足,但我们更无法否认,李驰很受人欢迎,从他开博客一年多来,其点击率超过100万人次,而且,数以万计的人认真阅读,并发表评论、参与讨论。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0-18
《私募英雄》 李驰快乐去投资 第一篇 之二:价值之路(1)

    2004年3月13日,李驰在深圳南山文体中心门口买了当时仅有的一本《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当时他在扉页上写了“好书”,“熊市里的小火炉”等几个字,2007年他再读该书时,他认为应该接上一句:“牛市里的王老吉。”

    后来李驰才知道,这本发行量不大的著作是莱格·梅森基金公司的总经理Robert.G.Hagstrom写的。这也难怪比尔·米勒连续十几年跑赢美股大盘了!就此他感叹,有什么样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莱格·梅森基金公司是高手云集啊!

    今天,李驰已经成为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但他仍认为,要坚持长期的价值投资与集中投资,有关巴菲特的书是应该放在床头枕边的,这些书不但可以为熊市集中投资打气,而且可以为牛市里投资降火去燥。但也正如李驰所言,真正的价值投资不可能是读几本书就可以嬗变的。读书、学习是前提,实践、探索才能梅花香自苦寒来。

    其实,李驰也并非从一开始就悟道于价值投资,而是经历过多年磨砺才走上价值投资之路的,在见证证券市场数次风雨之后,李驰才真正成长为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但是这样回忆自己走过的道路的:

    10多年前,我们还比较年轻,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平静的心态来看待收益。我们刚进股票市场时都希望赚钱快而且数量多,抱着这个信念在A股市场里摸爬滚打了好多年。

    当时沪深股市出现过一波行情,时间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邓小平南行讲话后的那一段时间。那时候我们的心态和新入市的股民没有什么两样,觉得进去了就赚钱很开心,但并没有想过整个行情的起落规律。后来那次行情跌下去很长一段时间,在下跌期间,我们自己也在不断总结,想弄清楚其中是否有规律性的东西。

    我在思考的同时,也和一些朋友进行了交流,并不断向这个领域的杰出者学习,比如我现在同威资产公司的合作伙伴韩涛,他在投资方面有许多非常独到的见解。他一直是我投资领域学习的榜样。现在看来一些非常理性的选股方法当时并没有为人们所认识,他当时讲到的一些东西,我也没有留下强烈的印象。比如1999年韩涛就讲到同股同权的B股便宜,要买B股,之后他也一直参与B股投资,直到2001年B股开放后全仓退出,两次重仓买到翻10倍的B股。在A股里我回头看到了翻10倍的股票,但我没买到;在B股里回头也看到了,我的朋友却做到了。我就反思他为什么能做到而我为什么没有做到?

    等到2001年B股开放,我的感触更深了,机会其实一直就在眼前。这个时候再回头去研究巴菲特、林奇等人,才发觉他们说的话都是出自肺腑,没有任何包装。他们成功投资的真理都包含在自己或者别人写他们的书籍中,但大家并不相信真理是那么简单。

    我是浙江大学毕业的,校训就是“求是”。但我在大学里没有真正领会,来深圳的前几年中也没有做到,直到后来参与证券市场的长期投资过程中才发觉,无论是做人也好做投资也好,都需要“求是”,同时也体会到真理确实十分简单,关键在于人们往往不相信真理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为什么在牛市里还能保持一个比较正确的判断?是因为在B股开放后,也就是2001年6月政府允许内地居民可以参与B股投资之前的两个月内,市场疯狂后我们就退出了。那一次退出令我印象深刻,我也相信了以前不甚了解的价值投资理论。从那之后,我们的步伐就合上了市场的节奏。

    从2000年到2001年8月份国内市场盘顶期间,投资者都疯狂了,当时甚至有开夜市的说法,随后A股迎来了大跌行情。其实,全球的证券市场现象、实质都是一个规律,当市场处于非理性疯狂之时,离大跌就不远了。

    有趣的是,当中国的投资者在股市盘顶有时不我待之感时,美国已经有“夜市”了。2001年年初我正好在美国,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我不太懂英文,所以就到超市买中文报纸,发现整版都在谈论股票。我朋友家在加州,因为美国东西部时差的原因,他是每天加早班(天还没亮,相当于夜市了),凌晨6点多就在电脑前看行情了。因为有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前车之鉴,我感觉到狂热的美国股市离顶不远了,这是重要的直观因素,我感觉中国的股市一直在跟随美国股市,行情自然要慢一点。其后美国等国际市场的下跌调整是十分充分的,中国一直没有调整充分,又有涨跌停板制度,所以熊市持续的时间反而人为地加长了。

    这也告诉我们,不要去谈论什么定价权,现在的证券市场应该唯美国市场马首是瞻。这不是什么志气的问题,而是市值、实力的问题。如果美国股市都不行了,中国自然会跟着下来。

    另外,当时国内股市确实高到了一个非理性的地步,平均市盈率都有60多倍了,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它迟早要走一条类似日本股市的道路——理性的回归。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10-18

《私募英雄》 李驰快乐去投资 第一篇 之二:价值之路(2)

    鉴于美国股市到顶和市盈率过高,我们判断前景不妙,就退出了。然后我们进入了比较熟悉的香港股票市场,但当时香港股市也没有调整到位,所以后来也调下来了一点,直到2003年下半年香港股市才起来。我们是再次回到我们已熟悉的香港股市,当时香港市场上的许多股票都跌到了非常便宜的价格区间,这给了我们机会。当然,我们与巴菲特相比还是有相当差距的,他可以做到一段时间完全退出定价偏贵的市场,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我们对香港市场还是非常熟悉的。1997年我们刚去香港市场的时候,我们也是抱着炒一把的态度。尽管已经很小心了,而且还是选择了高速公路股,又是打新股,结果还是损了手。我们选择的是成渝高速,算上发行佣金是一块五毛多、不到一块六。发行第一天,它从发行价跌到一块以下。当时给我们的感觉是不可思议,要是在内地股市,绝对股价这么便宜的股票上市第一天应该是涨到天上去了,怎么可能一天内就跌到一块钱以下?如果说进入市场要交学费的话,这就是学费,因为我们对这个市场还没有理解,抱着内地股市的炒作思想贸然就进去了。结果第一次出去就遇到了亚洲金融风暴,那种跌法终身难忘。

    好在当时运气不错,因为不会炒股票的人输了往往就熬。1998年3月的一次强劲反弹中,它回到了一块四毛多,我们果断把它出清。

    现在回头看看,如果当时你买了一只垃圾股的话,那就惨了,用香港的话来说,可能就永远回不了家乡了。顺便说一句,成渝高速的股价现在还在一块三港币左右。

    那是我们第一次去香港市场投资,之后我们也赶上了香港2000年的科技股炒作,当时的中移动、联想等大市值股票都涨了10倍左右。科技股的市盈率很高,市场极其疯狂,我们这次的成绩比上次要好得多,赚了钱。

    2003年再回去的时候,我们感到不能再随便炒了,风险非常高,要踏踏实实以做实业的心态投资做股票。因为像盈动这只全香港人都在买的股票也会从二十多块跌到一块多,还有什么不能跌的。

    所以,当我们2003年再回到香港市场时,就是选择非常优秀的公司,用一句不太恰当的话说,就是闭着眼睛都可以买的股票。闭着眼睛能够把事情想得比较清楚,会想到它的风险在哪里,有没有倒闭的风险。这是投资的关键一步,我们后来选择的几只股票从目前看来至少20年之内不会倒闭。在这以后,我们没有参与过多股票的投资,也就投资了几只股票,这与巴菲特集中持有的理念不谋而合。

    这时我们对什么是价值投资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了,不再追求很短时间的增长,而是追求能够闭着眼睛持有十年二十年的股票,所谓时间越做越长,胆子越做越小了。现在内地有些上市公司有很多故事,但因为闭着眼睛想想可能这家公司五年以后都不一定存在了,所以也就没有参与。

    找寻和踏上朴实的价值投资之路的过程非常漫长,当中的喜怒哀乐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有感触。在这么多次崩溃中,我们的信心并没有丧失,反而越做越有自信,而我们的路也越来越像巴菲特一样规规矩矩了。

    回溯过去,我们走过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也有很多投机的色彩,也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但在整体仓位上没有犯致命的错误,这才使我们生存了下来,并且有机会领悟到真正的投资之道。

    经历了这么多次牛熊转换,李驰不但成长为成熟的价值投资者,而且取得了优异的业绩,但是,李驰并没有选择与其他私募基金一样,公开发行信托,对此,他在《为什么不发信托》一文中给出了回答:

    1.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计划目前受银监会监管,目前私募信托计划基本公募化,此类型的信托计划必须做分散组合投资,这与我们集中投资的原则相违背,我们不会削足适履,我们有永恒的原则:宁缺毋滥——少即多。

    2.在我们公司网站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也一直在也做法人股投资,我们投资的唯一标准就是买入便宜的好公司股份,至于该股份是否上市流通、在哪里上市并不是我们最关心的核心问题。我们仅关心一个公式:好公司+便宜价格=买进。

    3.我们自认为我们是当之无愧的马拉松冠军人选,我们为什么要让裁判员在100米处、1000米处、5000米处、10000米处去评价我们的短期成绩?我们无意加入任何比短期业绩的国内外基金评级游戏,我们从不与市场指数进行短期赛跑,我们只有长期绝对收益的概念。我们在“等待最佳击球机会”的那段时间里,绝对不会去参加比赛,做可能令自己尴尬的事情;我们比赛的终点站相信也不会短过我们的名誉董事长董伟先生的证券业从业时间(60年),我们仅需要对历史交出一张成绩单。

    我们崇尚快乐投资,我们不会再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压力。

    4.我们多年来做惯了保本型的私募基金,我们一直有信心在任何市场、任何时期做出保本承诺,牛去熊往我们一直兑现着我们的承诺,第一不输,第二记住第一,我们和我们的客户共同做到了;我们最喜欢保本型的客户,我们承担了客户本金损失风险,自然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业绩报酬;信托型基金无法满足我们既有保本客户,又有不保本客户的两元化需求。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目前我们尚不会设立目前国内流行的私募信托投资产品。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10-18

《私募英雄》 李驰快乐去投资 第一篇 之三:“行者”李驰(1)

    尽管在圈内李驰被称为“投资哲学家”,但对于投资,李驰绝不仅仅表现在思想上,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投资实践者。在与李驰交流时,你会感受到他思想的广博、纵横;读他的文字,你又能感受到他灵魂的不羁、飘逸和灵动。或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使得李驰在财富与智慧上拥有过人之处。

    从这一点讲,李驰与“投资骑士”吉姆·罗杰斯相似。

    1990年暮冬,罗杰斯开始了历时22个月的第一次环球旅行,他骑着摩托车共跨越了六大洲,到过50多个国家,行程达6.5万英里,这一壮举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1999年1月1日,罗杰斯携未婚妻由冰岛出发开始了历时三年的第二次环球旅行。这一趟,他驾驶那辆著名的黄色奔驰跑车一共跑了116个国家,全程达15.2万英里,再次改写了他本人创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也许,投资家都有类似的激情,李驰也是一个近乎狂热的“行者”,每年1/5左右的时间,李驰会在世界各地行走。

    两者的相似让李驰与吉姆·罗杰斯成为朋友,这也是李驰为吉姆·罗杰斯《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中文版写序的原因。在推荐序中,李驰写道:

    罗杰斯在书中以丰富的知识、独特的观察角度、诙谐幽默的口吻详细地记载了这次旅行的全过程。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够一窥罗杰斯独特的投资风格,而且可以跟着罗杰斯环绕世界“走”一圈,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概貌,并从中体会到罗杰斯是怎样将这些因素糅合在一起来发现投资机会的。

    不过罗杰斯当初闯荡华尔街的初衷,也是他搞长期投资的初衷,却是投资行业里并不多见的,罗杰斯坚持不懈并取得了成功——罗杰斯从小就想周游世界,而且想看看其他人难得一见的世界。他坚信,只有到了别人未到之处,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世界,才能发现新的投资机会。这正对应了我们祖先“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古训。

    华尔街的经历证明,“专家”的话常常是错的。因为,很多权威几乎“足不出户”。

    罗杰斯在华尔街之所以成功,靠的就是他独特的审视世界的眼光。环球旅行既是冒险,也是不断求知的延续,使罗杰斯受益匪浅。他的见闻常常打破以往的定见,戳穿不实之说。

    李驰对罗杰斯的一番评价,肯定是对自己的“行走”、投资感同身受之言。在李驰也把自己的“游记”出版成书之前,我们无法全面了解李驰行走的足迹、行走哲学,以及行走与投资的关系。但我们可以管中窥豹,或许从以下文字中,了解李驰在行走中如何发现投资机会、体悟人生之道和投资之道的。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