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3599阅读
  • 12回复

【雪山、寺院、佛塔、经幡----康区符号解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 本帖被 五洲数码 执行加亮操作(2009-11-30) —

【关于康区】:
康(藏语拼音:Kam),又译喀木,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地区,常与卫藏和安多并列。范围大致相当于现今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那曲地区东部(聂荣、巴青、索县、比如、嘉黎五县)、林芝地区东部(察隅、波密、墨脱三县),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西部除外),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吐蕃王朝于7世纪征服这一地区,称其为多康,又译朵甘斯、朵甘,意思是汇合的区域。9世纪吐蕃王朝瓦解,分裂成很多部落。元朝设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这一地区。明朝设朵甘都司。中华民国设立西康省。康区的居民叫康巴,主要通用藏语康方言。
【关于康巴藏族】:
康巴藏族是康区诸羌部落与来自卫藏地区的吐蕃在血缘和文化上相互融合的产物。尽管康区原有各部落都被泛称为“羌”,但事实上这些古羌部落内部支系繁多,居住分散,互不统属,各部落之间在文化、风俗乃至语言上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是康区原生土著文化多样性的反映,也是从中原地区南下的古羌文化多样性的反映。史籍中将这些古羌部落泛称为“诸羌”,便是对其“多”、“杂”一种反映。这些支系复杂、特征各异的诸羌部落先民都最终融入藏族之中,因而,与卫藏地区的藏族相比,康巴藏族无论是在血缘上还是在文化上,它的成分都更加复杂、更具多元性。不仅如此,康巴藏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还不断融入了汉族、蒙古族、羌族、纳西族等诸多民族的血缘与文化,使康巴藏族的构成成分变得更为丰富、更为复杂。
康巴藏族基本上是以当地原有的众多诸羌先民为主体,在不断受到吐蕃融合和同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由于康区远离卫藏中心地区,加之其境内为高山峡谷区,受高山、河流的阻隔和交通条件的限制,致使整个区域与卫藏地区的交流,以及地区内部的交流都受到较大限制。因而,吐蕃文化对康区的融合程度既不彻底,也不平衡。致使康巴藏族保留下来了较多的历史痕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这首先表现在康巴藏族内部至今还保存着众多的语言分支,有的甚至在一个县范围内也有多种语言存在。这些不同的语言,被当地人称之为“地脚话”。这些“地脚话”虽然在总体上都属于藏语康方言的范畴,但相互间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至于出现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语言都不能相通的情况。康区的主要地脚话及其使用分布情况如下:
贵琼语:康定鱼通、泸定、天全;
扎巴语:雅江、理塘、新龙、道孚;
木雅语:康定、九龙、石棉;
尔龚语:丹巴、道孚、炉霍、新龙、金川、马尔康等;
尔苏语:九龙、木里、石棉、汉源等;
纳木义语:九龙、木里等;
普米语:九龙、木里,以及云南的维西、丽江、宁浪、兰坪等。
这种语言上的差异性,实际上是吐蕃文化对康区诸羌部落的同化程度的差异性在语言上的一种反映。
其二,康巴藏族内部至今还保存着众多具有不同自称(或他称)的族群。这些族群主要有:
“木雅”:木雅藏族主要生活在康定一带,讲木雅语,他们自称“木雅”,汉族和其他地区的藏族则称之为“木雅娃”。
“嘉绒”:嘉绒藏族主要生活在丹巴以及大、小金川流域区。马长寿先生认为嘉绒一称既是自称,也是他称 [1];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草地藏族对嘉绒藏人的称呼 [2]。
“布巴”:生活在丹巴、道孚、炉霍、新龙等县讲道孚语(学术界称为尔龚语)的藏族,皆自称为“布巴”。
“贵琼”:生活在康定大渡河两岸讲贵琼语的藏族,自称“戈羌”,汉族或其它地方的藏族称他们为“鱼通人”。
“却域”:分布于雅江、新龙一带讲“却域”语的藏族,以“却域”自称。
这些族群不仅自称(或他称)不同、语言不同,而且其服饰、生活习俗等也不尽相同。这些自称或他称、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的不同,不仅反映出他们与吐蕃文化的融合程度不同,而且也反映出他们相互间的认同度并不完全相同。
其三,康巴藏族与卫藏地区的藏族相比较,它们在生理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在20世纪初,一些外国人类学家先后对60个藏族人头颅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康巴藏族与卫藏地区的藏族在体质结构上具有明显差异,二者为两种不同的种族类型:即藏A型和藏B型。藏A型,或称僧侣型,分布在卫藏地区,其特点是短头型、面孔宽、身材较矮。藏B型,又称武士型,为康区所特有,故又称为康区型。其特点是长头型、面孔窄,身材高大。


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可以称得上是距离大城市最近的雪山了,距离成都仅有4个小时的车程,当然,这需要通过汶川的映秀镇,并翻阅巴郎山垭口,由于震后正在修路,我们值得绕行雅安、泸定、丹巴、小金到日隆镇,整整走了13个小时,虽然路途辛苦,但老天爷似乎并不怜悯我们的真诚,四姑娘山的主峰一直犹抱琵琶,不肯露面,只是拍到了一些云雾掩映的四姑娘山和一些余脉,与大家分享。
【关于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与汶川县交界处,是横断山脉东部边缘邛崃山系的最高峰。四姑娘山由四座连绵不断的山峰组成,它们从北到南,在3~5公里范围内一字排开,其高度分别为6250米、5664米、5454米、5355米。这四座山峰长年冰雪覆盖,如同头披白纱,姿容俊俏的四位少女,依次屹立在长坪沟和海子沟两道银河之上。四姑娘中以幺妹身材苗条、体态婀娜,现在人们常说的“四姑娘”指的就是这座最高最美的雪峰。四姑娘山被当地藏民崇敬为神仙。相传为四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了保护她们心爱的大熊猫,与凶猛的妖魔作英勇斗争,最后变成了四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即四姑娘山。


















慧远寺--清晨转经的藏民

【关于慧远寺】:
惠远寺,藏名为“嘎达向巴林”,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原乾宁县)协德乡境内,海拔3500米,建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8年)。当时,蒙古准噶尔部入侵西藏,藏区秩序十分混乱。为保障七世达赖的安全,清政府特选定乾宁(原泰宁)这块莲花宝地修建寺庙。清政府专为建寺拨出库银,动用了大量工匠和民工,仿照西方佛寺及内地的形式,修建了规模宏伟,建造独特,金壁辉煌的寺庙。寺院占地500亩,修建1000余间僧舍。寺庙建成以后,雍正皇帝钦定寺名,亲书匾额《惠远寺》。并派专人迎请七世达赖来该寺居住,达赖驻锡该寺达七年之久(公元1728-1735)。雍正皇帝特派其御弟,时任理藩院主事的果亲王允许、国师章嘉呼图克图邓高惠远寺经办七世达赖返藏事宜。达赖行前要求将惠远寺交付他继续管理,经允许后,七世达赖留下堪布1人,喇嘛、扎巴70多人守佛颂经。清政府每年支付白银七百七拾两,作为该寺的香火供奉费(一直到民国末年)。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十一世达赖克珠嘉措诞生于惠远寺附近的下村,并从惠远寺起程,由专人护送去拉萨。由此,惠远寺的声誉进一步的提高,该寺因享有:“九龙”(代表中央王朝),“九狮”(代表政教合一的西藏地方政府)的崇高尊号而名扬全藏区乃至国内外。

慧远寺--清晨转经的藏民





【关于塔公寺】:
塔公寺是藏区著名的花教寺庙,在藏传佛教中地位较高,寺庙建筑壮观,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据传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完婚时途经木雅人居住的这片草地时,看到此处草地风光清灵秀美,便决定在此修建一座寺庙。
正殿侧有一专殿供奉“塔公觉巫”,是文成公主进藏时所带的三尊“觉巫”,赠送给寺庙并献了鲜花,使这三尊佛像具有镇山护国之力。 塔公寺大殿和专殿对面,有一座珍贵名塔,相传此塔中柱,是从印度北部恒河流域开采的一株四季飘香的檀香树运回所制作的,塔内至今万年灯火不熄。塔旁有一口井,井中之水被视为益寿吉祥之水。几百年来,信教群众认为,如不能去拉萨朝拜释迦牟尼,而只要去塔公寺觐见了“觉巫”也同样功德无量。从此塔公寺便名扬康巴,有了康区“小大昭寺”之誉,成为康区信教群众朝圣拜佛的圣地,“塔公”(菩萨喜欢的地方)也因此而得名。
【关于木雅金塔】:
木雅金塔又称是十世班禅纪念塔,是由宁玛派(红教)六大佛寺之一的竹庆寺活佛多吉扎西活佛筹资修建的,是为了纪念十世班禅,追念他曾在此讲经布道。金塔外贴金箔耗用黄金一百多斤,造价将近千万,据说寺庙开光时,天空出现五彩祥云,七色光环。金塔共三层,高18.5米,塔顶装藏了佛菩萨的舍利子,中层为密宗经堂莲师圣殿,底层是释迦牟尼佛祖,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等庄严圣像皆开光装藏。围着金塔仔仔细细的观看,惊叹金塔的辉煌。寺的外围是一圈经轮,据说有486个,颜色金黄而沉重,来到塔公草原,当然要去看看这座金碧辉煌的佛塔。金塔位于雅拉神山、夏古冬青山、文殊山、观音山等八座神山所环绕的中心,藏语称“古汝塘”,意为“莲师道场”。木雅金塔是一座坛城式佛教寺庙建筑,占地35亩。金塔黄金帖顶,共分三层:第一层为显宗殿,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八大菩萨和十八罗汉像;第二层为密宗殿,供奉有莲花生大师和密宗传承上师像,佛殿四壁的精美唐卡绘有释迦牟尼佛本生传和莲花生大士传,还有藏、汉《大藏经》和密宗四续经典;第三层为佛陀尊身塔,塔内装藏了《大藏经》、五种舍利和伏藏品等,三层分别代表着佛法、僧三宝和大、小、密三乘。金塔外檐还有金鹿、鳌头、金翅鸟、宝幢等帖金饰物。金塔外有383米长的转经廊,装有470个转经筒,内装消除违缘障碍的“金刚萨埵百字明咒”22亿遍。金塔四周有4座台阁式佛塔,每座塔内装藏了10万小佛塔。围绕金塔的塔林有八种成就塔158座,内装《大藏经》等丰富完整的装藏品。
【关于雅拉神山】:
雅拉雪山,又称雅拉神山,藏语全称为“夏学雅拉嘎波”(意为东方白牦牛山),是我国藏区四大神山之一。该山地跨道孚、康定、丹巴三县,其西北面与塔公草原相连,形成雪山与草原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观。雅拉雪山主峰海拔5820米,终年积雪覆盖,盛夏时日,在如花似锦的塔公草原上观瞻雅拉雪峰,有如临仙界之感。

雅拉神山的火烧云




远眺雅拉神山





天路




雅拉神山脚下的寺庙




木雅金塔前转经的藏民






远眺贡嘎山

【关于贡嘎山】:
贡嘎山是组成贡嘎山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之,南北长约200公里,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556米,为世界第ll高峰,四川省的最高峰,被誉为“蜀山之王”,1957年我国登山队曾登上峰顶。主峰及姊妹峰终年素裹银装,周围林立着145座海拔五、六千米的冰峰,群峰耸立、雪山相连,气象万千。藏语“贡”是冰雪之意,“嘎”为白色,意为“白色冰山”。贡嘎山以冰川闻名,山麓有现代冰川159条,面积达390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洋性冰川最早发育地区之一。其中著名的有海螺沟一号冰川、贡巴冰川、巴旺冰川、燕子沟冰川和靡子沟冰川,冰层厚度达150-300米,十分壮观。由于冰川的侵蚀,陡峭的山峰变为金字塔形,高耸入云,直刺青天。
贡嘎山地势高低悬殊,自下而上处于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寒冷带、冰雪带7个气候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植物带和特有的自然景观。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低海拔、无人烟的坡麓地带森林密布,郁郁葱葱,生态环境原始,森林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植被完整,几乎拥有从亚热带到高山寒带能生存的所有植物物种,珍稀植物种类繁多,拥有植物4880余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物种达400余种,东部河谷地区还遗留了不少被称为“活化石”的古老的动植物。而栖息在这里的野生动物达400余种,珍稀保护动物有28种,堪称世界野生动、植物的大观园。

远眺贡嘎山




远眺贡嘎山





稻城亚丁三神山

【关于亚丁三神山】:
念青贡嘎日松贡布(藏语意为“终年积雪不化的三座扩法神山圣地”)方圆千余平方公里,主体部分是三座完全隔开,但相距不远,呈“品”字形排列的雪峰。北峰仙乃日6032米,南峰央迈勇5958米,东峰夏诺多吉5958米。三座雪峰洁白,峭拔,似利剑直插云霄。仙乃日像大佛,傲然端莲花座;央迈勇像少女,娴静端庄,冰清玉洁;夏诺多吉像少年,雄健刚毅,神彩奕奕。雪峰周围角峰林立,大大小小共三十多座,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山峰前镶嵌着碧蓝如玉的湖泊和草甸。雪线下冰川直插碧绿的原始森林。雪山、峭壁、陡崖、海子、冰川、草场、森林、溪流,给我们营造出一片静谧、安详的世外之境。这三座雪山佛名三怙主雪山。在世界佛教二十四圣地中排名第十一位。“属众生供奉朝神积德之圣地”。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为三座雪峰开光,并以佛教中三怙主:观音(仙乃日)、文殊(央迈勇)和金刚手(夏诺多吉)命名加持,因此称为三怙主雪山。贡嘎日松贡布从此蜚声藏区。据《三怙主雪山志》记载“法王噶玛巴曾称赞此地:二十四圣地两大神圣之地,一切之主是三座怙主雪山;三座怙主雪山圣地,地神勇士们护守着,莲花生大师也曾有诗赞曰:嶙嶙怙主雪山如坛城,无数宝物建无量宫。圣洁莲花日月法座,空行母扩法神守。具有信佛缘份的众生敬奉朝拜三怙主雪山,能实现今生来世之事业。转三次三怙主雪山,能消除屠杀八条人马的罪恶。转一次相当于念一亿嘛呢的功德,转15次神山脚下的冲古寺相当于念一亿嘛呢的功德。藏历鸡年朝拜,功德增倍”。因此,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这里被土匪盘据,他们烧杀抢掠周边地区,然后又不断转山转寺来赎自己犯下的罪恶。“一生当中至少来一次贡嘎日松贡布转山朝觐是每一个藏人的夙愿”。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三怙主雪山浸润了多少藏人的希冀和梦想,那是他们灵魂的归宿之地。在一个新的世界来临之时,在地球变得越来越拥挤,越来越不洁净之时,那端坐云霄的贡嘎日松贡布,越加显得珍贵,令人向往。

【关于仙乃日】:
是“三怙主”雪山的北峰,佛位排在骶二位,是亚丁景区三大高峰之首,是四川第五大山峰,海拔6032米,巍峨伟丽,雄剑如削,直插云霄,峰名意为“观世音菩萨”,周围是冰蚀峰林地貌,冰川和冰川遗迹及高山湖泊,峰向北偏10度,西对北斗星,佛道两家都把北斗星为吉祥之星。其次整个雪山是个环型冰斗下斜造型,所以我们从两侧观看时,山峰始终面朝着我们。仙乃日向斜:向斜轴线同过仙乃日雪山主峰,沿北东73度,略呈向北西突出的狐形延长12KM,核部为下三叠系紫红色,灰绿色板岩灰色砂板岩、灰岩、铁白云岩、两翼的产状分别为33度<55度和165度<44度。“仙乃日”如一尊慈善安详的大佛,端座在莲花台上,在她前面的那座山是金刚亥母,她左边金字塔般的山峰是白渡母,右边飘拽着无数经幡的是绿渡母,绿渡母旁边林立的冰蚀角峰是众多降香母和妙音仙女,传说:她们弹奏着天籁之音,传到了仙乃日背后的地狱谷中,让地狱中的罪人听到仙律,减轻痛基,循循善诱,能幡然悔悟,早日脱离苦海。

【关于央迈勇】:
藏语意为:“文殊菩萨”,为“三怙主”雪山的南峰,海拔高度为5958米,在佛教中排在“三怙主”雪山之首。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是有智慧的化身,雪峰像文珠师利用手中的智慧之俞直指苍穹,冰晶玉洁的央迈勇傲然于天地之间。一九二八年,洛克先生在去南与稻成毗邻的群山重岭中,遥望见了央迈勇,被她圣治,高贵的气质折服,在他的日记中写到“她(央迈勇)是我见到世界上最美的山峰。”站在央迈勇神峰下,转身向后瞧去,由群册环绕着宽阔峡谷间,森林、草地、溪流和睦地各守一方,这气势莽莽的自然景观,不就是人间仙境吗!不就是香格里拉所在吗,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关于夏诺多吉】:
意为“金刚手菩萨”,是“三怙主”雪山的东峰,海拔5958米,在“三怙主雪山”佛位第三,夏诺多吉山峰耸立在天地之间,在佛教中除暴安良的神甚,他勇猛的刚烈,神采奕奕,跨下围斑斓的虎皮,腰间绕着罪恶的大蟒,洛克先生把它形容为展开巨翅蓄抛待飞的蝙蝠,将它比喻成西腊神话中的雷神,神山左边绿色,大理石山头为布鲁财神,右下方为马头金刚,马头金刚下方“丹霞地貌风林为八百罗汉”。

仙乃日





仙乃日神光






央迈勇日出





夏诺多吉余辉





日落时的夏诺多吉旗云





经幡和玛尼堆

【关于经幡】:
经幡就其外在形式来讲,我们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种:一种是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的蓝白红绿黄五色方块布一块紧接一块地缝在长绳上,悬挂在两个山头之间,这种经幡常见于人烟稀少的高山上。第二种经幡是一条三五米长的狭长布条,其颜色是单一的,或白或红。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布条的一侧缝接在一根粗长的经杆上,插立在庭院前,这种经幡多半见于工布林区地带。拉萨大昭寺广场上插立的经杆就是这一种,只是做得更加精巧罢了。第三种经幡是五块蓝白红绿黄色的星火无字幡条和一块单色镶边的主幡方块布,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这些幡条布分别系挂在柳树枝杆上,成为经幡。这种经幡在古城拉萨的民居楼顶上随处可见。
经幡的特点:经幡作为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每年都要换新。换新的日子不能随意选择,它是根据藏族历算,选择在藏历新年初一过后某一个良辰吉日。这一天早上,全院的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楼顶上,举行一次隆重而欢乐的插经幡仪式,藏语里这个仪式称为“托随”,意为祭神祈福仪式。经幡的各种颜色是固定的,不能随便创新。其次每块颜色的排列顺序是严格规定的,不能有任何差错。因为经幡的意义很明确,不是为了美化环境,而是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经杆上端的枝条上有繁茂的星火条,它是由五种颜色不同的小幡条构成一组。一般一个经幡上,根据枝条多少来确定有两组至三组星火条。这五块幡条的颜色排列及它们所象征的意义是这样的。最顶端为蓝色幡条,它象征蓝天;蓝色幡条下面是白色幡条,象征白云;白色幡条下面是红色幡条,象征火焰;红色幡条下面是绿色幡条在征绿水;最下面的幡条是黄色,象征黄土,或者大地。五种颜色的排列形式正是客观大自然物质存在的立体排列形式,因此,象大自然中天地不容颠倒一样,这五种颜色也不容错位。五种颜色象征自然界的五种现象,这种现象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当自然界天平地安、风调雨顺的时候,人间便是太平祥和幸福康乐;当自然界出现灾害的时候,人间灾害重重、不得安宁。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变化更为敏感。企盼人间太平幸福首先应该希望大自然无灾无祸,于是用经幡上五种不同颜色的幡条来表示这种心理依托,真是绝妙无比。
经幡的象征意义:
经幡除了颜色的象征意义外,还有文字和图案主幡上密密麻麻的藏文字母和栩栩如生的鸟兽图案是木刻板印刷的,藏文一看便可知道是佛说经教。文字部分是直接传达意义的,不象颜色和线条,所以把文字念下来就能知道它的内容。既然是佛说经教肯定离不了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主旨。文字以外,四个角上的鹏龙狮虎图和中央的骏马驮宝图究竟象征着什么意义一时很难说清楚,于是翻阅了不少资料,国内外的藏学家在他们的论著中对此有些阐释,不过讲的最全面、最详尽的还是意大利藏学家南喀诺布先生,这位藏学家在他的论著《南喀诺布选集》(藏文版•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关于风旗一节中对这些图像作了这样的阐释。(隆达、风旗)一词中,(隆)在土、水、火、风、天五大种中表示天。这个字的本意指大、全部、所有,若与别的字连在一起构成名词,比方说,。(森林)、(大江)从这些名词的词根意义上可以看得出有大、全部、所有的含意。
【关于玛尼堆】:
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这些石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阻秽禳灾朵帮”大都设在村头寨尾,石堆庞大,而且下大上小呈阶梯状垒砌,石堆内藏有阻止秽恶、禳除灾难、祈祷祥和的经文,并有五谷杂粮、金银珠宝及枪支刀矛;“镇邪朵帮”大都设在路旁、湖边、十字路口等处,石堆规模较小,形状呈圆锥形,没有阶梯,右堆内藏有镇邪咒文,台的石堆内也藏有枪支刀矛。在藏传佛教地区,人们把石头视为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刻有佛像及佛教经文的“玛尼石”,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和形状,制作者用不着刻意选择,捡着什么石头就在上面刻画,经文多为“六字真言”和咒语。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丢向石堆。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凡人迹所至,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藏族与巨石崇拜:信仰是中国各民族、乃至世界诸多原始部落自然崇拜的一种普遍形式,尤以巨石崇拜为广泛。一些巨大的山石既是朝圣者赎罪的场所,又被当地的村落视为神石,特别怪石耸然,也容易引起石中寓有神灵的幻想。山石不寻常的外貌及人们生活上的效用,往往是唤起先民崇拜它的原由。藏族受本教万物有灵的昭示,认为即便一小块石头也是有灵性的,有灵性的物体必然有神佛的灵光,抑或被鬼魂所占据。石头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载体,以其不朽的质地而成为社会文明继承和创造的有力见证。石头不仅能打制各种生产工具、攻击野兽抵御敌人的武器,还可造屋建城、磨粉配药,有些地方还用石头镇宅。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大量石器、石棺、石丘墓、石碉楼,可以印证石头在先民是何等的不同寻常。藏族珍爱奇石,更视“让炯”(藏语,自然天成)类石料为圣物,如佛像、佛眼、佛足迹等。另外藏族的头饰、项饰多用珊瑚石、玛瑙石、化石及各种美石串缀起来的,拟为灵石崇拜的衍化形态。据《西藏考古综述》载:西藏古代存在一种大石文化,是新石器传统上发展起来的巨石原始文化,并认为是由青海湖一带的东北藏区进入藏族腹地。这种大石崇拜在藏区各地多有遗存,分三种形式:独石、石圈、列石。如藏南大盐湖以南的多仁发现十八行石柱,东西方向。还有列石,其西端有两个同心圆的石圈,石圈中央另有三块巨石,较大的一块高2.75米,巨石前设一祭坛。列石东端还有一用石块排列成的箭头。类似独石散见于藏区各地,如西藏普兰的石柱;甘南的“长石头”;大山上的“石牛儿”,均兀然独立,高数十米,令当地藏汉人民顶礼膜拜。在藏区,尤其是康区和部分安多藏族在屋顶、门顶、窗台以及土地中央供奉白石,凡供奉神灵之处都用白石为代表。他们崇信白石是雪山的精华,家庭的保护神、田地和庄稼的守护神;还认为高高屹立的巨大白色山石,乃是龙女、神女的化身。遍布藏区高山峡谷、村口道旁的玛尼堆更是藏族山石崇拜的突出表现、明显遗俗。


塔公寺后山上的经幡阵





木雅金塔山上的经幡






被经幡包围的松树





纳帕海边的经幡和玛尼堆
[url=http://www.photofans.cn/album/showpic.php?year=2009&picid=1119206]





玛尼堆





经幡













冲古寺

【关于冲古寺】:
海拔3880米的冲古寺位于仙乃日雪峰脚下,建寺年代已无从考证。该寺院已被严重毁坏,目前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在老寺庙傍建有一个二层房屋,有一个喇嘛负责管理过往旅客的入住(现在由于景区规定,很难再住进去)及保护周围生态环境。一层为客房及喇嘛房间,二层为经堂,游人不能上二楼。每日早上及下午喇嘛都要熏香念经,每当这时诵经声和法豉声在寂静的山谷中回响,使这里显得更加神圣和神秘。冲古寺隶属贡嘎朗吉岭寺,根戈活佛派有扎巴在此念经颂佛,小经堂内供有泥塑释迦。在冲古寺对面的山上有一处古代僧侣闭关修行之处,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如果有兴趣,体力又好的话不妨沿小路上去探寻一番。1928年,美国探险家洛克来到亚丁进行考察时,曾在冲古寺住了三天。洛克先生透过寺院的小窗户,沿着峡谷远眺月亮下宁静、祥和的亚丁村——据说,这就是希尔顿笔下香格里拉中美丽的蓝月山谷的原型。

冲古寺





佛塔

【关于藏族佛塔】:
一、佛塔的起源
  藏民族认为:建造各种塔是一种积德造福的举动。无论僧俗都喜欢建造佛塔,因此,藏族地区成为世界上拥有佛塔最多的地区之一。可惜的是藏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塔大都系1980年以后兴建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印度诸王死后,都要建造半圆形的坟墓,说这是佛塔的雏形或起源。后来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信徒们将遗体火化收取舍利,建造了埋有舍利的塔形坟墓,以资纪念。这就是佛塔的起源。后来古印度人们依照此形状逐步建造大体形如今藏式佛塔之建筑。
  佛塔传入藏地的时间,据藏族史料记载,藏王拉妥托日年赞(公元255——375年)在位时第一次获得佛经和佛塔。
二、藏式佛塔
  据《柱间史》说:“藏王松赞干布(617-698年?)在昌珠寺内造了一座五顶佛塔。这是史料记载的第一座藏族自己所建佛塔。另许多藏文史料中说到:在公元645年左右,在今拉萨兴建大昭寺时,先后在全藏各地修建108座庙宇的同时,在各地还建造了许多佛塔,在拉萨红山上也建有一座白塔的记载。
  大规模的建造佛塔时期为公元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时代,在藏区修建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桑耶寺后,在该寺四周建造的白、红、黑、绿四种颜色的佛塔,同时在该寺西约15公里的今松贡村附近建造由整块巨石雕塑而成的五座石塔迄今雄姿犹存。据《巴协》记载,桑耶寺的围墙上建有1008座小塔。
  自公元8世纪佛教在藏地生根以后,在全藏区内,建造了无数座单塔和群塔,有些塔群多则200余座,一般为108座。特别是西藏阿里、乃东、琼结、萨迦、拉萨等地塔群特别多。除藏区外,藏族信徒们还在汉地、蒙古和纳西等地区也造就了风格各异的佛塔。
三、佛塔结构形态
  佛塔用材有金、银、铜、玉、石、木、土、骨等。其中供奉在佛堂内的大都系金、银、铜、玉、木、骨等结构的中小型塔。建在室外、山顶、路旁、原野和城镇附近的大都为土木和土、石、木结构。有些加盖砖瓦加以保护。
  塔的形态各样。无论何种形态的塔,均由塔基、塔身、塔宝瓶和塔颈、塔顶六部分组成。塔基、塔身有四方形、圆形、多角形几种。以阶梯层层向上垒筑,逐渐收拢;塔宝瓶大都圆形,正面有神龛。有些配有“十相自在”图;塔颈一般用十三块圆形泡石相串,代表佛祖修成正果的十三阶段,即十三天像轮。层层向上依次收拢;塔顶由日、月、星组成。
  塔身一般为白色、也有红、黄、黑、绿色的,但白色居多。
  塔内装藏佛像、图书、贵重财物、五谷等。
四、塔的种类
藏族塔的种类很多,形态各异。
  从塔的建材用料结构上分:有泥塔、石雕塔、土木结构塔、土石结构塔、砖瓦结构塔、木塔、铜塔、银塔、金塔、玉塔等。
  从塔的数量组合情况来分:有独塔和群塔两种。
  独塔有大有小。大者高50多米,内设佛堂、转经回廊等,实际上是一座寺塔。在全藏各地均有。小的一般5-10米左右。
  塔群有相对独立、大小一样、排列成一字型的。在今西藏拉萨色拉寺西侧的帕邦卡和洛卡乃东县境内108塔群,阿里土林寺108座等属这类。
  八大如来塔在全藏各地均有。它们分别为叠莲塔、菩提塔、和平塔、殊胜塔、涅槃塔、神变塔、神降塔、吉祥多门塔8种,它代表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八个不同阶(功德)或不同精神意境。比较著名的八如来塔有布达拉宫中和安多革莫降巴林(塔尔寺)寺的八如来塔。
  从塔的性质来分,有一般佛塔、朗吉(殊胜)塔和肉身灵塔,舍利骨灰塔四种。
五、灵塔
  灵塔是从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信徒们建造名的舍利塔,以资纪念而演变过来的。藏族造就灵塔时间为公元9-10世纪开始的。
  当佛教高僧大德和宗教杰出领袖人物圆寂时,将其遗体经过特殊处理后,完整地保存在塔内,称肉身灵塔。如阿里古格王拉喇嘛益西沃(966-1036年)圆寂后将遗体保存在灵塔内。后来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洛桑扎巴的遗体保存塔内供奉在甘丹寺内。自五世达赖喇嘛以后的历世达赖喇嘛(六世除外)圆寂后采取此法建塔,供奉在拉萨布达拉内。其他如四世班禅以后也采取保存肉身灵塔,在扎什伦布寺。
  还有一种是将佛教高僧遗体火化后把骨灰葬于塔内。
  灵塔体现了藏族一种独特的丧葬形式、它在信徒们的心目中有崇高地位。藏区大多寺院内都供奉有大小不等、性质不同的多种灵塔。
  灵塔是具有佛塔和塔葬双重性质的一种塔,它可能只是藏民族才独有。

慧远寺的佛塔




路边的佛塔

















金光普照松赞林寺

【关于松赞林寺】:
噶丹松赞林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康区有名的大寺院之一。松赞林寺又称归化寺,距中甸县城5公里。
从中甸县需向北望去,在宽阔的草原尽头,群山之间,有一座集镇规模的建筑群,极高处的屋顶上有鎏金铜瓦熠熠放光,夺人眼目。这片近乎古堡群似的建筑,就是松赞林寺。
松赞林寺于藏国第十一绕迥阴土羊年(公元1679年)兴建,于阴铁鸡年(公元1681年)竣工。五世达赖喇嘛亲赐名“噶丹松赞林”。
为该寺选址时,达剌喇嘛占卜得神示:“林木深幽现清泉,天降金鹜戏其间”。现在的松赞林寺内有清泉淙淙,春夏不溢,秋冬不涸,并能常见一对金鹜出入。扎仓、吉康两大主寺建于最高点,居全寺中央。大寺座北向南,为五层藏式雕楼建筑。主殿上层镀金铜瓦,殿宇屋角兽吻飞檐,又具汉式寺庙建筑风格,下层大殿有108根柱楹,代表佛家吉祥数。大殿可容1600人趺座念经。左右墙壁为藏经“万卷橱”,正殿前座供奉有五世达赖铜像,其后排列着著名高僧的遗体灵塔。后殿供有宗喀巴、弥勒佛、七世达赖铜像,高三丈有作,直通上层。中层有拉康八间,分别为诸神殿、护法殿、堪布室、静室、膳室等。顶层正楼特设精舍佛堂,供奉五世达赖、七世达赖佛像,以及贝叶经卷、唐卡、传世法器等。松赞林寺内历代珍品众多,有五世达赖和七世达赖时期的八尊包金释迦佛像、贝叶经、五彩金汁精绘唐卡、黄金灯。全寺收藏有《丹珠尔》十部,其中两部为金汁手书,以及各种精美鎏金或银质香炉、万年灯等。
寺中僧侣分为活佛和扎巴两类,除活佛外的僧侣按学历及资历分为格西、格弄、班卓等,按所承提职责分则有喀姆、老僧、香追、第巴、英则、格干等十数种职务。


金光普照松赞林寺





白马雪山

【关于白马雪山】:
白马雪山(又称白茫雪山)主峰海拔5430米,位于滇西北奔子栏到德钦之间,隔着澜沧江与梅里雪山遥遥相望。传说,白马雪山是梅里的女儿,与情人相会的时候,在前往奔子栏的途中,化身为雪山。巍峨的云岭属横断山脉,群峰连绵,白雪皑皑,远眺终年积雪的主峰,犹如一匹奔驰的白马。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1-29
坐沙发欣赏美图!
我的图片库http://pt.tuke.com/shop/5302
我的摄影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86625855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1-30
好诗好图欣赏长知识
我的空间   http://user.qzone.qq.com/724899059/infocenter#!app=4&via=QZ.HashRefresh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1-30
     辛版每次发片都给我们带来欣喜,震撼。漂亮的PP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高超的摄影技艺。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9-11-3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1-30
楼主的图片和选配的知识短文,在下认为算得上传播知识的文图并茂的顶尖级教材,图片做个日历和封面也绝不逊色。不才也曾独闯青藏,

到日喀则,游圣湖,在本版块发过几幅小照,和大师相比,真有点亵渎山川的感觉。客观上说,卡片机和储存卡也确实留下了不可弥补的

遗憾。看阁下的大片,真有对青藏高原再认识的感觉。以上罗嗦是腹肺之言,因素不相识,故无拍马之嫌。如阁下不介意,图片收藏了。

        
wly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12-01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12-01
引用第5楼兰花花于2009-11-30 20:22发表的  :
楼主的图片和选配的知识短文,在下认为算得上传播知识的文图并茂的顶尖级教材,图片做个日历和封面也绝不逊色。不才也曾独闯青藏,
到日喀则,游圣湖,在本版块发过几幅小照,和大师相比,真有点亵渎山川的感觉。客观上说,卡片机和储存卡也确实留下了不可弥补的
遗憾。看阁下的大片,真有对青藏高原再认识的感觉。以上罗嗦是腹肺之言,因素不相识,故无拍马之嫌。如阁下不介意,图片收藏了。
.......


多谢鼓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