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9500阅读
  • 12回复

[寻找校友]2002年无极师范毕业生进来报到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9-11
同学们都失去了联系,现在借助这个平台同学们重新建立起联系吧!
1999年入学,无极师范。2002年毕业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一切顺其自然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3-08-15
我是个新手<a href="http://shop105483751.taobao.com/>不知道<a href="http://shop104426368.taobao.com/>
<br>让不让我发<a href="http://www.zhongshannanke.com/> 谢谢<a href="http://www.zhongshanfuke.com/><br/>
<a href="http://www.shiliuwu.com><br/> <a href="http://www.eocx.com>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3-08-10
http://he.huatu.com/2013/0809/649867.html  2013年河北省辛集市事业单位招聘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3-08-10
毕业后待业五年 19名定向中师毕业生状告教育局
2007年07月30日14:41 [我来说两句(3)]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中国新闻网
  6月1日,19名定向中师毕业生诉七台河市教育局行政不作为一案在七台河市桃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原告诉称:被告不按照定向毕业生就业政策安排他们从事教师工作,致使他们在毕业后待业长达5年之久,侵害了他们的就业权。


要求法院纠正七台河市教育局的不法行政行为,并根据黑龙江省2002年中师学校毕业生就业方案,判令教育局在3个月内安排他们走上讲台。

  七台河市教育局拒绝为2002届定向中师毕业生安排教师工作,因而招来了这场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行政诉讼。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称,这类诉讼在我省尚属首例,该案件的判决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定向生毕业后“闲”起来

  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忠成敲打着桌子上当年女儿的培养协议不停地吵吵:“这白纸黑字盖着七台河市教委红印的协议,我不信就成了废纸……”

  王忠成是王晓明的父亲,曾任七台河市茄子河区中心河乡中学教导处主任。他对记者说,他对当时的招生政策非常了解,“当年的中师招生政策与往年不同的是招生并轨,国家不再全包学生学费,学费由学校和学生共同承担,定向毕业后由当地教委定向分配到农村小学校任教师工作。”王忠成说,“我女儿报考师范学校就是我给拿的主意。因为我是教育系统最基层的干部,当时的招生政策是由我和我的同事们去传达给每一个考生的。”

  1999年9月,王晓明、王成龙等19名七台河市的农村考生参加中考被七台河市师范学校、鹤岗市师范学校录取,于2002年7月毕业,并在当年6月取得教师资格证。

  “孩子们毕业后,七台河市教育局以"招生并轨"做挡箭牌,拒绝接收这19个孩子是完全错误的。”王忠成说,“当时所谓的并轨是指学费方面,即定向生和非定向生都收取一定比例的学费,并没有取消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政策。”

  王晓明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她与同届毕业生相比,多了一纸培养协议。绝大多数同学却没有这个。而她所以有培养协议是因为她就读的是鹤岗师范学校,而就读于七台河市师范学校的同学却没有这个。

  2002年7月,王晓明等19名定向中师毕业生在手持省教育厅颁发的标注“定向毕业生”字样的中师毕业生就业通知书到指定接收单位七台河市教育局报到,被告知需要等。没想到这一等就是5年。

  19名毕业生状告教育局

  5年的等待使这些毕业时还带着些许幼稚的“孩子王”们成熟了许多,这期间他们开始自谋生路,有的在家办音乐班,有的到个体幼儿园当幼师,有的摆摊卖货。

  据称,“混得最惨的”是七台河师范学校音乐专业毕业的王明飞和于娜。毕业后,两人恋爱、结婚、生子,唯工作没有着落。2005年秋,肩负生活重担的王明飞不得不到铁山乡一个体小煤矿下井采煤,而妻子于娜也只能在家为“三班倒”的丈夫做饭、洗衣,照顾身有病患的孩子。这期间,他们眼看着陆续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被分配到教师工作岗位,走上了讲台,而他们的教师梦仿佛成了泡影。

  2007年1月20日,王晓明、王明飞、于娜、白国红、孙志刚、李永海等19名2002届定向中师毕业生向七台河市教育局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给他们分配工作。

  2007年1月30日,七台河市教育局做出《答复》,《答复》肯定了这批毕业生的身份,称根据1999年黑龙江省普通中专、中师学校招生工作实施办法,19名定向毕业生属小学师资。但《答复》同时称,根据省政府办公厅黑政发(1998)14号文件精神,中专、中师招生实行并轨招生的含义是“实行全省统一的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建立学生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后大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教育机制”。因此1999年在进行招生工作时,七台河市招生办、教育局就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部门、直属各中学和所有考生传达了有关中专、中师招生并轨的文件精神,明确了中专中师并轨招生后,不再负责分配工作。

  19名毕业生对七台河市教育局的答复不服,于2007年2月8日向七台河市桃山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法院判决撤销教育局的答复,并请求判决教育局在3个月内给他们分配工作。

  毕业生:我们符合分配条件

  记者看到,毕业生们手中的《黑龙江省2002年中等专业(中师)毕业生就业方案》及黑龙江省教育厅下达的就业通知书,明确注明“培养方式”是“定向”,“备注”栏标明“定向毕业生”,而且注明了接收单位为“七台河市教委”。

  双方争议焦点是对下列两个关键性文件的不同理解。

  2001年4月30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黑政办发(2001)22号文件转发了省教育厅、省计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意见》第二部分第二项明确规定:师范院校从2001级学生开始实施自主择业。2005年3月28日,省教育厅以黑教学(2005)72号文件转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重点工作通知》,该文件第六条规定:根据省政府办公厅黑政办发(2001)22号文件规定,对部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重申如下:三年制师范专科毕业生和中等师范毕业生自2004届毕业生取消就业范围限制。2003届及以前的毕业生仍按原就业政策执行。

  “我们是1999级学生,符合第一个文件的规定,不属于自主择业的范围;我们又是2002届中师定向毕业生,又符合第二个文件的规定,当然应按照原就业政策执行。”毕业生代表王晓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对于上述两个文件七台河市教育局认为:黑政办发(2001)22号文件规定师范院校从2001级开始实施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只是取消了对2001级以后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范围的限制,并没有规定2001级以前的师范生就必须由国家分配工作;而黑教学(2005)72号文件关于“2003届以前毕业的师范生符合调整规定的仍按原就业政策执行”的字样并没有说明“原就业政策”是什么,而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原就业政策就是师范毕业生在本省教育系统就业,委托定向毕业生按合同就业。

  “原就业政策”究竟是什么?毕业生家长刘清江说:“我们和孩子查阅了大量的文件和相关规定,对于2001级以前入学的中师生来说,原就业政策就是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招生计划就是分配计划!”

  为了证明这一问题,19名毕业生复印了黑龙江省及七台河市自1990年至1999年10年期间关于中师招生以及毕业分配方面的相关文件。

  有关负责人:培养协议是假的

  7月12日,记者到七台河市教育局采访,一位负责处理此事的干部向记者强调了四条意见:其一,教育局没有与这19名毕业生签订培养协议和就业合同,所以不负责安排这些人的工作;其二,王晓明所签培养协议是假的;其三,19名毕业生的“定向毕业生”身份并非“定向毕业生”的含义,而是“回七台河”的意思;其四,要求记者立字据说明上述观点不代表教育局观点,是私下与记者交流并非接受记者采访,未经其本人同意不得将其姓名、职务公诸报端。

  记者在采访时,七台河市教育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认为,在19名定向毕业生中,虽然七台河市教育局只与王晓明一人签订了合同,对于另外18人教育局没有签订合同。可是教育局却否认不了19名学生是“定向毕业生”的身份,没有委托培养合同也必须给分配工作。因为根据规定,定向毕业生享有这种政策待遇。其次,没有签订委托合同是教育局工作上失职,责任不在于学生本人。

  7月17日,黑龙江省教育厅学生处主管学生就业工作的张明华副处长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签订了培养协议的定向毕业生无可非议要由当地教育局安排工作,没有签协议的也得按定向毕业生就业政策办事,不能以没有签订培养协议作为拒绝安排定向毕业生就业的理由。不安排就业的理由只能是,该定向毕业生没有完成学业或者是身体出现残疾等病患不能胜任教师工作岗位或者触犯了刑律。

  张副处长说:“"定向毕业生"这几个字不是随便写上去的,那是要按照国家关于定向招生、就业的政策由委托单位落实就业的。如果地方政府在安排定向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存在困难,也可以采取分期的办法优先安排定向毕业生落实到教师工作岗位。”

  张副处长介绍,七台河19名定向毕业生状告当地教育局一案也引起了黑龙江省教育厅的关注,法院的判决,对于解决我省此类纠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崔立东)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9-02
02届毕业校友请加入群129032179
一切顺其自然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5-31
你是谁呀?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12-18
刚搜索了一下,原来我们无极的同学们写了一封请愿书,很感人啊,过来挂一下:
河北省无极县01、02年师范类毕业生请愿书61.55.208.* 1楼

尊敬的领导们:
    你好!
    我们是河北省无极县01、02年师范毕业生,从毕业一直到现在,一直在家待业,连最低的农村合作

医疗都不能入,但我们始终坚信,党和政府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的。等呀等,等呀等。。。我们等

了七年,我们失望了,无极县教育局始终没有给我们任何的消息。先请求上级领导按照国家和政府的相

关政策,对我们予以适当的安排,理由如下:

                               激情 迷茫 直到愤怒

     毕业以后,我们就信心百倍的投身教育,我们要练好本领,准备为祖国教育事业建立功勋。于是所

有的苛刻条件都不成问题:代课工资一个月120元(实发90元)少了点?没关系,干;一个人包一个班,

还得兼任三个年级的音体课或微机课,苦了点?没关系,干;吃住在校,严格管班,严了点?么关系,

干。。。。。。再苦再累,也要坚持。等呀等,工资涨了,由120元涨到了210元;孩子少了课程负担也

轻了;等呀等,年龄大了。。。。。。一等再等,始终也没等来县里安排工作方面的任何消息。

    生活充分的考验了我们,先是物质的,再是精神的。“上了半辈子许,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没出

息!”“噢,当个老师也不过挣100多块钱,够干嘛”“挣不了钱,连个媳妇也娶不上”。。。。。。这

类的冷言冷语,我们听得太多了,不怪世人太现实,代课工资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何谈婚嫁呢?我们迷

茫:国家以那么高的分数筛选我们,花费巨资培养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于是,我们自发的组织了“师范同学联谊会”。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周边的县市01、02界毕业生

早已顺利就业;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原来我们的报道证上,也是“统分”类;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我们

都属于国家计划内招生,应当予以安置;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有些人通过走关系,找后门,早已上岗了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全县的代课教师已由01年的437人减少到了现在的243人。。。。。。发现的越多

,我们越困惑,明白的越多,我们越愤怒。我们明显的感觉到,我们的权益少到了侵害。


     于是,我们在农历2007年12月11找到了县教育局和县政府,并在以后的日子里询问了多次,得到的

回答始终是;等等吧,在调查,等等吧,在讨论。已经等了7年了!还要我们等多久???生活又一次考

验了我们的耐性,碰钉子,吃闭门羹,有一次还差点被抓起来(多亏警察大哥心眼好),我们又一次迷

茫了,为什么在电视上和颜悦色的领导形象,现实生活中却换做了一副冷面孔???

                            美丽谎言背后的阴谋

    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说或:“推进教育公平,要在农村继续加大资金和硬件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但

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无极县的教育现状又是怎样呢?

    县里的说法是:不但不缺教师,全县还超编80人。实际情况是;光郝庄一个乡就有代课教师108人。

而且无极县政府在94年和97年就交钱上岗(分别是10000元和18000元)了200多人,其中有的只是小学水

平,有的初中都没毕业,试问又何谈教师队伍建设呢?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不能享受同样的教育,

又何谈教育公平呢?

     县里的说法是:01、02届师范生市政府都不安排工作。而《石家庄人民政府文件(市政[2001]65号

)》中规定“各县(市)、区凡有代课教师或教师缺编的乡镇,必须无条件接受安置毕业生。”是市政

府文件错了呢?还是县里错了呢?而且同一届毕业生里有个别已经分配,例如:01年无极师范毕业生刘

某任教于东侯坊乡中;02年正定师范类毕业生刘某现任教于实验学校;03年韩某现任于七汲联合小学;

03年戈某现任教于实验学校;03年郎某现任教于七汲镇中。。。。。。将近二十人,有的还不是师范类

毕业生。而省政府明文规定“当年其他行业转入教育线人数不得超过总数的百分之十。”公平服人心,

自私惹民愤。是某些领导不懂政策呢还是有意向政策挑战?

    我们的问题到底何时解决?谁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答复,县政府、市政府、省政府还是国务院???

    暑去寒来,花开花落,几度春秋,岁月流逝,我们青春与热情被岁月的阴影侵蚀着,与同龄人相比

,我们少了些许阳光和快乐,多了几分淡淡的忧愁。我们真的很希望有人能给我们一个公平合理的答复

,因为我们不愿看到自己寒窗十年的辛苦白费,不愿看到父母汗珠子砸脚背挣来的血汗钱白白浪费。虽

然几经挫折,我们仍然相信党和政府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万般无奈,我们只有拿起我们手中的笔

,向领导倾诉我们的心声;魂兮梦兮,壮志难酬,我们将何去何从?

    我们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关注我们这一弱势群体,期盼着给我们一个答复!



                                                  河北省无极县01、02届师范同学联谊会


一切顺其自然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12-18
修改一下,变成我们
   我是辛集人,是2002年毕业于河北无极师范的一名教师。1999年我们经过县里的层层筛选拔,考上无极师范的。被落选的在我县交了1万多元,不用上学,交上钱就行。2003年拿1万多元的人转正了。领导说她们给县里做贡献了。我们至今还是代课的。到哪里去诉冤啊、我们期待转正的那天,希望青天大老爷能看到。
一切顺其自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