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码相机CDD的有关问题(转自橡皮树论坛)
http://www1.xiangshu.com/read.php?tid=40014&fpage=4 原因之一,镜头,看到DSLR的硕大的镜头了么?CCD大,要求镜头像场,也就是焦平面上成像的范围就越大,相应镜头口径和体积也就越大,再有如果实现恒定大光圈要求镜头长度和口径也要相应大,FZ20为什么用1/2.5的低档入门DC的CCD?28-300恒定2.8的leica镜头,如果适用DSLR的CCD的话,体积差不多要大接近两倍,口径也要大出差不多一半以上,差不多级别的Canon35-350L10倍变焦头要10K RMB以上,光圈还不是恒定——3.5-5.6。leica的头又是出名的贵,如果真做到这样的话,中间几块ED玻璃或者萤石镜片就够几个FZ20的钱了。
CCD面积越大,成品率越低。佳能公司的CMOS的成品率是10%,如果不把报废品的成本摊过来,也许350D的COMS成本也就是300元(瞎估计的,别信)。但如果把报废品的成本摊进来(不摊不行,公司早就破产了)成本就变成3000元了。CCD成品率更低一点······
同样是1600万像素,EOS1DS MARK2比数码后背的面积小一倍,价格却差了3倍!
在同样的像素条件下,CCD面积不同,也就直接决定了感光点(MOS)大小的不同。感光点的功能是负责光电转换,其体积越大,能够容纳电荷的极限值也就越高,对光线的敏感性也就越强,描述的层次也就越丰富。相反,如果感光点的体积过小,就容易出现电荷溢出的现象,使画面出现噪点。
不仅如此,CCD的大小还直接决定了焦距的长短。数码相机由于CCD面积远小于传统光学相机的35mm胶片,因而,它的镜头焦距就可以做得很短。如果增大了CCD面积,则必然要带来镜头焦距的变长,这自然会提高生产的成本。同理,如果CCD小一些,那么,相机的在焦距变短的情况下,也能做出类似长焦的效果,当然,其拍摄图片的景深也会大打折扣的——这也是家用数码相机拍摄景深无法与专业相机比美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这一点,有些数码相机玩家并不看好那种仅升级像素个数却不改变CCD大小的做法,他们认为,如果CCD面积相同,倒不如去买像素值低的产品。如果再联系上面对照表中的数据,在CCD像素处于一种浪费的状态时,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对于专业数码相机,其CCD面积往往做的比较大,比如尼康D1x,其像素仅为547万,但价格却高达3万元左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CCD面积高达23.7mm x 15.6mm。与之相较,我们前面说过的索尼P92,尽管其像素为400万像素,比D1x仅少100多万像素,但其CCD面积却只有1/1.8英寸(即8.1mm x 6.64mm),远远小于D1x。
对于300万级的家用数码相机,一般CCD的大小为1/2.7英寸——即使400万像素级产品(如索尼的P92)达到了1/1.8英寸,但考虑到100万像素的增加,其MOS的体积并没有增加,CCD的相对面积也没有发生变化。但如果300万像素级的产品,其CCD面积却只有1/3.2英寸,那么,其成像质量肯定要打折扣;而有的虽然标称像素值很高,比如部分国产300万像素级产品,但却不肯标明其CCD大小。对于这两种情况,消费者在购买前一定要问个清楚。
高像素、小CCD的机子是为业余爱好者准备的。商家少花了银子,挣够了面子还多赚了票子。商家也估计到购买这挡机子者对什么鉴别率、明锐度、像差、色差......这些烦人的东西不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估计了解的人一般是不会买这样的机子的),现在时兴“高-小配”嘛,上个月就刮出了800w1/1.8CCD的机子便是例子。明知这是个“暗疾”(购买者是看不见、量不到的),就只好在宣传上做“文”,"...采用了X百万高像素的CCD..."就是闭口不讲CCD的大小。弄得好多人一提到DC,就会自然想到800(w);2.5(LCD);12(倍变焦)。的确是“人言可畏”呀。
中等像素(500w上下)、大CCD(2/3或者大得多的23.7X15.6)的机子,主要是面向摄影师、“专业人士”、“资深泡菜”、轻度“莱卡综合怔”患者,成像质量明显要高出一节。
上述原自论坛网友的讨论,我理解数码相机不能光看价格和像素,主要看它的核心感光材料ccd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