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石窟
简介
封龙山是石家庄地区最早的佛教名山。早在东晋十六国时,封龙山已有佛教寺院兴起,到隋唐时期, 封龙山
有大的发展,元明以后,山中寺院林立,僧侣甚众。在明嘉靖初,连封龙书院也成了僧侣坐 禅的禅林。山中主要寺院有:
白草寺
原名百鹊寺,又名百鹊庵,位于山额北侧,是封龙山重要寺院之一。约始创于隋代。相传是隋肠帝之女南阳公主出家之处。唐代铸有寺钟。宋金元明屡有重修,清乾隆三十三年 (公元1768年)大规模重修。后因创办电视发射台被拆毁,仅留古槐和院内古并。尚有部分残碑。1988年以后作了一些修复,重修了两座大殿但己非旧貌。
浮图宫
在山南麓,原为封龙书院旧址,明代改为寺院,僧侣众多,号称浮图宫。民国年间废,现己不存。仅在原址东南方存有一座墓塔幢。
双塔寺
位于封龙山之巅,约创于唐代。原有两座砖石结构的佛塔和多处殿堂,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群,僧侣甚多。建国后废弃。创建电视发射台时拆毁,现仅存一座塔的塔基。
禅房院
位于封龙山西南侧山谷中。创建年代不详,原有清 光绪壬辰年(公元1892年)重修的玉皇殿,还有桥楼殿(主供三皇姑)、大雄宝殿(主供释迎牟尼)及掸房、僧舍。1989年又修复大雄宝殿等建筑,使之逐渐恢复旧貌。该寺右临深涧,左靠山崖,面对幽谷,背倚峭岩,地势险要,风景秀丽。一条小溪从玉皇殿 西侧潺潺流过,沿崖前3米高的巨石棕棕跌下,形成一处壮观的飞瀑,水流再从桥楼殿下沿谷泻出,汇人崖下一溉深潭之中,潭之右有一古井,水质清沏而甘冽。周围林木藉郁、花草丛生,环境幽雅。
东石堂院
位于封龙山南坡,现仅存一石窟。中央是一尊高大的释迎牟尼像,四周洞壁上有18个佛龛,若干小佛像分列左右。窟外有摩崖石刻三处,窟之上为“如来石宝”,左侧为明代天官大夫胡来朝题“海天东曙”,字大如斗,笔法洗炼。另一处石刻为游者题诗。石窟之前有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重修碑记,石窟上方有两株苍翠的古柏,相传有千年树龄。石窟东南方有一清泉,汇成潺潺小溪,终年不竭。这里东瞰平川,居高临下,是观览云海日出的佳区。
西石堂院
位于封龙山南坡山梁上。约创于北齐时期,北宋 时达到一定规模。原是一处寺院,有殿宇、禅房十余间。现房舍全无,仅存三处石窟。一号洞在东,为一尊卧佛像,表示释迎牟尼涅磐。二号洞居中,内供三世佛,周围洞壁上刻满小佛像,约上千尊。三号洞在西,正中为观世音像,左为骑坐大象的普贤菩萨,右为骑坐狮子的文殊菩萨像。惜文殊、普贤二菩萨像在“文革”中被砸毁,现仅存大象、狮子。周围洞壁上刻满小佛像,观音菩萨背光之后原有十八罗汉雕像,现仅存二尊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