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4832阅读
  • 18回复

东朗月村/旋转着的精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3-10
— 本帖被 管理员 执行提前操作(2014-11-14) —
J~URv)g  
6*r3T:u3  
cgvD>VUw  
sM8AORd  
                               J 8""}7D  
                       旋  转  着  的  精  灵                     <<:a >)6\  
                                                   —— 锭子趣话
   baL-~`(T  
Gaxa~?ek  
        今天,我访问了路小典先生。 他是东朗月村路氏锭子的传人之一。 < {yQNXf[  
      想当年,东朗月路家铣制的锭子,在周边各村镇,那是家喻户晓,人人叫好。 u{"@ 4  
!ii'hwFm$  
      锭子,由远古的纺锤演变而来,是最古老的纺纱工具。在春秋战国时,人们开始使用手摇纺车纺纱,与其配套使用的“锭子”随即诞生。 r GxX]  
      锭子,是历史上流传最广泛,使用率最高的工具之一。天南地北,千家万户,从六、七岁的女童,到七八十岁的老太,所有百姓家的女性,为了自己的生活必需,为了完成朝廷不断的征派,都在持锭纺线。严冬长夜,手指冻僵不知冷;盛夏晌午,汗流夹背不怕热。 oHI/tS4 _  
       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一支支纤细的锭子,在千万人的手中转动着。从春转到夏,从秋转到冬,从远古转到现代,从蛮荒转到文明。就是这样在不停地旋转中走过了几千年的时光。 L.M|o  
      它保障着人类生存必需的温暖!它支撑着战场上血与火的悲壮!它推动着历史文明的进程! ^vH3 -A;*  
      它是智慧的诠释,它是勤奋的写生,它是希望的寄托,它是生存的保障。 ZRr S""V  
      战乱年代的皇帝国王,需知道有多少锭子,因为它是战争所需被服生产供给的重要保证。 ? (f44Zgm  
      经济建设时期的国家总理,要知道有多少纱锭,因为它是制定有关国民经济计划,确定内需外贸方案的重要依据。 #m<<]L(o8W  
       文学巨匠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刻意描述了一段贾宝玉玩纺车,村姑演示纺线的情节。(见《红楼梦》第十五回) 以丰富其伟大著作的深邃内涵。 C;_*vi2u  
      著名诗人陆游赋诗:“荻叢缺处见渔火,蓬户闭时闻纺车”。让人仿佛置身于八百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听到了锭子的飞速旋转声。感受着纤纤细线中饱含的无限艰辛。 (!9ybH;T  
       一代伟人周恩来,在延安的窑洞里抚锭纺线,为了保障战争需求。进而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ls<"WTC.  
7gY^aMW  
      上世纪三十年代,狼烟四起,饥馑遍地,民不聊生。路小典的父亲路藏构与叔父路亚子,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学会了铣锭子。 )TFBb\f>v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苦心的经营,他们的生意迅速的兴盛的起来。 d[Lr`=L;  
      为保证锭子质量,为打出自己的名号,他们先从选材上下功夫。经过仔细甄别筛选,特选定一种太行山区出产的“六道木”作锭料。此木,材质硬实且纤维柔韧,是作锭子最佳材料。于是约定,非此木不用。 A7X-),D  
      为了让用户满意,对裁截出的锭料,要预热调直,还要炭火去潮,要熏烤至表层微黄才可使用。要保证做出来的锭子不崩纹,不弯曲,光亮常在,经久耐用。   ,) JSX o  
      他们技艺精湛,商德高尚,物美价廉,童叟无欺,口碑甚好。其所走过的村村镇镇,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 |~I-  
      尤其是在束鹿中南部、深州西南部一带。家家户户好像形成了一个默契,不是东朗月路家的锭子不买。 % B{NH~  
      他们逢集上集,无集下乡。携一个简易的木架铣床,背一束打截好的锭料,放几把不同型号的铣刀,就地摆开摊子,现做现卖。 A}cGag+sp  
      看着他们把一根毛糙的锭料搭在木架铣床上,一手拉起皮条弓操转锭料,一手掌控着各种不同规格的铣刀。锭料飞速旋转起来,刨料、开裙、镟尖。弓刀有序,木屑纷飞。谈笑间,一支光亮条顺、精巧灵动的锭子就神奇的摆在了人们面前。 &?@5G  
     当场试锭,用掌心托住一端,另一手拇食两指捏住另一端,順劲一捻,噌噌飞转。 —— 巧、妙、神、奇。 {f }4l  
      观看铣锭子,肯定会让你感受到一种欣赏高超艺术的享受。 LUjev\Re  
      其家族中的两代女儿,也都学会了这门手艺。因此,随着女儿出嫁,她们的婆家所在地,旧城镇的东关村、石家庄村,也就有了东朗月路氏家族传承的铣锭子技艺。 uRu)iBd D  
      铣锭子的匠人,均系民间劳苦阶层。可他们的产品,却是和国家安危、百姓冷暖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劳动是艰辛的,他们的贡献是伟大的。 Jxy94y*  
     虽然他们的初衷和期盼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且也只能是养家糊口!             /n|`a1!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这里的农村已无人纺织土布,铣锭子的行当停止了传承。 ;r}>1LhN  
      可锭子那悠久的历史,那久远的传承,那最广泛的使用,沉淀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汇集到了了奋发顽强的民族精神里,凝聚成了民族工业不朽的灵魂。 F9&ae*>,  
      今天,纺机都已自动化,已经用电脑来操控了,可还是以锭子为工具,虽然它已改变了原有的形状,可还是称为纱“锭”。—— 这是千年灵魂所在。 3x{2Dhi  
     旧有的锭子淘汰了,可现代化的企业,还是要以“纱锭”数量来体现其规模、计算其生产能力。—— 这是文化传承使然。       ~0~f  
      锭子  ,成了繁荣的象征,成了不朽的精灵。 FTfejk!  
OK" B`*  
      路小典和他的父辈们可能没有想到,他们的铣刀,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神韵;他们的锭子,著述了东朗月村一页闪光的史话。
(xhwl=MX)  
E?+MM0  
>HH49 cCo  
Q]]5\C.  
4;hgi[  
u/8urxp y  
getObj('pingPageNum_tpc').value = 2; ; 3WA-nn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4-11-16
  
UC头条、大鱼号“辛集越战老兵”
88r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4-11-16
好文章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4-11-15
建议民俗文化中心,得有这种思想的人来规划才行。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4-11-13
好文章,赞一个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4-11-12
是真的吗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4-11-05
以后估计淘汰了吧,应该收藏呀。
大家支持我呀!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4-11-05
我是哪村的我咋不知道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