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营 据传,明时由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在天宫北建两村,按方位称东、西天宫营。1960年两村合并,名为天宫营。 郭王宋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乾隆时(公元1736-1795年)此村名王从。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分为两村,该村按姓氏谐音定名郭王宋。 北庞 据传明时有庞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两村,该村按方位定名北庞。清乾隆时(公元1736-1795年)改名北庞营,光绪(公元1875-1908年)后改称北庞。 北吕彩 据传明时有一军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名吕彩营。清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和南吕彩合称吕彩。1958年和南吕彩分开,按方位该村称北吕彩。 南吕彩 据传明时有一军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名吕彩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名吕彩。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和北吕彩合称吕彩。1958年和北吕彩分开,按方位该村称南吕彩。 天宫 据传唐代即有此村,因该村庙堂较多,有药王庙、土地庙、奶奶庙等,象天宫一样,故更名天宫。清乾隆时(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东西天宫,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合并,仍称天宫。 南庞营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南庞营。 王下
相传明时此地即为一村,因王夏二姓居多,故名王夏。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已简化为王下。清乾隆时(公元1736——1795年)分出王下东庄。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合并,仍称王下。
南庞 现存菩萨堂香亭碑文记载,明万历时(公元1573-1620年)此村即名南庞。相传始由庞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两村,该村按方位称南庞。 徐古庄
据该村奶奶庙碑文记载,明时此村名徐固庄。据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徐姓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命村名为徐固庄。后改“固”为“古”,称徐古庄。 河庄
f相传因村紧靠滹沱河而建,故名河庄,清乾隆时(公元1736-1795年)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又合并为河庄。 张王宋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乾隆时(公元1736-1795年)此村名王从,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分为三村,该村按姓氏和谐音定名为张王宋。 宿王宋据束鹿县志记载,清乾隆时(公元1736-1795年)此村名王从,光绪后(公元1908年)分为三村,该村按姓氏和谐音定名为宿王宋。 吴王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吴王。相传早年本村有吴姓,拥有势力,称吴家王,遂更名吴王,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改为吴旺,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又改称吴王。 张家营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曾扎过兵营,因该村张姓较多,故名张家营。 明了据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天色微明,遂更名明了。清乾隆时(公元1736-1795年)曾分为明了营、明了两村,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又合并为明了。 西朗月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名西狼穴,相传“有数狼在此藉草为穴”,因东有狼穴村,该村按方位称西狼穴。清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雅化为西朗月。
东朗月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名狼穴,因“有数狼在此藉草为穴”故名狼穴。清乾隆时(公元1736-1795年)改为东狼穴,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雅化为东朗月。 [ 此帖被大山之蛇在2011-06-04 17:2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