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权当引玉之作吧
这是以前的旧作
伴我成长的几本书
早就有意写这个题目,触动我“灵感”的十多日前看到木兰文学网的一篇关于《我的书缘》(名字记不太确切了),写的很有感情。作为同是爱书人的我,就想把我读到的几本自以为是的书亮亮相,就算“打开尘封的记忆”罢。
对于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普通农村的我来说,孩提时代基本与书无缘,那个时代农村的娱乐活动少得可怜,唯一有印象的是有一次偶尔见到爱读书的姑姑拿出一套《三国演义》(估计是人民文学版的罢),我唯独对书前面的几页人物插图颇感兴趣,那时我经常收听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大概情节基本弄得差不多,看到那几幅人物栩栩如生的插图简直不忍释卷,可以说我的文学启蒙就是靠听着那几部评书《岳飞传》、《水泊梁山》、《三国演义》指引的。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父亲为我订过几年《少年文艺》,有时写作文时也就难免“剽窃”了,幸运的是没被老师揭穿。可以说看书的爱好塑造了我大体内向、“多愁善感”的性格。
初中时代没有什么深刻印象,毕竟短短的三年,课程也多了,我的成绩也一直稳居中游,智商不高,只能疲于奔命。那时正流行的武侠小说,我只翻过同学借的《笑傲江湖》开头的几页,觉得没甚意思,反正当时不记得读过什么好书。
进了高中,由于离家很远,一周回家一次,课外时间多了,除了去外边瞎玩就是找书看。意外的收获是老家拆除老屋时,翻出一套爷爷念过的《四书》,64开本,纸质已经发黄,印刷绝对没的挑,遗憾的是有几处已经让虫蛀了,我翻了几遍,借助下面的注释,反正似懂非懂,繁体字也认识的差不多,有不认识的就查查字典,我的文言文基础也就从那形成了,因为从那以后,在学文言文时觉得不枯燥了,特别易懂,背得也快,这让我招来了许多艳羡的目光。
另外读过的好书是关于中学生方面的,一开始听收音机里播送作家肖复兴的《早恋》、《中学生梦幻曲》,同学们大多都很喜欢,因为那时我们毕竟在封闭的农村,对外面的世界还知之甚少,尤其对反映中学生心理历程的书基本没读过,于是就想方设法的找这两本书。我又是比较幸运,远在天津市的表姐接到我的求助信后,给我寄来一本肖的《中学生梦幻曲——一个女生的日记》,简直如获至宝,这也成为我们班流动率最高的一本书。再就是《河殇》,作者忘记了,后来被列为禁书,书中对中国历史的探究观点虽说偏颇,但那种写法使我难忘,关于“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的比较是它遭禁的一个主因,不过从那时起,我就迷上了历史,迷上了社科读物,我经常从伙食费中挤出一些钱邮购几本社科书。
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奖的好友得到的奖品是一本《历代诗词名句欣赏词典》,我经常借阅这本书,这让我读到了课本以外的很多绝妙诗词。其中最欣赏的是第一页的第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清初诗人王士祯所作。有空的时候就往本子上抄录一些自认为意境好、内涵丰富的诗词,还尝试过一天背一首诗词,不过现在记住的不多了。
90年,名落孙山的我也加入了复习队伍,那一年读到的最有印象的书有三毛的《背影》,写得很动人,我以为和朱自清老先生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次读的时候潸然泪下,以后再读到动情之处也不禁唏嘘,从此喜欢上了三毛,经常在早自习同学们朗读英语的声音中诵读三毛的书;其次读到的另外一本书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的农村经历引起了我的同感,他那种逐步成熟、日渐坚韧的性格也深深打动了我,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不慕荣华的精神也成为了我以后的精神支柱,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另外读到了书还有《巴黎圣母院》,那时我开始涉猎一些国外名著了。
高考结束后读到的书有陈忠实的《白鹿原》,先是听广播,后来才买的书,展示了一幅中国农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人物性格塑造的也很到位,怪不得得了茅盾文学奖呢。91年上了税校后,时间充裕了,玩的时间也多了,那时主要从学校图书馆借书看,自费买的书并不多,最有价值的是一套人们文学版的《红楼梦》,那时我才开始“正儿八经”看《红楼》,经常把这套书放在枕边,晚上熄灯前伴着《红楼》入眠,从图书馆里仅借到一本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与中国文化》,书很厚,一些观点也很新,我才知道《红楼》里原来藏着那么多东西。其他有关研究《红楼》的专著都是毕业后我在逛各种大大小小的书店中淘来的,因为这类书属于冷门,不好找。
毕业上班后,各种杂事多了,生活琐事接踵而至,但在我有闲的时候还是选择逛书店,尽管不买书还是期望能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欣喜。这期间,我买过几本《二十五史系列随笔》,读里面短短的文章比捧着大部头的原著轻松多了,观点也不错,很有时代感,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可惜还没凑够一套。另外上述漏记的书是刚毕业时买过一套金镛的《天龙八部》,这是我看到一篇研究金镛著作的推介中,我才萌生此意的,因为这部书可以算是金的代表作、集大成者罢,看了此书,我以为别的可以“休矣”。另外一本书是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我忘记是什么时候买的书了(好像是上学时),也是先听广播,以后买的书,看了几遍,几次为之动情,说“英雄血泪几难收”有些过吧。
记了这么些流水账,不知会不会浪费书友们的时间,我现在的书不算太少,上面说的只是一斑,我乐于和同道们分享读书的快乐,只要上面所说的能引起书友们的共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由于不擅写作,难免用词不当,希望不被大方之家哂笑过份浅薄罢。
天际归舟写于2004年9月17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