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3840阅读
  • 0回复

[[儿童教育]][精品推荐]爱不能超越尊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6-06-04
  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儿童是指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我们说要尊重儿童的权利,是因为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是一个权利的主体。他们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到国际、国家和地方各种法律法规的保护。

  当婴儿出生的时候,望着这个稚嫩、可爱的小生命,望着自己的骨血,很多父母难以想到,这个婴儿,从此有了自己的权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只有成年人才有资格拥有权利,儿童怎么可以有自己的权利?如果有权利,也是服从大人的权利。有多少孩子被冤屈、被强迫、被不断地打击着自尊,尽管父母是以爱的名义。

还给孩子玩的权利

  这时代,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爸爸妈妈们都不知道究竟该怎样侍奉自己的孩子了。
从十月怀胎开始,准爸爸妈妈们就开始为自己的孩子设计远大而美好的锦绣前程了,等到孩子呱呱坠地呀呀学语,爸爸妈妈们就开始按照既定方略为孩子张罗了。锦衣玉食绞尽脑汁,选师择校巧作安排。今日送进兴趣班,明天请来好家教,学了钢琴学舞蹈,学了微机学素描,白天上学来回接送,晚上作业挑灯陪读,总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为他们设计的金光大道一路走好,将来即使成不了什么什么“家”,至不济也得当个什么院士,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无奈,小皇帝们却总不买帐,你有千条妙计,我无半点称心。虽然经过一番努力,会培养出一些对家长、老师百依百顺的“好孩子”来,但那种丧失了自我、缺乏个性的好孩子,又能有多大的发展前途呢?到头来,家长们就只有内心失落唉声叹气的份了。
  为什么这些年来患焦虑症、抑郁症、孤独症、多动症、厌食症的儿童越来越多?为什么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提高了很多而有些孩子的身体素质却大不如前?原因虽然很多,但有几点却是显而易见的:大人们把孩子当作温室里的幼苗宠爱捧惯使他们的免疫力下降,对孩子们期望值过高拔苗助长又使他们茫然无所适从,生活上,饮食结构一味追求高精尖而使营养失衡;思想上,“听话的好孩子”的理论说教使孩子难以张扬个性;学习上,则竭力将过多的东西硬塞给孩子,使他们稚嫩的肩头压上不堪承受的负担。有的专家已经发人深省地指出:这十几年来,中国社会的最残酷的行为,就是大人们剥夺了孩子们玩的权利!
  为什么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出“蛋壳”心态?——自我封闭、情感脆弱、经不起敲打、容易失去平衡、心理承受能力差。如果研讨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我们会发现,从家庭方面来说,有许多孩子从小在家长的娇生惯养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经验,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畏难和偷懒心理,以至于有的上了小学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剥鸡蛋壳。而平时他们又很少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因而一遇环境的改变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从学校和社会方面来说,当前的应试教育注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却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当代社会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孩子们之间难得在一起成群结队地玩耍。家长们平时忙于工作,与孩子接触时间少,心灵的沟通本来就少,见面之后往往是以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多而真正从心灵上给孩子以慰籍的少。长此以往,心灵上孤独的孩子产生异常的心理就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了。
  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材的良好愿望和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做法却实在有些离谱。本来,孩子的天性就是玩、游戏,这也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瞪着好奇的眼睛,观赏这个生气勃勃、瑰丽多姿、变化无穷、具有无限魅力的大千世界,随着年龄一天天的长大,他们脑子里的疑问也越来越多: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干什么?鱼也会生病吗?小猫的胡子有什么用?……由好奇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够解开这些谜。然而,我们的大人们,却把孩子们的这些兴趣一点一点给抹杀了。君不见,这些年来,孩子们游戏的领地在不断地丧失,一些大城市里中小学的操场急剧地遭受蚕食。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把一项项功利的目标硬塞进孩子的游戏中。孩子们几乎已经没有“玩与不玩”的自由选择,游戏中再也没有自由戏耍的独立天地。游戏完全成了工作,成了功课,成了苦役。难怪很多孩子都喊出同一句话:我要把钢琴砸掉!最近的一项关于“你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很值得家长们思考:46.5%的选择“将来为社会造福”,19.8%的选择“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仅有7.8%的选择“喜欢读书”,而且许多学习 成绩优异的孩子表示他们并不喜欢读书。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强迫学习、过度学习,只能引起儿童的厌学心理,阻碍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大人们认为自己是在“爱”孩子,但有时恰恰忽视了,“爱”首先是以“尊重”为基础的,尊重儿童也就是尊重人类本身;失去了“尊重”的爱只是一种占有,带给孩子的也只有伤害,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孔子说过一句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应该多想想其中的道理。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给孩子玩的权利,并不是对孩子无原则地放任,任凭孩子像脱缰的野马一般,而是要把握一个“度”。家长们要注意了解孩子的内心意愿,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特长,注重培养孩子认知事物的兴趣,善于因势利导。科学的教育观是建立在正确的儿童观之上的,家长应让儿童首先“成为儿童”,让儿童按“儿童的方式”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还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我们做孩子的时候,私下里常常抱怨家长的霸道,可是,一旦我们做了家长,却往往公开责怪孩子的任性。这种情形使得两代人总是生活在两个难以沟通和交流的世界里。其实,如果做家长的不是把自己做孩子的体验早早地从记忆中抹去,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愿望和要求竟是那样的纯真而合理,他们甚至就是在演绎我们当年被父母所掐灭的一个个梦想。

  其实,孩子的世界没有改变,唯一改变了的是我们成人世界里的生活逻辑。我们审视世界时已经失去了孩子那种超越功利的逻辑准则,对人生的规划和事业的选择不再依凭什么兴趣和潜能,而主要看自己所从事的一切能否换来荣誉、地位和实力,我们甚至还有意无意地把这种价值取向迁移到孩子。有人说,选择的自由一半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半掌握在别人手里。可是,对于孩子而言,选择的自由则是小半掌握在自己手里,大半操控在大人手里。由此,长者的开明程度有时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孩子的发展程度。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绘画的天分很小就已经显露出来,看漫画、绘漫画更是他从小到大不曾中断过的事情。十五岁读初二那年,他因成绩欠佳而留级。这时,台北一家出版社写信给他,邀请他去为他们画漫画。于是,他决定辍学。由于父亲充分了解他对漫画深深的爱好,因此对他这一重大决定,毫不犹豫地颔首同意。

  蔡志忠的父亲对儿子的支持,不仅建立在对儿子爱好漫画的充分理解上,更是建立在基于对孩子自主选择的尊重上。一些父母其实也并非不知孩子的特长禀赋和兴趣爱好,只是出于上述种种原因而不能容忍孩子自主地去规划人生,自主地去选择未来。他们希望的情形是子继父业,女承母业,代代相续,绵延不绝。一旦孩子的兴趣背离了他们的希望,一旦孩子的追求不合世俗的“正道”,或规劝之,或告诫之,或惩罚之,然而由此而成功者并不多见,由此而演变为种种悲剧的倒不鲜见。

  多年后,当蔡志忠以漫画家的身份获得台湾“十大杰出青年”荣誉时,站在万众瞩目的台上,他泪满盈睫地说:“我特别要感谢我的父亲,因为他没有逼我继续上学......也没有逼我将他一生未完成的愿望要我去完成,因而才使我有机会画漫画,感谢爸爸!” 蔡志忠先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满怀感激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夏正江先生说过:“让儿童学会选择,实为学会运用自由。学会运用自由应成为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当然,家长关注孩子的未来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指导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责无旁贷的,只是不要包办代替。要知道:主动的选择才会带来主动的学习,提供主动选择的教育才是有效而成功的教育。



还给孩子失败的权利

  您不应该说:这次期末考试你一定要考好,再考砸了,你就别想上学了。

  您应这样说:孩子,放松些,考试考得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尽了力。

  您不应该说:儿子,明天的比赛一定要拿第一!

  您应这样说:孩子,勇敢一点,失败了也没关系,不就是一次比赛嘛。

  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做父母的,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叨:成绩要好呀,要努力呀,不能掉队呀。一到考试的时候,更是比孩子还着急,不厌其烦地嘱咐孩子一定要考好,不许失败。

  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对孩子有害无益。

  没有谁能事事成功的。也不是任何事一次就能做好的。

  孩子只是孩子,他没有生活的阅历与应验,他还处在人生中最初摸索的阶段。他有权利失败。

  哪个做父母的不是在磕磕绊绊中走过来的?那么,也请宽容孩子吧,把失败的权利还给他们。允许孩子失败,就等于是给了他锻炼自己意志力的机会,也给了他增加自己阅历的机会。

  其实,在生活中,让孩子适当地承受一些失败是很必要的。作为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失败的可能,失败并不可耻,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不敢面对,不去改正不足。

  父母要有“失败即教育”的意识

  父母不允许孩子失败,往往是只看到了失败的一个方面,把它看成是丢脸的事,却忽略了失败的价值和意义。

  父母应该有“失败即教育”的意识。

  孩子失败了,但是他获得了“痛苦的体验”,将来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时,他也有了挑战困难的契机。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自身,慢慢成熟的过程。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

  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脆弱的心理会渐渐定型,有一天当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时,会惊慌失措,甚至一蹶不振。

  人生缺少了磨练,想取得永久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做一些事情,在失败的磨砺中,锻炼出胆量,摸索出经验。

  有时,父母就算知道孩子成功的几率很小,也要让他做做看。

  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生活中,父母常为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担心、着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有时就忍不住地警告孩子:“你到底要这样失败多少次?”可是父母是否想到,给孩子“不许失败”的压力,孩子的心理负担会更重,情绪也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但不能够从失败的状态中走出来,甚至更糟。

  运动心理专家有这样一个发现:在重要比赛时刻,如果一味地给运动员施加压力,不但不能鼓舞士气,反而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水平。但是,如果将很重要的目标简单化,淡化比赛的紧张情绪,那么运动员就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很容易发挥正常水平甚至超常发挥。

  同理,在关键时刻,我们也应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心理氛围。

  孩子考试或比赛之前,不要催着孩子去学习,可以允许他们适当看看电视,跟别的孩子玩耍。也可以带孩子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跟孩子聊聊天,表现出对考试成绩或比赛结果不在乎的态度。尽量让他们脱离紧张的气氛,调整好状态。父母的这种态度会让孩子心里轻松起来,并大受鼓舞。压力释放掉了,真正的水平才能发挥出来。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失败,也跟父母施加了太大压力有关。

  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不应劈头盖脸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是人人都可能碰到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勇敢、聪明的人应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这其中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效应: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那么,请你也给孩子这份信任吧。



编后语 也许会有人问,这么点儿的孩子有这么多权利,那谁还能管教得了呢?其实,所有的儿童权利都在教孩子如何做人。一个珍惜自己权利的人,远比一个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更好教育。当父母们尊重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教育才能开始。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购书也疯狂,积分获大奖。育华书店图书优惠促销正在进行。。。
地址:建设街与东华路交叉口东58米路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