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2313阅读
  • 65回复

王口炮的传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2008-01-30
是呀 不要出了事 就关闭呀 想办法改进呀 支持本地特产发展辛集传统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08-01-30
冀商百年辉煌商史(5)钻天的束鹿,遍地的老西 G5@fqh6ws  
   4 Fc1 '  
   Fm+)mmJP  
  (2006-05-24 01:59:28) )ZT0zIG  
   DB= cc  
  本报记者 武岩生 ) o(F*v  
   f$*9 J  
  旧时,山西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因此有“遍地老西”之称。明清以来,束鹿人也开始在全国各地经商,若遇天灾人祸,则子弟串联,亲戚相约,大批束鹿人活跃于京津两市,来往于东北三省,奔走于武汉三镇,因此就有了“钻天的束鹿,遍地的老西”的古谚。谚语中称束鹿人“钻天”,除形容从事商务的束鹿人聪明能干、善于交往、勇敢开拓外,还包含着对他们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赞叹。 &=t(NI$  
   @^jLYu|W  
  寻访 s*U&[7P  
   4]Nr$FY  
  银行行长向“皮猴子”低头 4 !RI2?4V  
   3ncvM>~g  
  1935年6月的一天,当时的北京中国银行行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我是李长谦,存在你们银行的那笔款子我要支取,请马上准备好!”放下电话后这位行长心急如焚,一层层的汗珠渗出额头,因为李长谦要支取的这笔款子实在太大了,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凑齐。 G Z[5m[  
   vM;dPE7  
  这位行长听出李长谦电话中是带着气儿的,一打听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李长谦是辛集著名的“聚泰皮庄”掌柜,家业可观。当李长谦在北京分号穿着围裙与工人一起翻晒整理皮子时,“中国银行” 的几个职员刚好路过,脱口轻蔑地说出:“看,这些皮猴子真脏。”李长谦听了十分气愤,于是决定“教训教训”这些职员,这才有了上边的电话。事后行长亲自到 “聚泰皮庄”北京分号去见李掌柜,并当面赔礼道歉,还把李掌柜接到“万国饭店”宴请。 x/q$RcDOm  
   6L% R@r  
  这段故事在北京曾风传一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集皮毛业曾经的辉煌。 !suiqP1\*  
   `pS)q x.a  
  皮子进了廉官店 从头到脚用个遍 5v-;*  
   H {Wpf9_ K  
  辛集古称廉官店,清乾隆年间始称辛集。辛集皮毛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新疆有一句俗语:“不知束鹿县,知道廉官店。”在这句俗语背后,是从明朝以前千万新疆皮毛商人,长途跋涉到廉官店进行皮毛交易的行行足迹。 OMC|.[  
   )x O_  
  到清朝中叶,辛集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皮毛集散中心。从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前,是辛集皮毛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辛集逐渐形成完整的皮毛生产体系。当时,辛集专营皮毛转运批发业务的皮庄、皮店就达123家。 Kpbbe r  
   z_0lMX`  
  辛集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皮革集散地?辛集市皮革城管委会的冯占军表示,这要追溯到宋辽时代。皮革在古代就是白皮(生皮),主要应用于军事。在宋辽战争中,辛集是南北交汇的场所,因军事需要,制作皮革、熟皮的技术逐渐在当地扎了根。后来,北人从关外、口外到此处就不再往南走,因为再往南天气潮湿,皮子容易霉变,而南人到此也不再往北走,否则运输成本太高。这样,皮革集散地就逐渐在辛集成型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皮毛商人蜂拥而来,在辛集镇设洋庄26座,其中德国洋庄6座、英国洋庄6座、日本洋庄6座、荷兰洋庄3座、美国洋庄3座、比利时洋庄1座、法国洋庄1座。 @<{ #v.T  
   1|$Rzt%ge  
  “掏羔皮袄”创出“皮毛王” wI]>0g eb*  
   xI),0 db  
  民国十五年,英国驻华使馆官员查理来到辛集皮店街,要买“掏羔皮袄”,说是英国大使要送给女王当礼物。“掏羔皮袄”是辛集皮庄独有的一种工艺,就是在母羊还怀孕时,凭手感摸出小羊大小,估算羊毛的长短,将母羊杀死后,取出羊羔剥皮制作衣服,既柔软光滑,又轻便结实。这次,查理要求羔羊毛长一寸很难把握,许多善于摸羔的技师都低下了头。 L |G k}n  
   lcJumV=%>  
  于是,查理轻蔑地说:“久负盛名的皮都辛集也不过如此。”话音刚落,人群中传来一个声音:“查理先生,您这活儿俺接了。”只见二十来岁的王再田走上前来,在一群怀着羔的母羊中左瞅右瞅,随后牵出一只马上宰杀,取出羔羊一量,毛长正好一寸。查理连称“了不起”。王再田也由此成了尽人皆知的“皮毛王”。 XA^:n+Yo  
   ${:$jX[  
  山西会馆不舍辛集 X#C7r@H  
   %cif0Td   
  随着皮毛制革技术普及,辛集出现了家家做毡、户户制革的繁荣景象。据1935年至1936年的统计,当时辛集镇有工商户1170户,人口17550人,其中皮毛业有10个行业361 户,捣毛、捣皮的季节工6200余人,连同镇周围20多个村庄的副业性经营,总户数达1500户以上,经营皮毛制革业的人员约四五万人。 X{5DPhB,  
   &!aLOx*3`  
  在辛集原来的南北大街中部路东,屹立着一座古老的建筑,大门有两丈多高,一丈多宽。大门上方有块一尺多高五尺多宽刻在砖墙上的横匾,上书“山西夫子”4个楷书大字,这就是有名的辛集山西会馆。“当时在辛集的山西人主要做3种生意。”辛集市皮革城管委会的冯占军说,“一是来此炒皮货的,二是来此经营山西餐饮的,再有就是开钱庄的”。 $GK m`I"  
   T k=3"y+u[  
  追述 r*xw\  
   +s 0Bt '  
  钻天的束鹿通天下货 o8pe07n(W  
   u5|e9(J  
  明清以来,束鹿人在全国各地经商的颇多,若遇天灾人祸,则子弟串联,亲戚相约,大批束鹿人活跃于京津两市,来往于东北三省…… g \h7`-#t  
   ^i k|l=  
  据《乾隆束鹿县志》记载,辛集镇“绵亘五六里,货广人稠,坐贾行商,往来如织,虽居偏壤,不减通都”。当时在辛集镇集散的货物有14种,而皮毛货物即占6种,计有毡、织绒、氆氇、鞍笼、皮、羊毛等,皮毛在货物集散中已居主导地位。据1915年巴拿马国际赛会博展会资料记载,辛集市土特产品及手工业产品出口种类繁多,获银牌奖的有铅印油墨、缮写版印油墨、毛织绒3种。 u5B/Em7,0  
   J0 z0%p   
  辛集皮毛名天下 ZpBH;{.,  
   ">^]^wa08  
  辛集镇自明清以来即为全国皮毛交易中心,辛集皮毛以其产品精良,享誉海内外。清朝末年到“七七”事变以前,外国人在辛集镇设的洋庄就有26座,因而获得了“辛集皮毛名天下”的美誉。 >~8Df61o`  
   D`ge3f8Wi  
  束鹿酒业半条江 b4OR`dd*J  
   =ZL}Av}  
  在我国江南,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南昌、长沙、九江、芜湖、安庆、武汉、上海等大中城市,近百年来即有“束鹿酒业半条江,醇厚甘甜好佳酿”的说法。 31\^9w__8  
   DG FvRB  
  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1- 1851年),有3个束鹿人推着小木轮车到湖北省武汉三镇卖毡条,之后用卖毡条的钱作本钱,在武汉开了香油坊,由于手艺高超又会做买卖,他们很快就赚了许多钱。手里的钱多了胆子就更大了,他们开起了北直烧锅造酒。因为薄利多销,准斤足两,他们在武汉三镇站住了脚跟。后来,他们分成了三股,分别叫“老天成” 酒店(店址在汉口老官庙),“老大成”酒店(店址在汉口石码头),“李大有”酒店(店址在汉口关圣祠)。 gMMd=  
   Qy,qQA/   
  束鹿人首创用玻璃瓶装酒,一瓶一斤,携带方便。束鹿人酿造的“汉汾酒”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民国年间,束鹿人又从武汉至南昌,沿长江流域遍设酒店。从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期间,束鹿酒业在武汉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保持着前进态势,并出现了酒店多、槽房多、产酒量大、酒的质量好、销路广、声誉高等特点。民国元年(1912年),武汉已经有四五十家束鹿人开办的酒店。最盛时仅武汉就有一万多束鹿人从事烧酒酿造和经营酒店,当时说束鹿酒家遍武汉是一点儿也不假。那时束鹿人又从武汉至南昌,沿长江流域遍设酒店,不出半里地,准有一家束鹿人开的酒店,因而有了“束鹿酒业半条江”的美誉。 @+vTGjHA  
   i*E`<9  
  古谚为辛集人画像 gQt@xNO  
   <"P '"SC  
  前门楼子九丈九,王口花炮响上头 H/I`c>Zn  
   S; <?nz3  
  明末清初,辛集王口的烟花爆竹即在中国北方享有盛名。每年春节前,王口人都用小拱车推烟花爆竹进京,在前门楼子的爆竹市上出售。因花炮起得高、响得脆,能超过前门楼子而得此谚语。 H ?:#Ui(p  
   3@bjIX`=H  
  河北一集,山东一村,河南一镇 8WQ%rN={8  
   s+~Slgl  
  旧时,辛集镇与山东省的周村、河南省的驻马镇齐名。他们都是中国北方的大集镇,是大经济区域贸易中心。辛集镇在清朝的地图上被明确标为“中国皮毛杂货集散中心”。 M!i5StGC  
   L2A#OZZu  
  金束鹿,银蠡县 -H;y_^2  
   &H>dE]Hq,  
  在这条乡土谚语中“金”“银”皆指“棉花”。乡谚有云:“棉花是黄金,棉花是白银”。束鹿、蠡县均盛产棉花,精于纺织,收入颇丰,谚语是劳动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历代统治者也说这条谚语,但其含义则是指束鹿、蠡县富饶,可以多搜刮钱财。 rNO;yL4)ey  
   cf3c+.o  
  卫嘴子,京油子,斗不过辛集的皮猴子 8"rX;5 vP  
   ;|%JvptwW%  
  卫,指天津,古称天津卫,天津人嘴乖巧;京,指北京,北京人油滑;但是天津人、北京人都唬不了辛集的皮货商人。在这条乡土谚语中,辛集人巧妙地将天津蔑视为“卫嘴子”,将北京人蔑视为 “京油子”,再将北京人、天津人对自己的蔑称“皮猴子”连在一起,大家“平起平坐”了,个中自豪、自尊、自重都在不言中,且妙趣横生。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12-08-03
二月二  早已成为儿时的回忆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12-08-03
啥也别说了,这也只是传说了。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12-08-03
王口的炮没了,真可惜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12-08-05
顶一个辉煌的历史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12-08-05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12-08-05
哈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