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4564
-
- 注册时间2006-03-22
- 最后登录2014-07-07
- 在线时间297小时
-
- 发帖84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7
- 辛币729
- 威望778
- 贡献值5
- 交易币10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高考——黑色的记忆 lf>d{zd5 过了很多年,还经常在半夜里被恶梦惊醒。梦到的就是参加高考,什么都不会,急出了一身汗。这个梦魇一直困绕了我很多年。 s(3u\#P 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时节。 >^Wpc 早上上班时,看到几辆大轿子车在东华路上把实验学校路段南北一封,立刻让人油然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庄严感。学校外面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既有送考生的家长,也有学校的老师。看到家长和考生们神态各异的表情,不禁勾起了沉淀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ygnZ9ikh<- 八十年代的高考,同今天的高考,既同又不同。不同的是那时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命运的一次搏杀。尤其对于一个农村子弟来说,无异于经历了一次凤凰涅槃,经历了一次炼狱般的磨难。 p-{ 4 $W 高考前,每个考生的身份都是一样的,所处的环境也大致相同。但短短三天的搏杀过后,这个人群将发生一次极大的分化。有的将成为“天之娇子”,有着光明的前途;有的则抱恨终生,前面的路上多了很多未知数。因为,这是一个决定人生轨迹的分化。 `aAE4Ry? 那个年代的大学数量很少,招生人数也很少。高等教育是福利性的,不收学费,不收任何杂费。学校不仅包学生吃住,每月还发十几块钱的补贴。粗略计算,那个年代大学生的月花销,相当于当时一个20年左右工龄企业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但,有一点和现在是不同的,那就是这笔钱是国家出的。 /C Xg$%\ 可以说,那时的大学生,在学校衣食无忧,毕业后也不用为工作发愁。当时流传着一个 “60分万岁”的口号,就是对那个时代大学生活最好的诠释。 m`-:j"]b$ 那毕竟是一个时代特有的标记。 $I*}AUp
v? 因此,高考成了农村子弟改变命运的龙门,成了千军万马拥挤的独木桥。 T$"~Vu 当看到父母和周围的人整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楚,当从学校回到低屋土炕、就咸菜、吃饼子、干不完的农活的家里时,当看到那么多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儿时伙伴,因为辍学而不得不镇日里跟土坷拉打交道,镇日里黑汗白流的辛苦状况时,那种改变自身命运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而这种渴望象臆症一样噬咬着尚不成熟的灵与肉。 #X'-/q`. 所以,记忆里的中学生活是一种苦楚,是一种心灵沉重的重负。望着家中父老渴盼的眼神,胸中改变自身命运的烈火不可拟制的熊熊燃烧。在学校里,有那么多背不完的公式、定律和英语单词,有那么多做不完的试题,有那么多看不完的辅导资料。多年后细细一想,在高中阶段竟没有看过几本所谓的“闲书”。 jyW={%& 85年7月,我第一参加高考。 @[9 当时,国家已经逐步增加招生指标,但能挤过那个独木桥的仍然是凤毛麟角。我们是最后一届两年制应届班,当时全班58人。但经过学校的初选,只剩下19个人,本人是其中幸运的一个。 yKl^-%Uq< 但经过7月份黑色的3天以后,我们19个人全部落榜。 j!i*& 不用描述想必大家也能体会当时那种酸楚的感觉。 ;&=CZ6vH 然后就是到新城中学复读。复读生的心态比应届生更为复杂,学习的压力和背水一战的悲壮,以及无法面对江东父老的羞愧的感觉交织萦绕。 8xAI n>,_ 因此,复读最大的困难就是心理调节和自我超越。 }.)R#hG? 幸亏,在第二年黑色的7月里侥幸过关。那年,全省初选以后剩下考生14万人(今年全省报名考生38.95万人,招生计划总数为25万人),招生指标是2.8万,入选率是五分之一。 oQ
r.cKD ? 这个记忆日久弥深,不可磨灭。倒不是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如何如何。而是这个记忆对人的刻骨铭心的感觉竟然是这么强烈。 >8I~i:hn 现在国家实行了大学扩招政策,升学率已接近考生总数的七成,按说每个人上大学的机会比过去多多了。但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使高额的学费成为农村人口和工薪阶层的沉重压力,而大学毕业后的自主择业又使众多普通百姓望洋兴叹。 V'=;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