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5541阅读
  • 8回复

美丽辛集,辛集传说.来说说大家各自所在村村名的来历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6-06-19
— 本帖被 管理员 执行加亮操作(2014-10-17) —
我先来一个 }M^_Z#|,  
裴新庄:相传在明代此村裴姓家族人丁兴旺,此后遂称之为裴新庄. >B`Cch/ 'U  
现裴.王.张.姓在村中剧多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6-06-19
坐这儿听会...老张说事儿...
妈妈给了我身体..希望我能幸福地生活..循环的太阳看我一天天成长..最终将我深深埋葬...深深埋葬...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6-06-19
又见泥人老张---闹了半天是裴新庄的。。。人杰地灵啊!~~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6-06-19
辛集市各乡镇村名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四个出处。 |Dl*w/n  
*rS9eej  
一、与滹沱河有关。 L4MxU 2  
$ \? N<W  
旧城: l[tY,Y:4qO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59&T/  
Ah6wU|_-g  
新城: pWWL{@ J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A ~qW.  
qFvg}}^y  
新垒头: 3$GY,B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4JX`>a{<  
LXBbz;vYl  
王口: vF5wA-3&t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p/S>qKu#  
clh3  
一间房: E"Ya-8d=  
相传早年此地即为一村,明时滹沱河水患,房倒屋塌,仅留下一间小庙,后恢复村庄,遂称一间房,沿用至今。 Xjs21-t%  
+ AE&GU  
河庄: #Tr;JAzVjG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A8=e?%  
k! J4Z ${k  
散思台: xI=}z  
相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该村原名雷家井,位于今村街心高地,时与毕家庄相邻。后滹沱河水患冲散两村居民,人们苦于水灾,都思念着村中那块高地,水退后两村居民重来定居,建为一村,遂名散思台。 AZh@t?)  
l=oN X"l=  
满家湾: o0zc}mm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满氏由山西珙洞县迁此立庄,时因村址临滹沱河,故名满家湾。 ;cM8EU^.  
k98< s  
东小王、西小王: }"F ?H:\  
相传汉萧王刘秀走国时,曾屯兵于此,故名萧王村。后改“萧”为“小”,即称小王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因滹沱河水患将此冲为东西两部,各按其方位称为东小王、西小王。 F Q8RK~?`  
w8eG;  
漫河头: ti$oZ4PpF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漫河头。相传因故村址东有河经过,河水常常漫出河道,故名漫河头。 Tns?mQ  
[W^6u7~  
郭西: Y|{r vBKjf  
相传明时该村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于旧镇城郭之西建村,遂称郭西。 d$2@,  
FK4nz2&4  
文朗口: '5|Q<5!o  
相传宋金之时,建村于滹沱河口,名温浪口(意指平息大浪)。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称温朗口。光绪后本村名人谢迈度改“温”为“文”(意在多出文人才)。故称文朗口。 ,Y+r<;  
71oFm1m{  
雷家庄: &"U9X"8b  
相传明末滹沱河由此经过,宁晋县香亭村雷姓经常来此打渔,后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雷家庄。 tYI ]L L  
$nUd\B$.=  
'hwV   
作者: 中软人 2006-3-15 16:29   回复此发言   ga4/,   
OaD Alrm  
-------------------------------------------------------------------------------- 3::3r}g  
-/ (DP x  
6 回复:《辛集市志》(1996年版) -mev%lV  
二、与山西珙洞县移民有关。 ?a K'OIo  
M/::`yJQu  
小辛庄: 5~_eN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6vD]@AF  
fe& t-  
田家庄: %NF<bEV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ujs`9d_-  
tnQR<  
马吕: 7Y-FUZ.`>  
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马、吕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遂以姓氏命名为马吕。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两村,称东、西马吕。光绪后合并,仍称为马吕。 U^E  
(cOND/S  
王家庄: no~OR Q  
据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 4kW 30Ma  
jMm_A#V>p  
周家营: c,v^A+sZu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周家营。 -XS+Uv  
jI*}y[o  
贾辛庄: &&(4n?   
相传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贾辛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贾辛庄。 kPx]u\  
P#dG]NMf  
仨树: 9IS1.3  
相传明成祖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址有三棵树,故名三树。光绪后演变为仨树。 @{J!6YGh  
x&hvFG3  
东石庄、西石庄: iQ]T+}nn_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两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各为东石庄、西石庄。 y1,?ZWTayr  
RZ#alFL,  
其它相类似的如:尚家庄、周家庄、郭永庄(原名郭家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马家庄、杨庄(杨家庄)。 wQo6!H "K  
#}[Sj-Vp  
ql#{=oGDnA  
三、与当地名人有关。 E %wV  
[?|l X$<  
位伯: lfU"SSQ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 8! |.H p  
2 pM  
南智丘: HMEs8.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 ?G~/{m.  
w6WGFQ_%  
hYP6z^  
范家庄: ]t. WJC %  
据束鹿县志载,元代耿恭死后葬于此地,有姓范者为之守坟,后定居建村,遂称范家庄。 >cwJl@wx-  
:wv :#EaH  
石碑: v7{ P].M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石碑。因该村北临元左丞耿焕姓氏墓碑,故此得名。(现墓碑尚存) ,$MWk(S  
bm|Jb"T0b  
Pi &fwGL  
OCbQB5k3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nhVK?  
B#qL$M,|  
军齐: ^D ]7pe  
相传金宋交兵时,宋军曾在此集凑齐。后有人从山西、河南等地迁此建村,遂取名军齐。清康熙时,更名为军西,光绪时又改为军齐,沿用至今。 ~>}dse  
Jf %!I  
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S7?f5ux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因宋兵曾在此扎过营帐,该村又位于营帐之北,故更名为北帐。后改“帐”为“章”。1937年按村内马、李、孟、刘四条街,各分建为村,按村姓氏多少,分别命名为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n}AR/3}  
wf~5lpI[  
等报: %:'1_@Ot 2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宋兵在军齐集结凑齐后,曾在些等探马回报,故名等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董保,光绪后(公元1908)又改为等报。 Y0P}KPD  
Hm+6QgCs  
东大陈、西大陈: ~cO?S2!W  
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两村,金宋交兵时,曾在此设一大阵,因两村分别位于该阵东西,故更名为东大阵、西大阵,后改“阵”为“陈”。遂称东大陈、西大陈。 b:}wR*Adc  
/I`cS%U  
北大过、南大过。 OEy:#9<'  
相传宋时此地即为一村。金宋交兵时,常大批兵马经过,遂改为大过。后在水灾部分户南迁,建南大过。此村按方位改称北大过。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南北大过合称大过。后又分开。 g[=\KrTSg  
K,lK\^y  
马兰: {a+Fx}W  
据传,金宋交兵时,有一马姓在此圈地养马,人称马郎。立村后称为马郎村。后演变为马兰。 )*^ OPVt  
#K<=xP  
东良马、西良马: K]H"qG.K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分别称为东良马、西良马。 A:8FJ3'  
d+YVyw.z  
六郎营: G:h;C].  
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7(A G]  
1}n)J6m  
留双营: )M&Azbu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就让一切如风,都如风,都如风,心随你动,昨天花谢花开不是梦不是梦不是梦;  
  就让一切如风,都如风,都随风,心随你痛,明天潮起潮落都是我都是我都是我。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6-06-19
辛集部分乡镇村名的来历(补充) a!^-~pH: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Q?Bj q>  
……………… z/P^-N>  
大营: o3TBRn,  
相传唐时此村名桂林乡。金宋交兵时,宋兵屯军于此,扎大营,遂改名大营。 >"sKfiM)b  
四七营: nL7S3  
相传金宋交兵时,该地驻宋兵二十八营,后该地建村,称二十八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改为四七营。(四七即二十八)。 TeGLAt  
Yn[EI7D  
五: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kp7LA"`  
和睦井: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 Ol/2%UJXL  
东柳科、西柳科: |$.sB|_ N  
相传刘秀走国被追曾藏在此处柳棵里(柳丛中),后在柳棵东西各建一村,故称东柳棵、西柳棵。后演变为东柳科、西柳科。 D:6x*+jah)  
抬头村: 2t]! {L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勒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6gg#Z  
红旗营: Y00i{/a 8  
相传汉时即有此村,刘秀走国在此屯兵,因在半夜起营,故更名为黑起营,后按谐音改为黑旗营。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黑旗营改为红旗营。 <@x+N%C  
石槽李家庄: st'?3A  
相传早年此地有一石槽,水满鱼现,水干鱼去,人皆奇之。汉刘秀走国至此,曾用此石槽饮马,后建村落。因李姓居多,遂称石槽李家庄。 nI|Lx`*v  
撒马营: dp//p)B>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因被追赶,撒马逃跑,遂更名为撒马营。 0-t4+T  
孤马营:  4s1kZ`e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经此地,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V%{ 9o  
都大营: 8ZNd|\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堵挡了一阵追兵,故名堵挡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演变为都当营,光绪(公元1908年)后又改为都大营。 p@NEr,GB  
试炮营: &23ss/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王庄营安装抛石土炮,到此村试炮,遂更名为试炮营。 L3G)?rPFC#  
王庄营: ( 7Ca\H3$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安装抛石土炮,遂称王庄营,后改“装”为“庄”,称王庄营。 zM8/ s96h  
草帽庄: A\PV@w%A i  
相传西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将草帽丢于此处,后为其走国留名,该村遂名草帽庄。 R^u^y{ohr  
伴当营: *]>OCGsr  
相传西汉时此地为一村。刘秀走国时,骑马至此,马被绊倒,遂称绊马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半当营。光绪后(公元1908年)改“半”为“伴”,称伴当营。 ('o; M:  
倾井: w=P <4 bdT  
康熙《束鹿县志》记载:“相传后汉光武帝次河北,过此,三军渴甚,无汲具。光武命军士以手搬之。井忽倾欹,泉水溢出,至今砖瓦倾斜,如隧道然。”故名倾井。 E3.W#=o  
东谢村、西谢村: x9&tlKKxf  
相传汉时此地有东西两村,刘秀走国至此,两村百姓招待甚善,刘秀连声道谢,各村按其方位称为东谢村、西谢村。 *Y^Y  
kGBl)0pr`x  
六、其它有趣的地名来历。 PU@U@  
仁慈: i*cE  
据《束鹿县志》记载,此村原名为“不打寨”。相传明时一新任县官,到此查看陈案,发现这村从未有杀人放火之事,遂改村名为仁慈。表示村民慈善、仁义。 0|DG\&?  
东朗月、西朗月: v0jz)z<#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名狼穴,因“有数狼在东西两处籍草为穴,故名狼穴,两村按方位称东狼穴和西狼穴,清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雅化为东朗月、西朗月。
就让一切如风,都如风,都如风,心随你动,昨天花谢花开不是梦不是梦不是梦;  
  就让一切如风,都如风,都随风,心随你痛,明天潮起潮落都是我都是我都是我。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6-20
还有没有?都全了没有?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10-16
西曹家庄及附近村名的来历,“相传后汉时期王莽赶刘秀,当刘秀逃到倾井村时,军马干渴,无汲具,军士们以手搬之,井忽倾倒(倾井),泉水涌流,流到了刘家庄(流庄),马饮足水在“曹家庄”(草庄)吃草,到了“郎口”马嘴烂了(烂口),马夫一路“好哭”(浩固),到了“司马”马死了(死马)。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10-16
瞎忽悠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