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土司衙门 坐落在兰州市永登县城西南65公里处的连城乡,建于明初,重修干清嘉庆年间,占地约1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它是古丝绸之路沿线众多土司建筑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这座衙门,依山傍水,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建筑布局严谨,宏伟壮观,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楼台高峻,庭院清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土司”是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统治制度。土司分为文职、武职两种,大都由各族首领世袭任职,在所辖区域内按原有的政治、社会组织进行管理,并对朝廷负担规定的贡赋和征发。明、清时期,甘、青众多土司中颇有势力和影响的土司之一,武职土司连城鲁土司统兵500余人,曾多次参与镇压民族起义和农民起义,受到封建王朝的嘉奖和晋升。《清史稿·甘肃土司传》和《重续鲁氏家谱》等史料均有记载:鲁土司始祖脱欢,系元世祖忽必烈之孙,曾任平章政事。明灭元时,脱欢随顺帝北逃未成,遂投降明朝,被封为连城土司。明永乐年间,第三代土司因作战有功,遂赐鲁姓,始称鲁土司。共传19世,从明初开始到1932年结束,长达500余年之久。
鲁土司在明清的最高职衔是都指挥使和指挥使,是正二品和正三品官。据史料记载,连城鲁土司管辖的范围包括现在永登县连城、民乐、大有、七山、通远、红城、城关、龙泉和兰州市红古区河嘴、平安、天祝县的古城等乡镇,面积约9000余平方公里。窑街煤矿区亦为鲁土司所辖。窑街煤矿,最早开采干明洪武年间。清代规定,在窑街每开一个煤洞,必须先向鲁土司申请执照,交纳煤税。据《五凉考治六德集·平番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鲁土司共辖民3698户,24051人,约为当时县内人口的27%。
鲁土司衙门始建于明初,乾隆年间,十五世鲁土司又仿皇宫形式做过修建,至今保存基本完整。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建立永登县鲁土司衙门文物管理所进行管理。
鲁土司衙门一进数院,共有建筑226间,主体建筑有:
大照壁:长20米,高6.8米,砖制,悬山顶,耸立门前,异常雄伟。
牌坊:宽14.5米,三槛四柱,每楹有庑殿顶,彩绘斗拱,中有成化十一年(公元1745年)所书绿底金字“世笃忠诚”匾额,左右配以小牌坊,甚为精巧。牌坊内原有钟鼓,后被拆毁。
大门:悬山顶,宽12.3米,三楹,门六扇,每扇门上绘有高大的神茶和郁垒,中挂纵匾蓝底金字“世袭指挥使府”,门前有石狮一对,已损坏。
仪门:悬山顶,三楹,宽11.4米,原有白底黑字“提督军门”匾额,两旁有小门,曰“生门”、“绝门”,据云一般百姓出入生门,被土司处死刑的出绝门。院落两侧配有厢房各五间,分别是存放文案和案卷之所。
大堂:面积356平方米,悬山顶,有红底金字“报国家声”匾额,大梁上书“大清嘉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巳未用辛卯日乙未时重建”字样。大堂内原有木制台墀,上摆案桌、刑签等物,为鲁土司处理公务之所。
燕喜堂:经大堂,进如意门,即为燕喜堂,五楹悬山顶,面积298平方米,原挂赭底兰字陕甘总督那彦成所书“燕喜堂”匾额,中设棕床,长桌,摆有八扇屏,是鲁土司的接官厅。院内有二道蜈蚣墙,分别隔成两个小院,西房为议事厅,东房为中军,房前有铁锣、石盆各一,据说象征着“金钟玉鼓”。
祖先堂:燕喜堂后有一庑殿顶的朝阳门,门内是祖先堂。堂内供奉历代土司画像。堂为歇山顶,七楹、二层,中有“效忠以纯”匾额。画像干“文革”中被焚毁。东西两侧各有楼三楹,东楼为书房,西楼为存放祭器之所。东侧设有二堂(鲁土司处理一般事务之所)、书房院、内宅,西侧有仓院及马号,后院为大库房。
鲁土司衙门的东邻为土司花园,原面积约1000平方米。园内种植各种奇花异木,建筑物有绿照亭,八卦亭,后有高大的山字石,山字石中有山洞,人可出入。每年旧历四月初一至八月十五日,鲁土司及其眷属即住于绿照亭。目前,园内尚存一株酸果树和三株核桃树,均系明代种植。
鲁土司的墓葬区分布在上、下、西享堂。上享堂在连城北二里水磨沟口的享堂东山上,葬有始祖脱欢以下十世和十五世以后诸土司;下享堂在连城南二里中浪排民门公路的右侧,是历代土司未承袭世职的嫡系后裔和土司的非原配夫人的葬区;西享堂在连城河西淌沟村的笔架山下,是十一世鲁土司及后四代土司的葬区。墓葬区上为峰峦层叠、松柏参天,形似列屏的“石屏叠翠”,山下为急流怒溅,浪如雪涌的“洁门雪浪”,这两处都是永登八景之一。墓葬区原有从南京移植来的松柏树及石牌坊、石望柱和石翁仲、石马、石羊、石虎,现存留的移至土司花园内。1975年,曾挖掘上享堂墓葬约十座,出土金、银、玉、铜等器物二十多种,一百多件。
[ 此贴被康斯坦丁在2006-06-27 20:1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