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峪藏区的白龙江流域是三苗徙居的主要地区之一。三苗与当地土著和马家窑文化——仰韶后
期之民融为“羌戎”民族。尔后, 部分羌融为华夏集团, 部分羌随其部落南徙, 部分在白
龙江流域长久定居, 并生活下来。到今分布舟曲县南部八楞、三角坪、插岗、武坪、拱坝、
铁坝、大年、博峪和武都县坪牙, 宕昌官鹅等乡聚居的藏民族有三苗的血统, 其根据是:
〈1〉以上地区藏民族传统服饰有着固有的地方民族特色, 完全不同于西藏、青海、甘
南藏族传统服饰, 其结构、形式近似于分布今四川、湖北、湖南、云南等地的苗族之服饰。
女子头顶一方布帕或缠帕, 耳垂玛瑙银环; 内着镶红宝珠(横排十多行) 或细布条拼缀成
的几何图案, 或红、黄条布横排相间的护胸(实为“裹肚”) , 外罩短补、坎肩或长衫, 腰
系色带。有的胸佩圆圆的大银盘。妇女仍披小辫, 尾系粗黑线, 束于腰带(按: “披发”演
变而来)。男子以前也头顶缠帕, 身着短衫、长袍、坎肩、腰系带, 光彩照人。文县铁楼乡
和博峪部分藏民青年男女在节日时有在头帕上插两根羽毛的习俗。另有舟曲拱坝、铁坝等
乡藏族妇女下着短而宽盈尺余的裤管, 走起路来状如裙, 似是南裙北移的一种演化形式。
〈2〉舟曲藏族聚居区沿袭至今的榻板房类似古苗竹、木结构的房屋建筑, 多为5 间
(通间式) , 上下两层。下层多是居室, 上层储杂物。屋顶覆以松木剖片, 以块石压之。下
层侧间中央地面掘以方形或圆形浅坑(直径1 米左右) , 中置铁三脚, 用来安锅, 是为火塘
灶炊。塘边多铺木板(有条件的, 地面皆铺设木板) , 家人依辈围坐塘边。
〈3〉婚俗, 男女青年自由恋爱, 多于野外对唱“拉依”歌; 娶亲途中新娘唱“哭嫁歌,
进新郎大门须与新郎对歌; 宴庆仪式等略同于今苗族。
〈4〉日常, 年轻妇女与姑娘胸前挂着一支竹制口弦小乐管“ (俗称“口口”) 常于野外
弹吹, 悦耳动听。据说此器乐源于古苗。
〈5〉舟曲汉藏人民日常口语把汉字“山”说为“三”音, “三苗”、“三危”之“三”, 可
能是“山”、“三”同音不分之谜。因《史记》、《后汉书》所记有关三苗迁三危之说是根据
民间历史传说所记, 故, 笔者冒昧提出一点, 抑或记本传之古人有将“山苗”、“山危”之
“山”( san) 音听记为“三”音, 因“山危”意为高大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