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3061阅读
  • 6回复

投资莫斯科的文化商人——李宗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6-07-08
牢记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训,沿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路标,李宗伦,这个文革前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就此展开了其漫长的心路历程:他走出北京城,走上黄土高坡,走上话剧舞台,走下银屏银幕,走向俄罗斯,走进莫斯科话剧舞台和电影制片厂,最后驻足在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徐徐翻转了他人生中的又一页华章。在莫斯科的华人圈内,李宗伦的名字成了一种特殊的隐喻:隐喻来来往往的中俄文化交流,隐喻红红火火的舞台艺术,隐喻热热闹闹的华人节日……
  (一)
  无论生活的道路怎样蜿蜒,无论世事几多变迁,李宗伦心中的那个浓浓的“俄罗斯情结”始终无法释怀……
  三十年前,在当年插队的吕梁山上,李宗伦曾一顿吃掉了一年的“细粮”,3斤麦子磨成面粉后包成的101个饺子。三十年后,李宗伦有了自己的中俄文化交流中心,有了老北京大酒店和仿膳园饭庄。抚今追昔,大有“前世不知后世事,无为而治治无为”之叹!
  李宗伦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当年清华大学的教授,母亲是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在书香墨染之中,李宗伦考入北京市101中学,并把做一名科学家当成了自己的最高理想。然而,那场席卷中华大地的红色浪潮却把他推进了山西吕梁山区。在接受再教育的过程中,他种过庄稼,赶过马车,喂过牲口。虽饱尝了理想破灭的痛苦及生活的劳顿与艰辛,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知青,也为他日后演话剧演电影,作了超前的生活体验,而他的人生道路也因为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而发生了重大转折。在宣传队里,他的艺术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开发,渐渐地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从农村的文艺宣传队到山西话剧院,到总政话剧团,他由一个业余宣传员一步步地成长为国家二级演员。这期间,他参演了几十部话剧,扮演过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戚继光》和电影《黄土坡的婆姨们》等影视剧的男主角,成了话剧、电影、电视三栖演员,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逐渐确立了在国内演艺界的地位,结识了一大批文化界的朋友,也为他日后从事中俄文化交流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实践。
  1993年,李宗伦只身奔赴莫斯科,师从莫斯科戏剧学院教授、红军剧院总导演、著名戏剧家列昂尼德·海菲茨学习导演专业。确切地说,李宗伦最初来莫斯科并没有来淘金的打算,他是被俄罗斯的话剧艺术,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剧理论体系吸引来的。为了到俄罗斯留学,李宗伦在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夜大度过了5年寒暑。在莫学习的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李宗伦上午在普希金语言学院继续攻读俄语,下午到莫斯科红军剧院去学戏剧导演课,晚上跑遍了整个莫斯科城去看话剧、看芭蕾舞,听音乐会,近乎于贪婪地吸收着俄罗斯丰富的艺术营养。同时,他对俄罗斯的文学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用他的话说:他是唱着俄罗斯歌曲,读着俄罗斯的名著成长起来的,这一方热土和他的人生注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994年8月,在李宗伦读书期间,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红樱桃》摄制组来到莫斯科,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拍摄一部反映卫国战争时期在伊万诺沃儿童院学习的我国高级领导人的儿女们和苏联人民一起进行卫国战争的经历,这是唯一的全部镜头都在境外拍摄的国产影片。摄制组找到了李宗伦,请他出任该片的副导演。从影片封镜的那一刻起,一个被云雾遮掩着的世界,渐渐地明朗与开阔起来。凭着一个文化艺术工作者对文化艺术的痴迷,李宗伦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这条没有路的路,甘愿作一个开拓者与铺路石。
                  (二)
  以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为基点,让中俄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如扇面般辐射开来,这是李宗伦苦苦追寻的理想境界。李宗伦历尽千回百转“寻找回来的世界”,比他曾经拥有的世界更加丰富更加精彩,并且具有经得起推敲的深刻意义。
  一走进列宁大街158号中俄文化交流中心所属的老北京大酒店,穿过北京的“小四合院”,迈进挂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朱漆大门”,一股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满墙壁密密麻麻的来宾的签名,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情境。文化中心所接待过艺术团体及文化艺术名流的照片,以静物的状态释放着鲜活的动感。缠绕着青藤的老井,无声地绎着老北京人的寻常日月,京剧脸谱、小布老虎及悬挂着的大红灯笼,真可谓“京腔京韵自多情”。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酒店舞台正中的那面签满来宾姓名的支持北京申奥的大旗,向人们传递着一个北京人对北京的痴恋与期待。人们来到老北京大酒店,不仅来吃地地道道的京味面点及各式精美菜肴,而且是来吃文化、品文化、看文化、谈文化。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也许会更深地理解了李宗伦——这个醉心于文化艺术事业的文化人的文化追求。                                         李宗伦创建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并非一时的兴致所至,心血来潮。让俄罗斯人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我们的文化,树立中国人的健康形象,这种中俄文化交流的现实需要与他醉心于文化艺术事业的心理期待不谋而合,并且升华为一种神圣的责任与使命而长期盘踞在他的心里。他了解到,俄罗斯方面每年去中国演出的艺术团体多达三、四十家,并且在中国各地受到了极其隆重而热烈的欢迎,而中国的艺术团体来俄罗斯演出的只有少数的几家,且没产生预期的效果时,他似乎被一种文化良知搅动着,因为他知道,这并不是因为中国的文化艺术缺少魅力,也不是因为俄罗斯的观众不喜欢中国的艺术,而是缺少一个中间的纽带和桥梁。要重塑华人的形象,要让俄罗斯人以新的眼光看待华人,文化的渗透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许许多多人默默无闻地去奉献去铺垫,因为在这个领域里,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产生,不可能有财源滚滚来,因而,这是一条寂寞的路。
  李宗伦选择了这条路,他甘于寂寞,但他不甘于平庸。
  随着一个个文化演出团体的到来,中俄文化交流中心越来越为国内文化界同行所认同。自成立以来,中俄文化交流中心成功地接待了近100多家中国文化艺术团体,成功地协助他们完成了在俄罗斯的工作。他们以十分简化的非官方接待程序,高效率、高质量的接待手段以及一整套的接待经验而被中国文化团体所瞩目,中国与他们联系文化交流事宜的团体纷至沓来。中俄文化交流中心接待过许多中国文艺界的名人,孙道临、谢晋、郑小瑛、唐国强、冯小宁、李云迪、梅葆玖等,他们在异国他乡的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寻找到了真切的文化审美呼应,兴奋地签名题字,挥毫泼墨,留下了珍贵的纪念。2001 年6月11日,著名的京剧大师梅葆玖带领他的4个弟子在老北京大酒店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梅老先生和他的4位弟子演唱了精彩唱段,京腔京韵令京味十足的老北京大酒再造了一个异国京华故园。用来给梅老先生伴奏的那把京胡是李宗伦顺手从墙上摘下来的。兴奋之至,梅先生翩然起舞,神采飞扬,为中俄文化交流中心留下了珍贵的镜头,并在支持北京申奥大旗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1998年7月,中俄文化交流中心接待了中央电视台《开国领袖毛泽东》摄制组。这部影片中有一组镜头准备在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拍摄。当摄制组向李宗伦说明了来莫的意图后,发邀请、安排日程、寻找特型演员、租借器材、联系拍摄场地等一系列前期工作,中俄文化交流中心都一一安排就绪。摄制组于晚上9点到达时,灯、服、效、录、化、道、摄、美等一切齐备,次日凌晨4点便投入拍摄,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质量完成了拍摄工作,节省了时间,节省了费用,达到了十分满意的效果。几年来,中俄交流中心接待了许多电影电视拍摄团体,其中影片《相伴永远》、《紫太阳》在国内上映时,鸣谢字幕中,中俄文化交流中心赫然排列其中。
  在运作了一些文化项目之后,李宗伦渐渐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增加了 信心。老北京大酒店、仿膳园饭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中俄文化交流中心成为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文化实体,中心还被俄中友好协会接纳为会员组织。几年来,他们接待了来自国内的各类型的文化团体,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电影制片厂、贵州省政府代表团、深圳五州艺术团等。他们接待过的文化团体多的五、六十人,少的三、五人,中心均为其提供一条龙服务。从发邀请,到吃住行,再到日程安排,场地、道具,寻找采访对象、演员等,所有的细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环环紧扣。

  老北京酒店座落于莫斯科西南部的礼花宾馆内,同时可容纳300人食宿。区别于一般酒店的是,老北京是中俄文化交流的窗口,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阵地。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地地道道的中餐,而且能够享受到中国古老文明的艺术滋补。笔者曾在老北京大酒店巧遇了来自陕西体育局的中国当代十大武术教练之一的马贤达老先生。马老先生是中国武术九段高手,同时,还“自称”是地地道道的美食家。他说,老北京的饭菜质量让他无话可说。可以看出,老先生的赞叹是发自内心的。
  自投入运营以来,老北京酒店坚持做正当的生意,坚持练硬功,靠别具一格的环境、靠服务质量、饭菜质量取胜,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也为中俄文化交流中心赢得更多的与俄罗斯文化界合作机会。由于举办了众多的文化交流活动,老北京酒店经常有俄罗斯名流光顾,名歌星布加乔娃、《这里黎明静悄悄》的导演和主演,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院长、教授、肖邦协会主席、曾帮助中国 创建中央乐团的老音乐家杜马舍夫等人都光顾过老北京酒店,他们闻香识得“老北京”,慕名来到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他们在“老北京”酒店品着口味香浓的京味芝麻烧饼、北京烤鸭、涮羊肉 ,感受着浓郁的东方神秘气息,陶醉在中国古老文明的芳香醇美之中。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作为俄中友好协会的理事单位,与俄罗斯的文化界、艺术界、电视台、电影制片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常常有俄罗斯文化艺术界人士找到李宗伦,要同他进行有关方面的合作。久而久之,有关中俄文化交流的诸多事宜,李宗伦在某种意义上便具有了“权威”性,于是,无论是国内文化团体,还是俄罗斯文化团体,在关系到文化交流合作问题时,许多与李宗伦打过交道的人都会说:去找李宗伦。也正因为找了李宗伦,事情往往进行得比预想的顺利,效果往往比预期的更加理想。如此一来,李宗伦和他的中俄文化交流中心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任与尊重,也赢得了愈来愈多与中俄文化界交流合作的机会。在此带动之下,其他领域的合作渠道也逐渐开通:帮助中国的城市与俄罗斯的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帮助国内著名企业在俄罗斯打品牌,帮助外国企业寻找中国合作伙伴……从文化领域不断向其他各个领域进行发散式的开拓与渗透,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以点带面,在中俄两国民间的文化、经济交流活动中,以其逐渐发育成型的商业运作模式,竭尽全力地把中华文明撒播到俄罗斯的土地上,使点点绿色的希望在原本空白的角落萌芽。李宗伦和他的中俄交流中心在促进中俄民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所起的桥梁纽带作用,也逐渐受到各方认可,并显示出其特殊的意义。
  李宗伦并不讳言自己是个文化商人,是在做文化生意,但是,他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的商人,做的,也不是一般意义的生意,所谓“不一般”是因为李宗伦并不要求他的生意笔笔都赚钱,甚至,他有的时候会去赔本赚吆喝。因为他知道他的“吆喝”的实际意义和作用远远大于赚钱本身,所以,在某些时段里,赔本被他视为一种量的积累,因而赔得底气十足。
  细数一下,李宗伦和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倒真的做了许多“赔本”的买卖。李宗伦的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和以俄罗斯功勋艺术家左贞观先生为团长的俄罗斯爱乐乐团共同主办的“莫斯科之春”音乐会已经办了两届了,这是为了丰富在莫华人的业余文化生活,给在莫斯科的年轻音乐人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而特别设立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年轻的华人音乐家们演奏自己喜爱的乐曲,歌吟着自己喜爱的咏叹调,抒发着节日般的欢乐情怀。台下,从莫斯科的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们陶醉在美妙的音乐里,掌声中澎湃着对骨肉亲情的褒奖。不时有人捧着鲜花走到台前,向自己的音乐家献上一份由衷的赞美。散场后,观众们很容易就在人群中发现自己的朋友,互相致意,握手寒喧,其情融融,其乐融融。
  然而,人们很少知道,李宗伦和左先生苦苦经营的二届莫斯科之春音乐会不仅花费了他们的大量的精力,而且还赔进了租用音乐厅的场租费。
  中俄文化交流中心经常举办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除了每年的5月9日都要召开援华老战士联欢会外,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联谊会,庆祝澳门回归联欢会,为“钢琴王子”李云迪举办了欢迎酒会等一系列活动并出资捐助华人的公益活动。俄罗斯电视访华团欲赴中国拍摄一部反映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电视系列片《中国腾飞的奥秘》,但因资金的困扰计划搁浅。为了不失去这个难得的宣传中国的良机,李宗伦慷慨捐资,使这个电视访华团终于成行。
  在这些公益活动中,李宗伦投入了了大量的资金,但并不寄于太大的商业企图,也未获得即时的商业回报,李宗伦照样乐此不疲,也许,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追求的是一种无形的远效益。
  同样是做宾馆酒店,“老北京”的服务功能远远大于普通的宾馆酒店;同样是做旅游,李宗伦独辟蹊径,精心策划了“文化之旅”,为中国的文化人提供了专业的旅游线路。前不久,他们接待了国内的一个美术家旅游团,李宗伦为他们设计了这样的旅游路线:参观列宾美术学院,与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会员座谈,去伏尔加河畔写生,参观俄国著名的画廊,这样的旅游线路较普通的旅游线路包含更多的文化内涵。
  可见,李宗伦在“文化”上真正地下足了功夫。
  三

  大到向俄罗斯传播中国文化,让俄罗斯人通过中国文化而全面地了解中国,小到丰富华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把他们从赌场里,从麻将桌上拉回来,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在莫华人重大文化活动的总导演与总策划,李宗伦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都能找到了自己最恰当的位置,释放出自己最大的能量。

  2001年6月17日,在莫斯科的普希金广场整装待发的国际戏剧奥林匹克狂欢节化妆大游行的中国方阵中,身着清代帝王服饰的李宗伦和由他担任艺术指导的中国历代王朝服饰展示队、中国舞龙舞狮队成了广场上的一大亮点。在20几个国家、近3000人参加的狂欢节大游行中,打着“新北京,新奥运”横幅的中国方阵受到了近30万围观者的热烈欢迎,俄国家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影响巨大,旅俄各界华人支持2008北京申奥委员会举办的系列申奥活动掀起了第三次高潮。旅俄各界华人支持2008北京申奥委员会主任委员、总策划李宗伦穿着龙袍,打着手机,一边应对着前来请示工作的工作人员的询问,一边同那些对“中国皇帝”倍感新奇的俄罗斯人合影。此时此地,做过演员的李宗伦周身散发着“明星”般的魅力,与华人们印象中台风稳健的各种大型华人集会的主持人相映成趣,于是,莫斯科的华人圈里,李宗伦本身就成了一种卓而不群的“文化”。
  许多长期居住在莫斯科的华人都会念念不忘97年的莫斯科华人文化节,这是由在莫的20多个企业主办,由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参与组织的华人的大型文化活动,李宗伦是这次文化节的策划者之一兼总导演。担纲如此重任,不仅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及演艺才能,更赖于他对推介中华文化,丰富华人业余生活的一片热情。97年莫斯科华人文化节规模之大,演员阵容之强在莫斯科华人文化史上都将留下下重重的一笔。在这次文化节上举办了卡拉OK、棋类、乒乓球、美术摄影、书法、餐饮等多项比赛,闭幕式的大型文艺晚会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铎和李宗伦共同主持,林依伦、郑绪兰、刘玉婉、王立平等著名歌星及著名作曲家前来参加演出,广州歌舞团、山西歌舞团也提供了大量援助。整台晚会历时4小时,观众多达3000人。许多俄罗斯文化界的名流也出席了闭幕式,观看了精彩的文艺演出,这些俄罗斯人真正认识了什么是中国的艺术,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令李宗伦感到无比兴奋的是,他亲自邀请俄罗斯舞蹈团排练了中国舞蹈《看秧歌》、《扁子舞》等中国民间舞蹈,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姑娘身着中国传统服装,中国的民族风情演绎得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俄罗斯人还表演中国小品,唱中国歌曲,感受着中国文化的神秘与辉煌。在闭幕式的举办地------莫斯科航空学院门前的街道上,高高悬挂着的中国国旗和华人文化节节旗分外显眼,令街头行人不断驻足观看。中央电视台派出了一个5人的摄制组前来进行跟踪报道,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音协纷纷来电祝贺。在俄生活了近60年的老华侨王光明激动地说:多少年了,我第一次看到华人的活动办得这么红火,第一次看到华人有这么强的凝聚力。
从筹备97年华人文化节开始,一直到97年华人文化节闭幕,前后历时近两个月的时间,李宗伦可谓真正地从头忙到了尾。除了耗费了大量心血之外,李宗伦得到了什么?也许,他内心的满足和欣慰是任何一个置身局外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在莫斯科,李宗伦是倍受瞩目的公众人物,他在华人社团中担任许多重要职务。在2000年举办的华人文化节中,在一系列的支持北京申奥活动中,李宗伦仍然集组织、策划、主持于一身。无论李宗伦的人生角色如何转换,他的社会角色已被人们以习惯的思维定格,这是不是可以算做李宗伦“找准了位置,发挥了作用”的最好的界定?
直到今天,李宗伦还是认为自己选择以文化为龙头联络两国人民的感情,为在莫华人创造良好的、健康的、有品味的文化氛围的路没有错。李宗伦深信,无论中俄关系如何发展,两国人民间的文化交流永远不会中断,他的有形的资产和无形的资产皆囊括于此。他对前途充满信心。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天与地没完没了的暑和寒 人与人没完没了的爱与恨

没完没了喜怒哀乐 日复一日 春夏秋冬 年复一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6-07-08
呵呵~~~

我们的老朋友~~~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认识他吧~~~
天与地没完没了的暑和寒 人与人没完没了的爱与恨

没完没了喜怒哀乐 日复一日 春夏秋冬 年复一年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6-07-11
引用第1楼mwml2006-07-08 21:52发表的“”:
呵呵~~~
我们的老朋友~~~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认识他吧~~~



认识认识。。。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6-07-11
听说过此人 不认识他 估计他也不认识我 哈哈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6-07-11
引用第3楼hongdaka2006-07-11 21:20发表的“”:
听说过此人 不认识他 估计他也不认识我 哈哈
[表情] [表情] [表情]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7-11
当过"物发"的翻译是吧!?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7-13
引用第5楼半梦半醒2006-07-11 21:40发表的“”:
当过"物发"的翻译是吧!?



聪明呵呵。。。。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